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时空坐标
1644
1840
康熙帝
玄烨
1661—1722
雍正帝
胤禛
1722—1735
乾隆帝
弘历
1736—1796
清朝前中期
晚清
清军入关
顺治皇帝
康乾盛世:帝国时代最后一个“回光返照”的盛世
嘉庆、道光
由盛转衰→衰象更明显
课程标准:
1、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2、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社会面临的危机。
课标与核心知识点
1、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
2、认识明清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面临的危机。
目录
一、盛世的余晖——帝制时代“回光返照”
二、强大的武功——奠定近现代中国版图
三、饥饿的盛世——王朝统治危机的显现
专制集权的空前强化
开疆拓土与边疆治理
人口危机与时代危机
一、盛世余晖——中国帝制时代的“回光返照”
时间 事项 时间 事项
04:00 起床 13:00 会见臣工
05:00 早课 15:00 批阅奏章
07:00 御门听政 16:00 会见臣工
09:00 批阅奏章 17:00 鉴赏文物
11:00 经筵日讲 20:00 就寝
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康熙(晚年)
政治:专制集权的强化
1. 皇帝勤政,大权独揽,事必躬亲。
【康雍乾三位皇帝几乎都是“工作狂”,不仅如此,他们的寿命都比较长】
赵翼在回忆他在军机处任官时的见闻写道:“上(指乾隆帝)每晨起必从卯刻(早上五六点钟),长夏时天已向明,至冬月才五更尽也……上自寝宫出,每过一门,必鸣爆竹一声,余辈在直舍,遥闻爆竹声自远渐近,则知圣驾已至乾清宫,计是时尚需燃烛寸许始天明也。余辈十余人,阅五六日轮一早班,已觉劳苦,孰知上日日如此。然此犹寻常无事时耳,当西陲用兵,有军报至,虽夜半亦必亲览,辄召军机大臣指示机宜”——南炳文,郑天挺著.清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295.
一、盛世余晖——中国帝制时代的“回光返照”
2、制度:奏折制度(密折制)
特点:
政治:专制集权的强化
奏本
通政司
内阁
皇帝
收交
转递
票拟
官员
皇帝
单独呈送密封奏折
亲手批阅奏折返回
一、盛世余晖——中国帝制时代的“回光返照”
迅速、机密
作用:
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019年海南高考材料)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1615年,努尔哈赤选出了“正直贤良”的大臣八员,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此后逐渐发展,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过清朝的一些重大军政事务,如平定三藩、攻取台湾、反击沙俄等(主要集中在康熙年间)。雍正年间,因用兵西北,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有名无实。1791年,乾隆皇帝下谕旨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重要扩展】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
【2021泉州一模】
清朝初年,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洲上层贵族及八旗大臣组成。“议政”是一种正式的职衔,必须经过皇帝的任命。凡军国重务大多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议政王大臣会议
A.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B.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
C.呈现了近代议会雏形
D.蕴含了部落民主色彩
D
一、盛世余晖——中国帝制时代的“回光返照”
南书房
始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位于故宫乾清宫西南,原本是书房康熙读书的地方,又称南斋。康熙常常和翰林院词臣们在南书书房探究学问,吟诗作对(喻为“文化俱乐部”)。
康熙亲政后为了把握国家大权决定以南书为核心,逐步形成权力中心。南书房地位由此越来越高,权势日崇”。在康熙时期,南书时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发挥着较为重要的政治作用。
南书房
内阁
议政王
大臣会议
朝政独揽
强化君权
【重要扩展】康熙:设置南书房
日益外朝化
不断架空
私人秘书机构与“智囊团”
一、盛世余晖——中国帝制时代的“回光返照”
3、机构:设军机处
(1)设立:雍正时期
(2)原因:
①直接:
②根本:
(3)职能:
(4)性质:
政治:专制集权的强化
雍正年间,在西北地区有军事行动,深恐军事机密会易被泄露,于是开始在隆宗门内设军需房……后来改名为军机处。它的位置在宫禁附近,方便皇帝召见大臣议事或宣布旨意,能当上军机大臣的,都是皇帝亲信及重臣,于是领受帝旨,政令所出都在这了。——据赵翼《檐曝杂记》
尽管军机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乾隆帝却始终未设专官,未立衙署。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但不过是一个皇帝私人的秘书班子而已——据赵翼《檐曝杂记》
一、盛世余晖——中国帝制时代的“回光返照”
西北军务;
加强君主专制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中枢秘书机构
(5)特点
①机构简单、朝臣兼职
②办事效率高
③保密性好,外界干扰少
(6)影响:
军机处内部
政治:专制集权的强化
一、盛世余晖——中国帝制时代的“回光返照”
简
速
密
①提高行政效率
②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014·海南高考·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2013·江苏高考·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高考链接】君主专制的强化
D
B
一、盛世余晖——中国帝制时代的“回光返照”
4、文字狱
(1)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2)影响:禁锢思想,摧残文化,维护专制
世宗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清稗类抄·狱讼类八》
政治:专制集权的强化
一、盛世余晖——中国帝制时代的“回光返照”
5、秘密立储制度:
设立:雍正即位后,决定秘密立储
特点:传贤重于传嫡长
影响:秘密立储的制度,摆脱了“嫡长”观念的束缚,排除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杜绝纷争,由皇帝全权决定皇位继承人,是皇权强化的表现。
秘密立储匣
政治:专制集权的强化
一、盛世余晖——中国帝制时代的“回光返照”
表现:
(1)皇帝亲领政府:废除宰相制度,皇帝亲领六部。
(2)实行恐怖统治:明朝设特务机构,清朝的奏折制度,加强了对官僚的控制。
(3)中枢机构内侍化:明的内阁和司礼监。清的军机处。都不具有决策权,都是侍奉皇帝的内侍机构
(4)加强思想控制: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5)违背历史潮流:当国内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世界上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而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进步,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小结:明清君主专制的表现和影响
一、盛世余晖——中国帝制时代的“回光返照”
影响:
①积极作用: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②消极影响:
从目的看,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
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对全国的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从而在根本上奠定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小结:明清君主专制的表现和影响
一、盛世余晖——中国帝制时代的“回光返照”
1688年
1820年
二、强大的武功——奠定近现代中国版图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中国的疆域
清朝形势(1820)
收复与管辖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反击沙俄
1653—1689年,中俄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定中国领土。
治理新疆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治理蒙古
共治西藏
册封达赖和班禅,1727年起派遣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治,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确立对西藏的管辖
二、强大的武功——奠定近现代中国版图
(一)开疆拓土
(1)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少年康熙皇帝
康熙帝智擒鳌拜(1669年)
二、强大的武功——奠定近现代中国版图
(一)开疆拓土
(1)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三藩之乱
沙俄犯边
台湾割据
康熙亲政后清朝形势图
漠西蒙古叛乱
①平定“三藩之乱”
1673-1681年
稳定清政府在西南、东南地区的统治,为后续开疆拓土创造条件。
***历时8年,锻炼康熙个人能力,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
二、强大的武功——奠定近现代中国版图
(一)开疆拓土
(1)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②任用施琅,收复台湾
元朝:
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明末清初: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击败荷兰人,收复台湾。
清朝:
郑经:“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康熙: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土。
1683年,康熙派施琅收复台湾。
——岳麓版《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683年任用施琅;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促进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材料来源(2012·福建高考·41)
材料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二、强大的武功——奠定近现代中国版图
格尔必齐河
额尔古纳河
外兴安岭
库页岛
待定
(一)开疆拓土
(1)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③抗击沙俄
康熙两次巡视东北
采取“永戍黑龙江”政策
1685-1686年康熙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打击沙俄;
1689年正式签署《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立中俄东段边界。
这是中国国历史上与西方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条约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二、强大的武功——奠定近现代中国版图
康熙时,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
自从噶尔丹(1644—1697)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失败后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
康熙戎装图
(一)开疆拓土
(1)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④三征准噶尔部
二、强大的武功——奠定近现代中国版图
(一)开疆拓土
(1)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④三征准噶尔部
A.多伦会盟:
康熙三十年举行会盟
正式将漠北蒙古编入旗制
B.军事打击:
1690—1697三征噶尔丹
大漠围猎噶尔丹:亲统六师,三临绝塞
“朕两岁之间三出沙漠,栉风沐雨[zhì fēng mù yǔ] ,并日而餐。不毛不水之地,黄沙无人之境,可谓苦而不言苦。人皆避而朕不避,千辛万苦之中立此大功。……朕之一生,可谓乐矣,可谓致矣,可谓尽矣。”
——侯杨方著.盛世:康乾.中信出版集团.2019:41.
二、强大的武功——奠定近现代中国版图
(一)开疆拓土
(2)雍正时期的经营
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二、强大的武功——奠定近现代中国版图
(一)开疆拓土
(3)乾隆时期的经营
天山以北:
1757 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天山以南:
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
土尔扈特部的回归:
漠西蒙古归于清政府管辖。
二、强大的武功——奠定近现代中国版图
(二)边疆治理【总结】
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笼络、利用少 数民族上层人物进行统治:联姻,册封等等;
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管理。
边疆政策
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由朝廷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基层行政委任维吾尔族伯克进行管理 。
二、强大的武功——奠定近现代中国版图
册封达赖、班禅
派驻藏大臣
西跨葱岭
西北至
巴勒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西南至
喜马拉雅山脉
伊犁将军
盟旗制度
总督—巡抚
清朝建立了与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国家,将中华民族与边疆民族分而治之,并整合在同一个王朝秩序之中,以保持历更的延续性。
一许纪霖《华夏与边疆:另种视野看“中国”》
18个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5个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
2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
1个盟旗——内蒙古
(二)边疆治理【总结】
二、强大的武功——奠定近现代中国版图
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清朝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努尔哈赤、皇太极
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
顺治帝、康熙帝
二、强大的武功——奠定近现代中国版图
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岛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清朝边疆治理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二、强大的武功——奠定近现代中国版图
意义:
(一)内部危机
1、经济危机:人地矛盾突出
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危机
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清)汪士铎
政局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
三、饥饿的盛世——王朝统治危机的显现
1、经济危机:
2、政治危机:
我们喝过的茶叶,(百姓)贪婪索取。他们的主食包括一点米饭,一些菠菜和炒过的葱,一天只吃两顿。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嘉庆初年和珅被赐死,查抄家产的清单共109号...其中已估价的26号清单,即值银2亿2千多万两,全部家产当不下8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收入仅只4000多万两。 ——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白莲教起义
天理教攻入紫禁城打斗所留下的痕迹
(一)内部危机
三、饥饿的盛世——王朝统治危机的显现
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二)外部危机:中西差距拉大
1、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严格限制外商在华活动,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乾隆接见马戛尔尼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高宗实录》
广州十三行
天体仪、地球仪、新式机器、榴弹炮、毛瑟枪、军舰模型、有关城市、教学、陆战与海战等写生画等等
三、饥饿的盛世——王朝统治危机的显现
(二)外部危机
如何认识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既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又严格限制外商在华活动
2、原因:
3、影响:
(1)积极:
(2)消极:
三、饥饿的盛世——王朝统治危机的显现
(1)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政治: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及西方的扩张
(3)思想:统治者天朝上国观念,盲目自大
初期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重点探讨
清朝为何由盛转衰?
1、经济:
固守农耕经济,遏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政治:
进一步强化政治专制,统治日益腐败
3、思想:
大兴文字狱,压制思想文化的发展进步
4、外交:
闭关自守,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清前期治国者立足于承袭两千多年农耕文明运势的惯习,“持盈保泰”;为维护满足贵族统治二采取的一些列措施使专制集权极度膨胀,厉行文字狱更是导致“万马齐喑究可衰”的沉闷的局面,使政治层面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因素难以发育,遏制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阻碍社会变革等方面带来严重恶果...清朝闭关自守的消极防卫政策...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更加远离世界潮流。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三、饥饿的盛世——王朝统治危机的显现
盛世余晖
——君主专制强化
(制度保障)
强大武功
——疆域开拓巩固
饥饿盛世
——统治危机初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奏折制度
南书房(康熙)
军机处(雍正)
思想文化控制
收复与管辖台湾
反击沙俄
治理蒙古
治理新疆
共治西藏
民族政策
摊丁入亩
内忧:社会矛盾激化(人地矛盾、政治腐败、贫富矛盾,农民起义频发)
外患:闭关锁国
奠定疆域
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达到极致
国家日益失去活力
落后于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