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情评估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共6分)
①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一代代青年人披荆斩棘,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烙下奋斗的印记:国难当头的奔走呐喊,建设工地的激情yǒng跃……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青年先锋队的旗帜。
②新时代的青年人主动作为、勇挑重担,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鞠gōng尽瘁,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
③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风华正茂的你是选择躺平□还是奋斗□大国之崛起呼唤青春之力量。青年一代要坚定理想信念,有责任,敢担当,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时代洪流中勇立潮头、建功立业。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披荆斩棘(jí) B.百折不挠(ráo)
C.烙(luò)下 D.勇挑重担(tiǎo)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
yǒng( )跃 鞠gōng尽瘁( )
(3)下面给第③段方框处加上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处是( )(2分)
中华民族始终有着A《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B;风华正茂的你是选择躺平C?还是奋斗D
A.A B.B C.C D.D
2.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8分)
主题 古诗文名句
送别 王勃用“海内存知己,①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对友人不受时空限制的真挚情谊。李白巧借明月,用“②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托对远行友人的关切与同情。
(续表)
戍边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③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着力刻画出边地将士生活的寒苦;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了战场的残酷场面和悲壮气氛。
出游 五一假期期间,小文与朋友一起出游爬山。他在爬山途中看到山间雾气消散、烟云聚拢之美,不由得向朋友感叹道:“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3.名著阅读。(4分)(任选一题作答)
(1)《简·爱》中的勃洛克赫斯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反面角色,他身上有哪些令人憎恶的特征?请任选两个方面,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不少读者运用短语来表达对《朝花夕拾》全书的理解,如“慈爱与悲怆”“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等。请另用一个短语表达你的理解,并简述这样表达的理由。
短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目的和价值入手。
②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知识和信息最终需要沉淀为思想和智慧。
③当“读书”遇上“刷屏”时代,阅读的“质感”该如何保持?
④由此看来,阅读最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屏幕内外获得“开卷有益”的熏陶和升华。
⑤一方面,阅读是为了摄取知识与获得信息。从纸质书籍到电子屏幕,开阔眼界的方式更为丰富。
A.⑤②③④① B.③⑤②①④
C.③①⑤②④ D.⑤③①②④
5.学校为了宣传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拟举办“九年级劳动教育主题辩论赛”。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共9分)
(1)任务一:以下是赛前准备时搜集到的几则材料,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3分)
材料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单独的智育,也没有单独的德育,也没有单独的劳动教育。五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体,以德育为核心,共同服务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人才培养的最初目的,是形成立体全面的人格,劳动教育工程是全面人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容偏颇。
材料二: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作出全面部署。
2022年5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程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别,还根据不同学段制订了不同的任务群要求,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材料三: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过程中,一些人指出“劳动教育主要靠家庭,没必要在学校进行”“体力劳动如今已经过时了”,另一些人则直言“浪费学习时间”。一些学校依旧把劳动教育简单与“大扫除”画等号,把打扫卫生作为惩戒违纪学生的手段之一;一些老师则认为劳动教育最终会演变为增加教师与学生负担的形式主义;而一些学生在目睹或者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后,甚至得出结论:长大后决不做辛苦的劳动者。
(2)任务二:辩以明理,论以求真。辩论会会务组老师已经拟定好了两个辩题,请你结合当下劳动教育现状,参考以上三则材料,另外设计两道有价值的辩题。(2分)
辩题一:劳动教育主要靠家庭还是学校
辩题二:劳动教育课程是否应该加入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
辩题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辩题四: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务三:在决赛阶段,你班将参加“劳动教育主要靠家庭还是学校”这个辩题的辩论,请针对正方的主要观点及理由,草拟出你方(反方:劳动教育主要靠学校,而非家庭)的主要观点及理由。(4分)
正方主要观点及理由:我方认为,劳动教育主要应该靠家庭,而非学校。学校如果成为劳动教育的主体,将会设置相关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参与劳动的情况进行考核。这会使部分学生受规则约束被迫参与劳动,而不是自己主动参加,一旦外界约束力不足,学生的劳动意识就会减退或消失。而家庭开展劳动教育,主要靠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体贴来约束,有利于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更有助于实现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
反方主要观点及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学校话剧社团打算将下面这篇小说改编成三幕话剧进行表演,请你参与。(共13分)
不一样的碰瓷
杨汉光
张伟光是电视台的记者。这天一大早,他接到报料,说有个老头在中华路碰瓷,敲诈车主五千元。近来常有人故意撞车敲诈钱财,弄得人心惶惶,张伟光早就想让这些骗子在电视上曝曝光,就叫上同事老李,一起赶往中华路采访。
张伟光亲自开车,不料,车子刚出电视台大门,一个老太太就从侧面跑过来,扑到车头上。他马上刹车,可是来不及了,老太太已经倒了下去。张伟光赶紧开门下车,老李却一把抓住他,小声提醒:“当心,这老太婆很可能是碰瓷的。”张伟光回想刚才的情景,老太太本可扶住车头的,她却不扶,慢慢倒了下去,行为确实可疑。他决定先不去中华路了,就地拍这老太太。
张伟光小心翼翼地下了车,老李扛着摄像机在后面跟拍。老太太躺在地上,居然口吐鲜血。车子开得很慢,老太太也是慢慢倒下的,怎么可能吐血呢?张伟光更加怀疑老太太是搞讹诈的。张伟光作好讨价还价的准备,老太太却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许多人围过来询问情况,张伟光简单介绍了老太太撞车的经过,推测说:“我可能遇到碰瓷的了。”一位大姐看了看老太太,说:“如果是碰瓷的,应该大声叫喊,开口要钱才对呀,怎么一点儿声息也没有?哟,还流血了,肯定是你把人家撞晕了!还等什么?快送她去医院呀!”听大姐这么一说,张伟光慌了,赶紧把老太太抱起来。老太太却忽然醒了,她环顾四周,吃惊地问:“这么多人围在这儿干什么?”那位大姐已经完全站在老太太一边,赶紧说:“大妈,您被电视台的车子撞了,他们却完全不管您,只顾拍现场。我们怕您吃亏,帮您盯着这两个家伙,别让他们跑了。”这不是鼓动老太太敲诈吗?张伟光正担心老太太狮子大开口,老太太却拍拍他的手说:“记者同志,我没事,快放我下来。”张伟光放下老太太,不相信她这么通情达理,试探着问:“大妈,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老太太摆摆手,说:“我自己去医院就行了,你们去忙吧,别耽误了工作。”张伟光松了口气,不好意思地说:“大妈,我们确实要赶去中华路采访,这样吧,先给您五百元,您自己去医院检查。这是我的名片,如果钱不够,您再给我打电话。”老太太收下名片,却把钱推回来,说:“我是五保户,看病不用钱的。”她边说边掏出一个小本子,递给张伟光。
原来老太太叫黄秋菊,是个孤寡老人。老人家这么好,自己却怀疑她,真是太不应该了。张伟光情不自禁地握住黄大妈的手,愧疚地说:“大妈,刚才我还担心您会狠狠敲诈我一笔钱。我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黄大妈叹了口气,说:“这不能怪你,都怪现在搞讹诈的人太多了,弄得老人摔倒都没人敢扶。”围观的人深有同感,纷纷谴责骗子搞坏了风气。如果摔倒的人都像黄大妈这样,哪里还用担心没人帮助?大家都会抢着去扶去救的。一旁的老李觉得,记者不光要揭露骗子,更应该宣传黄大妈这样的好人。他特意将镜头对准黄大妈,让她跟观众说几句。不料,黄大妈张口就骂:“敲诈钱财的骗子不得好死!”老李赶紧叫她打住。
拍完黄大妈后,张伟光和老李继续赶往中华路。警察也已经到了,撞车的老头还躺在路边呻吟,没有五千元就不起来。最后有路人提供了无意中拍下的视频,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车子还没有碰到老头,他就倒下了。看过视频后,警察对车主说:“你走吧,他爱躺多久就让他躺多久。”一听这话,老头赶紧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跑了。
当天晚上,电视台将黄大妈和那个碰瓷的老头合在一起,播了一条新闻,两人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闻刚播完,黄大妈就给张伟光打来电话,说这个碰瓷的老头跟她住在同一栋楼,叫周大年。黄大妈咬牙切齿地说:“这周大年真是坏透了,他经常故意碰瓷,不知骗了多少人的钱财,搞得我们小区的人见到老人就像见到瘟神似的,远远地躲着走。有一次我摔倒,连对门的邻居都不敢来扶我。”
此后一连几天,走到哪儿都能听到人们议论这条新闻。两个老人成了名人,全市男女老少,无人不知。周大年躲在家里,再也不敢出门。黄大妈则一有空就出来,专往人多的地方走。知道黄大妈是孤寡老人后,许多人主动问她有什么困难。黄大妈笑着说:“什么困难也没有,就是万一摔倒了,你们要大胆地把我扶起来。”
这条新闻引起了市领导的重视,要求继续深入报道这方面的事情。张伟光趁机去拜访黄大妈,想再挖点儿新闻。出人意料的是,黄大妈惶恐不安地告诉张伟光:“其实我没有你们说得那么好,我正想去电视台找你认错呢。”张伟光疑惑地问:“您有什么错?”黄大妈诚恳地说:“我那天是故意撞你的车的,为了引起旁人注意,我还假装昏迷不醒。我那天吐的也不是人血,而是预先含在嘴里的鸡血。”张伟光越听越糊涂,忍不住又问:“别人撞车是为了敲诈钱,可您撞车图什么?那天我主动给您五百元,您却分文不要。”黄大妈叹了口气,说:“我想上电视,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叫黄秋菊的老太婆是个好人,万一以后我有个三长两短,别人就敢来救我了。我没有儿女,需要依靠别人的地方多着呢,不得不早作准备啊。”
(有删改)
6.下表是小郑同学对三幕内容的梳理,请在表格中的横线上补充恰当内容。(4分)
地点 人物 主要剧情
第一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大妈(黄秋菊)、张伟光、老李、大姐、围观群众 黄大妈(黄秋菊)被张伟光的车撞倒却不索取赔偿,张伟光得知事实内心愧疚,围观者纷纷谴责骗子搞坏了风气,张伟光和老李拍摄黄大妈打算做宣传
第二幕 中华路 (2)__________、张伟光、老李、车主、警察、路人 碰瓷的老头(周大年)要敲诈车主五千元,真相被揭穿后老头赶紧跑了
第三幕 黄大妈(黄秋菊)家 张伟光、黄大妈(黄秋菊)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一幕中“大姐”这一人物是否需要删去?同学们对此展开了争论,请发表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3分)
8.请你帮助小莲同学分析下面画线的台词的语气并说明理由。(3分)
黄大妈叹了口气,说:“这不能怪你,都怪现在搞讹诈的人太多了,弄得老人摔倒都没人敢扶。”
9.“碰瓷”原是古董行业的一句行话,指个别不法之徒在摊位上摆弄古董时,常常别有用心地把容易破碎的瓷器往路中央摆放,专等路人不小心碰坏,他们可以借此讹诈。现在泛指一些投机取巧、敲诈勒索的行为。小说结尾,黄大妈坦白这样做的原因真是出人意料,然而仔细想来,似乎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碰瓷”现象的看法。(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共11分)
皮影戏
吴小毛
①几年前,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风靡一时,剧中人物胖墩的父亲是一位靠耍“手艺”度日的民间艺人,他耍的就是皮影戏。皮影戏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甚至有人认为皮影戏就是现代电影的“始祖”。据史料记载,中国的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的元代起,就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传入亚欧大陆的许多国家。歌德、卓别林等世界知名的艺术家,都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②皮影人物及道具是以皮革为材料制成,以牛皮和驴皮做原料的皮影最好,具有坚固性和透明性,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幕布上的影子显得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皮影戏人物一般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③皮影戏的发源地在陕西,但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吸收了各自地方音乐的精华,从而形成了众多流派。如在陕西、山西、河南一带的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等十多种,曲牌也非常多。演员在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等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而河北、北京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分别吸取梆子、京剧大鼓和民间歌调的精华,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河北唐山地区皮影戏的掐嗓唱法更是十分独特。
④皮影戏对表演者的技艺有着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个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培养皮影表演人才,最终组成皮影剧团,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⑤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是在剧场里还是在户外、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幕布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搬运十分便捷。这也是皮影戏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⑥小的时候曾经多次在家乡看过这种令人叫绝的民间艺术,如今,再想看到皮影戏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
10.文章第②段至第⑤段介绍了“皮影戏”哪几个方面的知识?(2分)
11.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2.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出兰州皮影戏的特点。(3分)
(1)现代史学家顾颉刚《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提道:“甘肃是皮影戏兴起较早的省份之一,河北西路的皮影戏就是从甘肃传来并发展而成的。”有人说河北涿州是中国皮影戏兴起较早的地方,但有关专家指出“涿州一带的影戏亦来自兰州”。
(2)早在十三世纪,兰州皮影戏就随着成吉思汗的远征大军,传入波斯、阿拉伯以及欧洲许多国家。这种东方小技艺,很受欧洲人的喜爱。
(3)兰州皮影戏班众多,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民国年间,永登、榆中、红古等县郊地区皮影戏班演出相当活跃。
特点:
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4~17题。(共11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②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
(节选自《齐宣王见颜斶》)
【注释】①颜斶(chù):齐国隐士。②柳下季:即展禽,鲁国人,又称柳下惠。
14.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寡人之耳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16.下列对两篇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邹忌劝谏齐威王的目的是劝诫齐威王虚心纳谏,强盛国家。
B.乙文颜斶劝谏齐宣王的目的是提醒宣王礼贤下士,尊重士人。
C.邹忌旁敲侧击,颜斶直言不讳,原因在于威王粗暴,宣王仁慈。
D.乙文的齐宣王意识到自己自讨没趣,但是仍然愿意拜颜斶为师。
17.邹忌和颜斶说服国君,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分析其劝谏艺术分别有哪些高妙之处。(3分)
(二)阅读古诗,完成18、19题。(共5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8.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取”和“照”的表达效果。(3分)
19.下列对《过零丁洋》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作者在生死关头回忆自己的经历,他抓住“入仕”和“勤王”两件大事极恰当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自己的个人心境。
B.颔联作者以凄凉的自然景象为喻,先说个人的坎坷,再道国事的衰微,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仗工整,比喻贴切,感情炽烈。
C.颈联作者将“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彩的地名自然相对,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笔法巧妙、自然。
D.尾联作者直抒胸臆,表现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气势磅礴,情调高亢。
四、作文(50分)
20.2023年是中国共青团建团101周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学校团委在校园放置了一个宣传展板,并计划在学校公众号上推送“青春”主题系列内容,故面向全校学生征稿。请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写作。
展板内容: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警世贤文·勤奋篇》
(2)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3)勇敢地接受挑战,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发挥出你的无限潜能。
无奋斗,不青春。从“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到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再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奋斗不懈、自强不息是青春的不变主题。奋斗寄托着国家和民族对青少年的无限期望,奋斗也是青少年成就个人梦想、实现个人幸福的最好选择。
任务一:请以《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向“多彩青春”板块投稿。
任务二:结合对宣传展板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向“青春哲思”板块投稿。
要求:①如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要明确,内容要具体充实;如写议论性文章,观点要明确,论述要有理有据。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1. (1)A (2)踊 躬 (3)D
2. ①天涯若比邻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③将军角弓不得控 ④都护铁衣冷难着
⑤角声满天秋色里 ⑥塞上燕脂凝夜紫
⑦(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⑧云归而岩穴暝
3. (1)示例:冷酷无情,他让学生吃不饱,穿不暖,他“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主张让学生吃尽了苦头;虚伪,他不让学生穿得好,而他自己的老婆和女儿却穿得非常奢华。
(2)示例:温情与冷峻。 鲁迅回忆故人故事,往往饱含温情,如回忆保姆阿长,回忆与范爱农同去看光复后的绍兴城;鲁迅又用冷峻的态度审视这些旧事,如《〈二十四孝图〉》中对愚孝的批判。
4. C
5. (1)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环节,我国已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推进落实,但仍有人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2)示例:①劳动教育是否会增加教师与学生的负担;②参加劳动能否作为惩戒违纪学生的手段。(或:体力劳动是否已经过时;参加体力劳动是否浪费学习时间等)
(3)示例:我方认为,劳动教育主要应该靠学校,而非家庭。在家庭开展劳动教育,很难形成强大的约束力,个别家长极容易因为溺爱或怕浪费孩子学习时间,不让孩子劳动,由于家庭环境不同,也很难形成统一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有可能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可以统一进行宣传教育,制订评价标准,布置劳动任务,通过同伴合作互相监督、激励,约束学生参加劳动,有利于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更有助于实现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
6. (1)电视台大门口 (2)碰瓷的老头(周大年)
(3)黄大妈(黄秋菊)向张伟光坦白自己是故意撞车的,并说明了自己故意撞车的原因
7. 示例:我认为不需要删去。因为这一人物既指出了黄大妈不是碰瓷的,又帮助黄大妈盯着撞伤她的人,体现出对他人的信任与热心,有助于主题的表达,而且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8. 语气:无奈、愤慨。 理由:黄大妈听了张伟光愧疚的话语,知道他这样想也是正常的,现在碰瓷的人很多,导致老人摔倒都没人敢扶,黄大妈对碰瓷的人的做法深恶痛绝,感到愤慨,但自己能力有限,所以她又充满了无奈。
9. 示例:“碰瓷”既会影响到道路交通安全,又会滋养一些人不思进取、好吃懒做的坏习惯,阻碍社会文明前进的步伐。文中黄大妈的做法,体现出这一行为造成的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缺失。“碰瓷”现象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要想解决“碰瓷”现象,必须要加强道德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自身素质和道德水平,同时还应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及时制订相应的行为准则,对待“碰瓷”现象,应依法处理,绝不姑息。
10. 制作材料,组成部件,唱腔流派,表演技艺,演出优势。
11.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皮影戏吸收地方音乐精华,形成了众多流派。
12. 不能去掉。有“之一”一词,说明这只是众多原因中的一种,去掉后就变成了唯一的原因,不符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3. 兴起早,流传广,受欢迎,戏班众多,郊区尤盛。
14. (1)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2)使……听到。
15. (1)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2)由此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墓。
16. C
17. 邹忌并未直接讽谏,而是以小见大,运用设喻类比的方式劝谏;颜斶则据理力争,引经据典,举了具体的例子使人信服。
18. “取”有得到、招致的意思,诗中的“留取”意为留下;“照”在诗中可以理解为照耀。整句诗的大意为:“留下这颗赤胆雄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充分表达出诗人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9. B
20.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