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大气受热过程课件(1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3.2大气受热过程课件(1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7 10:1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课程标准
1.结合图文资料,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其影响,解释一些跟其有关的地理现象。(地理实践力)
2.结合图文资料,说出大气受热的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分析大气保温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原理。(综合思维)
教学目标
大气受热过程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
物体的温度越低,辐射的波长越长
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K
地球固体表面平均温度约22°C
近地面大气平均温度15°C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任何物体都具有辐射,那么,辐射的波长同温度有什么关系?
补充知识
地面吸收47%
臭氧吸收紫外线
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大气上界
云层、尘埃反射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散射
19%
34%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形式 作用特点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削弱的辐射 形成的自然现象
反射 无选择性 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 有选择性 空气分子、细小的尘埃 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无选择性 较大颗粒的尘埃等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
吸收 有选择性 水汽、二氧化碳(对流层) 臭氧(平流层) 氧原子(高层大气) 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
削弱作用的应用
早霞、晚霞
削弱作用的应用
天空呈现蔚蓝色
削弱作用的应用
高原上辐射量大,紫外线强
大气受热过程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升温后,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
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
大部分射向地面,把热量重新传给地面,补偿地面部分损失的热量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
地面
大气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大气还大地
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应用
保 温 作 用 / 温 室 效 应
农田烟熏防霜冻
冬夜晴无风,早起必有霜
高处不胜寒
月球昼夜温差大
塑料大棚/玻璃温室育苗
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①地势
②天气
③下垫面
地势高
大气稀薄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昼夜温差大
天气晴朗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昼夜温差大
阴天
相反
下垫面
比热容大


白天增温速度慢
夜晚降温速度慢


昼夜温差较小(如海洋)
解释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气体
(CO2、CH4等)
排放
增多



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气温
变高
全球变暖

备注:主要的温室气体有水汽(H O)、二氧化碳(CO )、氧化亚氮(N O)、氟利昂、甲烷(CH )等
练习: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辐射形式是( )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太阳辐射
2、下列辐射按波长由长到短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
A.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B.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太阳辐射
C.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大气辐射
D.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3.由于大气的热力作用( )
①霜冻多出现在晚秋多云的夜晚 ②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天低 ③产生的温室效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④“高处不胜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有关霜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高岗地上的冻害较轻,低洼地冻害较重
②阴雨天霜冻多③只有寒潮入侵时,才发生霜冻 ④冬半年晴朗夜晚易出现霜冻
A.②③④ B.①④ C.③④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