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8 09:0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先秦政治制度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

奠基
创制
演变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祝寿酒会。宴会上,有人歌颂秦始皇“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的功绩;也有人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主张恢复殷周制度,分封子弟功臣。秦始皇下令群臣廷议,丞相李斯坚决反对分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于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得以确立。
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西周

西汉
东汉


两宋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制度
郡县制
中朝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中书省(一省制)
行省制、路(府、州)、县三级
废宰相(太祖),设内阁(成祖)
军机处(雍正)
省、府、县(州)三级制
自主学习展示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
(1)建立:有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我国最早奴隶制王朝国家——夏。
(2)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那什么是禅让制?什么是世袭制?
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世袭制指的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国家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
2、商朝政治制度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或部落)
【总结】:直接统治与间接控制相结合。
1、商朝为什么实行内外服制?商王对地方实行间接管理,那说明他的权力集中吗?
【答】:商朝生产力水平不高,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无力控制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所以采取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相结合的方式。
【答】:不集中。
2、商朝的中央机构有事务官、史官和武官,分别行使自己的职能,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商朝的中央机构相对完备,职能比较明确。
3、大家再看看这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说明商朝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答】国家的大事,国家的重大事务,在于祭祀与战争。说明商朝的政治制度带有神权迷信的特点。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朝代 制度
夏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内外服制
回顾《纲要》上第1课【学思之窗】
商朝为什么要推行内外服制度?
商朝生产力水平不高,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无力控制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
大邑商
“内服”
四方(四土)
“外服”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朝代 制度
夏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
贵族等级分封制
提问:大家看看这两幅分封制示意图,看看分封制有什么特点?
分封的对象具有多样性,以同姓贵族为主体;等级森严;
【提问】再把分封制与内外服制作对比,想想分封制对地方是直接管理还是间接管理?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强不强?
间接管理。不强。
【补充】分封制的作用
(1)积极:
政治: 扩大疆土,巩固统治;
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开发、社会发展;
文化:推动各地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
(2)消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为分裂割据埋下祸根。
宗法制: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将各等级的贵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维系统治秩序的稳定。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形成了政权和族权的结合。
为何采用嫡长子继承方式呢?
【答】贤的标准并不唯一,而血缘关系是相对稳定的,不容易产生争执。
目的:解决各级贵族权力、财产等的继承问题。
作用:有利于凝结宗族,形成世卿世禄“家国一体”的统治结构,但也存在着代远亲疏的局限性。
(3)礼乐制度:
相传是周公制定的。它是周朝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本质:还是用来维护贵族的利益。
5、春秋战国: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1、经济:社会经济发展,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崩溃。
2、政治: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宗族血缘关系瓦解,责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3、思想: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朝代 制度
夏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贵族等级分封制;
宗法制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互为表里),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宗法制
分封制
族权与政权的结合
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家国一体”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商周政体的特点
①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
②神权与王权结合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
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以下材料体现了商周政体的什么特点?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
战国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
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各国政治上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中央
地方
皇权
相权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集权”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主要矛盾:中央 vs 地方)
(2)“专制主义”相对“民主”而言,处理的是君臣关系,指国家决策的方式由君主独裁,即皇帝独裁、皇权至上。(主要矛盾:皇权 vs 相权)
1.皇帝制度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特点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皇帝独尊
③皇位世袭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核心)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结合材料,总结皇帝制度的特点。
①皇权至上
【总结】皇帝制度有三个特点,即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和皇位世袭。皇帝将国家的司法、行政、立法、军事等权力总揽于手,以此确保地位的不可僭越和权力的不可转移。本质:君主专制。
(2)三公九卿: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师】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大家请看示意图,请分别说出三公的职能和秦朝的行政中枢)
1、丞相是百官之首,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2、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教师补充:包括监察丞相,凸显互相制衡的雏形)
3、太尉负责军事。(教师补充:但虚有其位,皇帝掌控军权);行政中枢是三公(丞相为首)
【师】三公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军权皇控
(3)文书制度
史料 1: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史料 2: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翻译】传送命书及标明急字的文书,应当立即传送。不急的,当天送完,不准搁压。搁压的依法论处。
【总结】作用:①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②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②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
③秦朝文书十分繁密
【史料阅读】p4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提问】请看汉朝中央官制示意图,找出有什么明显的特点?知道为什么吗?此举是架空相权的表现。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是秦三公九卿制的发展
2、西汉晚期:尚书权力增大
1、西汉----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
原来的三公演化为外朝,是执行机构;多了一个中朝,是决策机构。
从秦开始,丞相是皇帝之下最高的行政长官,辅佐皇帝处理各项政务。拥有很大的权力,故与皇权不免产生矛盾。
东汉光武帝刘秀吸取了西汉重臣专权、王莽篡政的历史教训,继续削减了“三公”的权力,执行权也被架空,尚书台成为真正的权力核心。
3、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二)、隋唐——三省六部制
唐代中枢体制的创新之处:相权三分 职权分明 互相牵制 加强皇权。
“寓分权于分工”体现了官僚政治的成熟。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唐代的行政中枢是三省长官,办事机构叫政事堂。
提问:请观察唐代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概括唐代中枢体制的创新之处。指出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的区别。
【补充】正如钱穆先生所讲的“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会制。” 如果说秦代是独相制,那么唐代的则是群相制。“寓分权于分工”,相权分散到三省,更兼中书门下相互制约,宰相由个人变成了集体,反倒更有力量制衡皇权。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一个严密而精致的体系,尽可能地实现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君臣共治的理想得以提出和实践,并延续到两宋。
(三)、宋朝——二府三司制
宋朝的行政体制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是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由政事堂发展而来,是宋代的行政中枢机构。请同学们观察宋代的行政体制示意图,指出二府三司制有哪些特点?
特点:
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补充】宋代的这种分化事权的做法,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对皇权造成的威胁,但却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是宋代积贫积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四)、元朝——行省制
(五)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特点:
职责:是起草诏令、处理政务,是内侍机构,没有实权。
职权:内阁有相权无相名,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
实质:是为保障皇权的高度集中而建立起来的新的中枢体制,也是官僚机构日益腐败的重要原因。
提问:明朝实行“废宰相,设内阁,权分六部”的行政体制,请同学们找出其行政中枢。请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内阁有什么特点?(从职能、职权和实质分析)
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补充】问:隋唐三省六部属于法定机构,明朝的内阁是什么机构?那从隋唐到明朝,决策机构转移的趋势是什么?
机构:皇帝的内侍机构。 趋势:由法定机构到非法定机构。
(六)、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清代的行政中枢是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请同学们观察示意图,说出军机处的职能特点和意义?
职能:是跪受笔录、秉旨办事;特点是简速密;
意义:是加强皇权,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中央行政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两汉
隋唐
学习任务:认真阅读教材,梳理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西汉晚期:尚书权力增大
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权力
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汉初: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
朝代 中央行政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二府三司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
宰相制度终结。
明成祖: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
行政中枢。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渐成为
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行政
军政
财政
监察
西汉
中外朝制

二府三司制

三公九卿制
明清
废宰相设内阁(明)
雍正设立军机处(清)
(顶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中央行政制度发展趋势:
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与中枢机构的演变,大体上是围绕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这两个方向发展。
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事务繁杂,仅靠宰相一职是难以处理的,宰相向组织机构化发展是必然的,
君主专制导致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君主专制就必然削弱甚至废除宰相制度。
四、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一)秦朝:郡县制
A.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C.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当然,从贵族政治发展到官僚政治,这是历史的进步。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所以也有说法,官僚政治是中国“公天下”的开始。(不是指最高权力,而是指统治集团)
1、变化
朝代 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加强)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二).两汉至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学习任务:认真阅读教材,梳理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汉初: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
还包括王国和侯国。即郡国并行制
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州、县二级制,废郡,以州统县
朝代 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加强)





道、州、县三级制
州和县二级 → 路、州、县三级制
(路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省、府、县 三级制
省、府、县三级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未改变,原行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除巡抚外,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思考】 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二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
再到省、路、府、州、县多级的演变,这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西汉 郡(王国)、县(侯国) 二级制
东汉 州、郡、县 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
隋朝 州、县 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 三级制
宋朝 路、州(府)、县 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 多级制
明朝 省、府、县 三级制
清朝 省、府、县 三级制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围绕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的。
而地方行政层级的划分也与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大关系。(如监察区转化为行政区)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皇帝制度(核心)
三公九卿制
全国推行郡县制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夏: 世袭制
商: 内外服制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小结
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
高考真题
(2020.1·浙江高考)《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材料“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利用神权强化王权,故①正确;
夏朝王位世袭制标志着“传贤”演化为“传子”,故②错误,
材料“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见西周注重制度的创新,而非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故③错误;材料西周宗法制是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④正确; 选择A项符合题意。
A
1.下面图中,体现历史上皇权变化的是
课堂练习
2.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B
C
3. 生活在唐代长安的人,能见到的政治现象是
A.三司使长官会见地方官员 B.宰相们到政事堂参加会议
C.各行省的长官进城来述职 D.朱雀大街出现内阁衙门
B
4.“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D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