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7 18:5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测试卷及答案1练习
一、选择题
1.根据句子,写出《朝花夕拾》中相应的人物。
①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②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
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
①中的“他”是______,②中的“她”是______,③中的“他”是______。
2.填空: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提到几位令他敬重的人:一位是私塾先生____________,一位是日本老师_____________;还有一位可称得上是他生活上的启蒙老师_____________,对他的童年成长产生较大影响。
3.下列选项与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所刻画的这两位女性形象相匹配的分别是:
衍太太:__________ 长妈妈:__________
A.年轻时是“豆腐西施”,老了却尖酸刻薄,市侩俗气脸皮厚,一副“圆规”似的站姿。
B.表面理解孩子的调皮,却挑唆“我”去偷钱,迫使“我”出外求学,把孩子当成消遣的玩物。
C.知道很多规矩,睡觉不拘小节,常常“切切察察”,但“我”却对她怀有敬意。
D.无拘无束,不懂规矩,从不把事放在心上,天不怕地不怕,却又狡猾聪明地懂得躲避麻烦。
4.(活动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读文回答问题。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文中的“他”指的是谁?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猖会》、《藤野先生》、《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几篇文章都出自于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令尊、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家严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令堂,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家慈,是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C.《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再塑生命的人》选自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6.下列有关《朝花夕拾》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再到老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B.《朝花夕拾》中,《狗·猫·鼠》是鲁迅为了悼念自己的宠物小隐鼠而写的,他仇恨猫的主要原因是猫吃了他的隐鼠。
C.《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D.《父亲的病》中,作者借众鬼嘲弄众生,用阴间讽刺阳间,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嘲讽和鞭挞。
7.根据文本内容,写出相对应的文章名称
作品名 内容
《①》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②》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8.根据下列各句描写的内容写出相应名著中的人物。
(1)那怪笑道:“睡着,睡着!莫睬他!我有天罡数的变化,九齿的钉钯,怕什么法师、和尚、道士?”(《西游记》)______
(2)头裹团花手帕,身穿纳锦云袍。腰间双束虎筋绦,微露绣裙偏绡。凤嘴弓鞋三寸,龙须膝裤金销。手提宝剑怒声高,凶比月婆容貌。(《西游记》)_______
(3)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朝花夕拾》)__________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表达出了鲁迅希望儿童健康活泼成长的合理要求,《朝花夕拾》中还有多篇作品涉及到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请写出其中两篇作品的题目。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10.下面是《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稿的片段,请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去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①__________;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②________ ;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③_____________。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
A.《狗·猫·鼠》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E.《无常》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G.《父亲的病》 H.《琐记》
I.《藤野先生》 J.《范爱农》
①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
11.“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选自( )
A.《无常》 B.《琐记》 C.《五猖会》 D.《藤野先生》
12.阅读《朝花夕拾》选段,请写出相应的篇名。
选段(一)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选段(二) 哦,原来世界上竟然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
选段(三)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选段一:__________ 选段二:__________ 选段三:___________
13.《朝花夕拾》中,“他”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最终凄凉地离开了人世。“他”是( )
A.寿镜吾 B.范爱农 C.藤野先生 D.鲁迅
14.下列有关《朝花夕拾》的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如实来写,把一个纯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写活了。
B.《五猖会》记叙了儿时要去看五猖会十分兴奋却被父亲要求背书,一盆冷水浇灭了全部兴致,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C.《<二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D.《琐记》写到,衍太太与其他大人不同,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后来还教“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换钱,“我”很喜欢她。
15.选出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一项( )
A.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B.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C.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D.指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16.近期同学们阅读了《朝花夕拾》后,有不少问题难以理解,后来同学们查找背景资料,结合原文认真思考,有了如下理解,其中说法有误的是( )
A.“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从原文来看,鲁迅不是反对白话,他反对的是反对白话者。
B.“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这句话其实是摆出了鲁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此时,白话已不再仅仅是白话,更是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言词。
C.鲁迅由童年回忆引出的诅咒是有原因的,《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是孝道,完全把自然本能的爱变得扭曲,只有白话文读物才能满足儿童对新形式书籍的喜爱。
D.鲁迅诅咒反对白话者的原因是封建传统道德、传统教育有极大的害处:教人愚孝,虚伪、残酷,违背人性;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天性,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发展。
17.下列不属于《朝花夕拾》中提到的人物是( )
A.藤野先生 B.范爱农 C.衍太太 D.朱自清
18.下列关于名著《朝花夕拾》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五猖会》。
B.作者在《琐记》中提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躲逆流言和中伤,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作者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水师学堂。
C.衍太太的形象出现在《父亲的病》和《琐记》中,她是鲁迅先生的邻居,小时候,鲁迅认为她是一个和蔼的人,长大后却逐渐发现她虚伪自私。
D.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百草园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无常,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的图书是《24孝图》,这本书是长妈妈送的。
19.《朝花夕拾》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经过的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琐记》 C.《父亲的病》 D.《无常》
20.填空。
《朝花夕拾》中的_____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如《______》,作者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如实来写。再如《________》,记叙儿时要去看五猖会的情景。
二、名著阅读题
21.填空
①《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先生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如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的《___________》,如书写对一位潦倒的同乡旧友的真切同情与怀念的《___________》等。先生都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巨大热情。
②阅读填空
行者笑道:“嫂嫂勿得悭吝,是必借我使使。保得唐僧过山,就送还你。我是个志诚有余的君子,不是那借物不还的小人。罗刹又骂道:“泼猢狲!好没道理,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老娘一剑”
这段文字出自《西游记》哪一个情节?罗刹说的“夺子之仇”是指什么?
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夺子之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鲁迅在《朝花夕拾》序文中这样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在“时时反顾”什么?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写出两点并分析。
23.读下面两段话,回答问题。
A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阿长与<山海经>》)
B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五猖会》)
(1)A、B两段文字分别是哪两件事产生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2)分别说说这两件事对“我”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24.第一环节——“记忆长廊”。
(1)“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这段文字节选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__。(填写篇目)
(2)“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段文字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
(3)“我看到一个高个子瘦人,脸上精神饱满,戴了副玳瑁边近视眼镜,站在我面前,伸出两只瘦手来表示要握手的意思。”这段文字中“我”看到的人是______________。(提示:热爱足球)
25.(阅·有思)阿长和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两个很典型的妇女,“我”对她们的态度却完全不同,请任选一人,结合相关的一件事例,说说“我”对她态度。
我选________________
态度和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鲁迅先生活着的时候,给予海婴①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他自己生活在大家庭中,一切戕贼②儿童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爱的一切。
(摘自许广平《鲁迅先生与海婴》)
(注释)①海婴:周海婴,鲁迅的儿子。②戕(qiāng)贼:伤害,残害。
请结合《五猖会》或者《二十四孝图》中的情节,谈谈你对语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27.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题为“_________________”,其中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散文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写了两位对他有深刻影响的老师。一位是_________________,另一位是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朝花夕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B.《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C.《无常》一文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D.《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既纯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味。
28.名著阅读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上面文字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_________》中的《________》一文,父亲说“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父亲要求我背的书是《______》。“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表达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由此可见,儿时的“我”认为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9.名著阅读题。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1)上述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 》,在这篇文章中记叙了什么事?
(2)选段中划线句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30.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这本书回忆了鲁迅的童年,请根据内容,参照提示将下面表格空白处填写完整。
作品 事件 情感
《阿长与山海经》 长妈妈为“我”买来《山海经》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 快乐有趣
C. 看迎神赛会出发前却被逼背书 郁闷无奈
(2)《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怀着真挚的感情,塑造了范爱农这一人物形象,但文中并未交代范爱农的死因,你认为范爱农是自杀还是误伤性命?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31.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在回忆往事时,他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请从下面两个作品中任选一个,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①《阿长与<山海经>》
②《藤野先生》
3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鲁迅《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这部名著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请结合选文,简要说说“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33.最近,班级里开展了“《朝花夕拾》知多少”的名著阅读竞赛活动。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_(人名)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辛辣嘲讽的是____________这篇文章。
(3)下列关于名著《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朝花夕拾》中一部分文章反映鲁迅先生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一部分文章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B.《二十四孝图》叙写了鲁迅在阅读“卧冰求鲤”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产生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封建社会儿童的悲惨处境。
C.《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少时为父亲寻医问药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作风,揭示了这些“名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本质。
D.《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谋害了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但当她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时,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
(4)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到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①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一文。
②结合作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题为“_____”,其中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散文是《_____》。
(2)阿长和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两个很典型的妇女形象,分别写出她们与“我”相关联的一件事情以及“我”对她们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读了《朝花夕拾》,鲁迅笔下的人物已经刻在了你的心中,请你从下面选出一个,说说在你的心中他(她)是个怎样的人?
长妈妈 藤野先生 寿镜吾
我选择______,他(她)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文中的“他”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选自《朝花夕拾》)
37.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1)《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_________》,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写出一篇选自这本散文集的文章(除本学期学过之外):________。
(2)“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是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_____)
A.藤野先生 B.范爱农 C.孔乙已 D.寿镜吾老先生
38.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写到了几本对他而言印象极为深刻的书,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鲁迅先生对这几本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并说明缘由。(只要写出两本书即可)
39.阅读《朝花夕拾》语段,回答问题。
鲁迅在《琐记》中提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A 。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他起初选择了无需学费的南京水师学堂,这个学堂四天教授英文,一天教授中文,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乌烟瘴气”,他随后又考入了矿路学堂,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B 》,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选段中A处应填_____________;B处应填_______。
40.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1)本选段节选自《朝花夕拾》中________。
(2)请简要回答文章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寿镜吾(或“寿怀鉴”) 衍太太 范爱农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名著人物形象的能力。要认真阅读原著,了解内容,梳理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①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曾提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的情况,对寿镜吾先生流露出尊敬的心情。认为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是很慈祥的老师。
②衍太太是鲁迅所著的回忆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市侩形象。
③范爱农与作者鲁迅是同乡,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认识。范爱农外貌:“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他仍“瞪着他多白的眼”,虽是身处逆境,穷愁潦倒,但他斜眼看人的渺视目光,总是透出他傲岸不群的豪爽和自尊。
2.寿镜吾 藤野先生 阿长(长妈妈)
【详解】
考查对名著《朝花夕拾》中人物的掌握。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表现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作者通过对青少年时期生活片断的回忆,记叙他所接触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迹,塑造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寿镜吾、藤野先生、长妈妈等,赞颂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表现出对他们的深切怀念之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是个生活随便、不拘小节的人,但是治学严谨,对留学日本的作者没有民族偏见,给予真诚的帮助和指导,使作者终身难以忘怀。
《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长妈妈,是个热情、纯朴、善良、给幼年的鲁迅以极大关爱的劳动妇女。
3.B
解析:衍太太:B 长妈妈:C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中的人物。根据“豆腐西施”和“圆规”分析,
A是《故乡》中的杨二嫂;根据“挑唆‘我’去偷钱,迫使‘我’出外求学”得出:
B是衍太太;根据“知道很多规矩,睡觉不拘小节,常常‘切切察察’”分析,
C是长妈妈;
D是鲁迅《且介亭杂文》中散文《阿金》中的主角“阿金”。
据此填空即可。
4.寿怀鉴(答“先生”也对)
【详解】
题目已经给出了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段写的是作者在三味书屋里读书时的寿镜吾(寿怀鉴)先生,读书入境,自我陶醉的状态。
5.C
解析: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关于文学知识的积累。“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C项的《世说新语》不是志怪小说。选项错误。
故选C。
6.C
解析:C
【详解】
A.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选项错误。
B.《狗·猫·鼠》这篇散文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说明自己“仇猫”的原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原因;最后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选项错误。
D.原文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名医们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选项错误。
故选C。
7.①《阿长与<山海经>》②《范爱农》
【详解】
①选段写的是长妈妈给鲁迅买来《山海经》的情节,长妈妈是鲁迅的保姆,《山海经》是鲁迅最为心爱的宝书,正是因为买书,让鲁迅对阿长产生了新的敬意。出自作品《阿长与〈山海经〉》。
②根据选段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和“我发言大抵就反对”这一细节可知,选段中的人物是范爱农。出自《范爱农》一文。他是一个内心爱国,有进步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但因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压迫,无法表达内心的新青年。
8.(1)猪八戒 (2)沙僧 (3)衍太太
【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描写。根据对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外貌,神态等描写和名著出处的提示分析出人物即可。
(1)是语言描写,根据“我有天罡数的变化,九齿的钉钯”分析,可知是“猪八戒”;
(2)是外貌描写,根据“手提宝剑怒声高,凶比月婆容貌”分析,可知是“沙僧”;
(3)是神态和语言描写,根据“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分析,是让孩子“吃冰”的“衍太太”。
9.示例《五猖会》 《二十四孝图》
【详解】
考查对名著《朝花夕拾》相关内容的掌握。主观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五猖会》里说“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到东关看五猖会,过于严厉的父亲突然要“我”背《鉴略》,背不出来就不许出门。后来虽然死记硬背完成了任务,但是当初的兴趣已经减去了大半,这给“我”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鲁迅认为教育好儿童的前提是教育者对儿童天性、特有的审美情趣以及心理世界的关照。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重点描写了这几个故事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10.A
解析:A F I J D E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A.《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B.《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C.《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D.《五猖会》首先介绍了五猖会的盛况,接着描写作者要去看会时的兴奋和喜悦,但父亲让我背书,我着实痛苦和无奈。
E.《无常》中的“活无常”是作者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看到的鬼面人的形象。他虽是勾人魂魄的鬼,但他因活泼、诙谐、办事公允而且富有人情昧,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了我在百草园里的快乐生活,其中也有与小动物的互动,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G.《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H.《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I.《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严九郎是个生活随便、不拘小节的人,但是治学严谨,对留学日本的作者没有民族偏见,给予真诚的帮助和指导,使作者终身难以忘怀。
J.《范爱农》中的范爱农是个性格倔强、落落寡欢、富有正义感的爱国知识分子。鲁迅与范爱农是在日本留学期间相识的。
故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是A、F;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是I、J;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是D、E。
11.C
解析:C
【详解】
此句是写作者小时候在去看赛会前,却被父亲要求背书时的情景,写出了作者的痛苦与无奈。故选C。
12.《阿长与〈山海经〉》 《琐记》 《藤野先生》
【详解】
选段一:描述的是《山海经》,这是鲁迅渴慕已久的书,长妈妈为鲁迅买来了,因此视为“最为心爱的宝书”。可知选段出自《阿长与〈山海经〉》。
选段二:这是鲁迅读《天演论》的情景,是他南京求学经历中的一部分。故判断出自《琐记》。
选段三:“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他”指藤野先生,这段话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与怀念。文段出自《藤野先生》。
13.B
解析:B
【详解】
根据题干对人物的性格概括,可知是“范爱农”。鲁迅在《范爱农》中回忆和悼念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从初期的争锋相对,到两人有共同的话题。范爱农,名斯然,鲁迅同乡,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认识。后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回国。回故乡绍兴后,受旧一代人们的轻蔑、排斥与迫害,几乎无地自容。民国初年,鲁迅做绍兴的浙江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校长时,请他当学鉴。鲁迅辞职后,他被后来的校长辞退,失业后陷于穷困之中。一次跟朋友去看戏,坐船回来,在大风雨中不幸落水致命。范爱农内心爱国,有进步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但因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压迫,无法表达内心,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他的内心是痛苦、悲凉的。故选B。
14.D
解析:D
【详解】
D.“很喜欢她”有误。《琐记》中的衍太太是位专爱拨弄是非,教唆小孩子作恶,然后散步流言蜚语的两面派人物。“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她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去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她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表里不一,喜欢使坏的妇人。
故选D。
15.A
解析:A
【详解】
A.《故乡》中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但是《故乡》出自《呐喊》,不属于《朝花夕拾》;
B.“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例如《藤野先生》;
C.“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例如《二十四孝图》;
D.“写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例如《五猖会》;
故选A。
16.C
解析:C
【详解】
C.说法有误。“只有白话文读物才能满足儿童对新形式书籍的喜爱”说法太绝对。故选C。
17.D
解析:D
【详解】
D.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品有散文《背影》,他并非《朝花夕拾》中提到的人物。故选D。
18.D
解析:D
【详解】
D.“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的图书是《24孝图》”有误。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的图书是《山海经》,这本书是长妈妈送的。故选D。
19.B
解析:B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名著的知识积累。《琐记》中鲁迅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作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故选B。
20.十 《阿长与〈山海经〉》 《五猖会》
【详解】
《朝花夕拾》中共有十篇文章。“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如实来写”的是《阿长与〈山海经〉》。文章写她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表现长妈妈虽然没有知识,却礼节多,规矩多,教给儿时作者的道理多;写她睡觉摆“大”字 ,表现了长妈妈的几分粗俗;写她讲“长毛”的故事和对“长毛”的看法,表现长妈妈在这些“讨人厌,令人烦”中,即便杂有某些迷信、陋习与愚昧无知,却仍然显示着长妈妈对“哥儿”的真情关爱;写她给“我”买《山海经》,表现了长妈妈对“哥儿”的真情关爱。在购买《山海经》这一情节中猛然表露了出来,使作者大受感动,并且对长妈妈发生新的敬意了。故文章是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如实来写。
“记叙儿时要去看五猖会的情景”的是《五猖会》。《五猖会》是朝花夕拾中的第四篇,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二、名著阅读题
21.①《无常》 《范爱农》 ②情节:孙悟空三借(调)芭蕉扇 夺子之仇:罗刹的儿子圣婴大王红孩儿,曾与孙悟空几次交战,后来被观音菩萨降服,收为善财童子,所以称“夺子之仇”。
【详
解析:①《无常》 《范爱农》 ②情节:孙悟空三借(调)芭蕉扇 夺子之仇:罗刹的儿子圣婴大王红孩儿,曾与孙悟空几次交战,后来被观音菩萨降服,收为善财童子,所以称“夺子之仇”。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知识。
①《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范爱农》文章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②从“嫂嫂勿得悭吝,是必借我使使。保得唐僧过山,就送还你”“罗刹”“借扇之意,岂得如心”可知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借芭蕉扇”这一情节。结合原著内容可知,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孩子红孩儿,修炼得道,神通广大,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便想方设法掳走唐僧,和孙悟空大战几个回合,后来被悟空请来的观音菩萨降服,收为善财童子,使母子不能相见,所以称“夺子之仇”。
22.长妈妈的关爱。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是一个粗俗、好事而又迷信的农村妇女。但是,她又是一个热心、善良的,有伟大神力的人。她可以为鲁迅买到渴求已久的《山海经》,这使鲁迅对阿长充满了尊敬与感激。每每回想
解析:长妈妈的关爱。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是一个粗俗、好事而又迷信的农村妇女。但是,她又是一个热心、善良的,有伟大神力的人。她可以为鲁迅买到渴求已久的《山海经》,这使鲁迅对阿长充满了尊敬与感激。每每回想起来,长妈妈的关爱都是童年中最深的温暖。所以,他用深情的语言,来表达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
藤野先生的鼓励。青年鲁迅怀抱着救国梦想,来到异国求学却屡屡受挫。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在仙台受到“优待”,和“匿名信”事件等经历使得鲁迅深受打击。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是一个毫无名族偏见的人,他耐心地帮助鲁迅添改讲义、修改解剖图、并关心鲁迅的实习生活。这些关爱,让在异国他乡倍受冷落的鲁迅,感觉到一份切实的温暖,重新燃起斗志。
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迎神赛会等家乡有趣的习俗等等。
【详解】
“时时反顾”的内容在《朝花夕拾》中有很多,如:百草园的快乐时光,三味书屋里的快乐时光,长妈妈的关爱,藤野先生的鼓励,迎神赛会等家乡有趣的习俗,对友人范爱农的怀念等。“时时反顾”突出了鲁迅远在他乡时,思念的并不是小时候的吃食,而是小时候美好的故乡时光。然后举一例即可。如:《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儿时看到五猖庙会。难逢的盛大的庙会,笑着,跳着,兴奋的不得了。但在出发的时候,父亲却让鲁迅背诵一字也不懂的《鉴略》。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吧。他的父亲说:给我读熟,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庙会。一盆冷水把鲁迅的兴致全浇灭了。待他读熟了,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大家高高兴兴陪他出门了。一次千呼万唤而来的赛会却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得索然无味,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然而在平淡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了作者受伤的心灵。
23.(1)A.阿长送“我”绘图的《山海经》。
B.在“我”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
(2)A.让“我”感受到了阿长发自内心的关爱,使“我”以后更多地关注绘图书。B.让“我”感受到了家
解析:(1)A.阿长送“我”绘图的《山海经》。
B.在“我”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
(2)A.让“我”感受到了阿长发自内心的关爱,使“我”以后更多地关注绘图书。B.让“我”感受到了家长的霸道及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详解】
(1)A段: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我”念念不忘《山海经》,最终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它引起了“我”对画图书的喜爱,所以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
B段: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在“我”兴奋急切地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强迫我背诵《鉴略》,这让“我”感到扫兴而痛苦,所以后来对《鉴略》里面的内容基本没什么印象了。
(2)A.长妈妈买的《山海经》是“我”最先得到的,也是“我”最喜爱的,让“我”感受到长妈妈对“我”的关爱,也引发了“我”搜集更多绘图书本的热情。
B.“我”本来是兴致勃勃要去看五猖会的,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这让“我”感受到了家长的霸道及对儿童天性的摧残,以至于背完书之后,去看五猖会的心情,早被“背书”的事冲得荡然无存,开船以后的一切活动都觉得全然无味了。
24.《琐记》 老头子 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
【详解】
(1)本题考查对名著《朝花夕拾》各篇的阅读理解。由文段内容可知,此语段出自《朝花夕拾》中的《琐记》。原文写到:举一个例说罢,冬天,
解析:《琐记》 老头子 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
【详解】
(1)本题考查对名著《朝花夕拾》各篇的阅读理解。由文段内容可知,此语段出自《朝花夕拾》中的《琐记》。原文写到: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芦花荡》其中情节之一讲述了芦花荡里划船的“老头子”为了给女孩报仇,装作不经意采莲蓬,划进鬼子洗澡的水里,孤身一人用铁钩设置陷阱,把鬼子大腿划伤,勇斗鬼子的英雄事迹。结合“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环境描写正是烘托了老头子痛打鬼子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是选自《湘行散记》之中的一篇散文。文中“我”的朋友中有三个,一个姓杨、一个姓韩,还有一个姓印,眼睛有点近视,大家很亲密的称呼他“印瞎子”!姓印的可算是个球迷了,任何人邀他踢球,他必高兴奉陪。玩的极厉害,成绩也极好,因此全校一切正当活动少不了他。从“我看到一个高个子瘦人,脸上精神饱满,戴了副玳瑁边近视眼镜,站在我面前,伸出两只瘦手来表示要握手的意思”的“戴了副玳瑁边近视眼镜”以及题干的提示“热爱足球”可知他就是那个爱惜鼻子的朋友。
25.阿长 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我”对这个劳动妇女从“不大佩服”到充满敬意(感激、歉疚,思念)。
【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中人物形象及作者对其态度的掌握。长妈妈,主要出现在《阿长与<山
解析:阿长 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我”对这个劳动妇女从“不大佩服”到充满敬意(感激、歉疚,思念)。
【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中人物形象及作者对其态度的掌握。长妈妈,主要出现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她是鲁迅的奶妈,是一个心地善良、纯朴厚道、疼爱孩子的热心肠的劳动妇女。她虽然粗俗一点,睡相不好,爱说闲话,但是对孩子是真心的疼爱,生怕小鲁迅有个灾祸什么的,所以有许多麻烦的礼节,比如吃福橘、不让进死去的人的房间、绝不能从女人的裤子底下钻过等等,这些琐碎的有些迷信的做法,虽然让“我”讨厌,但至少可以看出长妈妈是为了孩子的平安健康而考虑。尤其是为“我”买来《山海经》,这实在是太超出小鲁迅的想象了,难怪作者说“她确实有伟大的神力”,这可以看出鲁迅对长妈妈深切的敬意与怀念。而衍太太,鲁迅先生的态度就不同了。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示例一:我选阿长。态度和事: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我”对这个劳动妇女从“不大佩服”到充满敬意(感激、歉疚,思念)。
示例二:我选衍太太。态度和事:衍太太怂恿我“偷”母亲的东西变卖,并把这个谣言散播开来,“我”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市井妇人充满厌恶。
26.示例:《五猖会》中鲁迅先生回忆小时候,满怀兴奋,急匆匆要去看迎神赛会,父亲却要幼时的鲁迅背诵《鉴略》,读背后才放他去看赛会,以至于幼年鲁迅看赛会的兴趣全消。这种痛苦的经历,直至鲁迅成年,记忆犹新。因
解析:示例:《五猖会》中鲁迅先生回忆小时候,满怀兴奋,急匆匆要去看迎神赛会,父亲却要幼时的鲁迅背诵《鉴略》,读背后才放他去看赛会,以至于幼年鲁迅看赛会的兴趣全消。这种痛苦的经历,直至鲁迅成年,记忆犹新。因此,鲁迅先生认为,这样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他不愿意幼年的海婴再尝到他这种痛苦,不愿去伤害海婴的天性。
【详解】
答题思路:结合《五猖会》或者《二十四孝图》中具体的封建教育、封建社会中一些伤害、压抑儿童天性的情节,谈对画线句子的理解。示例:《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老莱子穿五彩衣为婴儿状以娱父母,郭巨为了养活母亲,要埋杀了自己的亲身儿子,少年鲁迅读到这样的故事,感到害怕。这样的封建社会所倡导的孝道是鲁迅极其反感的、反对的,鲁迅认为这样的孝道观念对孩子一种戕害,是一种错误的引导。鲁迅不愿意海婴受到这样的迂腐的教育,不愿意他感受到自己曾经的恐惧,不愿意伤害海婴的天性。
27.旧事重提 二十四孝图 寿镜吾先生 藤野先生 C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名著内容的能力。(1)《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
解析:旧事重提 二十四孝图 寿镜吾先生 藤野先生 C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名著内容的能力。(1)《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鲁迅写了两位对他有深刻影响的老师,一位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另一位是日本留学时的藤野先生。
(3)C.《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选项错误;故选C。
28.《朝花夕拾》 《五猖会》 《鉴略》 被父亲强迫背书的扫兴、无奈和痛苦 对“我”要求过于严格,完全不顾及孩子心理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与分析。这是鲁迅先生的《
解析:《朝花夕拾》 《五猖会》 《鉴略》 被父亲强迫背书的扫兴、无奈和痛苦 对“我”要求过于严格,完全不顾及孩子心理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与分析。这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五猖会》的情节。根据原文可知,我要去看迎神赛会,而父亲要他背书。此前的内容是:“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由此可知,我要背的《鉴略》。我此前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急切、兴奋,而此时,“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写出了我扫兴、无奈、痛苦的感受。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不了解儿童心理、对子女要求严格的人。
29.(1)《五猖会》。“我”兴高采烈的准备去看迎神赛会,可父亲强迫“我”背艰涩难懂的《鉴略》
(2)“我”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的心情,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痛苦的感受,揭露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
解析:(1)《五猖会》。“我”兴高采烈的准备去看迎神赛会,可父亲强迫“我”背艰涩难懂的《鉴略》
(2)“我”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的心情,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痛苦的感受,揭露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
(1)文段选自《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五猖会》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这里是父亲要“我”背书的情节。
(2)文段中划线句子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将想去看赛会的急切心情和背不出的《鉴略》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五猖会》记述的是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从而展示了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五猖会”既是大人们祈福的节日,也是孩子们率性玩乐的日子,但作者并没有感到高兴,这种沉重感深刻地压在作者的记忆中,表达了作者对强制教育对童心摧残的谴责。
30.(1)A.新的敬意;B.雪地捕鸟;C.《五猖会》
(2)根据《范爱农》的内容可知,范爱农是“浮水的好手”,他在大风雨的夜晚,酒后失足落水,根据这些线索能推断出他是误伤性命。
【详解】
(1)本题考查
解析:(1)A.新的敬意;B.雪地捕鸟;C.《五猖会》
(2)根据《范爱农》的内容可知,范爱农是“浮水的好手”,他在大风雨的夜晚,酒后失足落水,根据这些线索能推断出他是误伤性命。
【详解】
(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根据《阿长与<山海经>》原文“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可以用“新的敬意”来概括A处的情感。
根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可知,B处的事件可以填“雪地捕鸟”。
根据“看迎神赛会出发前却被逼背书”的提示可知,C处应该填“《五猖会》”。《五猖会》主要内容概括文章记述了“我”儿时盼望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根据《范爱农》原文“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范爱农是失足落水,是意外身亡。
31.示例①: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
解析:示例①: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示例②: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他生活朴素,治学严谨,为人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他真诚地帮助、关心鲁迅,仔细地检查并修改鲁迅抄的讲义,与当时日本学生对待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高尚的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内容的能力。要认真阅读原著,了解主要内容,梳理思路,把握人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境,简洁准确表述。
示例1: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迷信唠叨、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踩踏死鲁迅喜爱的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但是买来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长是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粗壮耐劳,真诚善良。《阿长与<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示例2:《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令人尊敬、令人怀念的一位良师,他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生活简朴,他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他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他的高尚品质令人终生难忘,一直激励着鲁迅拼搏奋斗。
32.从他不喜欢压抑童心的单调的儿童读物和不喜欢父亲在他想去五猖会而让其读书中,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内容。“温馨的回忆”在文中指“我”回忆
解析:从他不喜欢压抑童心的单调的儿童读物和不喜欢父亲在他想去五猖会而让其读书中,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内容。“温馨的回忆”在文中指“我”回忆儿时渴望去看五猖会的往事,去之前兴奋与快乐。“理性的批判”表现在,文中父亲一定让“我”在去看五猖会前背《鉴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形象地写出“我”急于想记住却不能的痛苦;“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表明“我”对《鉴略》并不理解和喜欢。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33.(1)寿镜吾(寿怀鉴) (2)《无常》 (3)B (4)①狗·猫·鼠 ②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详解】
(1)结合“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
解析:(1)寿镜吾(寿怀鉴) (2)《无常》 (3)B (4)①狗·猫·鼠 ②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详解】
(1)结合“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知,人物是寿镜吾老先生。他是鲁迅在三味书屋中的老师,也是鲁迅的启蒙老师,为人方正,学识渊博,关爱学生,虽有戒尺,却不常用。
(2)《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以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死去活来,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不时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 进行辛辣的讽刺。如从无常也被那些“有学问的人”说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
(3) B.“阅读‘卧冰求鲤’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有误。作者在《孝子》这一本教科书中阅读的孝道故事有“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桔”“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但“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故选B。
(4)①选段出自《狗·猫·鼠》,其中的“它”指的是猫。原文为“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
②结合“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可知,节选语段表现了作者不喜欢猫的原因。结合作品看,《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作者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34.(1)《旧事重提》、 《二十四孝图》 (2)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我对阿长这个劳动妇女从“不大佩服”到充满敬佩。衍太太怂恿我偷母亲的东西变卖,并把这个谣言散播开来,我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
解析:(1)《旧事重提》、 《二十四孝图》 (2)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我对阿长这个劳动妇女从“不大佩服”到充满敬佩。衍太太怂恿我偷母亲的东西变卖,并把这个谣言散播开来,我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市井妇人充满厌恶。
【详解】
(1)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2)概括写出阿长和衍太太和“我”相关的事件,并且写出“我”对她们的态度。如: “我”对阿长的态度是变化的,因为规矩多, 限制“我”的行为,所以不大佩服——讲 了长毛的故事,产生敬意——怀疑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产生憎恶——给“我”买了《山海经》,产生新的敬意——阿长去世后,怀念与祝愿。
“我”对衍太太的态度也是变化的,小时候觉得她是个“大好人”,后来看清楚她的真面目,她怂恿我偷母亲的东西变卖,并把这个谣言散播开来。父亲临死时,衍太太怂恿“我”喊父亲的名字,我变得厌恶她。
35.示例:长妈妈 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质朴善良、勤劳、愚昧迷信)
藤野先生—— 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
解析:示例:长妈妈 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质朴善良、勤劳、愚昧迷信)
藤野先生—— 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治学严謹、平等待人、和蔼可亲、没有民族偏见)。
寿镜吾一一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的名师。
【详解】
考查对名著《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掌握。从给出的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作答就行。
示例:长妈妈:热情纯朴、勤劳善良、愚昧麻木、粗俗无知,给幼年的鲁迅以极大关爱的劳动妇女。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是个生活随便、不拘小节、平等待人、和蔼可亲的人,治学严谨,对留学日本的作者没有民族偏见,给予真诚的帮助和指导,使作者终身难以忘怀。
寿镜吾:是个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严而可亲、善良和蔼的老师。
36.范爱农;倔强耿直,愤世嫉俗但穷困潦倒。(意对即可)
【详解】
第一问,从语段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和外貌描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可以
解析:范爱农;倔强耿直,愤世嫉俗但穷困潦倒。(意对即可)
【详解】
第一问,从语段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和外貌描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可以看出他是“范爱农”。
第二问,范爱农是鲁迅的散文作品《朝花夕拾》中《范爱农》的主要人物。作品中作者回忆了与范爱农交往的始末,在东京时范爱农直言自己的看法,虽然与众不同但有自己的道理;回国后范爱农告诉“我”他当初讨厌“我”是因为“我”的摇头,可见他是个倔强耿直的人。范爱农对社会的黑暗面敢于直接痛斥,在报馆收钱照旧开骂,可看出他愤世嫉俗。范爱农对于自己的监学工作认真负责,连酒也戒掉了,但他一生穷困潦倒,当初在日本因为没有钱而回国,回国后靠教几个学生勉强维持生计,被从监学上辞退后只得寄食于熟人家中,可见他负责任但穷困潦倒。
37.旧事重提 《范爱农》《琐记》《父亲的病》等。 B
【详解】
(1)《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这本书是鲁迅
解析:旧事重提 《范爱农》《琐记》《父亲的病》等。 B
【详解】
(1)《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全书除去《小引》《后记》,由《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文章组成。除本学期学过之外,写出其中一篇即可。
(2)出自《范爱农》。“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选文通过典型的外貌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倔强、坦率、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故选B。
38.《朝花夕拾》涉及的几本书目为《鉴略》、《山海经》、《二十四孝图》;对《鉴略》这本书,鲁迅先生的态度是厌恶的,排斥的(或反感),因为父亲在看戏前让他背,他认为这扼杀了作为孩子的他内心的快乐。鲁迅对《二
解析:《朝花夕拾》涉及的几本书目为《鉴略》、《山海经》、《二十四孝图》;对《鉴略》这本书,鲁迅先生的态度是厌恶的,排斥的(或反感),因为父亲在看戏前让他背,他认为这扼杀了作为孩子的他内心的快乐。鲁迅对《二十四孝图》是反感的,尤其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一个将“肉麻当作有趣”,污蔑古人,教坏后人;一个准备掘好深坑,以“孝”的名义活埋三岁小儿。这些“孝”道虚伪又残酷,效果适得其反。《山海经》是鲁迅先生渴慕已久、心心念念渴求(或渴望)阅读的书籍。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朝花夕拾》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根据所给书目,明确作者感情,言之成理即可。
(1)《鉴略》这本书是鲁迅童年开蒙时所读的一本书,但“我”一字也不懂。因为要去看“五猖会”被父亲强迫背诵这些无趣无味的文字。因为背诵这本书有内容,而让鲁迅感到扫兴而痛苦的感受,就连“五猖会”也变得没有多大意思了。
(2)《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3)结合《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内容概括作答。起初见到《山海经》,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好奇和想象,“我”渴望得到这本书。后来,阿长帮“我”买来这本书,书虽然粗拙,但却成了“我”最心爱的宝书。所以是喜爱的。
39.A躲避流言和蜚语 B《天演论》
【详解】
《琐记》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作品。《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为了躲避流言和重伤和寻
解析:A躲避流言和蜚语 B《天演论》
【详解】
《琐记》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作品。《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为了躲避流言和重伤和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一类人,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也表现出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也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而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也表现进步青年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据上分析,这两空分别填写:躲避流言和蜚语、《天演论》。
40.(1)《五猖会》
(2)刻画了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的父亲形象。(“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详解】
(1)根据选段中“‘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这所谓‘书’,是指我开
解析:(1)《五猖会》
(2)刻画了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的父亲形象。(“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详解】
(1)根据选段中“‘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可知,这是《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的片断。
(2)《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一次看五猖会时发生的波折。“我”对五猖会的精彩内容心驰神往,而父亲却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的内容,“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因为在他看来,“读书——科举——做官”才是人生唯一正确的道路,强制孩子读死书、死读书,当然是天经地义的。故父亲是一个与儿童在心理上有隔膜的封建专制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