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动荡的春秋时期
1.(2022·四川泸州·七年级期末)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2.(2022·四川泸州·七年级期末)《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3.(2022·四川乐山·七年级期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局面发生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4.(2022·四川乐山·七年级期末)反映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C.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D.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5.(2022·四川广元·七年级期末)“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6.(2022·四川广元·七年级期末)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诸侯国崛起,最先称霸的是( )
A.晋文公 B.吴王夫差 C.齐桓公 D.楚庄王
7.(2022·四川眉山·七年级期末)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尊王攘夷”的实质是( )
A.尊崇周王室的正统地位 B.有利于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
C.希望得到百姓的支持 D.借周王名义发展自己的势力
8.(2022·四川·雅安中学七年级期末)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
A.地理位置靠海,盛产鱼盐
B.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
C.在内政、生产、军事方面进行改革
D.以“尊王搜夷”为号召,扩充边疆
9.(2022·四川·雅安中学七年级期末)下列有关齐桓公称霸条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经济上:东方大国,经济富庶
B.政治上:管仲改革,国富兵强
C.外交上:尊王攘夷,扩充疆界
D.军事上:城濮之战,成就霸业
10.(2022·四川·雅安中学七年级期末)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A.长平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城濮之战
11.(2022·四川凉山·七年级期末)春秋末期,长江下游北上争霸的诸侯国是( )
A.秦国 B.楚国 C.宋国 D.吴国
12.(2022·四川·雅安中学七年级期末)历史典故“卧薪尝胆”曾被拍成电视剧在中央台播出 。它所反映的事实是:
A.武王伐纣 B.分封诸侯
C.诸侯争霸 D.秦并六国
13.(2022·四川南充·七年级期末)春秋争霸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中原各国同周边的戎、狄等族也进行了长期的交往和争斗,这个过程中孕育的积极因素是( )
A.各诸侯国发展不平衡 B.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C.战争中大量人员的伤亡 D.促进了民族间交融
14.(2022·四川·雅安中学七年级期末)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时期,是因为(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新旧制度更替 D.百家争鸣
15.(2022·四川乐山·七年级期末)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16.(2022·四川达州·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兼并战争不断,百家争鸣,思想空前活跃……这一切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各诸侯国的变法 B.农业的精耕细作
C.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D.分封制的瓦解
17.(2022·四川泸州·七年级期末)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标志是
A.青铜农具的运用 B.耕地面积扩大
C.山林得到开发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8.(2022·四川广安·七年级期末)春秋后期,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和深耕细作创造了条件的是
A.磨制石器和骨耜的出现 B.青铜工具的出现
C.打制石器和牛耕的出现 D.铁制工具和牛耕的出现
19.(2022·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校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在于(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生产力发展 D.商鞅等人变法
20.(2022·四川眉山·七年级期末)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受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春秋诸侯争霸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战国七雄战争不断
21.(2022·四川绵阳·七年级期末)按中国古代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的材质来看,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石器、青铜器、铁器 B.石器、铁器、青铜器
C.青铜器、石器、铁器 D.铁器、石器、青铜器
22.(2022·四川广安·七年级期末)如图农具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是
A. B.
C. D.
23.(2022·四川绵阳·七年级期末)“现代考古在战国时期的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镢、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
A.生铁铸造由秦、魏两国垄断经营 B.铁制农具在战国已经比较成熟
C.铁制农具在战国是陪葬必需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24.(2022·四川遂宁·七年级期末)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B.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C.奴隶消极怠工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25.(2022·四川达州·七年级期末)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26.(2022·四川德阳·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作用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商周时期 D.三国时期
27.(2022·四川眉山·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引用材料原文指出当时实行这种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二 周王室势力变化表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约方圆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约方圆600里,往后辖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约方圆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王室辖下的军队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2)材料二反映周王室的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春秋时期哪一政治局面的出现?
材料三 春秋时期,一些势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图谋称霸,相互之间开展了争夺土地、人口和掠取各国贡物的兼并战争。一些中小封国被邻近的大国吞并,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
材料四 “……而且秦、晋两国又有同样的成就,秦的成就是融化了西戎,晋的成就就是融化了狄人……名义上把这些部落剪灭了,实际上却把全部戎、狄民众的文化提高了,好使他们和中原民众处在平等的地位。到战国就再没有所谓‘华夏’和‘戎狄’的区别了。”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卷二秦与晋的崛起和晋文公的霸业》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春秋争霸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拜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子,说明的是当时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A项排除;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C项排除;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排除。故选B。
2.B
【解析】依据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说明东周时期①周天子威望下降。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根据所学可知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错误。B项正确;A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B项。
3.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礼乐征伐”本该是天子出,而此时却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周天子势力衰微,几个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因此出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政治局面,D正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局面与“夏朝、商朝”无关,排除AB;西周是“礼乐征伐天子出”,排除C;故选D。
4.D
【解析】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周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故选D;ABC是西周不同时期的政治特点,排除。
5.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的春秋五霸之首指的是齐国齐桓公,B项正确;周武王是西周建立者,春秋争霸出现在东周,且是诸侯国,排除A项;晋文公、 楚庄王均是齐桓公之后的霸主,排除CD项。故选B项。
6.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状态,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C项正确;晋文公、吴王夫差和楚庄王称霸都在齐桓公之后,排除ABD项。故选C项。
7.D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进行征战,实际是借周天子之名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争夺霸主地位,D项正确;尊崇周王室的正统地位只是表象,不是实质,A项错误;有利于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是诸侯争霸的客观作用,B项错误;尊王攘夷主要是以此号令诸侯,而不是希望得到百姓的支持,C项错误;故选D项。
8.C
【解析】春秋时期齐国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成为霸主。春秋时期晋国晋文公继位后就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号召国内大力改进生产工具,施惠百姓,奖励垦殖,发展生产,繁荣社会经济。所以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在内政、生产、军事方面进行改革”,C项正确;晋不靠海,排除A项;他们没有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排除B项;D项是齐国,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接着晋国和楚国双方展开城濮之战,晋军大胜,从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ABC和齐桓公称霸有关,故选D。
10.D
【解析】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大战,秦军胜,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抗秦了,故A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战国时期为救赵国,齐国派孙膑在桂陵之战中避实击虚,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取得胜利,故B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战国时期,为救韩国,齐国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国,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故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公元前632年,晋楚之间的争霸战争,晋军胜,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故D项符合题意;所以本题应选D。
11.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末期,长江下游北上争霸的诸侯国是吴国,D项正确;秦国和宋国都没有位于长江流域,排除AC项;楚国位于长江中上游,排除B项。故选D项。
12.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末年,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了春秋诸侯争霸的战争,吴王夫差时,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三年屈辱,回国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终于灭掉吴国,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到华夏族。因此,春秋争霸过程中孕育的积极因素是促进了民族间交融,D项正确;A项是春秋争霸战争爆发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C项是春秋争霸战争的消极影响,与题干“积极因素”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14.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和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即新旧制度的更替时期,C符合题意;ABD选项属于社会变革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5.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历史统一的趋势日趋明显。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我国历史进入了新旧制度更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即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为封建社会。故题干现象出现的根源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C项正确;为了赢得兼并战争,各诸侯国进行变法,排除A项;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推动农业的精耕细作,排除B项;分封制的瓦解与“思想空前活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标志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D项正确;商周时期就已经运用青铜农具,排除A项;耕地面积扩大、山林得到开发,并不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的主要标志,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的主要标志应是生产工具或或技术的进步,排除BC项。故选D项。
18.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夏朝就已经出现了少量的青铜工具,排除B项;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原来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而导致社会急剧变化,C项正确;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背景,而非根本原因,排除AB两项;商鞅等人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而非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末年,牛耕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为保护耕牛,各国精致 宰杀,加大对宰牛者的惩罚,故题干中现象的出现是生产方式的变革,C项正确;贵族禁止用牛祭祀宗庙,不能 说祖先崇拜的消失,排除A项;材料不能显现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的信息,排除BD项。故选C项。
21.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使用石器工具。夏朝时出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A项正确;BCD顺序错乱。排除BCD。故选A项。
22.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扩大、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所以B项符合题意;骨耜是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耧车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农民改进的耕地工具,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23.B
【解析】从材料中获悉,秦魏等国故地出土成套铁制农具,说明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普遍使用,这说明铁制农具在战国已经比较成熟,B项正确;A项中“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明显错误,故排除A;由部分墓中出土物品就推断是随葬必备品太过武断,与史实不符,故C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最早成套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河南,故排除D;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题干的内容,结合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中的农具的改进,了解我国古代农具的革新和耕作方式的演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24.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意思是:百姓公作劳动就不积极,分地劳动就积极,这是因为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使得分地成为可能,D项正确;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与题干信息“公作则迟”“分地则速”不符,排除A项;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奴隶消极怠工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项。故选D项。
25.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居民使用骨耜;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春秋后期出现铁制农具。由此可见,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③④①②,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26.A
【解析】依据题干: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结合课本所学,春秋时期,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出现了两牛牵引的犁,。牛耕的使用使得畜力代替了人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A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27.(1)制度:分封制。原因: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2)变化:从西周到东周,王室的直辖地、人口、军队越来越少,财力物力越来越弱,政治地位严重削弱,王室衰微。局面:诸侯争霸。
(3)影响: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很多弱小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国家的局部统一;导致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分析】(1)
制度:根据材料一“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原因:根据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可知,靠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2)
变化:通过对比表格中西周、东周王室所直辖的土地、军队、人口数量的减少情况以及天子政治地位的下降情况可知,从西周到东周,王室的直辖地、人口、军队越来越少;财力物力越来越弱;政治地位严重削弱,王室衰微。局面: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变化导致了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3)
影响:根据材料三“一些中小封国被邻近的大国吞并”“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等信息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很多弱小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国家的局部统一;根据材料四“秦的成就是融化了西戎,晋的成就就是融化了狄人”“到战国就再没有所谓‘华夏’和‘戎狄’的区别了”等信息可知,导致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