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选择题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提到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被称为( )
A.安息 B.新疆 C.大秦 D.西域
2.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开疆拓土、奠定大一统格局的重要时期,其中汉武帝“具有的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使其成为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能体现汉武帝是“外交设计的奇才”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班超通西域
C.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 D.甘英出使大秦
3.公元前138年,张骞从长安出发,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
A.开辟丝绸之路 B.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C.加强中外交往 D.发展与西域的友好关系
4.下面是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中的第一个方框和最后一个方框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它们分别是( )
A.长安、大月氏 B.洛阳、安息 C.成都、大秦 D.长安、欧洲
5.对右面出土文物最合理的解释是中国古代( )
A.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B.特色商品风靡世界
C.丝绸之路连贯东西
D.冶金技术世界领先
6.“丝绸之路从亚洲腹地、黄河文明的古老土地上起步,汇集了北方草原骑马民族、江河流域定居农业民族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又辐射向外,将世界几大古老文化圈……等联系了起来……搭起一个历史演进的大舞台。”丝绸之路“起步”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设置西域都护 C.漠北战役 D.班超经营西域
7.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传入中原。这反映出( )
A.中原传入西域的主要是地方特产 B.西域传到中原的主要是技术
C.丝绸之路加强了欧亚之间的交流 D.丝绸之路双向交流的特点
8.“近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则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等。”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证实( )
A.西域都护管理丝绸之路 B.甘英曾出使大秦
C.班超曾出使西域 D.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9.人人都说,新疆是个好地方,地肥水美,令人神往。今天的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在汉朝被称作西域。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西域都护的设置
10.学者研究认为,秦朝时中国是第一个发现南海诸多岛屿的国家。汉武帝时期已在地图上标明南沙的岛、礁、沙、滩,并划明了南沙与异国的疆界。元朝政府设白沙水军,负责南海海域巡逻。清朝前期,整个南海诸岛海域都在海口、崖州和儋州营的巡逻、防守范围之内。抗战胜利后,公开发行的民国行政区域图,图上标注了“十一段线”。以上材料反映了( )
A.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古代时已在海南岛实行郡县制
C.中国历代重视维护领海主权 D.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1.某史书评价道:他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在西域的30多年中,正确地执行了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自始至终立足于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位历史人物是(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卫青
12.“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这段话说明 ( )
A.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中心 B.丝绸之路是一条多元文化融汇的通道
C.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新疆地区 D.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政治变革
13. “西域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30多个地方政权,“自驿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这说明( )
A.西域都护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大宛、乌孙已是汉朝的属国
C.汉朝已在西域实行行政管理 D.实现了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
14.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二、非选择题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铮铮英雄远行·历史解释】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初,骞行时百馀(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初”行的目的。
【漫漫经营之道·史料实证】
材料二 见右图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疆域有何重大变化。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悬泉置遗址位于今甘肃敦煌市,是汉代设立在丝绸之路上接通中原与西域诸国的重要驿站,创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年间,因出土的汉简上书有“悬泉置”三字而定名。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唯一一座汉代驿站遗址。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大量简牍文书,以文字的形式再现着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上传下达的生动图景。
材料四 悬泉置遗址现已发掘出土的各类遗物达17650多件,包括大量简牍及货币、兵器、农具、猎具、丝绸、服饰、谷物粮食、石砚、毛笔等。悬泉汉简上还记录了一些“舶来品”,譬如有来自西亚的提花亚麻布、黄玉、珊瑚、苏合香、乳香、玻璃器皿、金银盘、葡萄酒等。
——摘编自葛承雍《敦煌悬泉汉简反映的丝绸之路再认识》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作用。
(4)悬泉置遗址能否反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史实 请说明理由。
(5)请从以上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尝试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流畅)
示例:丝绸之路在汉朝确已存在。经考古发现,悬泉置是汉代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驿站,悬泉汉简上还记录了一些“舶来品”,譬如来自西亚的提花亚麻布、乳香、玻璃器皿、金银盘、葡萄酒等,证明丝绸之路在汉朝确已存在。
【开启圆梦华章·家国情怀】
材料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2016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节选)
(6)综合以上材料,如何理解材料五中的“丝路精神”
答案
1.D 2.A 3.B 4.D 5.C 6.A 7.D 8.D 9.D 10.D 11.B 12.B 13.C 14.A
15.(1)张骞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疆域面积(在西北方向)大大增加。原因:西域都护的设置。
(3)促进了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物种的交换;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4)能。理由:悬泉置是汉武帝设置的位于丝绸之路要道上的重要驿站,体现了汉武帝对边疆的经营;悬泉置遗址出土大量简牍文书,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对任意一点即可)
(5)示例:汉代中央与地方联系紧密。悬泉置遗址出土大量简牍文书,证明汉代政令发布及传播已经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化规范体系,中央与地方联系紧密。(要求围绕材料,观点及论述符合史实)
(6)丝路精神包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平等互惠、联系交流、和平与发展等。(其他相似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