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传记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传记类(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7 22:2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文言文阅读:传记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太祖少机警,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建安元年秋七月,天子还洛阳,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七年春正月,公军谯,遣使以太牢祀桥玄。八年秋七月,令曰:“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七年春正月,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二十五年春正月,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评曰: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①,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注】①“申”指战国申不害,“商”指战国商鞅,“韩”指西汉韩信,“白”指战国白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B.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C.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D.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指对君主、尊长名字避开不直称;君主或尊长逝世后名字前加“讳”,以示敬意。
B.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C.辎重,辎,有帷盖的载重大车;辎重常指行军时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故事,指先例、陈法,一般指过时不合于当下实际及社会发展的旧日的典章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公求贤若渴,希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句,就是这一心情的形象表现。
B.曹公既重视儒学传统,帮助献帝恢复宗庙社稷制度,忧心仁义礼让之风沦丧;又崇尚法家思想,用以行政治军。
C.曹公学习借鉴韩信、白起等军事家的谋略智慧;在与张绣交战中,曹公屡出奇策,于死地中回生,扭转战局。
D.曹公年轻时,不被世人关注,惟有桥玄识得他有雄才大略;功成后的曹公心存感激,用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
(2)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长乐信都人也。年十四,高宗践极,以选为贵人,后立为皇后。高宗崩,故事:国有大丧,三日之后,御服器物一以烧焚,百官及中宫皆号泣而临之。后悲叫自投火中,左右救之,良久乃苏。
显祖即位,尊为皇太后。丞相乙浑谋逆,显祖年十二,居于谅暗①,太后密定大策,诛浑,遂临朝听政。及高祖生,太后躬亲抚养。是后罢令,不听政事。承明元年,尊曰太皇太后,复临朝听政。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
高祖诏曰:“朕以虚寡,幼纂宝历,仰恃慈明,缉宁四海。欲报之德,佛教是凭,诸鸷鸟伤生之类,宜放之山林。其以此地为太皇太后经始灵塔。”于是罢鹰师曹,以其地为报德佛寺。太后与高祖游于方山,顾瞻川阜,有终焉之志。因谓群臣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岂必远祔②山陵,然后为贵哉!吾百年之后,神其安此。”高祖乃诏有司营建寿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焉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刊石立碑颂太后功德。
太后以高祖富于春秋,乃作《劝戒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诰》十八篇,文多不载。太后立文宣王庙于长安,又立思燕佛图于龙城,皆刊石立碑。太后又制:内属五庙之孙,外戚六亲缌麻,皆受复除。性俭素,不好华饰,躬御缦缯而已。宰人上膳,案裁径尺,羞膳滋味减于故事十分之八。太后尝以体不安,服菴闾子。宰人昏而进粥,有蝘蜓在焉,后举匕得之。高祖侍侧,大怒,将加极罚。太后笑而释之。
自太后临朝专政,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
十四年,崩于太和殿,时年四十九。高祖酌饮不入口五日,毁慕过礼。谥曰文明太皇太后。
(选自《魏书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有删减)
【注释】①谅暗:帝王居丧时所住的房子。②祔:合葬。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乃诏有司营建寿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焉/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刊石立碑颂太后功德/
B.高祖乃诏/有司营建寿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焉/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刊石立碑/颂太后功德/
C.高祖乃诏有司营建寿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焉/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刊石立碑/颂太后功德/
D.高祖乃诏/有司营建寿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焉/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刊石立碑/颂太后功德/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极: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祚、践阼、践莅、践帝、践政等。
B.临朝听政: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或皇族的人、外戚、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缌麻:古代丧服名。五服中之最轻者,孝服用细麻布制成,服期三月。凡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等,均服之。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后妃、臣僚、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如本文中的高祖、显祖、文明太皇太后。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氏作为一个政治家,果断,有魄力。高宗去世后,即位的显宗年仅十二岁,这时丞相乙浑阴谋叛乱,冯氏秘密商定计策除掉乙浑,稳定了政局。
B.高祖非常孝顺,为了报答冯氏的养育之恩,为冯太后修建了报德佛寺、陵墓,又兴建永固石室,作为太后死后的祭庙,并竖立石碑,镌刻碑文,称颂太后的功德。
C.冯氏不仅亲自抚养高祖,也非常重视对高祖的培养。她曾经专门为供高祖学习写了三百多章的《劝戒歌》,又写十八篇《皇诰》,这些文章流传至今。
D.冯氏生性节俭,对手下人也十分宽容。太监在昏暗中端上来的粥中竟有一只蝘蜓,在冯氏身边伺候的高祖要对太监处以极刑,冯氏笑笑放过了他。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国有大丧,三日之后,御服器物一以烧焚,百官及中宫皆号泣而临之。
(2)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憙复举恭直言,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①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
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年八十一,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①仁恕掾肥亲:仁恕掾是官职名,肥亲是人名。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B.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C.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D.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言,意思是直言敢谏,文中指当时朝廷为了选拔人才而设立的察举科目。
B.公车,最早是只为进京应试的举人服务的交通工具,文中指汉代官署名。
C.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充任。
D.策罢,指古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与“致仕”“休致”的意思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恭和弟弟年少为父亲办理丧事,讲究礼数,让乡里人称奇,此后兄弟俩专心苦读,又深受儒生们称赞,求学之士都争着向他们看齐。
B.鲁恭担任中牟令时,重视道德教化,不施用刑罚,他为许伯等人的田产官司评断是非曲直,使得他们回家自我反省,解决了一桩难断的案子。
C.鲁恭多次责令亭长送还别人所借的牛,但根本没有一点效果,他只得辞去了官职,亭长这才悔悟过来,归还了人家的牛,主动接受法律惩治。
D.鲁恭升任乐安相时打击盗贼有方,使东州一带得以安宁,他在三公之位时举荐了几十位人才,还勉励没有被举荐者不要有顾虑,要勤学研习。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
(2)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突通,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显和来降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特赉金银六百两、彩千段。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屈突通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显和来降
B.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显和来降
C.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显和来降
D.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显和来降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炀帝,指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但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天下大乱。
B.符,指朝廷用于传达命令、征调兵将等事务的信符,用金、铜、玉等材料制成,使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符以验真假。
C.济河,又称济水,古代“四渎”之一,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市。文中“遂济河”意为渡过济河。
D.工部,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工部尚书也被称为冬官、大司空等。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突通宅心仁厚,反对滥杀。隋文帝在恼怒之际,要判一千五百人死罪,屈突通冒死劝谏,挽救多人生命。
B.屈突通冷静从容,遇变不惊。隋炀帝想借杨谅之手除掉屈突通,以诏令暗示,屈突通沉着应对,全身而退。
C.屈突通精心谋划,大破贼兵。他先安营扎寨,按兵不动,再突然失踪,最后攻其不备,大败刘迦论的叛军。
D.屈突通为人谨慎,淡泊名利。他面对薛仁杲的大量珍宝,一无所取;他自认为难以胜任刑部尚书,坚决推辞。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
(2)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勉,字玄卿。父择言,累为州刺史,以吏治称。张嘉贞为益州都督,性简贵,接部刺史倨甚,择言守汉州,独引同榻坐,讲绎政事,名重当时。勉少喜学,内沉雅,外清整。始调开封尉,迁司膳员外郎。关东献俘百将即死有叹者勉过问曰被胁而官非敢反勉入见帝曰寇乱之污半天下其欲澡心自归无繇如尽杀之是驱以助贼也帝驰骑完宥,后归者日至。寻拜岭南节度使。番禺贼冯崇道负险为乱,残十余州。勉讨斩之,五岭平。勉居官清廉,未尝拉饰器用车服。后召归,至石门,尽搜家人所蓄犀珍投江中。部人叩阙请立碑颂德,代宗许之。进工部尚书。德宗立,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为汴宋、滑亳、河阳等道都统。建中四年,叛贼李希烈围襄城,诏勉出兵救之。勉奏言:“贼以精兵攻襄城,而许必虚。令兵直捣许,则襄围解。”不待报,使其将唐汉臣袭许,未至数十里,有诏诘让,汉臣惧而还,次扈涧,为贼所乘,杀伤什五,辎械尽亡。汉臣走汴。希烈自将攻勉,勉气索,婴守累月,援莫至,以兵万人溃围出。兴元元年,勉固让都统,以检校司徒平章事召。既见帝,素服待罪,诏不许,勉内愧。贞元初,帝起卢杞为刺史。帝问勉曰:“众谓卢杞奸邪,朕顾不知,谓何?”勉曰:“天下皆知,而陛下独不知,此所以为奸邪也。”时韪其对,然自是益见疏。居相二岁,辞位。卒,年七十二,赠太傅。勉少贫狭,客梁、宋,与诸生共逆旅。诸生疾且死,出白金曰:“左右无知者,幸君以此为我葬,余则君自取之。”勉许诺。既葬,密置余金棺下。后其家谒勉,共启墓出金付之。位将相,所得奉赐,悉遗亲旧。身没,无赢藏。其在朝廷,鲠亮廉介,为宗臣表。
(节选自《新唐书·李勉传》)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东献俘百/将即死/有叹者/勉过/问曰/被胁而官/非敢反/勉入见帝曰/寇乱之污半天下/其欲澡心自归无繇/如尽杀之/是驱以助贼也/
B.关东献俘百/将即死/有叹者/勉过/问曰/被胁而官/非敢反/勉入见/帝曰/寇乱之污半天下/其欲澡心自归无繇/如尽杀之/是驱以助贼也/
C.关东献俘百/将即死/有叹者/勉过问/曰/被胁而官/非敢反/勉入见/帝曰/寇乱之污半天下/其欲澡心自归无繇/如尽杀之/是驱以助贼也/
D.关东献俘百/将即死/有叹者/勉过问/曰/被胁而官/非敢反/勉入见帝曰/寇乱之污半天下/其欲澡心自归无繇/如尽杀之/是驱以助贼也/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督,我国古代官职名称,掌管军事,如三国时的周瑜曾任东吴大都督。
B.阙,本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高楼,后用来借指朝廷、京城、宫殿等。
C.德宗,皇帝的庙号。庙号是根据皇帝生平事迹而给予的一个评价性名号。
D.素服,居丧或遭到其他凶事时所穿的白色衣服;文中指穿素衣请求治罪。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嘉贞性情高傲,对待属下官员非常傲慢,但唯独对李勉的父亲李择言礼遇有加,邀请他同坐一榻,谈论政事,张嘉贞因此声名大振。
B.李勉为官清廉,不追求豪华的生活,而且对家人要求严格,在从岭南节度使被召回的路途中,把家人所收藏的犀角珍宝全部扔入江中。
C.襄城被李希烈围攻,李勉采用袭许州而解襄城之围的计策,因皇帝下诏诘问,不但计策没有成功实施,自己的军队还遭受了重大损失。
D.回答关于卢杞奸邪的问题时,李勉认为大家皆知卢杞奸邪而唯独皇上不知,这正是其奸邪之处。时人肯定他的回答,但他从此更加被皇帝疏远。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烈自将攻勉,勉气索,婴守累月,援莫至,以兵万人溃围出。
(2)位将相,所得奉赐,悉遗亲旧。身没,无赢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尧叟字唐夫,解褐光禄寺丞、直史馆,迁广南西路转运使。岭南风俗,病者祷神不服药,尧叟有《集验方》,刻石桂州驿。又以地气蒸暑,为植树凿井,每三二十里置亭舍,具饮器,人免暍死。会加恩黎桓,为交州国信使。初,将命者必获赠遗数千缗,桓责赋敛于民,往往断其手及足趾。尧叟知之,遂奏召桓子,授以朝命,而却其私觌。咸平初,诏诸路课民种桑枣,尧叟上言曰:“臣所部诸州,土风本异,田多山石,地少桑蚕。今其民除耕水田外,地利之博者惟麻苎尔。然布之出,每端止售百钱,故地有遗利,民艰资金。臣以国家军需所急布帛为先因劝谕部民广植麻苎以钱盐折变收市之未及二年已得三十七万余匹今树艺之民,相率竞劝;杼轴之功,日以滋广。欲望自今许以所种麻苎顷亩,折桑枣之数,民以布赴官卖者,免其算税。如此则布帛上供,泉货①中下流,公私交济,其利甚博。”诏从之。有言三司官吏积习依违,文牒有经五七岁不决者,吏民抑塞,水旱灾沴,多由此致。乃诏尧叟举常参官干敏者,同三司使议减烦冗,参决滞务。尧叟请以秘书丞直史馆孙冕同领其事,凡省去烦冗文帐二十一万五千余道,又减河北冗官七十五员。五年,郊祀,进给事中。景德中,真宗朝陵,权东京留守。每裁断刑禁,虽大辟亦面取状,亟决遣之,以故狱无系囚。真宗曰:“尧叟素有裁断,然重事宜付有司按鞫②而详察之。”因密加诏谕。尧叟素有足疾,屡请告。天禧初,病亟,召其子执笔,口占奏章,求还辇下,诏许之。肩舆至京师,卒,年五十七。
(节选自《宋史·陈尧叟传》)
【注】①泉货;钱币,货币。②按鞫:审问。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以国家军需/所急布帛/为先因劝谕部民广植麻苎/以钱盐折变收/市之未及二年/已得三十七万余匹/
B.臣以国家军需所急/布帛为先/因劝谕部民广植麻苎/以钱盐折变收市之/未及二年/已得三十七万余匹/
C.臣以国家军需所急/布帛为先/因劝谕部民广植麻苎/以钱盐折变收/市之未及二年/已得三十七万余匹/
D.臣以国家军需/所急布帛/为先因劝谕部民广植麻苎/以钱盐折变收市之/未及二年/已得三十七万余匹/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运使,官名。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
B.亭舍,行人停留休息的处所,设在路旁,隔一定距离设置一处。
C.郊祀,也称郊社,封建时代帝王领大臣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
D.权,指代理、兼摄官职。在古文中,拜、除、摄等均有代理官职之义。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岭南人生病了,只祈祷神灵却不吃药,陈尧叟在此任职时,就把《集验方》刻在石碑上,将其立在桂州驿站边,以便百姓使用。
B.朝廷准备加封黎桓,任命陈尧叟为交州国信使。陈尧叟听说黎桓为馈赠使者财物而加重百姓赋税,于是拒绝接受对方馈赠的财物。
C.三司官员办事效率低,造成严重的后果,皇帝下诏让陈尧叟会同三司使商议裁汰冗员,处理积压的事务,陈尧叟提议让孙冕和他一起处理。
D.咸平初年,朝廷诏令地方督促百姓种植桑枣,陈尧叟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向朝廷上奏请求允许他的部民种植麻苎替代桑枣,获得了朝廷同意。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此则布帛上供,泉货下流,公私交济,其利甚博。
(2)天禧初,病亟,召其子执笔,口占奏章,求还辇下,诏许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弱冠举乡试,学大进。正德元年,权宦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苗、僚杂居。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战栗不敢隐,因贳其罪,令填贼,贼动静无勿知。于是檄福建、广东会兵破贼。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乃奏设崇义县于横水。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各方率所部直抵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法论。”宸濠果疑,后省,下九江,薄安庆,指南都。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今九江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宸濠果自安庆还兵。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叛平。嘉靖六年,思恩、田州土酋反,诏守仁征讨。乱平守仁病笃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谥文成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乱平/守仁病笃/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谥文成/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B.乱平/守仁病/笃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谥文成/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C.乱平/守仁病笃/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谥文成/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D.乱平/守仁病/笃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谥文成/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一般一年一次,在州府举行,时间是八月,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试者称为“举人”。
B.阳明学,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故其学说被称为阳明学。
C.勤王,多指帝王的统治受到内乱或外患的威胁而产生动摇时,臣子发兵救援帝王或为朝廷戡乱。
D.乞骸骨,意思是上书皇帝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实质是代指因年事已高或身体原因,自请辞官。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反对当权太监刘瑾滥捕,上疏救戴铣等人,触怒了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在龙场他每日整理之前的见闻,最终悟道。
B.王守仁巡抚南、赣时,群盗纷起。他先变盗贼耳目为己所用,后会兵攻破贼寇巢穴,一举平定了作乱几十年的贼寇,并奏请朝廷在横水设置了崇义县。
C.在宁王军队通近安庆时,王守仁主张直接攻打南昌。他认为救援安庆将会导致自己腹背两面受敌,而直捣南昌,可以引叛军回救,安庆之围自解。
D.朱宸濠中计撤兵回来后,早晨正召见他的群臣时,官兵突然杀到,朱宸濠逃跑中乘坐船舰搁浅在湖中,仓促间他弃船上岸逃跑,最终被追赶捉拿。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2)隶战栗不敢隐,因贳其罪,令填贼,贼动静无勿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恂字敬甫,中山唐县人。父良,潜心伊洛之学,及天文律历,无不精究。性颖悟,生三岁,家人示以书帙,辄识风、丁二字。六岁就学,十三学九数,辄造其极。岁己酉,太保刘秉忠北上,途经中山,见而奇之,及南还,从秉忠学于磁之紫金山。癸丑,秉忠荐之世祖,召见于六盘山,命辅导裕宗,为太子伴读。中统二年,擢太子赞善。三年,裕宗封燕王,守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敕两府大臣:凡有咨禀,必令恂与闻。初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世祖尝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恂言:“太子,天下本,付托至重,当延名德与之居处;况兼领中书枢密之政,诏条所当遍览,庶务亦当屡省。”帝深然之。
恂早以算术名,裕宗尝问焉。恂曰:“算术,六艺之一,定国家、安人民,乃大事也。”裕宗问以心之所守,恂曰:“许衡尝言:人心如印板,惟板本不差,则虽摹千万纸皆不差;本既差,则摹之于纸,无不差者。”裕宗深然之。诏择勋戚子弟,使学于恂,师道卓然。及恂从裕宗抚军称海,乃以诸生属之许衡,及衡告老而去,复命恂领国子祭酒。
帝以国朝承用金《大明历》岁久浸疏,欲厘正之;知恂精于算术,遂以命之。恂荐许衡能明历之理,诏驿召赴阙,命领改历事,官属悉听恂辟置。恂与衡及郭守敬等,遍考历书,昼夜测验,创立新法,参以古制,推算极为精密。历成,赐名《授时历》,以其年冬,颁行天下。
十八年,居父丧,哀毁,日饮勺水。帝遣内侍慰谕之。未几,卒,年四十七。初,恂病,裕宗屡遣医诊治,及葬,赙钞二千贯。延祐二年,赠推忠守正功臣、光禄大夫、司徒、上柱国、定国公,谥文肃。
(节选自《元史·王恂传》)
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世祖/尝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
B.初/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世祖尝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
C.初/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世祖/尝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
D.初/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世祖尝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酉,采用干支纪月方式所表示的月份,干支纪月和干支纪年都以六十为一个周期。
B.国子祭酒,学官名,为国子监的主管者。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C.“赴阙”指入宫觐见皇帝。阙,古代皇宫前面两边供瞭望的楼台,代指帝王的住所。
D.哀毁,因居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常作居丧尽礼之辞。古人居丧又可称作丁忧。
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恂聪颖过人,三岁就能识字,六岁开始上学,十三岁学习九数,并且达到了最高水平;后来得到刘秉忠的赏识,跟随他在紫金山学习。
B.王恂受命辅佐指导裕宗,担任太子伴读,后又被提拔为太子赞善;裕宗对他深为倚重,下令两府大臣,凡有咨询禀报,必须让王恂参与。
C.王恂学识渊博,是一位难得的良师,因而裕宗令其负责教授所有皇亲国戚的子弟;后来由于许衡告老还乡,裕宗又让他兼任国子祭酒。
D.王恂认为算术在六艺中地位十分重要,有定国安民的作用;他与郭守敬等人遍参历书,日夜观测天象,并做精密推算,创立了新历法。
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心如印板,惟板本不差,则虽摹千万纸皆不差。
(2)帝以国朝承用金《大明历》岁久浸疏,欲厘正之。
33.对于调护太子,王恂有哪些主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孔昭,黄岩人。初名曜,后以字行,改字世显。年十四,遭父母丧,哀毁骨立。举天顺四年进士,授屯田主事。奉使江南,却馈弗受,进都水员外郎。
成化五年,文选郎中陈云等为吏所讦,尽下狱夺官,尚书姚夔知孔昭廉,调之文选。九年进郎中。故事,选郎率闭门谢客。孔昭曰:“国家用才,犹富家积粟。粟不素积,岂足赡饥,才不预储,安能济用?苟以深居绝客为高,何由知天下才俊。”公退遇客至辄延见访以人才书之于册除官以其才高下配地繁简由是铨叙平允。其以私干者,悉拒之。尝与尚书尹旻争,至推案盛怒。孔昭拱立,俟其怒止,复言之。旻亦信其谅直。旻昵通政谈伦,欲用为侍郎,孔昭执不可。旻卒用之,伦果败。旻欲推故人为巡抚,孔昭不应。其人入都谒孔昭,至屈膝,孔昭益鄙之。旻令推举,孔昭曰:“彼所少者,大臣体耳。”旻谓其人曰:“黄君不离铨曹,汝不能迁也。”
为郎中满九载,始擢右通政。久之,迁南京工部右侍郎。有官地十余区为势家所侵,奏复之。奉诏荐举方面,以知府樊莹、佥事章懋应。后皆为名臣。郎官主藏者以羡银数千进,斥退之。掘地得古鼎,急命工镌文庙二字,送之庙中。俄中贵欲献诸朝,见镌字而止。
孔昭嗜学敦行,与陈选、林鹗、谢铎友善,并为士类所宗。弘治四年卒。嘉靖中,赠礼部尚书,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黄孔昭传》)
3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退遇客/至辄延见/访以人才/书之于册/除官/以其才高下配地/繁简由是铨叙平允/
B.公退/遇客至/辄延见/访以人才/书之于册/除官/以其才高下配地繁简/由是铨叙平允/
C.公退/遇客至/辄延见/访以人才/书之于册/除官以其才/高下配地/繁简由是铨叙平允/
D.公退遇客/至辄延见/访以人才/书之于册/除官以其才/高下配地繁简/由是铨叙平允/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时男子举行冠礼过后,多由德高望重的前辈取,名,则是出生后由父母取,长辈呼名,平辈或晚辈称字。字与名呈相关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关系。传主“孔昭”一字与原名“曜”意义相近。
B.郎中,古时本是官名,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文中,郎中属正五品级别的官员,分掌各司事务,是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
C.铨曹是指主管选拔官员的部门,也借指主管选拔官员之长官。铨,本意是衡量轻重,在古代也指量才授官、选拔官吏;曹,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如部曹是明、清两代各部司曹的通称。
D.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南京就被作为留都被保留下来。南京的朝廷机构设置同首都北京一样,只是其含义不同,只是一种象征,虽然官阶品数都与中央机构相同岗位一样,但并无实权。
36.下列对原文有关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孔昭廉洁清正,拒收不义之财。他被任命为屯田主事,奉命出使江南,拒绝接受别人馈赠的礼物,不肯接受。后来,他担任南京工部右侍郎,呵斥了向他进奉银库余银的主管。
B.黄孔昭行不苟合,为官做事有主见。他升任文选郎中,认为深居简出闭门谢客,很难了解天下俊才,于是他没有按照旧制闭门谢客,而是延请接见到访的客人,还主动寻访人才。
C.黄孔昭任人唯贤,为此不惜冒犯上级。吏部尚书尹旻两次想任用跟自己关系亲近的人,都因为黄孔昭坚持不同意才没有成功。他举荐的知府樊莹、佥事章懋应后来都成为当时名臣。
D.黄孔昭识见高明,洞悉官场世事。黄孔昭命工匠在挖出的古鼎上刻上“文庙”二字,并送入文庙中。不久,宦官权贵想把古鼎进献朝廷,看见古鼎刻有“文庙”二字才作罢。
3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文选郎中陈云等为吏所讦,尽下狱夺官,尚书姚夔知孔昭廉,调之文选。
(2)孔昭拱立,俟其怒止,复言之。旻亦信其谅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3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B.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C.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D.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如刘邦被称为汉高祖、李渊被称为唐高祖。
B.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称车右或骖乘。由武士充任,负责警卫。
C.禁中,表示禁令所及范围之内,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禁内”。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有此称。
D.陛下,陛,原指帝王的宫殿。“陛下”后来变成了尊称帝王的称谓。
4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出身低微,以杀狗为生,当初和高祖在丰县起兵,高祖为沛公,樊哙为舍人,跟从沛公攻打沛县、胡陵、方与。
B.樊哙有勇有谋。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威胁沛公安全时,樊哙毅然闯入军帐,面对项羽慷慨陈词,明为责备项羽,实则为沛公开解。
C.樊哙生性豪爽。在项羽帐中,大口喝酒,生食猪腿,不仅没有被项羽治罪,反而赢得了项羽的称赞。
D.樊哙胆识不凡,忠心为君。高祖一度病重,不肯见人,樊哙率众闯入,以赵高作乱之事警示高祖。高祖一笑而起。
4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42.樊哙为什么能垂名汉廷,德流子孙?请结合文本分析。
参考答案:
1.C
2.D
3.D
4.①适逢天亮,贼军认为曹公已逃走,就全部出动追赶。
②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荐举地位低下(而有才)的人,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就举荐上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曹公回到许都,初次设置军师祭酒之职。三月,曹公在穰县包围了张绣。五月,刘表救援张绣,派兵切断了曹军的后路。曹公将要撤退,张绣的军队前来追赶。
“军师祭酒”为官名,不可断开,排除BD。
“绣”作“救”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故事……指过时不合于当下实际及社会发展”说法错误。故事,旧日的行事制度,但无“过时不合于当下实际及社会发展”之意。文中就引用了萧何时的行事制度,赐予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惟有桥玄识得他有雄才大略”说法错误。从文中“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可知,曹公年轻时,识得他有雄才大略的是“桥玄、何颙”两人,而非只有桥玄。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会”,适逢;“谓”,以为、认为;“遁”,逃走;“悉”,全部。
(2)“二三子”,你们,各位;“其”,可要,一定;“仄陋”,地位低下的人;“唯”,只要。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太祖从小就机智敏锐,不注意德行和学业的修养,所以世人并不看重他,只有梁国桥玄、南阳何颙两人认为他非同常人。桥玄曾对太祖说:“天下将大乱,不是闻名于世的杰出人才是不能济世拯民的,能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您吧!”20岁时,被举荐为孝廉,做了郎官,(随后)出任洛阳北部都尉。建安元年七月,献帝回到洛阳,太祖便赶到洛阳,保卫京都。此时洛阳城已残破不堪,董昭等人劝太祖迁都许县。九月,献帝车出轘辕关,向东进发。自从献帝(被董卓威逼)西迁长安,朝廷日渐混乱,直到此时,宗庙社稷的礼制才得以重新建立起来。建安三年(198)正月,曹公回到许都,初次设置军师祭酒之职。三月,曹公在穰县包围了张绣。五月,刘表救援张绣,派兵切断了曹军的后路。曹公将要撤退,张绣的军队前来追赶。曹公军队(撤退途中)行进困难,于是结成连营,得以慢慢(向后方)行进。到了安众县,张绣和刘表联军守在险要地方,曹公军队前后受敌。曹公便连夜在无法通行的险要之处开凿了一条地下通道,把辎重全部偷运过去,同时布下伏兵。适逢天亮,贼军认为曹公已逃走了,就全部出动追赶。(这时)曹公便发动埋伏的骑兵、步兵,两面夹攻,大败贼军。建安七年(202)正月,曹公驻军谯县,派使者用牛、羊、猪三牲的祭品去祭祀(已故太尉)桥玄。建安八年(203)秋七月,曹公颁布政令:“自战乱以来,已有十五年了,年轻人没见过仁义礼让的风尚,我为此非常担忧。现公布法令:从今以后,各郡国要提倡和研究儒家经典,有五百户的县就要设置学校,选拔当地优秀学生入校,这样或许可以使圣贤的思想不致废弃,有利于天下。”建安十五年(210)春天,曹公(又)颁布命令:“自古以来,凡是开国和中兴的君主,何尝不是靠贤人君子帮助共治天下啊!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那些出身卑微(而被埋没了)的人,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就举荐上来,使我能够得到而任用他们。建安十七年(212)正月,汉献帝命令曹公朝拜时赞礼官不必在旁点名唱礼,入朝时可以不像别的大臣那样小步快走,可以穿靴、佩剑,就像西汉丞相萧何那样。建安二十一年(216)夏天五月份,天子将曹操的爵位晋升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魏王在洛阳去世,终年六十六岁。临终时说:“天下还未安定,不能遵循古代的旧制。下葬以后,就除去丧服。凡是带兵在外戍守的将领,都不准离开驻守之地。官吏们要各尽其职。装殓用当时所穿的衣服,不要放金银珠宝作陪葬。”魏王谥号为“武王”。二月二十一日,安葬在高陵。
(史官)评论道:“太祖筹划方略,推演谋算,东征西讨,鞭挞天下。运用申不害、商鞅的法家治国之方,兼采韩信、白起的奇谋妙策。视才授官,各用其长;克制情感,从长谋算,不计旧怨。最终得以总揽朝纲,缔造帝王大业,是因为他的智力胆略超群绝伦。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同寻常之人,超绝一世的豪杰吧!”
5.C
6.D
7.C
8.(1)按照惯例,皇帝驾崩,三天后凡皇帝生前所使用的衣物等各种用品全部烧毁,焚烧时文武百官以及宫中的嫔妃都亲临现场痛哭流泪。
(2)冯太后生性聪明而通达,自从进入宫中,略学了一些文章和计算。等到她身居尊位临朝听政时,裁决各种国家事务。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孝文帝便传旨让有关部门在方山为太皇太后修建寿陵,又建造了永固石室,准备作为太皇太后去世后的祭庙。太和五年兴建、破土动工,八年建成,并在这里刻石立碑,赞颂太皇太后的功德。
本题中,“又起永固石室”,“永固”是“石室”的定语,不可断开,排除B;
“太和五年起作”,“太和五年”是“起作”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
“高祖乃诏有司营建寿陵于方山”,“有司营建寿陵于方山”作“诏”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谥号……如本文中的高祖、显祖、文明太皇太后”错误。高祖、显祖是庙号(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所起的名号)。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这些文章流传至今”错误。《劝戒歌》、《皇诰》大多没有记载、流传下来。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故事”,按照惯例;“御”,封建社会指与皇帝有关的;“大丧”,皇帝驾崩;
(2)“聪达”,聪明而通达;“书计”,文章和计算;“省决”,审察决断,裁定。
参考译文: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长乐信都人。十四岁时,高宗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冯氏被选为贵人,后来被立为皇后。高宗驾崩,按照惯例,皇帝驾崩,三天后凡皇帝生前所使用的衣物等各种用品全部烧毁,焚烧时文武百官以及宫中的嫔妃都亲临现场哭泣。皇后冯氏来后大哭着跳进火堆中,左右随从急忙把她救出,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
显祖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尊冯皇后为皇太后。丞相乙浑阴谋造反,当时显宗只有十二岁,居住在为高宗守丧的小屋中,冯太后秘密商定计策,诛杀了乙浑,然后独揽大权,主持朝政。高祖孝文帝元宏出生后,由冯太后亲自抚育。此后,将军政大权交还给拓跋弘,不再过问朝政。北魏承明元年,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再次临朝听政,独揽大权。冯太后生性聪明而通达,自从进入宫中,略学了一些文章和计算。当她身居尊位临朝听政时,裁决各种国家事务。
高祖孝文帝元宏下诏说:“朕无德无能,幼年继承帝业,依仗太后的仁慈圣明,才使得四海安宁,太后的恩德,简直无法报答。鹰雕一类伤害生灵的猛禽,应该放归山林。在原来饲养它们的地方,为太皇太后兴建佛塔。”于是撤除了饲养鹰雕猛禽的鹰师曹,在原地修建了报德佛寺。冯太后与孝文帝游览方山时,环顾四周的山川景色,有死后葬在那里的想法。她便对随从的大臣们说:“舜帝埋葬在苍梧山,娥皇和女英二妃并没有从葬。难道一定要远远葬在高山之下,死后才显得尊贵吗?我万年之后,就安葬在这里吧!”孝文帝便传旨让有关部门在方山为太皇太后修建寿陵,又建造了永固石室,准备作为太皇太后去世后的祭庙。太和五年兴建、破土动工,八年建成,并在这里刻石立碑,赞颂太皇太后的功德。
冯太后因为高祖还年轻,特别为他作了《劝戒歌》三百余首,又作《皇诰》十八篇,大多没有记载、流传下来。冯太后命人在长安兴建文宣王庙,又在龙城建起思燕佛图,各竖石碑,刻写颂辞。冯太后规定,凡是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的子孙后代,以及北魏历代后妃五服以内的亲属,一律免征田租赋税,免服官府的差役。冯太后生性节俭,生活朴素,不喜欢华丽的服饰,只穿素色的丝织服装。膳食太监为她送上来的菜肴,都是用直径只有一尺的盘子盛放,日常饮食的开支,比过去减少了十分之八。冯太后曾经患病,而只服用青蒿子儿加以治疗。有次,膳食太监在黄昏时给冯太后送粥,粥碗里有一只壁虎,冯太后没有发现,一饭勺舀了起来。高祖在旁边看见,大怒,要将太监处死,冯太后一笑置之,不予追究。
自从冯太后独揽大权、把持朝政以来,孝文帝对她非常孝顺恭敬,从不过问朝政,事情无论大小,一概禀告由太后作出决定。
太和十四年,冯太后死于太和殿,终年四十九岁。孝文帝悲哀过度,一连五天不吃不喝,严重损害了身体的健康,其悲哀的程度,大大超过了丧礼的规定。冯太后谥号为“文明太皇太后”。
9.C
10.D
11.C
12.(1)太尉赵憙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慰问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
(2)鲁恭性情谦恭礼让,奏议依据经书,无形中对国家有益,但他始终不显耀自己,所以不因刚直著称。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鲁恭到任后,加重悬赏,广施恩信,盗贼的统帅张汉等人带着党羽前来归降,鲁恭上书朝廷任命他们为汉地博昌县的县尉,其余的盗贼就进行捕杀,全部击破平定了盗贼,州郡于是得以安宁。
“其渠帅张汉等”中的“其”根据前文可知是“盗贼”,且“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句子结构完整,且“恭”为后句的主语,“恭”前面需要断开,排除AB。
“恭上以汉补博昌尉”中主语是“恭”,而“遂自相捕击”的主语是“其余”,所以“其余”放后一句,作“遂自相捕击”的主语,排除D。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指古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错,“策罢”是指帝王以策书免官。而不是辞官。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只得辞去了官职”错。根据原文“欲解印绶去”,可知是说准备辞官离去。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慕”,仰慕;“问以酒粮”,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以酒粮问”,送酒和粮食慰问他们;“辞”,推辞。
(2):“谦退”,谦恭礼让;“潜”,无形中;“显”,显耀;“称”,著称。
参考译文: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他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当时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七岁,兄弟俩整天整夜号哭顿足不停,郡里赠送的财物一概没有接受,办完了丧事,礼数超过成年人,乡里人都啧啧称奇。十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及弟弟都住在太学里面,学习《鲁诗》,闭门诵读,远离与自己无关的事,兄弟俩都受到儒生们的称赞,在学之士都争着归附他们。太尉赵憙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慰问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赵憙又向“直言”举荐鲁恭,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被授予中牟令的官职。鲁恭一直把道德教化作为政理,不施用刑罚。许伯等人为田产打官司,多位太守和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替他们评断是非曲直,他们都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亭长放纵他人借牛却不肯归还,牛主人告到鲁恭那里。鲁恭召来亭长,再三责令他让借牛之人归还他人的牛,还是不肯听从。鲁恭叹息说:“这是教化不能施行啊。”要解开印绶辞官离去。掾吏们哭着挽留他,亭长于是感到惭愧后悔,(督促借牛之人)归还了人家的牛,到刑狱接受处罚,鲁恭宽恕了他不再追究。建初七年,郡县蝗虫危害庄稼,犬牙相错环绕县界,就是不进入中牟县。河南尹袁安听说后,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派仁恕掾肥亲前去察看。鲁恭随行田间,一起坐在桑树下休息,有一只雉鸟飞过,停留在他们身边。旁边有个小孩,肥亲问他:“你为什么不捕捉雉鸟?”小孩说:“它将要生小鸟。”
肥亲惊讶地站起身,和鲁恭诀别说:“我来的原因,是要看看你为政的情形。现在虫害不侵犯边境,这是第一个特异之处;德化能及于禽兽,这是第二个特异之处;小孩子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特异之处。我再长时间逗留,只会是干扰贤能之人了。”回到府衙,把情况详细禀报袁安。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在内廷召见,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恩遇礼节宠爱非同一般。升任乐安相。当时,东州一带有许多盗贼,他们一同劫掠百姓,各郡县都深感忧虑。鲁恭到任后,加重悬赏,广施恩信,盗贼的统帅张汉等人带着党羽前来归降,鲁恭上书朝廷任命他们为汉地博昌县的县尉,其余的盗贼就进行捕杀,全部击破平定了盗贼,州郡于是得以安宁。鲁恭在三公之位,选拔征召才学优良者,大到各级卿相小到郡守多达几十人。那些年高而久负声望的大族,有的没能得到举荐,因而心有怨愤责备。鲁恭听说后,说:“学问不勤于研习,这是我所忧虑的啊。诸生不是还有乡里可以推举吗?”最终没有人再说三道四。鲁恭性情谦恭礼让,奏议依据经书,无形中对国家有益,但他始终不显耀自己,所以不因刚直著称。三年,因年老多病皇帝以策书免了他的官职。六年,八十一岁,在家中去世。
13.C
14.C
15.C
16.(1)文帝醒悟,说:“我不明事理,竟到了这一地步。现在就全都赦免慕荣悉达等人,来表彰你的善言。”
(2)贼军没有发觉这件事,率军南犯,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扎营,分兵侵占土地。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皇帝派遣自己的家僮前去招降屈突通,屈突通上前斩杀了招降的家僮。不久,屈突通听说长安已被攻破,家属也都被李渊所俘,于是留下桑显和镇守潼关,自己率领主力要去洛阳。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投降了唐军。
“通趋斩之”,“通”作主语,“斩”作谓语,“之”作宾语,应在“通趋斩之”前后停顿,这样就排除AD。
“乃留显和保潼关”,这是一个兼语句,省略主语“屈突通”,“留”作谓语,“显和”既作“保潼关”的主语又作“留”的宾语,应在“潼关”后停顿,这样就排除B。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遂济河’意为渡过济河”错。“济”是渡过,文中“遂济河”的意思是渡过黄河。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C.“再突然失踪”错。原文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可见,他不是“突然失踪”,而是假意说要撤军,(其实)却暗中潜入上郡,最后攻其不备,大败刘迦论的叛军。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得分点为:“寤”,醒悟;“乃”,竟;“至是”,到了这一地步;“旌”,表彰。
第(2)句得分点为:“未之觉”,宾语前置,没有发觉这件事;“引而南”,率军南犯;“去”,距离;“舍”,驻军;“徇”,侵占。
参考译文:
屈突通担任隋的虎贲郎将。隋文帝命他复核陇西郡牧场簿籍,查出隐报的马二万多匹。文帝发怒,逮捕太仆卿慕容悉达及监牧官员一千五百人,将全数处决。屈突通说:“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陛下凭最仁慈的心来治理天下,怎能因畜产的缘故,杀死一千五百人呢?”文帝呵叱他,屈突通走上前磕头说:“我愿意自己接受死罪,来代替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说:“我不明事理,竟到了这一地步。现在就全都赦免慕荣悉达等人,来表彰你的善言。”于是就减轻了对他们的处罚。隋炀帝即位后,派他带着诏书去召见汉王杨谅。在这之前,文帝与杨谅约定,如果有玺书召还,验看敕字帝加一点,还要与玉麟符相合,那么就能返回。到这时,验看诏书没有点,杨谅觉得事情有变,责问屈突通,屈突通随口对答,毫无破绽,最终得以返回长安。安定人刘迦论造反,拥兵十余万盘踞在雕阴郡。屈突通调发关中军队进击敌军,驻扎安定县后,起初不与敌军交战,军中人认为他胆怯。屈突通假意说要撤军,(其实)却暗中潜入上郡。贼军没有发觉这件事,率军南犯,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扎营,分兵侵占土地。屈突通乘敌军毫无防备,夜晚选择精锐士兵偷袭打败敌军。后来隋朝政治更加混乱,盗贼越来越多,(朝廷)军士毫无斗志,诸将大多沦陷。屈突通所到之处非常谨慎,虽无大胜,也未打过败仗。高祖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交战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兵部分力包围河东。于是渡过黄河,在饮马泉打败他的将领桑显和,皇帝派遣自己的家僮前去招降屈突通,屈突通上前斩杀了招降的家僮。不久,屈突通听说长安已被攻破,家属也都被李渊所俘,于是留下桑显和镇守潼关,自己率领主力要去洛阳。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投降了唐军。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锐骑兵追赶屈突通到了稠桑(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屈突通就按阵抵御。窦琮派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劝降,屈突通大喊道:“过去咱们是父子,现在就是仇人了。”命令手下士卒射杀他。桑显和对屈突通的部众说:“京城已被攻陷,各位的家都在关西,为什么又要到东边去呢?”众人皆扔掉兵器(投降)。于是被擒,押送长安。(与高祖李渊见面后)皇帝安慰道:“咱们两个怎会相见如此之晚呢?”屈突通哭道:“屈突通不能竭尽臣子的节义,因此到了这一地步,成为本朝的羞辱呵。”皇帝说:“你是个忠臣呵。”释放了他,并授他兵部尚书,封蒋国公,让他担任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后来随军出战平定薛仁果,当时薛仁果的珍宝堆积如山,诸将皆争相抢夺,唯独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唐高祖闻知此事后,说:“屈突通对朝廷如此清正,他的名声一定不是虚传的呵。”太宗特地赏赐了他金银六百两,彩缎千段。数年后,应召为刑部尚书。屈突通自认为没有学习文化知识,坚决辞职,改为任职工部尚书。屈突通去世,七十二岁,赠尚书左仆射,谥号是“忠”。
17.D
18.C
19.A
20.(1)李希烈亲自率领军队攻打李勉,李勉斗志不高,环城固守几个月,援兵没有到来,就带领一万士兵突围而出。
(2)李勉位居将相,所得到的俸禄赏赐,全部送给亲属故交。去世之后,没有多余的积蓄。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关东献上一百名俘虏,将要立刻处死,有人叹息,李勉走过去询问,叹息者说:“被胁迫做官,并非敢谋反。”李勉入宫拜见皇帝说:“贼寇叛乱祸害大半天下,那些人想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没有办法。如果将他们全部杀掉,这是驱使他们去帮助叛贼啊。”
“问”的是叹息的原因,“被胁而官/非敢反”是俘虏的回答,应在“问”后断开,排除AB。
“入见帝曰”是指入朝拜见皇帝并说,其后“寇乱之污半天下……是驱以助贼也”是李勉进谏皇帝说的话,并非“帝曰”排除C。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庙号是根据皇帝生平事迹而给予的一个评价性名号”错误,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
A.“张嘉贞因此声名大振”错误,根据原文“张嘉贞为益州都督,性简贵,接部刺史倨甚,择言守汉州,独引同榻坐,讲绎政事,名重当时”文意,声名大振的应该是李择言。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将”,率领;“气索”,士气不高;“婴”,围绕;“累月”,几个月;“溃围”,突围。
(2)“遗”,赠送;“没”,通“殁”,去世;“赢藏”,多余的积蓄。
参考译文:
李勉,字玄卿。父亲李择言,经多次升迁担任州刺史,以做官的才能被称赞。张嘉贞担任益州都督,性情高傲,对待部下刺史非常傲慢,李择言任汉州刺史,张嘉贞唯独邀请他同坐榻上,谈论政事,名重于当时。李勉年轻时喜欢学习,内心沉静文雅,外表清高严肃。最初做官调任开封县尉,升迁为司膳员外郎。关东献上一百名俘虏,将要立刻处死,有人叹息,李勉走过去询问,叹息者说:“被胁迫做官,并非敢谋反。”李勉入宫拜见皇帝说:“贼寇叛乱祸害大半天下,那些人想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没有办法。如果将他们全部杀掉,这是驱使他们去帮助叛贼啊。”皇帝派人骑马急速传诏赦免所有人,此后每天都有人前来归顺。不久授任岭南节度使。番禺贼寇冯崇道倚仗险要地势叛乱,祸害十多个州。李勉讨伐并斩杀了他,五岭被平定。李勉任职清廉,从不装饰器用车辆衣物。后来被朝廷召回,到了石门,把家人所收藏的犀角珍宝之类全部扔入江中。州人到朝廷请求为他立碑颂德,代宗同意了。升任工部尚书。德宗登基,加任李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担任汴宋、滑毫、河阳等道都统。建中四年,叛贼李希烈包围襄城,皇上诏令李勉出兵救援。李勉上奏说:“敌人率领精兵攻打襄城,而许州必定空虚。如果派兵直捣许州,那么襄城的包围就会解除。”没有等到皇上回复,就派他的将领唐汉臣袭击许州,军队没有走到数十里,皇上下诏书责备,唐汉臣恐惧而退兵,驻扎在扈涧,被敌人乘机攻击,死伤十分之五,辎重武器全部丢失。唐汉臣逃到汴州。李希烈亲自率领军队攻打李勉,李勉斗志不高,环城固守几个月,援兵没有到来,就带领一万士兵突围而出。兴元元年,李勉坚决请辞都统的职务,朝廷以检校司徒平章事的官职将他召回。朝拜皇帝之后,李勉身穿素服等待治罪,皇上下诏不予追究,李勉内心惭愧。贞元初年,皇帝起用卢杞为刺史。皇帝问李勉说:“大家说卢杞奸邪,朕反而不知,你说这是为什么?”李勉说:“天下人都知道,而只有陛下不知道,这正是他奸邪的原因。”当时的人认为他的回答正确,然而他从此日益被皇帝疏远。任相两年,辞去宰相职位。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追赠太傅。李勉年轻时贫困,客居梁、宋一带,与一位儒生一起住在客栈。儒生患病将要死了,拿出白金对李勉说:“身边左右没有人知道,希望您用这些作为安葬我的费用,剩余的钱就由您自己留用。”李勉答应了。安葬书生时,李勉悄悄地把剩下的白金放在棺材下。后来那个书生的家人拜访李勉,李勉和他们一同打开坟墓拿出白金交给了其家人。李勉位居将相,所得到的俸禄赏赐,全部送给亲属故交。去世之后,没有多余的积蓄。他在朝廷,耿直廉洁,成为宗室大臣的表率。
21.B
22.D
23.C
24.(1)这样一来,百姓的布帛供应朝廷,朝廷的货币向下发到百姓。公家与私人都能得益,(这样做)好处很多。
(2)天禧初年,病情危机,叫来他的儿子记录,自己口述奏章,请求回到京城,皇帝下诏答应了。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臣认为国家军需紧急的物品中,布帛排在前面,因此劝勉晓谕百姓大面积种植大麻和苎麻,(官府)用货币和食盐折换收购它们,不到两年,已经收购了三十七万多匹。
“布帛为先”,指布帛排在前面,而“因”是连词,当“于是”讲,一般放在句首,是断句的标志,故应在“因”前断开,据此排除AD。
“未及二年”指时间不到两年,在句中应为时间状语,应单独成句,且前句中“收市”,收购,购买,是一个动词,“之”作“收市”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在古文中,拜、除、摄等均有代理官职之义”说法错误。“拜”“除”是正式任命,不是代理官职。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皇帝下诏让陈尧叟会同三司使商议裁汰冗员”说法错误。原文为“乃诏尧叟举常参官干敏者,同三司使议减烦冗,参决滞务”,意思是“朝廷诏命尧叟推荐常参官中干练机敏的,和三司使一起讨论裁剪繁杂的事务和多余的官员”,并非让陈尧叟会同三司使商议裁汰冗员。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上供”,向上供应(给朝廷);“交济”,互相助济;“博”,多。
(2)“亟”,严重;“口占”,口述;“辇下”,此处指代京城。
参考译文:
陈尧叟字唐夫,做官起家光禄寺丞、直史馆。升迁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岭南当地的风俗,生病的人祈祷神灵(却)不吃药,尧叟有《集验方》,(于是将它)刻在桂州驿站的石碑上。又因为当地气候炎热,(他命人)种树挖井,每隔二三十里设置驿亭客舍,配备饮水的器皿,(这让)百姓免于中暑死亡。适逢加恩赦免黎桓,让尧叟担任交州国信使。当初,要去发布命令的人必定会获得赠钱几千缗。因此黎桓对百姓重加赋税搜刮百姓,以至于常常对不能缴纳赋税的百姓砍断他们的手指及脚趾。尧叟知道后,就用诏书召见黎桓的儿子,授给他朝廷的命令,而退却私下的馈赠。咸平初年,朝廷下诏让各路督促百姓种植桑树与枣树,尧叟上奏说:“臣所治理的各州,水土风俗(与中原)本来就不一样,土地中大多夹杂石块,当地很少种桑养蚕。现在百姓除了耕种水田外,当地最有利于种植的只有大麻和苎麻了。但织出来的布每匹只能卖一百钱。所以虽然地里有额外的收益,但当地百姓却很缺少资金。臣认为国家军需紧急的物品中,布帛排在前面,因此劝勉晓谕百姓大面积种植大麻和苎麻,(官府)用货币和食盐折换收购它们,不到两年,已经收购了三十七万多匹。如今那些种植麻的百姓,争相劝说别人(种植大麻和苎麻来织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这一行业,缓解了国家缺少布匹的困难。希望从今(朝廷)允许他们用所种的大麻和苎麻的面积折合桑树、枣树的数量,将布匹卖给官府的人,(则)免除他们的税。这样一来,百姓的布帛供应朝廷,朝廷的货币向下发到百姓。公家与私人都能得益,(这样做)好处很多。”朝廷下诏听从他的意见。后来有人上奏说三司官吏积习难改,依然违反期限,公文奏报有达五七年都不能批复的,官吏百姓的愿望被压抑,水旱灾害日益严重,大多是因此导致的。于是朝廷诏命尧叟推荐常参官中干练机敏的,和三司使一起讨论裁剪繁杂的事务和多余的官员。陈尧叟奏请秘书丞直史馆孙冕一同管理这件事,总共省去了繁杂冗长的账目二十一万五千余道,又裁减河北冗官七十五员。咸平五年,南郊祭祀,进升为给事中。景德年间,真宗去祭拜陵墓,让他代理在东京留守。陈尧叟每次依据法律据案量刑,即使是死刑犯也一定要当面取得供词,立刻判决发送,因此他手里没有扣押不判的罪犯。真宗说:“尧叟一贯有决断,然而重大案件应该交给有关部门复审核议周密详察。”因此秘密给他下诏告知。陈尧叟向来有脚病,多次请求告老还乡。天禧初年,病情危机,叫来他的儿子记录,自己口述奏章,请求回到京城,皇帝下诏答应了。他乘着轿子到了京城,去世了,年纪才五十七岁。
25.C
26.A
27.D
28.(1)王守仁根据当地的民俗加以教化、引导,少数民族百姓很是欢喜,相继砍伐树木建造房屋,来让王守仁居住。
(2)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守仁趁此赦免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保持联络侦探贼寇情报,对贼寇的动向守仁无所不知。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祸乱平定,王守仁病得很厉害,上书乞求辞官退休,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走到南安时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号文成。灵柩经过江西,军民没有不穿着丧服哭着送别的。
“病笃”,即病重,作“守仁”的谓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军民”作“无不缟素哭送者”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A。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乡试,一般一年一次”错误,乡试一般三年一次。
故选A。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弃船上岸逃跑”错误,原文为“仓卒易舟遁”,应为“更换船只逃跑”。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因”,根据;“化导”,教化、引导;“夷人”,少数民族百姓;“相率”,相继;“栖”,使动用法,让……居住。
(2)“战栗”,浑身哆嗦;“隐”,隐瞒;“贳”,赦免;“动静”,动向;“无勿知”,无所不知。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他二十岁考中乡试,学业大有长进。正德元年,权宦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王守仁向皇帝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刘瑾大怒,王守仁被当廷杖打四十下,后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这地方,苗人、僚人杂居。王守仁根据当地的民俗加以教化、引导,少数民族百姓很是欢喜,相继砍伐树木建造房屋,来让王守仁居住。荒远之地没有书籍,王守仁每日整理以前的见闻。突然领悟到推究事物之理获得知识,应当求之于内心,不应当求之于外物,感叹道:“道理就在这里。”他从事教育,专门以培养良知为主。当时求学的人言行一致跟从他,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十一年,王守仁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在此时,南安境内盗贼纷纷而起。王守仁到任后,了解到身边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传呼年老而狡黠的仆役审问他们。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守仁趁机赦免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保持联络侦探贼寇情报,对贼寇的动向守仁无所不知。于是他传令福建、广东会兵一处进剿贼寇。总共攻破贼寇巢穴八十四座,俘虏、斩杀六千多贼人。又奏请朝廷在横水设置崇义县。王守仁所率领的都是一些文职官吏及地位职位较低的偏将武官,却平定了作乱几十年的大盗贼寇,远近的人惊叹他是神人。十四年宁王朱宸濠造反。王守仁急忙赶赴吉安,征集调用士兵粮食,修治军器船只,传发檄文揭露朱宸濠的罪行,命地方守土大臣各自率领官吏士卒尽力于王事。趁机召集众人商议说:“宸濠假如出兵沿长江顺流东下,那么南京就无法防守。我想用计阻挠他东下。”于是他派出很多间谍,传命府县说:“各地率领自己的部队直接攻打南昌,所到地方官吏没有提供供给的,按军法论罪。”宸濠果然中计怀疑,后来醒悟,就袭击并占领九江,逼近安庆,指向南京。有人请求援助安庆,守仁说:“现在九江已被敌军占有,我们越过南昌和敌人在江面上争持,这样将会腹背两面受敌。不如直接攻打南昌。宸濠知道南昌被攻下,定会回师解围,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没有不取胜的。”宸濠果然从安庆撤兵而回。当朱宸濠早晨正召见他的群臣时,官军突然来到。朱宸濠乘坐的船搁浅,他仓促间更换船只逃跑,官兵追赶并擒住了他。王守仁总共用了三十五天就平定了叛军。嘉靖六年,思恩、田州的土酋造反,朝廷下诏书让王守仁讨伐叛贼。祸乱平定,王守仁病得很厉害,上书乞求辞官退休,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走到南安时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号文成。灵柩经过江西,军民没有不穿着丧服哭着送别的。
29.B
30.A
31.C
32.(1)人心如同印刷的模板,只要模板不出差错,那么即使印刷成千上万张纸都不会出差错。
(2)皇帝认为本朝沿用金代《大明历》,年岁久远逐渐变得不精确,打算订正它。
33.①延请德高望重者和太子交往;②让太子阅读皇帝颁发的全部诏令;③让太子经常接触各种政务。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初,中书左丞许衡汇集唐、虞以来良言善政编成文书进呈皇上,世祖曾经让王恂讲解,并且命令太子以王恂为师。皇帝又命令王恂慎重照顾太子的饮食起居,不是应当接触的人,不准(他们)侍奉在太子左右。
“世祖”为“令”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C;
“起居”与“饮食”为并列的两个词语,关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B。
3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采用干支纪月方式所表示的月份”错误,此处是干支纪年,不是纪月;且干支纪月不是六十为一个周期。
故选A。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负责教授所有皇亲国戚的子弟”错误,原文为“诏择勋戚子弟,使学于恂”,裕宗只是选择了部分有功勋的大臣和皇亲国戚的子弟让王恂教授。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印板”,印刷的模板;“惟”,只要;“虽”,即使;“摹”,印刷。
(2)“以”,认为;“浸疏”,逐渐变得不精确;“厘正”,订正。
3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如文中提到“太子,天下本,付托至重,当延名德与之居处;况兼领中书枢密之政,诏条所当遍览,庶务亦当屡省”,意思是“太子是国家的根本,负有国家存亡的重任,理当请德高望重的人与太子住在一起。何况太子兼领中书省枢密院两处政务,皇帝颁发的条令应当逐一阅读,一切政务也应一一过问”,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王恂字敬甫,中山唐县人。父亲王良,潜心研究程颐程颢兄弟的理学,对于乐律历法无不精心研究。王恂禀性聪悟,三岁就能识字,家人把书籍给他看,就能认识“风”“丁”二字。六岁开始上学,十三岁学习九数,对它的研究就已到达顶点。己酉年,太保刘秉忠北上,途经中山,见到王恂,认为他是奇特之人。等到秉忠南还后,王恂即拜秉忠为师,跟随他在磁州的紫金山学习。癸丑年,秉忠把他推荐给世祖,世祖在六盘山召见他,命令他为太子裕宗之伴读。中统二年,擢升为太子赞善。三年,裕宗被封为燕王,为中书令,兼管枢密院事,他下令两府大臣:凡有禀报,必让王恂参与并得知内情。当初,中书左丞许衡汇集唐、虞以来良言善政编成文书进呈皇上,世祖曾经让王恂讲解,并且命令太子以王恂为师。皇帝又命令王恂慎重照顾太子的饮食起居,不是应当接触的人,不准(他们)侍奉在太子左右。恂说:“太子是国家的根本,负有国家存亡的重任,理当请德高望重的人与太子住在一起。何况太子兼领中书省枢密院两处政务,皇帝颁发的条令应当逐一阅读,一切政务也应一一过问。”这些话帝都深表赞同。
王恂早年凭算术著名,裕宗曾向他求教,王恂说:“算术是六艺之一,能使国家、人民安定,是大事。”裕宗问他关于修养心性的意义,恂说:“许衡曾说过,人心如同印刷的模板,只要模板不出差错,那么即使印刷成千上万张纸都不会出差错;如果印版错了,那么印在纸上没有不出差错的。”裕宗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帝挑选有功勋的皇亲国戚子弟,让他们拜王恂为师,王恂为师之道卓越突出。等到王恂随裕宗到称海抚慰军士,(裕宗)就把众弟子交给许衡教导,衡告老还乡后,又命令王恂兼任国子祭酒。
皇帝认为本朝沿用金代《大明历》,年岁久远逐渐变得不精确,打算订正它;知道王恂精通算术,于是命他做这件事。王恂则举荐能够懂得历法的道理的许衡,于是下诏以驿马传召许衡赴朝统领修订历法一事,而参与的官员任凭王恂安排。王恂与许衡及郭守敬等,广泛参考历书,日夜观测天象,做精密推算,创立新历法,并用古制进行验证。新历编成,赐名为《授时历》,并在当年的冬天向天下颁布施行。
至元十八年,王恂因父亲去世哀痛过度,损伤身体,每天只喝一勺水。皇帝派遣内待宽慰他。不久病卒,年四十七岁。当初,王恂患病期间,裕宗多次派遣医生前往诊治,等到下葬时又赐钞二千贯为安葬费。延祐二年,赠推忠守正功臣、光禄大夫、司徒、上柱国、定国公,谥号文肃。
34.B
35.A
36.C
37.(1)文远郎中陈云等人被属吏揭发,都被罢官入狱。吏部尚书姚夔深知黄孔昭廉洁,把他调到文选司。
(2)黄孔昭垂手站立,等他息怒了,接着又陈述自己的观点。尹旻也相信黄孔昭诚信正直。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由官府回到家中,遇有来客,黄孔昭都以礼相待,并留意寻访人才,随时记住。在除授官职时,依据才能的高下分别派往难于治理的地方和容易治理的地方任职。因此选拔任用公平合理。
“公退”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后面断开,排除AD;
“以其才高下”作“配地”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3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 .“晚辈称字”错误,字不能用于晚辈称呼,只能用于长辈或平辈之间的称呼,表示亲切。
故选A。
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两次……都因为黄孔昭坚持不同意没有成功”错误,第一次尹旻想任用为吏部侍郎,虽然黄孔昭坚持认为不可以,但最终谈伦还是被任用,只是后来谈伦垮台了。
故选C。
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为……所”,被动句;“讦”,揭发、检举;“夺”,罢免削职。
(2)“拱立”,垂手站立;“俟”,等待,等到;“谅”,诚实。
参考译文:
黄孔昭是黄岩人,最初名黄曜,后来用字代替名字,另改字“世显”。十四岁父母去世守丧,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天顺四年进士及第,被任命为屯田主事。奉命出使江南,拒绝馈赠的礼物,升任为都水员外郎。
成化五年,文远郎中陈云等人被属吏揭发,都被罢官入狱。吏部尚书姚夔深知黄孔昭廉洁,把他调到文选司。九年提开为郎中。按照惯例,文选郎中大多闭门谢客。黄孔昭说:“国家选用人才好比富足人家蓄积粮食。粮食如果不平常蓄积,饥荒时怎么能够接济?人才不预先储备,用人时怎么能满足需要呢?如果闭门谢客,那从哪里了解发现天下的人才俊杰呢?”由官府回到家中,遇有来客,黄孔昭都以礼相待,并留意寻访人才,随时记住。在除授官职时,依据才能的高下分别派往难于治理的地方和容易治理的地方任职。因此选拔任用公平合理。如果有人以私利求请,都予以拒绝。有一次与吏部尚书尹旻争论,惹得尹旻大怒,顺手推翻了桌子。黄孔昭垂手站立,等他息怒了,接着又陈述自己的观点。尹旻也相信黄孔昭诚信正直。尹旻和通政使谈伦关系亲密,想任用他为吏部侍郎,黄孔昭坚持认为不可以。尹旻还是用了谈伦,后来谈伦果然垮台。尹旻想推荐老朋友担任巡抚,黄孔昭不同意。这个人进京拜谒黄孔昭,直至双膝跪下求情。黄孔昭更加鄙视他。尹旻命令推举,黄孔昭说:“他所缺少的,正是大臣的体统。”尹旻只好对这个人说:“ 黄君不离开铨曹,你是得不到升迁的了。”
黄孔昭担任文选郎中满了九年时间,才升为右通政。又过了好久,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有十多处官地被权门大户侵占,黄孔昭奏请,全部收回了这些官地。奉诏命荐举方面大臣,黄孔昭荐举了知府樊莹、佥事章懋应,两人后来都成为名臣。主管银库的郎官把几千两盈余的银子进奉给黄孔昭,结果被呵斥而退出。有人挖地挖出了一只古鼎,黄孔昭马上命工匠刻上“文庙”二字,把古鼎送到文庙中。不多久富官权贵想把古鼎进献朝廷,看见古鼎刻有“文庙”二字才算了。
孔昭勤奋好学、诚实肯干,与陈选、林鹗、谢铎交好,他们一并被士人推崇。弘治四年去世。嘉靖年,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毅。
38.C
39.D
40.A
41.(1)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
(2)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42.(1)与刘邦结识较早,立下赫赫战功。(2)在鸿门宴中,智勇双全,化解了刘邦的危机。(3)对朝廷一片忠心。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
“恶”意思是“厌恶”“讨厌”,此处是说高祖讨厌见人,“见人”属于动宾短语做“恶”的宾语,所以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B;
“上”意思是“皇上”,是“独枕……”的主语,且前一句中,“随”是动词,主语是“大臣”,宾语是“之”,主谓宾俱全,应在“之”和“上”之间断开,排除D;
故选C。
39.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陛,原指帝王的宫殿”错误,“陛”应该指殿前的台阶。
故选D。
4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当初和高祖在丰县起兵,高祖为沛公,樊哙为舍人”错误,时间和事件不一致,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由此可知,刘邦称沛公,樊哙为舍人,是在攻下沛县之后。
故选A。
4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从”,动词使动,使……跟从,或“率领”;“骑”,骑兵;“因”,介词,通过;“面见”,当面拜见,“面”,名词做状语;“谢”,谢罪。
(2)“是日”,这一天;“微”,(如果)没有;“谯让”,责备;“几”,几乎;“殆”,危险。
4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可知,樊哙与刘邦结识较早,曾和高祖一起隐居,一起起兵。由“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可知,樊哙跟随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
由“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可知,樊哙先是勇敢闯入营帐,并不畏惧项羽;然后以理服人,打动了项羽。可见樊哙在鸿门宴中,智勇双全,化解了刘邦的危机。
由“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可知,樊哙在群臣都不敢劝谏刘邦时,怀着一片忠心对其劝谏,对朝廷一片赤诚。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居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
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哈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 ”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 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 ”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