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3分)豆腐是营养丰富的食物,每100g豆腐中平均含磷119mg。这里的“磷”指的是( )
A.元素 B.单质 C.原子 D.分子
2.(3分)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有粒子可表示为( )
A. B. C. D.
3.(3分)能证明分子可再分的事实是( )
A.用普通水制取蒸馏水 B.固态碘受热变成碘蒸气
C.蔗糖放进水里不见了 D.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4.(3分)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由分子构成,后者由离子构成的是( )
A.水、氢气 B.铁、氧气
C.二氧化锰、铝 D.水、氯化钠
5.(3分)下列化学符号既表示一种元素,又表示一个原子,同时还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H2 B.O C.NO D.C
6.(3分)不同种元素间的本质区别是原子的( )
A.中子数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核外电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7.(3分)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与氧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氧原子的第一层电子数为 2
B.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8
C.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6
D.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8
8.(3分)下列客观事实与微观解释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碘酒是混合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B H2O2分解产生O2和H2O 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氧分子
C 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搅拌使蔗糖分子在水中溶解更多
D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速率比在冷水中快 冷水中水分子是不运动的
A.A B.B C.C D.D
9.(3分)如图是元素 X 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 是非金属元素
B.X 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8
C.该粒子最外电子层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D.该粒子可以表示为 X﹣
10.(3分)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的气体(1体积水溶解700体积氨气)。如图所示,将充满氨气气体的试管倒扣在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不断摇晃试管,一段时间后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蓝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红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11.(3分)已知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某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如果该氧原子的质量为m,则该硫原子的质量为( )
A.32m B.2m C.m D.不能确定
12.(3分)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如图),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以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B.“纳米车”分子不是由原子构成的
C.“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是肉眼可以直接看见的
D.“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
13.(3分)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如图四种变化中能体现“水蒸发”的微观本质的是( )
A.
B.
C.
D.
14.(3分)如图为两种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示产物为混合物
B.图示中只有两种分子
C.图示说明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该反应是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
15.(3分)如图摘自元素周期表,部分信息略去。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原子质量是30.97
B.Cl表示一个氟原子
C.三种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D.三种元素在周期表中属于同一族
16.(3分)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B.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他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C.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17.(3分)对Fe3+、Fe2+、Fe三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等质量的三种微粒含有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
18.(3分)下面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c、e
B.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b
C.图中粒子共代表了四种元素
D.若b、e的元素符号分别为X、Y,那么它们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XY2
19.(3分)如图是水的微观层次结构,图中右侧“”表示 (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氢分子 D.氢原子
20.(3分)现在有质量相等的钠、镁、铝、铁四块金属,哪块金属所含的原子数目最少( )
A.Na B.Mg C.Al D.Fe
二、主观题
21.如图是构成纯净物的粒子间的关系图。请在A、B处填入物质的名称或符号,C、D处填入粒子名称(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22.金属钠与氯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图 1 钠在氯气中燃烧的表达式为:Na+Cl2 NaCl.
图2能从微观角度形象地表示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①请根据图 2 信息,写出 A、B 两种粒子的符号:A B 。
②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钠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阳离子,氯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阴离子
B.钠跟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C.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D.钠离子与钠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3.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试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
(2)与镁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有 (写出一种即可)。
(3)请你找出 8 号元素,它的元素符号是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核外有 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这种原子容易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离子符号为 。
(4)妍妍同学考查后发现,第 2、3 周期开头的是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下同),靠近尾部的是 元素。
(5)每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向右排列所遵循的一条规律是: ; 则表中x= ;若钾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则它的中子数为 。
(6)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真实质量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见下表),根据下表判断 6.02×1023 个钠原子的质量 y 为 。请归纳下表中的规律: 。
原子 碳 氧 钠
相对原子质量 12 16 23
6.02×1023 个原子的质量 12 g 16 g y
24.某兴趣小组做如图所示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有关问题。
(1)实验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 滴无色酚酞试液,看到的现象是: ; 由实验 1 得出的结论是: 。
(2)实验2(如图甲所示):烧杯 B 中的现象是: ;微观解释是: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涉及实验3(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没有必要? ;
请阐述你的理由: 。
(4)在进行实验时,同学们都闻到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实验装置如丙图所示。
【实验操作】
向 B、C、E 三支试管中直接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 1~2 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A、D 试管中分别加入2mL的浓氨水,立即用带橡胶塞的导气管接实验图丙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①E 试管放有无色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②请描述操作丙中,可观察到B、C 的现象是: 。
③对比改进前,改进后的实验有何优点: 。
25.某小组同学在用过氧化氢溶液与MnO2 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反应的速度很慢,产生的气泡很少。为此,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
①速度慢、气泡少可能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有关。
②速度慢、气泡少可能与MnO2的质量有关。
【进行实验】根据如图1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1:用26mg MnO2与5mL 不同浓度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实验,压强变化如图2。
实验2:用5mL 1.5%过氧化氢溶液与不同质量MnO2进行实验,压强变化如图3.
【解释与结论】
(1)过氧化氢溶液与MnO2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1得到的结论是: 。
(3)实验2的目的是: 。
(4)用5mL1.5%过氧化氢溶液与不同质量MnO2进行实验,欲得出“MnO2 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的结论,需要对比,相关数据见下表:
实验编号 过氧化氢溶液 MnO2 质量 待测数据
Ⅰ 5mL1.5% a 0KPa
Ⅱ 5mL1.5% 16mg b
上述实验中,实验编号Ⅰ的MnO2质量是:a= ;
实验编号Ⅱ的“待测数据”b 是指 。
【反思与评价】小组同学在制取氧气过程中,发现反应的速度很慢,产生的气泡很少的原因可能是: 。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分析】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磷”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解答】解:这里的“磷”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磷”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分析】根据水的化学式H2O,水由H、O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每个水分子由2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为水分子。
【解答】解:A、表示一个O原子,构成水分子的三个原子之一,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故A不正确;
B、表示一个H原子,构成水分子的三个原子之一,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故B不正确;
C、由2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故C正确;
D、2个H原子构成的一个氢分子,可以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
3.【分析】首先要明确只有化学变化中分子才可以再分。普通水制取蒸馏水、固态碘升华、蔗糖溶解等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解答】解:A、用普通水制取蒸馏水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可再分;故错误;
B、固态碘受热变成碘蒸气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可再分;故错误;
C、蔗糖放进水里不见了是因为蔗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分子本身没变,不能证明分子可再分,故错误;
D、高锰酸钾分解得到氧气是化学变化,变化过程中分子分化成了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能证明分子可再分;故正确;
故选:D。
【点评】记住只有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能证明分子可再分。
4.【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锰是由二氧化锰分子构成的;铝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铝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分析】根据元素符号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固体非金属、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解答】解: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化学式能表示一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又是化学式时,就同时具备了上述三层意义。
A、该符号是氢气的化学式,表示氢气这种物质和一个氢气分子,不能表示一种元素,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O属于可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该符号是一氧化氮的化学式,表示一氧化氮这种物质和一个一氧化氮分子,不能表示一种元素,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C属于固体非金属元素,可表示碳元素,表示一个碳原子,还能表示碳这一物质,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考查学生对元素符号与化学式含义的理解、掌握及灵活运用进行解题的能力。
6.【分析】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应用概念进行解题的能力。
7.【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分析,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解答】解:A、氧原子的第一层电子数为2,与氧元素的化学性质没有关系。故A错误;
B、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与氧元素的化学性质没有关系,故B错误;
C、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反应中已得到电子,与氧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故C正确;
D、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与氧元素的化学性质没有关系,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了解原子解耦股示意图的意义和原子的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8.【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碘酒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解释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H2O2分解产生O2和H2O,说明了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氧原子和氢原子,不含有H2O分子,故选项解释错误。
C、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是因为搅拌使蔗糖分子在水中溶解的更快,不能溶解的更多,故选项解释错误。
D、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温度降低时时分子运动的慢,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分析】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则属于相对稳定结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A、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是钠,错误;
B、根据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可知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有1个电子,错误;
C、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最外层电子层数为8,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正确;
D、根据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可知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有1个电子,小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该粒子可表示为X+.错误。
故选:C。
【点评】了解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特点;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得失电子的规律特点。
10.【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氨气和水反应生成氨水;①试管内液面上升正确,因为氨气和水反应后,内外形成压强差;②试管内溶液变蓝错误;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错误;④试管内溶液变红正确,因为氨气和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解答】解: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氨气和水反应生成氨水;①试管内液面上升正确,因为氨气和水反应后,内外形成压强差;②试管内溶液变蓝错误;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错误;④试管内溶液变红正确,因为氨气和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氨气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1.【分析】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这一概念解决此题。
【解答】解:=16 则有:碳原子质量的=
=32 则有硫的原子质量是=32×=2m
故选:B。
【点评】此题借助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对求解的公式进行了变式训练,强化了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12.【分析】A、根据纳米车的作用考虑;B、根据分子和原子的联系考虑;C、根据分子的大小考虑;D、由题给信息来回答本题。
【解答】解:A、“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并不是说必须在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故A错误;
B、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故B错误;
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故C错误;
D、“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在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说明了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人类已经能够控制分子的运动了,可以通过控制纳米车来为人类服务。
13.【分析】根据水蒸发的过程分析,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没变,变化的是水分子间的间隔;
【解答】解:水受热后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此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此变化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变;
故选:B。
【点评】认清图示的含义及过程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14.【分析】观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分子的种类等,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及反应的类型等。
【解答】解: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图示产物由一种分子构成,为纯净物,故错误;
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图示中共有三种分子,故错误;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再分,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正确;
D、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
故选:C。
【点评】分子由原子构成,构成不同的分子属于不同种物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单质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化合物的分子。
15.【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而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故错误;
B.Cl是氯元素的元素符号,所以Cl可以表示一个氯原子,故错误;
C.磷和硫的汉字名称偏旁是“石”字,氯元素的汉字名称偏旁是“气”字,均属于非金属元素,故正确;
D.磷、硫、氯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横行,属于同一周期,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6.【分析】A、空气属于混合物有很多种分子构成;B、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他们的化学性质没变;C、分子在不断运动,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是利用物质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
【解答】解:A、空气属于混合物有很多种分子构成,不是由空气分子构成,故A错;
B、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他们的化学性质没变,故B错;
C、分子在不断运动,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故C正确;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是利用物质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空气的组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17.【分析】1个Fe失去2个电子形成Fe2+,失去3个电子形成Fe3+;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①1个Fe失去2个电子形成Fe2+,失去3个电子形成Fe3+,它们的核电荷数没有发生改变,它们的核电荷数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②1个Fe失去2个电子形成Fe2+,失去3个电子形成Fe3+,则Fe3+、Fe2+、Fe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③1个Fe失去2个电子形成Fe2+,失去3个电子形成Fe3+,它们的电子层结构不完全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④Fe3+、Fe2+、Fe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而原子的质量主要是集中在原子核上,则三者的质量几乎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⑤由于三种粒子的质量几乎相等,它们核内质子数相等,则等质量的三种微粒含有的质子数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①④⑤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的构成、决定元素种类的元素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分析】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B、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C、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分析判断;
D、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b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e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为原子;e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A说法错误;
B、在b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B说法正确;
C、由微粒的质子数可知,图中粒子共代表了四种元素,故C说法正确;
D、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b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e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则b、e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1价;若b、e的元素符号分别为X、Y,它们能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XY2,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9.【分析】通过微观粒子的模型表示的意义来分析答案。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一杯水由很多水滴构成,水滴又是由很多水分子构成,通过水分子的模型可知,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所以图中右侧“O”表示氢原子。
故选:D。
【点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0.【分析】同质量的金属,原子数最多即原子质量最小,因为原子的原子量与其质量是成正比关系,所以原子量最小的即是原子个数最多的金属。
【解答】解:元素的原子量与其真实质量成正比,由于原子量的大小关系是钠<镁<铝<铁,所以真实质量也是这一关系,故相同质量的四种金属含原子的多少关系是:钠>镁>铝>铁。
故选:D。
【点评】此题是对原子个数的考查题,解题时用到的知识是元素的原子量与原子的真实成正比关系。
二、主观题
21.【分析】纯净物按组成元素的种类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分子可分解为原子,原子可结合为分子,原子得失电子后变为离子;金属和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氢气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根据分子可分解为原子,原子可结合为分子,则C为分子;原子得失电子后变为离子,则D为离子。
铁和氧气属于单质,则A和B属于化合物;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由构成物质的粒子间的关系图,A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二氧化碳等是由分子构成的,水的化学式为:H2O(合理即可)。B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等,其化学式为:NaCl(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答案具有开放性,考查纯净物的分类及物质的构成的知识,掌握纯净物的分类、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化学式的书写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分析】①根据图示信息解答;
②根据图示及钠原子和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及核外电子化学反应中得失的难易情况来解答。
【解答】解:
①根据图 2 信息可知:A为钠离子,B为氯离子;
②A、钠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阳离子,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阴离子,故A错;
B、钠跟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故B对;
C、氯化钠是由元素得失电子形成离子而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离子化合物,故C对;
D、钠离子与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故D对;
故选:A。
答案:①Na+、Cl﹣.②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离子的形成以及物质的构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3.【分析】元素周期表中,每种元素占据的空格,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g;
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核外电子层数是几,所处周期就是几;
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等于4的,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是一种稳定结构,第一层也是最外层时,达到2个电子也是一种稳定结构。
【解答】解:(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铝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3。
故填:13。
(2)与镁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有铍元素、钙元素。
故填:铍元素、或钙元素。
(3)请你找出 8 号元素,它的元素符号是O,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核外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这种原子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氧离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离子符号为O2﹣。
故填:O;8;2;6;得到;;O2﹣。
(4)妍妍同学考查后发现,第 2、3 周期开头的是金属元素,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
故填:金属;非金属。
(5)每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向右排列所遵循的一条规律是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则表中x=19;若钾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则它的中子数为:39﹣19=20。
故填: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19;20。
(6)根据下表判断 6.02×1023 个钠原子的质量 y 是23g,下表中的规律:6.02×1023 个原子的质量和该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相同。
故填:23g;6.02×1023 个原子的质量和该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相同。
【点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24.【分析】根据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水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通过实验过程及其实验现象可知,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溶解在水中时能生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进行分析。
【解答】解:(1)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实验 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 滴酚酞试液,看到的现象是无明显变化,由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蒸馏水无法使酚酞变红;
(2)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运动到B中后,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所以烧杯B中的现象是:烧杯中的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微观解释是: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运动到B中后,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3)因为在第一个实验中已经可以证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所以无必要;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在第一个实验中已经可以证明了;
(4)【分析讨论】:①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与B、C中的酚酞溶液做对照或者对比;
②进行操作丙时观察到的现象是:B试管中液体缓慢变红;C试管中液体较快变红;ADE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③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
故答案为:(1)无明显变化,蒸馏水无法使酚酞变红;
(2)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氨气分子从烧杯 A 运动到烧杯 B 中,与溶液中的水发生反 应生成碱性物质,使酚酞试液变红;
(3)没有;在实验1中已经证明了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4)①进行对比;
②B 试管中液体缓慢变红;C 试管中液体较快变红;ADE 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③密封装置中进行实验,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5.【分析】按照化学实验中唯一变量的原则,进行实验探究,考查催化剂用量、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解答】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情况下,温和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书写时注意配平、反应条件及气体符号。
故答案为:2H2O22H2O+O2↑。
(2)实验1中我们可以看到唯一变量为过氧化氢的浓度,同一时间下,过氧化氢浓度越高,压强值越大,说明分解生成气体越多,反应速度越快;
故答案为:过氧化氢浓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3)实验2中唯一变量为二氧化锰的用量,因此实验2时验证催化剂用量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实验目的就是为了验证于此;
故答案为:验证催化剂用量是否影响过氧化氢反应速度。
(4)根据实验要求,实验Ⅰ、Ⅱ的唯一变量为催化剂用量,实验Ⅰ实验结果为0KPa,说明没有分解反应发生,过氧化氢需要在有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情况下,才可以常温下分解,此时压强为零,说明未反应,说明没有加入催化剂,因此a为0,实验Ⅱ改变了催化剂的用量,验证反应速度加快,实验结果里需要说明压强变化,并且是按照唯一变量原则,实验结果应该是与实验Ⅰ中相同时间下的压强值进行比较;
故答案为:0;与实验Ⅰ相同时间下的压强值。
【反思与评价】根据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和催化剂用量有关,所以当观察到反应现象不明显,说明反应速度慢,应该是与反应物浓度、催化剂用量有关;
故答案为:过氧化氢浓度较低或者加入二氧化锰较少。
【点评】对比实验中,严格把控唯一变量的原则,确保其他实验条件相同,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