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必备干货
课标解读
1、了解大气组成、作用,认识人类对大气成分的影响。2、知道大气垂直分层依据,记住太阳辐射是地面的根本热源,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掌握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气温和大气运动特点。
3、描述雾霾等大气现象,理解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
目 录
CONTENT
01
大气的组成
02
大气的垂直分层
①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②水汽③杂质④雾与霾区别
①对流层(温度特征;厚度的空间、时间变化)②平流层(温度特征、航空飞行、阅读:臭 氧 洞)③高层大气(温度特征、低压、低密度、流星、极光、无线电通信)
03
知 识 拓 展
舱外航天服、大气对地球的保护(防弹衣、遮阳伞、保温被)、 臭氧层空洞(原因、危害、对青藏高原影响、措施)、逆 温{辐射、地形(洛杉矶光化学烟雾)、锋面、平流}、逆温影响(有利、不利)、
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人类生活在大气圈底部,大气的物理状态和组成成分的变化,时刻影响着我们。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氮气和氧气的体积分数分别约为 78%、21%,两者合占 99%。
①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②氧: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并参与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过程。
③二氧化碳、臭氧:大气中含量少,但作用重要。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可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而穿透大气到达地面的少量紫外线,又具有杀菌作用。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④水汽: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很少,集中在低层(对流层);变化很大,在0—4%之间(赤道湿暖海洋上空可达到4%,冬季北极上空几乎为0)。在水平方向上,海洋上空高于陆地上空,湿润地区上空高于干旱地区上空;在垂直方向上,一般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
⑤杂质:近地面大气中,陆上多于海上,城市多于乡村,冬季多于夏季。
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虽然含量很少,却对天气变化影响很大。水汽可发生固、液、气三态的转化,产生云、雾、雨、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杂质会使大气能见度变差,但作为凝结核,又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三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①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
大气最低层,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海拔越高越远离热源,因此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易产生对流运动,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云、雾、雨、雪等都发生在这一层。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三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①对流层:
空间变化: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低纬度受热多,气温高,对流旺盛,高度大;高纬度受热少,对流弱,高度小。
时间变化:就季节而言,任何纬度地区,夏季较厚而冬季较薄,中纬地区尤其明显。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②平流层:海拔高,温度高,上热下冷,热源来自太阳。
自对流层顶向上至 50—55 千米高度的范围。
臭氧层以下:臭氧集中在 15—35 千米(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臭氧层以上:臭氧含量逐渐减少,但是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迅速上升。
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以水平运动为主。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②平流层:海拔高,温度高,上热下冷,热源来自太阳。
适合航空飞行:大气稳定,气流平稳;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飞机起飞:从对流层起飞,乘客因气压降低出现耳鸣;向上飞向平流层时飞机较颠簸;进入平流层后飞机平稳。
讲练结合
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上午、午后、夜间及清晨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图”。
1.图中四条曲线中最可能是日出前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四个时段的曲线中,最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A 2.D 解析:1.对流层的正常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能量多且快,可能出现越接近地面气温越低的逆温现象,这种辐射逆温一般傍晚开始出现,日出前达到最强,日出后的上午首先在近地面开始恢复,午后恢复正常。图中甲曲线显示,近地面温度最低,逆温层最厚,应表示日出前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A符合题意;图中乙曲线显示,近地面气温开始恢复正常,应为日出后的上午,丙曲线显示,近地面温度较低,逆温层较厚,应表示夜间,丁曲线显示,近地面温度高,无逆温层,应表示午后。
2.甲、乙、丙三曲线均表示出现了逆温现象,大气结构稳定,会抑制空气的对流运动,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排除ABC;图中丁曲线表示气温向上递减,空气上冷下热,空气对流运动强,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③高层大气:气压很低,密度很小,热源为太阳辐射,气温先降后升,有若干电离层。
自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高空。
80-500千米高空,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大气分子被分解为离子,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但易受耀斑干扰。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③高层大气:气压很低,密度很小,热源为太阳辐射,气温先降后升,有若干电离层。
大气粒子速度很高,可克服地球引力逃离地球;宇宙空间气体粒子也能进入高层大气。
有流星和极光现象。
讲练结合
2021年10月16日(农历九月十一日)00: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距地球约300多公里的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1.“与月同框”让火箭发射变得浪漫唯美,此时的月相为( )
A.峨眉月 B.凸月 C.满月 D.下弦月
2.神舟十三号飞船升空过程中,所经大气层( )
A.气温逐渐降低 B.密度逐渐降低 C.气流对流增强 D.气温先降后升
3.神舟十三号飞船预定轨道位于( )
A.对流层顶部 B.平流层底部 C.高层大气 D.大气层外部
1.B 2.B 3.C
解析:1.农历九月十一日是满月之前4天,月相应该是凸月。
2.平流层气温总体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AD错误;随着大气层高度升高,大气受地球的引力越小,空气密度不断降低,B正确;对流层随高度的升高对流运动不断减弱,C错误。
3.预定轨道高度为300多公里,位于地球大气垂直分层中的高层大气。
讲练结合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1.左图所示行星镶嵌在图示轨道之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绕日公转构成目前最低级别天体系统 B.②为类地行星,绕日轨道为椭圆
C.③为土星,属于远日行星 D.④是目前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早在2017年美国NASA曾宣布在某个时段内不会向“好奇号”火星车发布任何指令,因为届时太阳活动会使通讯明显变差,通讯变差与日、地、火三者位置密切相关。
2.通讯最差时,火星最可能位于右图中其公转轨道的( )
A.甲段 B.乙段 C.丙段 D.丁段
1.B 2.C
解析:2.太阳活动会释放出大量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从而会影响通讯传输。读图分析,在丙位置时,火星、太阳与地球三者在一条直线上,从地球的方位来看,火星将会位于太阳的正后方,而在这一位置,太阳活动对无线电通信的影响达到最大,通信会变差,C正确。火星位于甲、乙、丁段时离地球较近,信号受太阳的影响较小,通讯情况较好,ABD错误。故选C。
讲练结合
3.参看下图,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过程中( )
A.气温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
B.会依次经过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C.外部空气密度越来越小,气压越来越大
D.超过50千米以后各种天气现象逐渐消失
4.火星暂时未发现有生命存在,其主要原因可能( )
A.火星无法获得太阳稳定的光照热量
B.火星附近天体时常与火星发生碰撞
C.火星距太阳距离远,表面温度低
D.火星表面大气层稀薄、水汽太少
3.A 4.D
解析:3.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过程中,会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4.火星有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AB错误。火星距离太阳距离与地球类似,表面温度不是过低,C错误。火星体积和质量较小,形成的大气层较为稀薄,对火星的保护作用较弱;且火星大气中水汽含量较低,火星表面缺乏液态水,D正确。
1.在对流层,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6℃,从而形成一个随高度增加而温度下降的大气垂直温度梯度。
(1)近年来,贵阳将“中国避暑之都”作为城市名片,着力打造“避暑”旅游产品,大力发展“避暑”经济。在我国地形图上,找到贵阳、重庆、武汉、长沙、上海的位置;读图,说明贵阳打造避暑旅游名城的优势条件,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相较于重庆、武汉、长沙、上海,贵阳虽然纬度较低,位于亚热带,但由于其处在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故夏季天气凉爽。
(71、72页)
1.在对流层,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6℃,从而形成一个随高度增加而温度下降的大气垂直温度梯度。
(2)每年3月,西藏大部分地区的隆冬尚未结束,林芝的桃花却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皑皑白雪与灼灼桃花相互映衬(如图 3-9),让人领略到“雪域江南”的独特春光。读图 3-8,试分析这一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林芝虽然处在青藏高原地区,但仔细观察发现该地海拔较低,最低处海拔不到1000米,且所在的纬度也比较低,故3月份气温已经较高,有桃花盛开。
(71、72页)
图3—9 西藏林芝桃花沟
图3—8 西藏林芝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