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目录
01
02
能力提升
夯实基础
03
素养提升
夯实基础
1.实验室有下列四种量筒,要一次性较准确量出100 g密度为0.8×103 kg/m3的酒精,则选用的量筒的量程及分度值应为( )
A.500 mL、10 mL B.100 mL、2 mL
C.250 mL、5 mL D.50 mL、2 mL
C
2. (2021盐城)如图K6-3-1所示,小明利用两个形状不同的玻璃杯甲和乙,制成了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每隔10 mL标注了一个刻度线,甲杯最多能装水100 mL,乙杯最多能装水200 mL,则( )
A. 甲杯量程大,刻度均匀
B. 甲杯量程小,刻度不均匀
C. 乙杯量程小,刻度均匀
D. 乙杯量程大,刻度不均匀
D
3.在测量酱油的密度实验中有下列操作步骤,没有必要的是( )
A.测量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
B.将一部分酱油倒入量筒中并读出示数
C.测量量筒和酱油的总质量
D.测量倒出酱油后烧杯和剩余酱油的质量
C
4.在室温下,小明利用一个质量为300 g的玻璃瓶,设计测量某液体密度的实验,其步骤如下:①将玻璃瓶装满水(水的密度为1.0 g/cm3),称得总质量为900 g;②倒掉瓶中的水,待玻璃瓶干后,改装满某液体,称得总质量为1 800 g。
由上述实验步骤,可推算某液体的密度为( )
A.1.5 g/cm3 B.2.0 g/cm3
C.2.5 g/cm3 D.3.0 g/cm3
C
5. (2021铜仁)为了测量花生油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了如下实验步骤:①将烧杯中的部分花生油倒入量筒中,记下花生油的体积;②将待测花生油倒入空烧杯中,测出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③测出剩余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④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调平;⑤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花生油的密度。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 B. ④②①③⑤
C. ④②③⑤① D. ④①②③⑤
B
6.杨明同学在高明沧江河边捡到了一块漂亮的鹅卵石,他想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鹅卵石的密度。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鹅卵石的质量m;②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③根据密度的公式,算出鹅卵石的密度ρ;④将鹅卵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鹅卵石和水的总体积V2。
(1)他应采用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为________(填字母)。
A. ①②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① D. ②③①④
A
(2)如图K6-3-2甲所示,杨明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我们发现此种操作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码没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
(3)杨明纠正错误后,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鹅卵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K6-3-2乙所示,则鹅卵石的质量为__________g;由图K6-3-2丙、丁可知鹅卵石的体积是__________cm3,可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kg/m3。
27
10
2.7×103
(4)若鹅卵石磨损后,它的密度将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面的底部__________,若杨明在图丙中读数正确,在图丁中读数时视线俯视,则所测得鹅卵石的密度将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不变
相平
偏小
7. 小丽想测量一块蜡烛的密度, 她用蜡烛、电子天平、量筒、细线、金属块和适量的水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图K6-3-3所示。
能力提升
(1)请按照最恰当的实验顺序对下列步骤进行排序:__________(填字母)。
A. 将金属块和蜡烛全部浸没在水中,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
B. 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蜡烛在水面),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
C. 用电子天平测量蜡烛的质量
CAB
(2)蜡烛的质量为__________g;蜡烛的体积为__________cm3;蜡烛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kg/m3。
4.3
5
0.86×103
8.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取了适量这种液体的样品,进行了如图K6-3-4所示的三种方案的实验:
素养提升
(1)实验前小明将天平放在__________台上,把游码放在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填“右”或“左”)调节。
(2)实验记录数据:m1=30 g,m2=52 g,m3=52.8 g,m4=__________(如图K6-3-5甲),V1=__________(如图K6-3-5乙),V2=10 mL,V3=19 mL,其中方案3液体密度大小为__________g/cm3。
水平
右
41.4 g
20 mL
1.2
(3)分析比较上述三种实验方案,你觉得比较合理的应该是__________(填“方案1”“方案2”或“方案3”)。
方案2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