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下图为世界某地的气温累计、降水距平图(距平:与平均值的差值),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该地区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2.对该地区自然植被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植被高大茂密,种类丰富,结构复杂
B.有明显季相变化,夏季盛叶冬季无叶
C.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
D.叶子坚硬,叶面多有蜡质层
3.(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的是何种地域分布规律( )
A.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B.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布规律 D.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3000mm。沙漠东南部腹地星罗布地点级着常年有水的湖泊70多个,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大沙山(海拔1080-1590m)环抱湖的景观。苏木吉林湖就是其中之一,湖区全年降水量为163.6mm。全年蒸发量1261mm。下图示意苏木吉林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据图文信息判断。苏木吉林湖的主要补给类型及排泄方式是( )
A.大气降水补给、径流排泄 B.地下水补给、蒸发排泄
C.冰雪融水补给、蒸发排泄 D.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5.苏木吉林湖近些年面积比较稳定,若不考虑下渗因素的影响,推断此湖非降水补给量约为( )
A.1260mm B.1600mm C.2800mm D.1100mm
6.根据图文信息判断,湖泊面积最大的时段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可调节,为使集热效率达到最高,应保持正午太阳光与集热板垂直,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应为(90°-H)。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宝应一年中调节杆高度最小的月份是( )
A.12月 B.9月 C.6月 D.3月
8.集热板与地面夹角从最小增大到最大期间( )
A.宝应县日落时间不变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小
C.宝应县正午楼房的影长逐渐增大
D.宝应县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读7月某地地理资料示意图,其中右侧阴影部分为海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关于图中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该地区位于北半球
②该地区位于南半球
③图中河流流向东南方向
④图中河流流向西北方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该地区所属气候类型(或自然带)和季节最有可能是( )
A.温带季风气候夏季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夏季
C.热带草原冬季 D.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季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关于图中各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风带的风向为东南风
B.乙气流因受动力因素影响而上升
C.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D.丁风带为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汽
12.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A.南亚此时盛行东北风 B.东亚此时盛行东南风
C.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D.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当印度洋某海域上升流(洋流)如图所示时。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13.此时印度孟买的盛行风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4.有关甲海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的上升流主要是向岸风影响形成的
B.该地海洋捕捞业产量夏季鱼获量最多
C.此时洋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
D.该地为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图为某山脉南、北坡1月和7月气候统计资料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山脉南坡为( )
A.阴坡、迎风坡 B.阴坡、背风坡
C.阳坡、迎风坡 D.阳坡、背风坡
16.该山脉山顶多灌丛草甸,很少有高大的乔木,原因是山顶( )
A.风力大 B.水分条件差 C.温度低 D.土壤发育差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奎屯河发源于新疆天山北坡,向北注入艾比湖。下图为奎屯河流域及将军庙水文站近20年气温、降水量及径流量距平(均值)曲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推测奎屯河各河段主要补给来源是( )
A.上游春季积雪融水 B.上游地下水
C.下游湖泊水 D.中游大气降水
18.将军庙水文站附近的奎屯河( )
A.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小 B.径流量总体下降
C.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大 D.气温在逐渐上升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山地生态系统复杂、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拥有丰富的生态多样性资源,常成为研究生物带、气候带及生物分布的绝佳区域。天山呈东西走向,北坡山地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地带差异显著,具有完整的山地垂直带谱,下表中数据示意天山北坡不同垂直自然带及土壤的部分理化性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带 项目 山地荒漠带 山地草原带 山地森林带 亚高山草甸带 高山草甸带 冰雪带
海拔(m) 1665 1894 2214 2988 3650 3737
有机碳(g/kg) 15.99±0.70 31.77±1.80 169.38±9.92 45.02±0.91 37.78±1.96 3.29±0.51
温度(℃) 23.4 22 20.9 15.2 8.1 4.2
湿度(%) 35.3 43.5 39 56 63 69
19.天山北坡海拔较低处形成山地荒漠带,关键是因为( )
A.位于背风坡,气温高 B.人类活动集中
C.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D.土壤质地黏重
20.与山地森林带相比,天山北坡亚高山草甸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小,主要原因是( )
A.微生物作用变强 B.枯枝落叶数量减少
C.土壤含水量增大 D.成土母质层变薄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我国西部某县某传统古村落在旅游开发中借鉴外地经验采用了青瓦地面(铺地的青瓦部分是从破损废弃的老建筑物上拆下的旧品),如下图。青瓦铺地不仅仅是建筑装潢的艺术,也是人类在建设家园过程中寻找的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该景区路面选择用青瓦竖立铺设,主要作用在于( )
①增加下渗,减少积水②路面粗糙,雨天防滑③造型多样,视觉美观④素雅古朴,人地和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经测量发现在夏季烈日暴晒的情况下,青瓦地温度要明显低于水泥地表面( )
A.青瓦地粗糙,增强路面的反射 B.青瓦地缝隙大,通风散热快
C.青瓦地透水性强,比热容较大 D.青瓦地地基低于草地,升温慢
23.青瓦地多见于( )
A.华北平原 B.江南水乡 C.东北雪原 D.川西牧区
24.(2020·海南)在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副热带高压是一个重要的牵引力。下图示意近地面风场与气压场的关系,图中等压距为5百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M线的气压值、N处的天气状况分别为( )
A.1000晴朗 B.1000阴雨 C.1010晴朗 D.1010阴雨
(2)如果P是一个台风,它最有可能的行进方向是( )
A.偏东 B.偏西 C.偏南 D.偏北
二、综合题
25.(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气候条件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重要因素。贺兰山位于我国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两大植被区域的过渡带上,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山体大致为东北一西南走向,海拔2000m是针叶林带与下部疏林灌丛带的分界线。下图为贺兰山不同海拔段的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
(1)描述贺兰山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特点。
(2)分析贺兰山物种丰富度的峰值出现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原因。
(3)推测贺兰山东西两坡物种丰富度的差异,并说出其原因。
26.(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拉圭河是南美洲第五大河流,是巴拉那河的主要支流。科伦巴以上为中、上游,以下到与巴拉那河交汇处为下游。巴拉圭河上游位于巴西高原,中下游均位于低洼的巴拉圭平原,流域内地表多为黏重的土壤。巴拉圭河中上游沿岸沼泽湿地为世界上最大的湿地,生物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占用资源,湿地被大量改造开垦,保护湿地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下图为巴拉那一巴拉圭河流域图和科伦巴附近气候统计图。
(1)巴拉圭河中上游沿岸多沼泽湿地,说明该处多沼泽湿地的主要原因。
(2)巴拉圭河科伦巴以下河段水体透明度高,试说明其原因。
(3)分析巴拉圭河中上游沼泽湿地大量开垦对下游河段水文特征的影响。
27.(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锋前增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冷空气到来之前,处在冷锋前部的地方,为暖湿气流控制,随着冷锋逼近,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某日8:00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1)在图中适当位置用锋面符号绘制锋面示意图,并指出“锋前增温”现象发生的区域。
(2)据图判断此次天气现象产生的季节,并说明判断依据。
(3)指出“锋前增温”现象与冷气团强弱的关系,并阐释产生该现象的原理。
28.(2020高三上·罗源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焚风是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太行山东坡的焚风是当地气候的显著特征,对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有明显的增温效应。下图为冬季某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示意图。
(1)指出图示该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图示该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的形成过程。
(3)研究发现,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试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气候类型的判读
【解析】【点评】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2°~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雷州半岛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此外中国海南,台湾有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是亚洲的一个专有气候。该气候区域冬季不冷,1月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8月份平均气温一般为25℃-35℃左右,由于受海洋气流影响,年降水量一般在800至10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区。其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中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该地区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
1.分析图中信息可知,柱状图为降水距平,曲线图为气温累计情况。依据图中降水距平可推断,该地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在7、8月份;气温累计曲线一直呈上升趋势,因此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0℃。图中12、1、2月气温累计曲线上升缓慢,说明12、1、2为一年中气温较低的月份,结合右侧纵坐标可推知,12、1、2月平均气温不超过15℃。因此该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对应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故答案为:B。
2.植被高大茂密,种类丰富,结构复杂,对应的是热带雨林气候;有明显季相变化,夏季盛叶冬季无叶,对应的是温带季风气候;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对应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叶子坚硬,叶面多有蜡质层,对应的是地中海气候。故答案为:C。
3.【答案】A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写的景观差异属于垂直地帯性差异,反映了不同海拔高度上,水热条件的不同,体现了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A正确。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纬度地帯性差异,B错。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经度地带性差异,C错。非地带性差异是小范围现象,D错。故答案为:A。
【点评】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从山麓到山顶年平均气温逐渐降低,生长季节逐渐缩短,同时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着降水量的增加,风速加大,辐射增强,土壤条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植被表现为与等高线大致平行的条带状更替,称为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的顺序形成一定的体系,称为植被垂直带谱。
【答案】4.B
5.D
6.B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河流补给有雨水、冰雪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最终的来源是降水。多数河流都不是由单纯一种形式补给,而是多种形式的混合补给。
①雨水一般以夏秋季两季为主。雨水是大多数河流的补给源。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河流多由雨水补给。雨季到来,河流进入汛期。旱季则出现枯水期。
②冰雪融水主要存在于夏季。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的水文情势主要取决于流域内冰川、积雪的储量及分布,也取决于流域内气温的变化。
③湖泊和沼泽对河流径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因此由湖泊和沼泽补给的河流具有水量变化缓慢,变化幅度较小的特点。
④地下水这是河流补给的普遍形式,
⑤积雪融水主要发生在春季。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
⑥混合补给河水补给来源实际上是多方面的,大多数河流以雨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有些大河,上游发源于高山高原,中下游流经温暖湿润地区,这样,雨水、冰雪融水、地下水都参与河流补给;有的河流除上述补给来源外,还有湖泊补给,例如白头山顶天池补给松花江;长江中游许多湖泊补给长江,对长江水量有巨大的调节作用。
4.由题干可知,苏木吉林湖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远低于蒸发量,但湖泊常年有水,所以其主要补给水源不是降水,故A错误;从湖泊总补给量动态变化曲线分析,湖泊总补给量全年较稳定,波动较小,夏秋多于冬春,所以不是冰雪融水为主,故C错误;该湖泊的主要水源补给是周围的地下水,苏木吉林湖被沙山环抱,为内流湖,主要排泄方式是蒸发,B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B。
5.若不考虑下渗,苏木吉林湖水收入为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支出为蒸发,近些年面积比较稳定,湖水收支平衡;再结合材料,湖区全年降水量为163.6毫米,全年实际蒸发量1261毫米,所以苏木吉林湖每年地下水补给量约为1100毫米,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6.读图可知,5月至10月中下旬,该时间段湖泊总补给量小于总排泄量,湖面面积减小,C、D错误;10月中下旬至次年4月中下旬,湖泊总补给量大于总排泄量,湖面面积扩大,到4~5月的湖泊面积最大,A错误,B正确。故答案为:B。
【答案】7.C
8.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
1、在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出现极小值。其中除赤道两个极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区以太阳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2、在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
3、在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可含南北回归线,在太阳直射本半球回归线时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例如,北京约在北纬40°,在北半球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约为73.5°;在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约为26.5°。
因为地球的公转致使一年内太阳在地球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一次。以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为例:一年中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夏至节气,正午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即太阳高度角为90°,为一年中的最大值;当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冬至节气,此时的太阳高度角为43°,为一年之中的最小值。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太阳的视运动现象(东升西落),即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从而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现象。
7.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为(90°-H),H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夹角主要受太阳高度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受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影响,12月、9月、6月、3月四个月中,6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离宝应最近,正午太阳高度最大,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为(90°-H)最小,此时太阳能调节杆的高度最小,C正确,ABD错误;故本题选C。
8.集热板与地面夹角最小的时间为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此时宝应的太阳高度角最大;集热板与地面夹角最大的时间为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此时宝应的太阳高度最小。集热板与地面夹角从最小增大到最大,时间为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宝应的昼长逐渐缩短,日落时间逐渐提前,AD错误。6月22日到7月初公转速度逐渐增加,7月初到12月22日公转速度逐渐减小,B错误。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楼影长度逐渐增大,C正确。故本题选C。
【答案】9.C
10.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气候类型的判读
【解析】【点评】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例如,地中海气候的典型植被是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气候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的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总结如下:
9.从风向可知风向沿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左偏,为南半球,故①错②对;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从河流位置可以看出河流最终注入海洋,因此河流的流向是由西北流向东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故③对④错。故答案为:C。
10.由上题分析,该地区为南半球,7月为冬季,A项、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平均气温应低于0℃,且南半球缺乏温带季风气候,故不符合题意;B项、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该气候类型分布在大陆西岸而不是东岸,不符合题意;C项、热带草原气候最冷月均温应在15℃以上,故不符合题意;D项、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均温在0℃以上且分布在大陆东岸,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答案】11.C
12.B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
【解析】【点评】气压带,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
假设地球表面是平滑、均匀的,气压水平分布表现出纬向带状。地球上的水平气压带有七个,它们是:
①2个极地高压带:分布在北极和南极极区,使空气受冷收缩、积聚,而高空气流辐合,质量增多,在低空形成的高压带。冬季强度增大,范围扩展;夏季势力减弱,范围收缩。
②2个副极地低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及其两侧,各约五度。由于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热空气向北移动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冷空气南下(北半球)两者相遇热空气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压而形成的。
③2个副热带高压带:分布在南、北纬20~30°的强大高压带,是自低纬高空向极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发生质量辐合形成。它随季节南、北移动达几十个纬度,活动范围约占地球的一半,是对大气环流影响最大的气压带。
④1个赤道低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由于终年高温,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高空向两侧外流,引起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带。全球七个纬向气压带排列规则,而且高、低压带交错分布。
11.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为东北信风,风向稳定,A错误。乙为赤道低气压,因热力因素影响而上升,B错误。丙为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的西南风,C正确。丁为东南信风,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水汽不易冷凝,且在图示区域为离岸风,水汽含量少,D错误。故答案为:C。
12.由第1题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夏季,南亚盛行西南风,东亚盛行东南风,A错误,B正确。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冷高压切断,是在北半球冬季,C错误。地中海气候,北半球夏季炎热干燥,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3.B
14.B
【知识点】季风环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点评】渔场成因的分析方法:
(1)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考过程: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深层无机盐上泛←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①寒暖流交汇处或有上升流(冷海水上泛),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海水表层。
②在大陆架海区,由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多。
③河流入海口地区,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2)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如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区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如南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
1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位于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半岛附近,此时为上升补偿流,是盛行的西南季风吹动形成的,即是北半球夏季; 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4.由第1 题分析可知,该地的上升补偿流是盛行的西南季风吹动形成的,属于离岸风,A错误。夏季上升补偿流是寒流,冷海水上泛,饵料丰富,鱼类资源丰富;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洋流流向改变,鱼类资源少,所以海洋捕捞业产量季节差异大,B正确。夏季的上升补偿流是寒流,降温减湿,C错误。该地位于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半岛附近,不是寒暖流交汇处,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5.C
16.A
【知识点】气候类型的判读;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例如,地中海气候的典型植被是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气候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的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15.读图可知,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7月份判断为 北半球,1月份(北半球冬季)降水量多于7月份,可判断当地为北半球地中海气候。读取南北坡海拔200米的气温数值可得无论冬夏南坡均高于北坡,因此判断南坡为阳坡,排除AB;图中出现最大降水量的位置无论冬夏均在南坡,故南坡为迎风坡,排除D,选C。
16.读图可知,山顶1月份气温接近0℃,7月份高于10℃;山顶1月份降水量接近150mm,7月份接近25mm,仅从图中气温和降水量来看,可以满足落叶阔叶林的生长,因此气温和降水不是导致植被差异的因素,排除BC;土壤发育不会直接导致植被的差异,排除D;最可能的原因是山顶风力大,高大乔木难以生长,选A。
【答案】17.D
18.C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表所示: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雨水补给 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 ①降水量的多少;
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③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普遍,尤其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①气温高低;
②积雪多少;
③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①太阳辐射;
②气温变化;
③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①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
②湖泊水量的大小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①地下水补给区的降水量;
②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互位置关系 普遍
17.奎屯河发源于天山北坡,因此上游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A、B错误。奎屯河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下游湖泊较少,且根据地势判断,下游地区是河流水注入湖泊中,C错误。中游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相对丰富,D正确。故本题选D。
18.由图可知,降水量距平值最小约为-70mm,最大约为130mm,说明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A错误。径流量距平值正数总和大于负数总和,径流量总体呈上升趋势,B错误。径流量最大距平值约为160mm,最小距平值约-230mm,说明径流年际变化大,C正确。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是逐渐上升,而是波动上升,D错误。故本题选C。
【答案】19.C
20.B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特点:
热量垂直变化 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000 m,气温下降约6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水分垂直变化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与水平自然带的关系 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与等高线的关系 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影响垂直带谱的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越低,垂直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垂直带谱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垂直带谱越复杂,海拔越低,垂直带谱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垂直带谱越简单
影响雪线的因素 山地雪线的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
19.分析可知,天山深居我国内陆,北坡海拔较低处,距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形成山地荒漠带,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同时受北冰洋、大西洋暖湿气流抬升的影响,多地形雨,水热条件得以改善,形成草原、森林等自然带,C正确,A错误;天山附近气候干旱,人口稀少,B错误;土壤质地黏重不是形成山地荒漠带的原因,D错误。故答案为:C。
20.与山地森林带相比,亚高山草甸带植被以草甸为主,枯枝落叶少,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小,B正确;亚高山草甸带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A错误;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有机碳影响不大,C错误;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21.C
22.C
23.B
【知识点】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解析】【点评】青瓦地粗糙,路面的反射作用减弱,青瓦地透水性强,比热容较大,相较于水泥地,在烈日暴晒下,升温慢,因此青瓦地温度要明显低于水泥地表面。
21.根据材料“也是人类在建设家园过程中寻找的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以及图示可知,青瓦竖立铺设,缝隙较大,有利于水的下渗,减少路面积水,①正确;增加路面粗糙度,雨天有防滑的的作用,寻找的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具有素雅古朴,人地和谐的作用,②④正确。造型比较简单,不是为了追求视觉美观,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故答案为:C。
22.青瓦地粗糙,路面的反射作用减弱,A错误;青瓦地缝隙大,粗糙度大,风力减弱,不利于通风散热,B错误;青瓦地透水性强,比热容较大,相较于水泥地,在烈日暴晒下,升温慢,因此青瓦地温度要明显低于水泥地表面。C正确;青瓦地地基是高于草地的,D错误。故答案为:C。
23.根据材料“铺地的青瓦部分是从破损废弃的老建筑物上拆下的旧品”可知,青瓦地多见于江南水乡老旧建筑物屋顶,B正确。华北平原老旧建筑屋顶是红瓦,A错误;东北雪原老旧建筑物屋顶是草棚,C错误;川西牧区老旧建筑多种材料,D错误。故答案为:B。
24.【答案】(1)C
(2)B
【知识点】台风灾害;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等压距为5百帕,结合图中风向可知,图中1005hPa等压线以北气压值增高(该等压线以北盛行东北风),故M线的气压值为1010百帕。由此判断N处为高压脊,天气状况晴朗。故答案为:C。(2)根据材料“在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副热带高压是一个重要的牵引力”可知,台风的移动受副热带高气压的牵引。根据上题分析可知,N为高气压中心,应隶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图中副热带高压的移动方向是偏西方向,因此如果P是一个台风,它最有可能的被牵引的行进方向也是偏西方向,故答案为:B。
【点评】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读
1.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且垂直于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2.如何根据风向判断气压高低和南北半球
(1)根据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可知:图中南侧为高压,北侧为低压。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可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F水。
(3)从图中可知风向比F水偏右,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并在风向的右侧绘出地转偏向力F地,并且垂直于风向。
(4)根据摩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绘出摩擦力F摩。
25.【答案】(1)整体呈单峰状,海拔2000m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海拔1300-2000m左右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较快;海拔约2200-2700m间,随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下降较快;海拔约2700以上,随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逐渐下降。
(2)贺兰山山麓年均降水量约200mm,低海拔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宜多数物种生存,高海拔地区气候严寒,也不适宜多数物种生存。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海拔区域多受地形影响,降水较多,蒸发较少,湿润程度较高,且位于草原和荒漠生态过渡带上,导致不同生态带的生物在此交汇;所以物种丰富度相对其它丰富度最高。
(3)差异:东坡物种丰富度高于西坡。原因:东坡为阳坡,冬季风的背风坡,热量条件好;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富。(或从西坡分析:西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热量条件差;西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据“贺兰山不同海拔段的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分析可知,贺兰山物种丰富度整体呈单峰状,在海拔2000m左右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接近350;海拔1300-2000m左右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增加幅度较快,从200上升到350;海拔约2200-2700m间,随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下降较快,从350下降到150左右;海拔约2700以上,随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逐渐下降到100以下,物种数量较少。
(2)气候条件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重要因素,主要考虑热量和降水。“贺兰山位于我国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两大植被区域的过渡带上,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贺兰山山麓年均降水量约200mm,低海拔地区气候干旱,水分较少,不适宜多数物种生存;高海拔地区气候严寒,气温低,也不适宜多数物种生存。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海拔区域多受地形影响,东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降水较多,蒸发较少,湿润程度较高,海拔2000m是针叶林带与下部疏林灌丛带的分界线,且位于草原和荒漠生态过渡带上,导致不同生态带的生物在此交汇;所以物种丰富度相对其它丰富度最高。
(3)气候条件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重要因素,贺兰山东西两坡物种丰富度的差异主要考虑热量和降水。据图可知,东坡物种丰富度高于西坡。热量:山体大致为东北一西南走向,东坡为阳坡,冬季风的背风坡,东坡热量条件好;降水:贺兰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富。西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热量条件差;西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
【点评】物种的丰富程度跟纬度呈明显的反比关系。即使考虑高纬度地区地表面积减少等因素的修正,离赤道越远,物种就越稀少。与海拔也有一定的关系,如物种的垂直分布。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的重要特征。在比较两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时,最简单的方法是比较两群落中的某类群物种的数量,即物种丰富度指数或种数。但由于物种多样性的二元特征,使用物种丰富度比较可能存在误导。
26.【答案】(1)中上游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量大且季节变化大,河水易泛滥;上游支流众多,河流流量大;中游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流域内土壤黏重,地表水下渗量小等。
(2)中上游流经沼泽湿地,下游流经平原,流缓慢,泥沙沉积;沼泽湿地对水体过滤、净化;流域内土壤黏重,水土流失弱等。
(3)湿地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下游径流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湿地对泥沙的拦蓄作用减弱,导致下游河段含沙量增大等。
【知识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分析】(1)考查湿地的成因,据材料可知,“巴拉圭河上游位于起伏的巴西高原,中下游均位于低洼的巴拉圭平原,流域内地表多为黏重的土壤”,说明该区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上游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受信风和赤道低压带的控制,降水量大且季节变化大,雨季时河水易泛滥;同时河网稠密,支流众多,河流流量大,流域面积大,汇集的水量大,为湿地提供充沛的水源;同时,结合材料可知流域内土壤黏重,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2)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河流的水体透明度高,说明含沙量低,可以围绕含沙量低进行作答,结合材料巴拉圭河科伦巴以上河段流经沼泽地,沼泽对水体具有过滤、净化作用,增加水体的透明度;该河流下游流经平原,地形平坦,河流流速缓慢,泥沙沉积,减少了河流的含沙量增加了水体透明度;流域内地表多为黏重的土壤,黏重的土壤不易受到侵蚀,水土流失弱,河流泥沙来源少,进而水体含沙量小,水体的透明度高。
(3)考查河流开发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进行分析即可,巴拉圭河中上游沼泽湿地大量开垦,会导致湿地调剂径流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导致河流下游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甚至会引发洪涝或者干旱灾害;湿地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减弱,会增加下游河段的含沙量,导致下游泥沙增多等。
【点评】(1)狭义湿地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wetland ecosystem)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
(2)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27.【答案】(1)绘图见下图所示;左侧(西侧)槽线为冷锋,右侧(东侧)槽线为暖锋。锋前增温现象发生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冷锋的锋前地带;该区域在图中主要是浙江省中部和江西省中部地区。
(2)冬季。依据:北部受高气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图中大部分地区盛行偏北风;海洋上形成相对低气压中心,而陆地上则为相对高气压中心(海洋上气温较高气压较低陆地上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3)关系:“锋前增温”现象与冷气团强弱呈正相关。原理:冷气团势力强,对暖气团挤压速度快,使暖气团快速在狭窄区域聚集增温。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冷锋;暖锋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锋面系统存在于低压槽中,根据图例在槽线绘图,锋面性质为“左冷右暖”,因此左侧槽线为冷锋,右侧槽线为暖锋。根据材料“随着冷锋逼近,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可知锋前增温现象发生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冷锋的锋前地带。对照地图所示主要在浙江省中部和江西省中部地区。绘图如下:
(2)读图可知我国北部受高气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图中大部分地区盛行偏北风,加之海洋上形成相对低气压中心,而陆地上则为相对高气压中心,因此为冬季。
(3)根据材料“随着冷锋逼近,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可知该现象主要与冷锋移动有关,即冷气团势力强,移动速度快,对暖气团挤压速度快,使暖气团快速在狭窄区域聚集增温。
【点评】锋面系统与天气:
28.【答案】(1)南北狭长分布;平行于太行山走向(或呈东北-西南走向);暖脊等温线数值南高北低,等温线向北凸出
(2)冬季,来自较高纬度的冷气团移经太行山区时,一部分在山脉西侧受阻挡堆积;另一部分受山地抬升作用翻越山顶到达东侧背风坡,在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地区下沉,增温明显,形成暖脊
(3)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辐射冷却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焚风随之加强;白天山地东坡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从哪里高哪里低,整体走向等分析。 根据上图可知,该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南高北低,而且呈东北-西南走向,大致与太行山平行,等温线向北凸出。(2)暖脊是指从高温区中延伸出来的较狭长区域,说明暖脊气温较高,结合太行山地形特征分析。 根据气温分布可知,该月是冬季,太行山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西北风的影响,西北风先到达太行山西部,一部分受山脉阻挡,另一部分沿着山脉爬升到达山顶,然后下沉形成“焚风”,所以太行山东侧气温明显高于西部。 (3)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主要跟山风、谷风有关系。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辐射冷却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焚风随之加强;白天山地东坡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所以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
【点评】气象上,通常需要借助温度场来分析对流层低层暖空气和中高层冷空气及其之间的配比, 需要在对流层低层分析暖脊,在中层分析冷槽。暖脊是指从高温区中延伸出来的较狭长区域, 通常用暖脊线来表征, 即从暖中心出发,沿系列等温度线曲率极大值点勾勒而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下图为世界某地的气温累计、降水距平图(距平:与平均值的差值),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该地区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2.对该地区自然植被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植被高大茂密,种类丰富,结构复杂
B.有明显季相变化,夏季盛叶冬季无叶
C.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
D.叶子坚硬,叶面多有蜡质层
【答案】1.B
2.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气候类型的判读
【解析】【点评】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2°~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雷州半岛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此外中国海南,台湾有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是亚洲的一个专有气候。该气候区域冬季不冷,1月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8月份平均气温一般为25℃-35℃左右,由于受海洋气流影响,年降水量一般在800至10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区。其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中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该地区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
1.分析图中信息可知,柱状图为降水距平,曲线图为气温累计情况。依据图中降水距平可推断,该地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在7、8月份;气温累计曲线一直呈上升趋势,因此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0℃。图中12、1、2月气温累计曲线上升缓慢,说明12、1、2为一年中气温较低的月份,结合右侧纵坐标可推知,12、1、2月平均气温不超过15℃。因此该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对应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故答案为:B。
2.植被高大茂密,种类丰富,结构复杂,对应的是热带雨林气候;有明显季相变化,夏季盛叶冬季无叶,对应的是温带季风气候;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对应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叶子坚硬,叶面多有蜡质层,对应的是地中海气候。故答案为:C。
3.(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的是何种地域分布规律( )
A.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B.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布规律 D.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答案】A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写的景观差异属于垂直地帯性差异,反映了不同海拔高度上,水热条件的不同,体现了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A正确。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纬度地帯性差异,B错。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经度地带性差异,C错。非地带性差异是小范围现象,D错。故答案为:A。
【点评】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从山麓到山顶年平均气温逐渐降低,生长季节逐渐缩短,同时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着降水量的增加,风速加大,辐射增强,土壤条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植被表现为与等高线大致平行的条带状更替,称为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的顺序形成一定的体系,称为植被垂直带谱。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3000mm。沙漠东南部腹地星罗布地点级着常年有水的湖泊70多个,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大沙山(海拔1080-1590m)环抱湖的景观。苏木吉林湖就是其中之一,湖区全年降水量为163.6mm。全年蒸发量1261mm。下图示意苏木吉林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据图文信息判断。苏木吉林湖的主要补给类型及排泄方式是( )
A.大气降水补给、径流排泄 B.地下水补给、蒸发排泄
C.冰雪融水补给、蒸发排泄 D.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5.苏木吉林湖近些年面积比较稳定,若不考虑下渗因素的影响,推断此湖非降水补给量约为( )
A.1260mm B.1600mm C.2800mm D.1100mm
6.根据图文信息判断,湖泊面积最大的时段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答案】4.B
5.D
6.B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河流补给有雨水、冰雪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最终的来源是降水。多数河流都不是由单纯一种形式补给,而是多种形式的混合补给。
①雨水一般以夏秋季两季为主。雨水是大多数河流的补给源。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河流多由雨水补给。雨季到来,河流进入汛期。旱季则出现枯水期。
②冰雪融水主要存在于夏季。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的水文情势主要取决于流域内冰川、积雪的储量及分布,也取决于流域内气温的变化。
③湖泊和沼泽对河流径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因此由湖泊和沼泽补给的河流具有水量变化缓慢,变化幅度较小的特点。
④地下水这是河流补给的普遍形式,
⑤积雪融水主要发生在春季。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
⑥混合补给河水补给来源实际上是多方面的,大多数河流以雨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有些大河,上游发源于高山高原,中下游流经温暖湿润地区,这样,雨水、冰雪融水、地下水都参与河流补给;有的河流除上述补给来源外,还有湖泊补给,例如白头山顶天池补给松花江;长江中游许多湖泊补给长江,对长江水量有巨大的调节作用。
4.由题干可知,苏木吉林湖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远低于蒸发量,但湖泊常年有水,所以其主要补给水源不是降水,故A错误;从湖泊总补给量动态变化曲线分析,湖泊总补给量全年较稳定,波动较小,夏秋多于冬春,所以不是冰雪融水为主,故C错误;该湖泊的主要水源补给是周围的地下水,苏木吉林湖被沙山环抱,为内流湖,主要排泄方式是蒸发,B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B。
5.若不考虑下渗,苏木吉林湖水收入为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支出为蒸发,近些年面积比较稳定,湖水收支平衡;再结合材料,湖区全年降水量为163.6毫米,全年实际蒸发量1261毫米,所以苏木吉林湖每年地下水补给量约为1100毫米,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6.读图可知,5月至10月中下旬,该时间段湖泊总补给量小于总排泄量,湖面面积减小,C、D错误;10月中下旬至次年4月中下旬,湖泊总补给量大于总排泄量,湖面面积扩大,到4~5月的湖泊面积最大,A错误,B正确。故答案为:B。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可调节,为使集热效率达到最高,应保持正午太阳光与集热板垂直,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应为(90°-H)。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宝应一年中调节杆高度最小的月份是( )
A.12月 B.9月 C.6月 D.3月
8.集热板与地面夹角从最小增大到最大期间( )
A.宝应县日落时间不变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小
C.宝应县正午楼房的影长逐渐增大
D.宝应县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答案】7.C
8.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
1、在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出现极小值。其中除赤道两个极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区以太阳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2、在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
3、在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可含南北回归线,在太阳直射本半球回归线时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例如,北京约在北纬40°,在北半球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约为73.5°;在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约为26.5°。
因为地球的公转致使一年内太阳在地球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一次。以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为例:一年中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夏至节气,正午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即太阳高度角为90°,为一年中的最大值;当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冬至节气,此时的太阳高度角为43°,为一年之中的最小值。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太阳的视运动现象(东升西落),即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从而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现象。
7.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为(90°-H),H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夹角主要受太阳高度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受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影响,12月、9月、6月、3月四个月中,6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离宝应最近,正午太阳高度最大,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为(90°-H)最小,此时太阳能调节杆的高度最小,C正确,ABD错误;故本题选C。
8.集热板与地面夹角最小的时间为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此时宝应的太阳高度角最大;集热板与地面夹角最大的时间为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此时宝应的太阳高度最小。集热板与地面夹角从最小增大到最大,时间为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宝应的昼长逐渐缩短,日落时间逐渐提前,AD错误。6月22日到7月初公转速度逐渐增加,7月初到12月22日公转速度逐渐减小,B错误。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楼影长度逐渐增大,C正确。故本题选C。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读7月某地地理资料示意图,其中右侧阴影部分为海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关于图中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该地区位于北半球
②该地区位于南半球
③图中河流流向东南方向
④图中河流流向西北方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该地区所属气候类型(或自然带)和季节最有可能是( )
A.温带季风气候夏季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夏季
C.热带草原冬季 D.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季
【答案】9.C
10.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气候类型的判读
【解析】【点评】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例如,地中海气候的典型植被是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气候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的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总结如下:
9.从风向可知风向沿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左偏,为南半球,故①错②对;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从河流位置可以看出河流最终注入海洋,因此河流的流向是由西北流向东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故③对④错。故答案为:C。
10.由上题分析,该地区为南半球,7月为冬季,A项、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平均气温应低于0℃,且南半球缺乏温带季风气候,故不符合题意;B项、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该气候类型分布在大陆西岸而不是东岸,不符合题意;C项、热带草原气候最冷月均温应在15℃以上,故不符合题意;D项、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均温在0℃以上且分布在大陆东岸,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关于图中各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风带的风向为东南风
B.乙气流因受动力因素影响而上升
C.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D.丁风带为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汽
12.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A.南亚此时盛行东北风 B.东亚此时盛行东南风
C.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D.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
【答案】11.C
12.B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
【解析】【点评】气压带,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
假设地球表面是平滑、均匀的,气压水平分布表现出纬向带状。地球上的水平气压带有七个,它们是:
①2个极地高压带:分布在北极和南极极区,使空气受冷收缩、积聚,而高空气流辐合,质量增多,在低空形成的高压带。冬季强度增大,范围扩展;夏季势力减弱,范围收缩。
②2个副极地低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及其两侧,各约五度。由于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热空气向北移动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冷空气南下(北半球)两者相遇热空气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压而形成的。
③2个副热带高压带:分布在南、北纬20~30°的强大高压带,是自低纬高空向极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发生质量辐合形成。它随季节南、北移动达几十个纬度,活动范围约占地球的一半,是对大气环流影响最大的气压带。
④1个赤道低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由于终年高温,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高空向两侧外流,引起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带。全球七个纬向气压带排列规则,而且高、低压带交错分布。
11.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为东北信风,风向稳定,A错误。乙为赤道低气压,因热力因素影响而上升,B错误。丙为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的西南风,C正确。丁为东南信风,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水汽不易冷凝,且在图示区域为离岸风,水汽含量少,D错误。故答案为:C。
12.由第1题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夏季,南亚盛行西南风,东亚盛行东南风,A错误,B正确。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冷高压切断,是在北半球冬季,C错误。地中海气候,北半球夏季炎热干燥,D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当印度洋某海域上升流(洋流)如图所示时。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13.此时印度孟买的盛行风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4.有关甲海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的上升流主要是向岸风影响形成的
B.该地海洋捕捞业产量夏季鱼获量最多
C.此时洋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
D.该地为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
【答案】13.B
14.B
【知识点】季风环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点评】渔场成因的分析方法:
(1)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考过程: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深层无机盐上泛←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①寒暖流交汇处或有上升流(冷海水上泛),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海水表层。
②在大陆架海区,由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多。
③河流入海口地区,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2)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如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区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如南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
1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位于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半岛附近,此时为上升补偿流,是盛行的西南季风吹动形成的,即是北半球夏季; 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4.由第1 题分析可知,该地的上升补偿流是盛行的西南季风吹动形成的,属于离岸风,A错误。夏季上升补偿流是寒流,冷海水上泛,饵料丰富,鱼类资源丰富;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洋流流向改变,鱼类资源少,所以海洋捕捞业产量季节差异大,B正确。夏季的上升补偿流是寒流,降温减湿,C错误。该地位于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半岛附近,不是寒暖流交汇处,D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图为某山脉南、北坡1月和7月气候统计资料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山脉南坡为( )
A.阴坡、迎风坡 B.阴坡、背风坡
C.阳坡、迎风坡 D.阳坡、背风坡
16.该山脉山顶多灌丛草甸,很少有高大的乔木,原因是山顶( )
A.风力大 B.水分条件差 C.温度低 D.土壤发育差
【答案】15.C
16.A
【知识点】气候类型的判读;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例如,地中海气候的典型植被是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气候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的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15.读图可知,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7月份判断为 北半球,1月份(北半球冬季)降水量多于7月份,可判断当地为北半球地中海气候。读取南北坡海拔200米的气温数值可得无论冬夏南坡均高于北坡,因此判断南坡为阳坡,排除AB;图中出现最大降水量的位置无论冬夏均在南坡,故南坡为迎风坡,排除D,选C。
16.读图可知,山顶1月份气温接近0℃,7月份高于10℃;山顶1月份降水量接近150mm,7月份接近25mm,仅从图中气温和降水量来看,可以满足落叶阔叶林的生长,因此气温和降水不是导致植被差异的因素,排除BC;土壤发育不会直接导致植被的差异,排除D;最可能的原因是山顶风力大,高大乔木难以生长,选A。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奎屯河发源于新疆天山北坡,向北注入艾比湖。下图为奎屯河流域及将军庙水文站近20年气温、降水量及径流量距平(均值)曲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推测奎屯河各河段主要补给来源是( )
A.上游春季积雪融水 B.上游地下水
C.下游湖泊水 D.中游大气降水
18.将军庙水文站附近的奎屯河( )
A.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小 B.径流量总体下降
C.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大 D.气温在逐渐上升
【答案】17.D
18.C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表所示: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雨水补给 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 ①降水量的多少;
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③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普遍,尤其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①气温高低;
②积雪多少;
③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①太阳辐射;
②气温变化;
③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①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
②湖泊水量的大小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①地下水补给区的降水量;
②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互位置关系 普遍
17.奎屯河发源于天山北坡,因此上游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A、B错误。奎屯河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下游湖泊较少,且根据地势判断,下游地区是河流水注入湖泊中,C错误。中游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相对丰富,D正确。故本题选D。
18.由图可知,降水量距平值最小约为-70mm,最大约为130mm,说明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A错误。径流量距平值正数总和大于负数总和,径流量总体呈上升趋势,B错误。径流量最大距平值约为160mm,最小距平值约-230mm,说明径流年际变化大,C正确。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是逐渐上升,而是波动上升,D错误。故本题选C。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山地生态系统复杂、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拥有丰富的生态多样性资源,常成为研究生物带、气候带及生物分布的绝佳区域。天山呈东西走向,北坡山地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地带差异显著,具有完整的山地垂直带谱,下表中数据示意天山北坡不同垂直自然带及土壤的部分理化性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带 项目 山地荒漠带 山地草原带 山地森林带 亚高山草甸带 高山草甸带 冰雪带
海拔(m) 1665 1894 2214 2988 3650 3737
有机碳(g/kg) 15.99±0.70 31.77±1.80 169.38±9.92 45.02±0.91 37.78±1.96 3.29±0.51
温度(℃) 23.4 22 20.9 15.2 8.1 4.2
湿度(%) 35.3 43.5 39 56 63 69
19.天山北坡海拔较低处形成山地荒漠带,关键是因为( )
A.位于背风坡,气温高 B.人类活动集中
C.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D.土壤质地黏重
20.与山地森林带相比,天山北坡亚高山草甸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小,主要原因是( )
A.微生物作用变强 B.枯枝落叶数量减少
C.土壤含水量增大 D.成土母质层变薄
【答案】19.C
20.B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特点:
热量垂直变化 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000 m,气温下降约6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水分垂直变化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与水平自然带的关系 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与等高线的关系 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影响垂直带谱的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越低,垂直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垂直带谱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垂直带谱越复杂,海拔越低,垂直带谱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垂直带谱越简单
影响雪线的因素 山地雪线的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
19.分析可知,天山深居我国内陆,北坡海拔较低处,距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形成山地荒漠带,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同时受北冰洋、大西洋暖湿气流抬升的影响,多地形雨,水热条件得以改善,形成草原、森林等自然带,C正确,A错误;天山附近气候干旱,人口稀少,B错误;土壤质地黏重不是形成山地荒漠带的原因,D错误。故答案为:C。
20.与山地森林带相比,亚高山草甸带植被以草甸为主,枯枝落叶少,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小,B正确;亚高山草甸带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A错误;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有机碳影响不大,C错误;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D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我国西部某县某传统古村落在旅游开发中借鉴外地经验采用了青瓦地面(铺地的青瓦部分是从破损废弃的老建筑物上拆下的旧品),如下图。青瓦铺地不仅仅是建筑装潢的艺术,也是人类在建设家园过程中寻找的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该景区路面选择用青瓦竖立铺设,主要作用在于( )
①增加下渗,减少积水②路面粗糙,雨天防滑③造型多样,视觉美观④素雅古朴,人地和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经测量发现在夏季烈日暴晒的情况下,青瓦地温度要明显低于水泥地表面( )
A.青瓦地粗糙,增强路面的反射 B.青瓦地缝隙大,通风散热快
C.青瓦地透水性强,比热容较大 D.青瓦地地基低于草地,升温慢
23.青瓦地多见于( )
A.华北平原 B.江南水乡 C.东北雪原 D.川西牧区
【答案】21.C
22.C
23.B
【知识点】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解析】【点评】青瓦地粗糙,路面的反射作用减弱,青瓦地透水性强,比热容较大,相较于水泥地,在烈日暴晒下,升温慢,因此青瓦地温度要明显低于水泥地表面。
21.根据材料“也是人类在建设家园过程中寻找的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以及图示可知,青瓦竖立铺设,缝隙较大,有利于水的下渗,减少路面积水,①正确;增加路面粗糙度,雨天有防滑的的作用,寻找的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具有素雅古朴,人地和谐的作用,②④正确。造型比较简单,不是为了追求视觉美观,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故答案为:C。
22.青瓦地粗糙,路面的反射作用减弱,A错误;青瓦地缝隙大,粗糙度大,风力减弱,不利于通风散热,B错误;青瓦地透水性强,比热容较大,相较于水泥地,在烈日暴晒下,升温慢,因此青瓦地温度要明显低于水泥地表面。C正确;青瓦地地基是高于草地的,D错误。故答案为:C。
23.根据材料“铺地的青瓦部分是从破损废弃的老建筑物上拆下的旧品”可知,青瓦地多见于江南水乡老旧建筑物屋顶,B正确。华北平原老旧建筑屋顶是红瓦,A错误;东北雪原老旧建筑物屋顶是草棚,C错误;川西牧区老旧建筑多种材料,D错误。故答案为:B。
24.(2020·海南)在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副热带高压是一个重要的牵引力。下图示意近地面风场与气压场的关系,图中等压距为5百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M线的气压值、N处的天气状况分别为( )
A.1000晴朗 B.1000阴雨 C.1010晴朗 D.1010阴雨
(2)如果P是一个台风,它最有可能的行进方向是( )
A.偏东 B.偏西 C.偏南 D.偏北
【答案】(1)C
(2)B
【知识点】台风灾害;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等压距为5百帕,结合图中风向可知,图中1005hPa等压线以北气压值增高(该等压线以北盛行东北风),故M线的气压值为1010百帕。由此判断N处为高压脊,天气状况晴朗。故答案为:C。(2)根据材料“在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副热带高压是一个重要的牵引力”可知,台风的移动受副热带高气压的牵引。根据上题分析可知,N为高气压中心,应隶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图中副热带高压的移动方向是偏西方向,因此如果P是一个台风,它最有可能的被牵引的行进方向也是偏西方向,故答案为:B。
【点评】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读
1.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且垂直于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2.如何根据风向判断气压高低和南北半球
(1)根据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可知:图中南侧为高压,北侧为低压。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可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F水。
(3)从图中可知风向比F水偏右,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并在风向的右侧绘出地转偏向力F地,并且垂直于风向。
(4)根据摩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绘出摩擦力F摩。
二、综合题
25.(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气候条件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重要因素。贺兰山位于我国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两大植被区域的过渡带上,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山体大致为东北一西南走向,海拔2000m是针叶林带与下部疏林灌丛带的分界线。下图为贺兰山不同海拔段的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
(1)描述贺兰山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特点。
(2)分析贺兰山物种丰富度的峰值出现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原因。
(3)推测贺兰山东西两坡物种丰富度的差异,并说出其原因。
【答案】(1)整体呈单峰状,海拔2000m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海拔1300-2000m左右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较快;海拔约2200-2700m间,随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下降较快;海拔约2700以上,随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逐渐下降。
(2)贺兰山山麓年均降水量约200mm,低海拔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宜多数物种生存,高海拔地区气候严寒,也不适宜多数物种生存。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海拔区域多受地形影响,降水较多,蒸发较少,湿润程度较高,且位于草原和荒漠生态过渡带上,导致不同生态带的生物在此交汇;所以物种丰富度相对其它丰富度最高。
(3)差异:东坡物种丰富度高于西坡。原因:东坡为阳坡,冬季风的背风坡,热量条件好;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富。(或从西坡分析:西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热量条件差;西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据“贺兰山不同海拔段的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分析可知,贺兰山物种丰富度整体呈单峰状,在海拔2000m左右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接近350;海拔1300-2000m左右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增加幅度较快,从200上升到350;海拔约2200-2700m间,随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下降较快,从350下降到150左右;海拔约2700以上,随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逐渐下降到100以下,物种数量较少。
(2)气候条件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重要因素,主要考虑热量和降水。“贺兰山位于我国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两大植被区域的过渡带上,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贺兰山山麓年均降水量约200mm,低海拔地区气候干旱,水分较少,不适宜多数物种生存;高海拔地区气候严寒,气温低,也不适宜多数物种生存。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海拔区域多受地形影响,东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降水较多,蒸发较少,湿润程度较高,海拔2000m是针叶林带与下部疏林灌丛带的分界线,且位于草原和荒漠生态过渡带上,导致不同生态带的生物在此交汇;所以物种丰富度相对其它丰富度最高。
(3)气候条件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重要因素,贺兰山东西两坡物种丰富度的差异主要考虑热量和降水。据图可知,东坡物种丰富度高于西坡。热量:山体大致为东北一西南走向,东坡为阳坡,冬季风的背风坡,东坡热量条件好;降水:贺兰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富。西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热量条件差;西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
【点评】物种的丰富程度跟纬度呈明显的反比关系。即使考虑高纬度地区地表面积减少等因素的修正,离赤道越远,物种就越稀少。与海拔也有一定的关系,如物种的垂直分布。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的重要特征。在比较两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时,最简单的方法是比较两群落中的某类群物种的数量,即物种丰富度指数或种数。但由于物种多样性的二元特征,使用物种丰富度比较可能存在误导。
26.(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拉圭河是南美洲第五大河流,是巴拉那河的主要支流。科伦巴以上为中、上游,以下到与巴拉那河交汇处为下游。巴拉圭河上游位于巴西高原,中下游均位于低洼的巴拉圭平原,流域内地表多为黏重的土壤。巴拉圭河中上游沿岸沼泽湿地为世界上最大的湿地,生物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占用资源,湿地被大量改造开垦,保护湿地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下图为巴拉那一巴拉圭河流域图和科伦巴附近气候统计图。
(1)巴拉圭河中上游沿岸多沼泽湿地,说明该处多沼泽湿地的主要原因。
(2)巴拉圭河科伦巴以下河段水体透明度高,试说明其原因。
(3)分析巴拉圭河中上游沼泽湿地大量开垦对下游河段水文特征的影响。
【答案】(1)中上游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量大且季节变化大,河水易泛滥;上游支流众多,河流流量大;中游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流域内土壤黏重,地表水下渗量小等。
(2)中上游流经沼泽湿地,下游流经平原,流缓慢,泥沙沉积;沼泽湿地对水体过滤、净化;流域内土壤黏重,水土流失弱等。
(3)湿地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下游径流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湿地对泥沙的拦蓄作用减弱,导致下游河段含沙量增大等。
【知识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分析】(1)考查湿地的成因,据材料可知,“巴拉圭河上游位于起伏的巴西高原,中下游均位于低洼的巴拉圭平原,流域内地表多为黏重的土壤”,说明该区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上游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受信风和赤道低压带的控制,降水量大且季节变化大,雨季时河水易泛滥;同时河网稠密,支流众多,河流流量大,流域面积大,汇集的水量大,为湿地提供充沛的水源;同时,结合材料可知流域内土壤黏重,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2)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河流的水体透明度高,说明含沙量低,可以围绕含沙量低进行作答,结合材料巴拉圭河科伦巴以上河段流经沼泽地,沼泽对水体具有过滤、净化作用,增加水体的透明度;该河流下游流经平原,地形平坦,河流流速缓慢,泥沙沉积,减少了河流的含沙量增加了水体透明度;流域内地表多为黏重的土壤,黏重的土壤不易受到侵蚀,水土流失弱,河流泥沙来源少,进而水体含沙量小,水体的透明度高。
(3)考查河流开发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进行分析即可,巴拉圭河中上游沼泽湿地大量开垦,会导致湿地调剂径流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导致河流下游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甚至会引发洪涝或者干旱灾害;湿地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减弱,会增加下游河段的含沙量,导致下游泥沙增多等。
【点评】(1)狭义湿地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wetland ecosystem)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
(2)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27.(2022高二下·高青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锋前增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冷空气到来之前,处在冷锋前部的地方,为暖湿气流控制,随着冷锋逼近,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某日8:00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1)在图中适当位置用锋面符号绘制锋面示意图,并指出“锋前增温”现象发生的区域。
(2)据图判断此次天气现象产生的季节,并说明判断依据。
(3)指出“锋前增温”现象与冷气团强弱的关系,并阐释产生该现象的原理。
【答案】(1)绘图见下图所示;左侧(西侧)槽线为冷锋,右侧(东侧)槽线为暖锋。锋前增温现象发生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冷锋的锋前地带;该区域在图中主要是浙江省中部和江西省中部地区。
(2)冬季。依据:北部受高气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图中大部分地区盛行偏北风;海洋上形成相对低气压中心,而陆地上则为相对高气压中心(海洋上气温较高气压较低陆地上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3)关系:“锋前增温”现象与冷气团强弱呈正相关。原理:冷气团势力强,对暖气团挤压速度快,使暖气团快速在狭窄区域聚集增温。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冷锋;暖锋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锋面系统存在于低压槽中,根据图例在槽线绘图,锋面性质为“左冷右暖”,因此左侧槽线为冷锋,右侧槽线为暖锋。根据材料“随着冷锋逼近,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可知锋前增温现象发生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冷锋的锋前地带。对照地图所示主要在浙江省中部和江西省中部地区。绘图如下:
(2)读图可知我国北部受高气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图中大部分地区盛行偏北风,加之海洋上形成相对低气压中心,而陆地上则为相对高气压中心,因此为冬季。
(3)根据材料“随着冷锋逼近,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可知该现象主要与冷锋移动有关,即冷气团势力强,移动速度快,对暖气团挤压速度快,使暖气团快速在狭窄区域聚集增温。
【点评】锋面系统与天气:
28.(2020高三上·罗源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焚风是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太行山东坡的焚风是当地气候的显著特征,对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有明显的增温效应。下图为冬季某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示意图。
(1)指出图示该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图示该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的形成过程。
(3)研究发现,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试说明理由。
【答案】(1)南北狭长分布;平行于太行山走向(或呈东北-西南走向);暖脊等温线数值南高北低,等温线向北凸出
(2)冬季,来自较高纬度的冷气团移经太行山区时,一部分在山脉西侧受阻挡堆积;另一部分受山地抬升作用翻越山顶到达东侧背风坡,在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地区下沉,增温明显,形成暖脊
(3)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辐射冷却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焚风随之加强;白天山地东坡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从哪里高哪里低,整体走向等分析。 根据上图可知,该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南高北低,而且呈东北-西南走向,大致与太行山平行,等温线向北凸出。(2)暖脊是指从高温区中延伸出来的较狭长区域,说明暖脊气温较高,结合太行山地形特征分析。 根据气温分布可知,该月是冬季,太行山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西北风的影响,西北风先到达太行山西部,一部分受山脉阻挡,另一部分沿着山脉爬升到达山顶,然后下沉形成“焚风”,所以太行山东侧气温明显高于西部。 (3)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主要跟山风、谷风有关系。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辐射冷却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焚风随之加强;白天山地东坡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所以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
【点评】气象上,通常需要借助温度场来分析对流层低层暖空气和中高层冷空气及其之间的配比, 需要在对流层低层分析暖脊,在中层分析冷槽。暖脊是指从高温区中延伸出来的较狭长区域, 通常用暖脊线来表征, 即从暖中心出发,沿系列等温度线曲率极大值点勾勒而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