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三教的冲突与融合
魏晋的诗书与画意
魏晋时期的科技
中外文化的交流
三教的冲突与融合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45--46页上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独尊正统
东汉末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
吸收佛道
有新发展
民间广为传播贵儒、尊道
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三教并行
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大发展,禅宗影响大
吸收儒道,渐趋本土化
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
根据材料2、3、4,分析佛、道在东汉之后获得发展的原因。
材料1 ......衰弱的经学已经无力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做出理论论证,名教危机成为必然。……加上佛教人生观、社会观的影响,纲常名教受到空前强劲的冲击。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材料2 魏晋时代,国内大乱,人民生活痛苦,精神上缺乏寄托......
——傅乐成《中国通史》上册
材料3 ……道教虽然相信神鬼,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但道士的业务,诸如祈雨、治病、捉鬼、炼丹,都是为生人解决问题......既然中国的学派宗教不能满足人们对死后的种种幻想,外国出世宗教乃乘虚而入,这是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能够日益昌盛的主要原因。
——傅乐成《中国通史》下册
材料4 唐代实行三教并重政策,主要从政治需要出发。统治者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要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册
原因:
①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②儒学自身存在的缺陷;
③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④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等。
变化: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带来哪些社会问题?
①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②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③违背儒家伦理,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材料1:“天下多虞,王役尤甚,于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狠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材料2:“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丈空与官府,粟馨于惰游,货殚于土木
——《梁书·范缜》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魏晋的诗书与画意
二、文学艺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臻于成熟的原因。
①魏晋时期,社会风气钟爱书法;
②世家大族重视书法教育。
③通过书法可以获得功名,获得社会荣誉;
④汉代造纸术的改进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等。
材料: 视文化高低论门第,是当时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念。作为名门望族,必须赖文化凝聚家族成员,以学养培育子孙后代。他们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而久有绵延的书法,既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又是当时社会时尚所钟之一,因此自然很受重视,这也是书法艺术繁盛的又一因素。……此外,魏晋时期,通过书法博取功名,获得社会荣誉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现象。
——柳称《略论魏晋时期世家大族的书法传承与革新》
魏晋时期的科技
领域 朝代 人物 成就
数学
农学
地理学
建筑
雕版
火药
天文学
医学
南朝 祖冲之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北朝 贾思勰 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
西晋 裴秀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隋 李春 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隋唐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868年,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唐 僧一行 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唐 孙思邈 《千金方》
唐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中外文化的交流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1.佛教传入中国--异域文化的深远影响(“兼收并蓄”)
2.中国文明的外传--东亚文化圈的重要贡献(“对外开放”)
①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经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②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1)佛教文化的外传
①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经贸交流)
②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政治交流)
(2)其他文化交流
材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比秦汉时期有显著发展。西方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拜占廷帝国),西亚的波斯(萨珊王朝),中亚的大月氏(贵霜王朝)和昭武九姓诸国,南亚的五天竺诸国(包括有名的笈多王朝),师子国(斯里兰卡),都通过陆路或海路与当时的中国发生关系。它们的使者、商人、僧侣和求法者不断前来,促使各地的物资得到交换,科学技术和艺术、宗教也得以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无论对中国和有关的各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白寿彝《中国通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
阅读材料及教材49页地图,指出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特点:
①交流空间范围广②交流内容广泛
③佛教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占有特殊地位;
④双向交流,对中国和有关国家都产生深远影响;
⑤中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唐代中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等。
课堂小结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
艺术
科技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域图》
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本初子午线长度)、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其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
儒学——
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顾恺之→吴道子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1.在东晋的汉译佛典中,有时会添加原文里没有的“孝诸父母”之类的文字。如在佛学著作《善生经》中,译者擅自添加了“凡有所为,先白父母”、“父母所谓,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等内容。这种现象反映了东晋时期( )A.儒家伦理的影响力 B.社会秩序动荡不安C.外来宗教的思辨化 D.儒学居于正统地位
2.隋唐五代时期儒道佛三家鼎立,相互斗争。比如,在儒家看来,僧尼脱离红尘,背父弃君,是不忠不孝之辈。儒家主张进取,建功立业,道家则主张超脱世间俗务。佛教认为人生在世万般皆苦,只有修行成佛归涅槧,才能脱离苦海,而道教则讲究修炼成仙,长生不老。在矛盾冲突的同时,儒佛道三家也在相互吸收,体现了明显的融合趋势,尤其是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后开始向新儒学转变。儒佛道三家从斗争逐渐走向融合,这一转变( )A.反映了国家文化政策的变迁
B.标志着儒学再次确立了正统地位C.说明儒家学者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
D.是基于现实的需要而作出的调整
随堂巩固
A
D
3.《虎溪三笑图》的题材源于“虎溪三笑”的历史典故。描述的是东晋高僧慧远送行来访的儒士陶渊明、道士陆修静,由于相谈甚欢,不觉破例行过了所居庐山东林寺外的虎溪桥,相与大笑,留下佳话。这一“佳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魏晋时期A.佛教成为主流思想 B.思想文化多元及交融态势C.儒学居于正统地位 D.政府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4.现存东晋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共有九个片段。如图为其“修容饰性”片段。画旁附有文字:“人咸知饰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据此可知东晋时期( )
A.女性的自我审美意识提升
B.社会重视女性品德的教化C.人物画是绘画的主要题材
D.理学对女性的思想影响大
B
B
5.魏晋南北朝时期,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据此.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侧重( )A.宜扬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
B.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C.体现儒家思想的纲常伦理
D.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增强
6.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全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的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由此可见( )A.学术研究应回归世俗生活
B.三教合一赋予其丰富内容C.倡导唐诗解决一切现实问题
D.强调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文学艺术的发展
B
D
7.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写道“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损。难朽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 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下列项中,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A.钱币强化了儒家的等级观念,具有时代针对性B.西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钱币具有重要地位C.钱币的形制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与自然观D.“孔方兄”一词体现了西晋时期对货币的崇拜
8.学者严火其指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不仅表达了明确的农本思想,同时又有鲜明的求利思想。这说明贾思勰的思想( )A.与传统儒家主流思想相背离
B.肯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C.受重利轻义思想的影响深刻
D.顾及到国家与民众利益的统一性
B
D
9.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主编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我国古代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比例尺、方位、距离、高程等,统称为“制如图体”。由此可知A.是我国第一部可考的历史沿革地图集B.裴秀被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C.“制如图体”从西晋到明代一直是我国古代编制地图的指导原则D.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开启了中国近代测绘技术的萌芽
10.隋唐时期,科技虽然尚未形成独立体系,但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发展较为成熟。下列属于隋唐时期科技成就是A.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B.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C.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
D.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C
D
11.“唐决”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方式。日本天台宗僧人将佛教教理上存在争议、悬而未决的问题称为“未决”,由入唐日僧将“未决”之文书带至中国“请决”,而中国僧人对相关问题回答被称为“唐决”。对“唐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佛教起源于中国,日本佛教尊中国为正宗B.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世界发展提供滋养D.中日两国因交流互鉴而促进彼此文化繁荣
12.高僧鉴真(688—763年)是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祖师和日本豆制品业、制糖业的祖师。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日本,带去了大量书籍、食物原料、器具,还有懂医学、艺术的随行弟子及各种工匠,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有“文化之父”的美誉。鉴真东渡()A.推动日本社会转型
B.开辟了中日新商道C.传播了中华文化
D.扩大了唐朝的疆域
B
C
课堂总结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
艺术
科技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域图》
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本初子午线长度)、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其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
儒学
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顾恺之→吴道子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