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 (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 (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7 14:3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
过程:
19C60s-90s
技术:
洋务运动
1915
思想:
新文化运动
1911
制度:
辛亥革命
1898
制度:
戊戌变法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陈独秀
胡 适
鲁 迅
李大钊
蔡元培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915—1923
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次思想上的近代化探索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兴起的背景和标志、代表人物、宣传阵地)
1、兴起的背景:
材料一: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的,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无理要求。
材料二:民国初建,百姓起初欢呼雀跃,许多人家的门口上都贴着“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的对联。……旋即,军阀混战,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对联遂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①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军阀混战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
学生:大人好!
老师:老爷们辛苦了!
学生:升官发财!
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1、兴起的背景:
②思想:国民脑海中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为了实现独裁专制,1913年,袁世凯连发《尊孔令》和《祭孔令》,推行尊孔复古,掀起一股文化逆流。
1、兴起的背景:
1914年9月28日,孔子生日那天,袁在孔庙进行大型祭孔活动,
这是民国以来第一次祭孔朝圣。
③思想: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掀起一股文化逆流。
1、兴起的背景:
④思想:中华民国建立后,西方传入的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在知识阶层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1、兴起的背景:
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兴起的标志: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
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
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
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
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
及时间之生命。
——《敬告青年》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
杂志社搬到北京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3.代表(主要撰稿人):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蔡元培: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他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
4.宣传阵地:
1988年沈嘉蔚油画《宽容》,现名《北大钟声》
陈独秀
蔡元培
胡适
鲁迅
李大钊
辜鸿铭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蔡元培
4.宣传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批判……;提倡……;倡导……;)
《我之节烈观》
第五卷2号
只有自己不顾别人的民情,又是女应守节男子却可多妻的社会,造出如此畸形道德。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第七卷2号
14岁的阿毛,成了望门寡。父亲将她关在屋里。为了贞烈的名声,父亲让女儿饿死。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
父亲为什么要饿死女儿?
贞烈的名声能带来什么?
这是一种怎样的道德观念?
旧道德:
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
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①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贞节牌坊
代表: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号召人民推翻“吃人的社会”。
①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材料: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鲁迅《狂人日记》
《科学与鬼话》鲁迅
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
《药》鲁迅第六卷5号
(刽子手)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袁世凯复活》陈独秀第二卷4号
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
作者认为复辟帝制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百姓买人血馒头治病?
科学有什么作用?
缺乏民主思想
缺乏科学思想
以科学精神,促民主意识
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民主(“德先生”):
科学(“赛先生”):
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也包从西方传入的社会科学理论。
②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A.胡适《文学改良刍chú议》
----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B.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主张推到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C.鲁迅《狂人日记》
----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树立新文学的典范。
③倡导文学革命
胡适
黄侃
白话文:干不了,谢谢!
文言文: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邀请提倡维护文言文的黄侃先生做官。黄侃决定以“不去”为题,请学生用文言文代拟回电…
文白之争
材料二:
北大首开女禁,男女同校
材料一: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婚礼也由中式开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
——2000年《上海妇女志》
1.积极影响:
(1)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传统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三、评价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与局限)
材料三:
其时,老师辈的《新青年》群体、学生辈的《新潮》群体、无政府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等众多派别与群体皆“披心而嗷,其声昭明”……中国思想界在短短七八年间,能就如此众多理论展开即为广泛的讨论,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罕见,人类历史上也少有出其右者。
----陈廷湘《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四、合作探究:评价新文化运动
1.积极影响:
(2)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材料四:
钱玄同和刘半农主张用英语或者法语代替汉语;吴虞提出应该把旧书籍都丢到茅房里;鲁迅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者无意的骗子,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陈独秀认为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四、合作探究:评价新文化运动
2.消极影响: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传统文化?
孟德斯鸠 孔子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三、评价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与局限)
(1)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传统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历史意义:
(2)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局限性: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性质:
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标志
意义
代表
内容
新文化运动
阵地
1915年《青年杂志》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新青年》
北京大学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文学革命
思想解放运动
小结:
1、在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上有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我们纪念新文化运动是因为它大力提倡(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自由、平等 D.民族、民权
2、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B.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C.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B
B
随堂即练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
①陈独秀 ②李大钊③鲁迅④胡适⑤毛泽东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4、1916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事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 )
A.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
C.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运动
D.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
C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