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二中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学年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底层文学,都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而广为传播,广受好评。
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虛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也借助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虛,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创造了作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相连的纽带。
(摘编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
材料二:
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
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
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宝玉衔玉出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反抗封建礼教的人格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能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的真实逻辑。
(摘编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
材料三:
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
自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正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天才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教鹤然《“文学真实”的维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指出,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要如实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
B.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将文学形象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的做法意义不大。
C.现实生活的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真实,前者是作者所见所历的真实生活,后者则是经过作者再创造的生活。
D.三则材料虽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认为文学创作要基于现实生活,同时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实经验分两种,一种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一种是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而后者往往更能引起社会共鸣。
B.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虚构和想象,但是必须要遵循“现实逻辑”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当时的环境特点。
C.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虽然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它们是一种浓缩了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因此十分流行。
D.要使一部作品具有“文学的真实性”,不能只依靠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还要依靠各种表达技巧,如夸张想象等。
3.《窦娥冤》的结尾是“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这是否体现了“文学的真实性” 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阐述理由。(8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夙愿
薛培政
坐在轮椅上的爷爷,爱给小孙子讲鹁鸪岭的故事。
“鹁鸪岭在哪儿 ”小孙子问。
“鹁鸪岭啊,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鹁鸪岭上有好玩的东西吗 ”
“鹁鸪岭上呐,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这些小动物……”爷爷颤抖着声音说。
“哇,我长大了一定要去鹁鸪岭!”充满憧憬的小孙子乐了。
爷爷却将头扭到一旁,泪滴落在衣襟上。
爷爷说,在鹁鸪岭,是打鬼子那会儿,鹁鸪岭人的恩情,几辈子也报答不完。
那年,刚满二十岁的爷爷担任了区武工队队长。一天上午,为阻击下乡扫荡的鬼子,掩护乡亲们转移,他身负重伤,被抬进鹁鸪岭。
这是一个大山皱褶里的村庄。山地贫瘠,十年九旱,散居在山上的村人,半年糠菜半年粮地过活。养伤的日子里,乡亲们你一瓢他一碗,将仅存的一点白面拿出给他吃。那次,房东大嫂刚烙好一张面饼,将要扶他起身时,身后多了一双直勾勾的小眼睛,那是大嫂五岁的独子。趁大嫂转身的间隙,小家伙偷偷撕下一小块面饼,可未填进嘴里,就被大嫂发现夺下,一把将孩子推到室外。他泪流满面地握着那张面饼难以下咽。
伤愈归队时,他对送行的乡亲们含泪发誓“等仗打完了,俺一定回到鹁鸪岭,让老少爷们吃上饱饭!”
从抗美援朝前线回国后,他谢绝进荣军院疗养,拄着拐杖走进鹁鸪岭村。
他没有食言,用安家费买炸药、铁镐、铁锹和手推车,带领乡亲们打响劈山改岭造良田的战斗。把一座座山梁翻个底朝天,造出一片片梯田。就在他向往着让鹁鸪岭人年年有余粮,天天吃饱饭的时候,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将造出的梯田一夜之间冲毁。
望着漫山遍野裸露的山石,这个七尺高的硬汉号啕大哭:“没能让乡亲们吃饱饭,却糟蹋了大片山林,我有罪啊!”他连伤带痛晕倒在山坡上后,整个人瘫痪了。
此后,恶化的生态蚕食着这片贫瘠的土地,“穷”像魔咒困扰着鹁鸪岭人,也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还不上这笔账,我死不瞑目啊!”
三十年后,省城一位林学博士,担任了鹁鸪岭村第一书记。
博士书记进村后,白天满山跑,寻宝似的走走看看,时而抓起一把土,对着放大镜端详半天;时而走向山崖边,用手指蘸起石缝间的水滴看了又看。晚上就到村民家拉呱,专拉山上的事。一个月后,他当着全村父老乡亲的面,拿出了脱贫致富的规划——造林。
“咋,要在这兔子不拉屎的山上栽树,咋栽 能活吗 ”乡亲们把头摇成拨浪鼓。“能!就看咱老少爷们有没有这个心劲。”他一口唾沫一个钉说。
望着一双双疑惑的眼神,他发话了“请大伙放心,栽活了,谁栽归谁所有;栽不活,树苗费、误工费,我来出!”
也许被他那热诚劲感染,乡亲们随他上山了。
山上缺土,肩挑人抬,一袋一袋往山上搬运;没有水,请来水利专家当顾问,开挖泉眼,修蓄水池,建拦水坝,铺设管道;买树苗资金不足,他带村民到外地采种繁育苗木;还修成盘山路,架线引电上山。
后来,他索性带上铺盖卷,半年竟没下过山。住在省城的妻子想不通,坐火车、赶汽车找上山来:“你堂堂一博士,放着省城不待,跑到这光秃秃的山上来,你傻不傻呀 ”
“说傻也傻,说不傻也不傻,我就想让这满山遍野长成苍翠树林,站在林间,能看到泉水静静流淌,看到鸟兽随意嬉戏……”
“我看你是发疯了!”妻子气得头也不回地走了。
为植树,他胶鞋磨烂上百双,镢头换了几十把。除了脸上架的那副眼镜外,黝黑的皮肤,淳朴的装扮,与村人没二样。长年超强劳动,曾几次累倒在山上。望着他那羸弱的身体,乡亲们心疼了:“这孩子咋恁实诚啊!”
下乡任期到后,痴心不改的他又续三年。等到第二个任期满时,鹁鸪岭道道山梁已是郁郁葱葱,层林尽染,林丰草茂。
下山那天,他虔诚地跪倒在山林前,仰望蓝天高呼:“爷爷,如今的鹁鸪岭又有了大片的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等小动物,您看到了吗 ”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了不同时代祖孙两人带领乡村脱贫致富的故事,从“炸药”“铁镐”到“水坝”“管道”,突出了知识扶贫、生态致富的主题。
B.小说从村庄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到乡亲们你一瓢他一碗,再到房东大嫂的一张面饼,都表现了鹁鸪岭人对爷爷的恩情。
C.鹁鸪岭人贫穷,是因为在当时的年代,爷爷缺少生态规划意识,带领乡亲们劈山改岭造良田,从而导致了生态恶化。
D.第一书记的承诺,打消了鹁鸪岭乡亲们的疑虑。经过三年的奋斗,鹁鸪岭已经变得郁郁葱葱,层林尽染,林丰草茂。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语言运用巧妙,切合叙述格调和叙述内容,俗语、口语、方言的使用,使文章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B.小说开头写爷爷爱给小孙子讲鹁鸪岭的故事,并通过“爷爷却将头扭到一旁,泪滴落在衣襟上”这一细节,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C.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写爷爷打鬼子受伤后得到乡亲们的照顾,后来,他怀着感恩之心带领乡亲们致富却未如愿,为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D.小说中写妻子的数落和生气,乡亲们的评价,侧面表现了这位第一书记的执着与辛苦,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6.小说四次写爷爷的眼泪,每次心情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8分)
7.本篇小说运用了照应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两处,并简要分析。(8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九月己酉,上面定勋臣爵邑。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等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遂皆悦服。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 ”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B.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C.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D.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爵邑,指爵位和食邑。《礼记·王制》中记载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万户侯即拥有食邑一万户的侯爵。
B.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地神和五谷之神。后来用作国家的代称,在“执干戈以卫社稷”中即是此意。
C.少师,官名,春秋时楚国设置,为辅导太子的官员。北周以后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少”,多为大官的加衔。
D.炀帝,是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谥号是古代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炀、幽为恶谥,文、灵为美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即位后确定诸将功劳,李神通认为自己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功劳最大。而太宗认为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功劳应该在李神通之上。
B.太宗认为,选用人才如同选用器具一样,取其长处就可以了。大臣推荐人才,应该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而不应该诬蔑当代的人。
C.太宗认为自己的弓箭优良,但是造弓的工匠却指出那些都不是好弓。太宗从这件事情当中悟出了道理,于是多次接见官员,询问民情与施政情况。
D.太宗的神采英武刚毅,大臣见他时手足失措。于是太宗每次见人奏事,都对他们和颜悦色。他也要求大臣们以前人为戒,敢于直言。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5分)
(2)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5分)
12.曾巩在《唐论》中说:“(太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太宗身上的哪些品质使他能够开创“贞观之治”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3题。
塞上梅
王建
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
昭君已殁汉使回,前后征人惟系马。
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中“天山路傍”“黄云下”描写梅树的生长环境,写出塞上梅树的寂寥。
B.和亲的王昭君已经去世,出使的汉使已经返回,从此这株梅花就没人为它驻足停留。
C.诗人对塞上梅树没有生长在长安这种热闹地方而被世人随便采撷感到庆幸。
D.这首诗在描写梅花时遗貌取神,意在言外,将梅花神韵形象地传递出来。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历史启示我们,要想使国家安定,江山永固,就必须对百姓积聚道德和仁义,正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知识(18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兵不利 利:锋利。
B.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举:全部。
C.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
D.辟邪说,难壬人 难:排斥。
16.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B.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C.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D.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17.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河海不择细流 B.终苟免而不怀仁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1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9.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A.赵尝五战于秦 B.东得百里奚于宛
C.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D.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20.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曲《枉凝眉》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两句唱词,暗含了“木石前盟”所交代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的身份:一个是绛珠仙草,一个是神瑛侍者。
B.正册判词“堪怜咏絮才”,运用典故表现林黛玉的敏捷才思;“玉带林中挂”谐音与倒置的手法暗示林黛玉的命运结局。
C.《红楼梦》中的灯谜大都隐括人物命运,如“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以断线风筝隐喻惜春远嫁不归。
D.刘姥姥是个可爱可敬的人物形象,她受王熙凤托付,后来在巧姐被舅兄算计出卖的危急关头将她救出,体现出她知恩图报的品质。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近几个月来,疫情在上海、吉林等多地散发,网络上关于疫情的信息严重过载。谣言不断滋生和传播,在舆论场上各种“带节奏”,引发了“信息疫情”,严重妨碍防疫工作的有效推进。
材料二:小明喜欢玩游戏,有一天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反复观看一个游戏大神的操作。一段时间后,平台推送的消息里,十条有八条是关于游戏操作技巧的。小明开始不停浏览游戏视频,并开始和主播互动,最终沉溺于花钱购买游戏装备和打赏游戏主播。
“Z世代”(在1995至2009年间出生的人群)的青年该如何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拥有更高的“媒商” 请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牡丹江二中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学年期末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A项,“如实”错,材料一原文有“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这些都表明,“如实”反映真实生活不正确。B项,“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错,材料三原文是“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C项,“作者所见所历”错,材料一原文有“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材料二中有“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2.C(“因此十分流行”强加因果,材料二原文只是说“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但是并未提到这类作品流行的原因。)
3.《窦娥冤》结尾体现了“文学的真实性”。它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等情节表明作者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这结局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真正的现实关怀,是一种“文学的真实”。(8分,酌情给分)
4.A(B项,“小说从村庄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表现了鹁鸪岭人对爷爷的恩情”错,“村庄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属于背景描写,没有表现鹁鸪岭人对爷爷的恩情。C项,“鹁鸪岭人贫穷……爷爷缺少生态规划意识,带领乡亲们劈山改岭造良田”错,鹁鸪岭人贫穷,还有地理和天灾等原因。D项,“三年的奋斗”错,根据原文“下乡任期到后,痴心不改的他又续三年”可知,不止三年。)
5.C(C项,“小说运用倒叙手法”错,爷爷负伤在鹁鸪岭养伤、从抗美援朝回鹁鸪岭村造梯田的情节运用的是插叙手法。)
6.①“爷爷却将头扭到一旁,泪滴落在衣襟上”,既写出了爷爷对鹁鸪岭的思念、感恩,也有愿望没有实现的伤心。②“他泪流满面地握着那张面饼难以下咽”,山村人民虽然很贫穷,但竭尽一切照顾他,爷爷为此而感动。③“伤愈归队时,他对送行的乡亲们含泪发誓”,写出了爷爷立志回报山村的决心和感恩之情。④“望着漫山遍野裸露的山石,这个七尺高的硬汉号啕大哭”,写出了爷爷因考虑不周,而使当地生态恶化的悔恨之情。(每点2分,大意相同即可)
7.①自然场景的照应。开头和结尾自然环境相互照应,写出了孙子实现了爷爷的愿望,让山村实现了脱贫致富,使小说结构更严谨。②劳动场景的照应。爷爷和孙子带领乡亲上山劳动的场景相照应,突出了人物公而忘私、敢想敢干、勤劳顽强的精神,也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脱贫致富的方式不同。③情节的照应。孙子小时候说长大了去鹁鸪岭,三十年后,他担任鹁鸪岭村第一书记,带领乡亲们致富,突出了良好家风、感恩精神的传承,具有时代意义。(每点4分,答出两点即可,酌情给分)
8.B(句意:他曾对公卿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一定要借助于镜子;君主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然要善待忠正耿直的大臣。如果君主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大臣阿谀逢迎,顺从旨意,君主就会失去国家,大臣又岂能独自保全!”“其形”作“见”的宾语,不能断开,且“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与“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是对称句式,排除AD;“其君愎谏自贤”与“其臣阿谀顺旨”句式对称,应分别单独成句,排除C。)
9.D(“炀、幽为恶谥,文、灵为美益”错误,“乱而不损曰灵”,“乱”指的是胡作非为,“损”指的是没有把国家毁掉,所以“灵”是恶谥。)
10.A(“李神通认为自己……功劳最大”错误,李神通只是认为自己的功劳超过了房玄龄等人,并没有说自己的功劳最大。)
11.(1)叔父是皇族的至亲,我对您确实没有什么吝惜的,但是不能凭借私情胡乱地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诚”“爱”“以”各1分,句意2分)
(2)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使源头混浊却希望支流清澈,是不可能的事。(“浊”“而”,判断句各1分,句意2分)
12.①不徇私情,公平公正。②访求贤才,不拘一格。③体察民情,虚心纳谏。④以诚治国,反对诈术。(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酌情给分)
13.B(“就没人为它驻足停留”错误,第四句“前后征人惟系马”说明还有征人们会驻足这里。)
14.(1)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2)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4)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15.B(举:攻克,占领。)
16.D(D项,“所以”一词表原因,不表结果。现代汉语表结果。)
17.A(“择”同“释”,舍弃。)
18.D(例句: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D项,礼,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礼遇。A项,使动用法,使……安宁。B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C项,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19.D(ABC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是判断句。)
20.C(C项,“惜春远嫁不归”错,应该是“贾探春远嫁不归”。)
21.【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借上海、吉林虚假疫情消息到处散播、虚假难辨的事例,指出虚假信息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材料二则通过小明的事例,指出了其因反复观看一个游戏大神的视频而最终陷入“信息茧房”,以及因此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沉溺于游戏媒介的后果。这两则材料,虽讲述内容各有不同,但实质却都是讲述不良媒介素养的危害性。对此,试题写作任务针对“Z世代”的青年这一与媒介信息充分接触的群体,要求思考信息时代青年人应具备什么样的媒介素养。对此,考生可选择的立意是多样化的。重点可以谈青年应有怎样的媒介素养,也可以谈青年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还可以谈如何提升青年媒介素养。关于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考生可以联想到很多可写的内容,可以举例说明海量信息如何真伪难辨,辨别谣言如何之难,从而突出媒介素养的重要性;面对海量信息,青年人应具有什么能力,比如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等;增强青年媒介素养道德层面、技术层面的不同做法,考虑影响青年媒介素养的内因和外因等。
【参考立意】①正确筛选信息,增强媒介素养。②辨别信息真伪,增强媒介素养。③理性运用媒介,树立正向价值观。④紧跟时代步伐,争当“优秀媒介青年”。⑤提升媒介素养,畅游信息时代。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季八月甲子(初九),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九月己酉(二十四日),太宗与群臣当面议定开国元勋的爵位食邑。于是各位将领纷纷争功,议论不止。淮安王李神通说:“我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现在房玄龄等人的功劳却在我之上,我内心不服。”太宗说:“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定了大唐江山,论功行赏,功劳本来就应该在叔父之上。叔父是皇族的至亲,我对您确实没有什么吝惜的,但是不能凭借私情胡乱地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于是大家都心悦诚服。太宗令封德彝荐举贤才,很长时间没有荐举一个人。太宗质问其原因,封德彝答道:“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处。古时候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的吗 正应当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 ”封德彝羞惭地退下。闰三月,壬申(二十日),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得到十几张好弓,自认为没有能超过它们的,最近拿给做弓箭的弓匠看,他说:‘都不是好材料。’我问他原因,弓匠说:‘木料的中心部分不直,所以脉纹也都是斜的,弓力虽强劲但箭发出去不能走直线。’我这才醒悟到以前对弓箭的性能分辨不精细。我以弓箭平定天下,而对弓箭的性能还没有能完全认识清楚,何况对于天下的事务,又怎么能遍知其理呢!”于是下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夜班,多次接见他们,询问民间百姓疾苦和政治得失。有人上书请求除去奸佞之人,太宗问:“奸佞之人是谁 ”回答道:“臣身居草野,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之人,希望陛下对群臣说话的时候,有时假装恼怒加以试探,那些坚持道理、不屈服于压力的,便是耿直的忠臣;畏惧皇威、顺从旨意的,便是奸佞之人。”太宗说:“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使源头混浊却希望支流清澈,是不可能的事。君主自己使用诈术,又如何能要求臣下耿直呢!我正以至诚之心治理天下,你的建议虽好,我不采用。”太宗的神情、风采英武刚毅,众位大臣见他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后,每次见人上朝奏事,都要对他们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之言。他曾对公卿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一定要借助于镜子;君主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然要善待忠正耿直的大臣。如果君主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大臣阿谀逢迎,顺从旨意,君主就会失去国家,大臣又岂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对隋炀帝阿谀奉承以求保全富贵,炀帝被杀后,世基等也难免一死。望你们以此为戒,每件事的得失,都要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