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四川省各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四川省各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7 21:4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5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2022·四川自贡·七年级期末)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了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蔡伦排名第四。蔡伦排名靠前,是因为他
A.发明了指南针
B.改进了造纸术
C.发明了火药
D.改进了印刷术
2.(2022·四川遂宁·七年级期末)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面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 麻头及粒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李冰 B.蔡伦 C.祖冲之 D.贾思勰
3.(2022·四川成都·七年级期末)为造纸术的改进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
A.墨翟 B.张衡 C.蔡伦 D.祖冲之
4.(2022·四川·雅安中学七年级期末)下面几位历史人物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 )
A.王猛 B.蔡伦 C.曹丕 D.许攸
5.(2022·四川广安·七年级期末)汉武帝批阅奏折时,有时一个奏折所用的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东汉时期,这种不方便现象得到了改善,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哪一人物的重大贡献
A.王羲之 B.祖冲之 C.华佗 D.蔡伦
6.(2022·四川达州·七年级期末)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以下属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成就是
A.首创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B.擅长开刀等外科手术
C.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D.编制医学体操“五禽戏”
7.(2022·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校七年级期末)2020年中国在抗疫期间,治疗新冠肺炎采取了预防与治疗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在我国汉代中医学就有“治未病”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张仲景 B.扁鹊 C.华佗 D.李时珍
8.(2022·四川德阳·七年级期末)被国家卫健委纳入第6、7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清肺排毒汤,是由《伤寒杂病论》中多个方剂优化组合而成。此书作者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9.(2022·四川遂宁·七年级期末)《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据此可知,华佗
A.善治伤寒杂病 B.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
C.擅长内科 D.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
10.(2022·四川乐山·七年级期末)他医术高明,擅长外科手术,研制成全身麻醉的药剂"麻沸散"。他是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11.(2022·四川内江·七年级期末)某同学下课不小心把手摔伤需要手术,如果生活在东汉,最应该看的医生是
A.蔡伦 B.张仲景 C.司马迁 D.华佗
12.(2022·四川·雅安中学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大将关羽曾被毒箭射伤,当时能为他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应是( )
A.扁鹊 B.华佗 C.霍去病 D.张仲景
13.(2022·四川成都·七年级期末)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中医为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人物中对中医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李冰 B.张仲景 C.卫温 D.贾思勰
14.(2022·四川宜宾·七年级期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文化成就斐然。其中,对于现今应对新冠疫情依然能够提供帮助的中医成就是( )
A.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B.祖冲之的《大明历》
C.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D.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15.(2022·四川凉山·七年级期末)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 )
A.蔡伦 B.张仲景 C.华佗 D.班超
16.(2022·四川凉山·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东汉蔡伦从原材料上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进;
B.扁鹊在《伤寒杂病论》中阐述了中医学理论;
C.张仲景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疾病预防;
D.华佗发明“麻沸散”并运用在外科手术中。
17.(2022·四川广元·七年级期末)古代中国科技发展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下列科技成就与下图人物相关的是( )
A.发明了造纸术 B.写出了科技著作《齐民要术》
C.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D.创制了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18.(2022·四川眉山·七年级期末)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因果”、“皆大欢喜”、“彼岸”等。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是源自佛教的《维摩诘经》。这说明
A.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B.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C.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D.佛教和道教都起源于中国本土
19.(2022·四川遂宁·七年级期末)下列著名的旅游景点中,与蓬溪的高峰山一样同是道教旅游景点的是
A. B.
C. D.
20.(2022·四川成都·七年级期末)汉语中的“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在劫难逃”“大千世界”“因果”“皆大欢喜”“彼岸”等,和雕塑艺术如龙门石窟及云冈石窟等,都渗透了哪一宗教的影响( )
A.佛教 B.道教 C.太平道 D.五斗米道
21.(2022·四川乐山·七年级期末)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民间兴起的时间大约是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时期
22.(2022·四川达州·七年级期末)2014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如图所示三幅图片带我们感受了中国文化遗产的魅力。有关三幅图片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图一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
B.图一工程的主持修建者是李冰父子
C.图二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D.道教形成于西汉后期
23.(2022·四川遂宁·七年级期末)下图两个建筑分别体现了佛教、道教文化内涵,佛教正式传人中国、道教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是
A.秦朝 B.东汉 C.北魏 D.周朝
24.(2022·四川泸州·七年级期末)在2021年12月3—4日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方向。我国本土宗教—道教产生的时期是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东汉
25.(2022·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校七年级期末)据《史记 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26.(2022·四川德阳·七年级期末)《史记》的记载是我们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表明
A.《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具有唯一性
B.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C.口头传说不足以印证历史
D.文献记载没有参考价值
27.(2022·四川资阳·七年级期末)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勤奋好学,饱读书籍,爱憎分明,记事公正,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 )
A.《论语》 B.《史记》 C.《齐民要术》 D.《资治通鉴》
28.(2022·四川广安·七年级期末)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A.《资政通鉴》 B.《史记》 C.《汉书》 D.《三国志》
29.(2022·四川遂宁·七年级期末)《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商鞅变法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0.(2022·四川内江·七年级期末)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春秋》 B.《伤寒杂病论》 C.《史记》 D.《齐民要术》
31.(2022·四川凉山·七年级期末)《史记》记载的历史是( )
A.春秋到东汉 B.战国到三国 C.夏朝到晋朝 D.黄帝到汉武帝
32.(2022·四川达州·七年级期末)“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维帛者谓之为纸。谦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敏布、鱼网以为纸。”促成这一变化的人是____。
33.(2022·四川广安·七年级期末)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______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______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4.(2022·四川内江·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图王朝是谁在哪一年建立的?它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 汉字与甲骨文字对比表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麻纸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骨文出现在什么朝代?我国人民在什么朝代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造纸术的发明有什么世界意义?
35.(2022·四川成都·七年级期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探究一 【汉字之美】
材料一 当时药店收“龙骨”有规定,带字的不要,因此,药铺老板拒收上面有刻画痕迹的龙骨。农民挖出甲骨(下图)后,就用小刀将上面的痕迹刮掉,以6文钱一斤的价格卖给药铺。于是许许多多的商代史料被磨成粉,当作药吃进肚里,这就是所谓的“人吞商史”。
(1)材料一的“人吞商史”故事中,“有刻画痕迹的龙骨”上面的文字是什么?这一文字的发现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诏书发至桂林,出现了当地人不认识的情况。文字的不统一,无疑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令的畅通,因此秦始皇下令推行“书同文(如图),车同轨”。
——摘编自人教版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上》
(2)为了避免材料二中“诏书……当地人不认识”的情况出现,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 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汉代(A)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魏晋时期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相传唐太宗酷爱书法,尤其对王羲之的作品喜爱有加。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的作品后,爱不释手……临终前,要求太子将此作品真本随同下葬,以便他在地下也能随时欣赏。
——摘编自人教版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上》
(3)材料三中的(A)指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一个?材料三中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持什么态度?
探究二 【思想之光】
材料四
秦坑儒谷 汉代讲经图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他们都想达到什么目的?
探究三 【史学之极】材料五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因仗义执言被关入狱中,遭受酷刑。……但他忍受巨大的悲痛发奋著述,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了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司马迁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他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人教版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上》
(5)材料五体现了司马迁的什么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他写出了哪一部历史巨著?
36.(2022·四川遂宁·七年级期末)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文字篇】
材料一
(1)读材料一图回答,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秦统一后颁行全国的文字是什么?
【思想篇】
材料二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
(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代哪一位大思想家的主张?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三 统一是秦汉时代的社会主题,思想学术的统一,也势在必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不断改造儒……这促使统治集团向儒家倾斜,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
——滕福海《董仲舒与罢黜百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治集团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的主要措施。
【医学篇】
材料四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0年3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公布了中医药抗疫的一组数据: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摘自《医学之声》
(4)依据材料四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东汉时全面阐述中医理论的名医和医学著作。
【文艺篇】
朝代:西汉 人物:司马迁 作品:(①) 地位: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 朝代:东晋 人物:(②) 作品:《兰亭序》 地位:“天下第一行书”
(5)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中①的内容。
(6)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中②的内容。
【工匠篇】
(7)“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上图中这件绝世青铜精品。请你说出这件青铜器的名称。
材料五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8)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谁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科技篇】
蔡伦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 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 麦克 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 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 排在第七位。 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 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
图三蔡伦
(9)上图中蔡伦因何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
(10)通过以上问题探究,请谈谈当代青年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37.(2022·四川达州·七年级期末)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文字篇】
(1)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图一中文物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是?由此文字推测,目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是在什么时期?
(2)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统一: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布全国。根据图二回答,秦朝通用字体对应的是____。(填对应字体下方字母)
【思想篇】
材料一 孔子言论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言论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上述言论被收录在哪一部著作当中?请你谈谈他在教育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史学篇】
材料二 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他继任太史令后,因仗义执言被关入狱中,遭受酷刑,肉体和精神上遭到极大摧残。但他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发愤著述……该著作“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创造了纪传体的形式,成为一部不朽的史学著作。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4)根据材料二,判断该部史学著作是?他是谁?
(5)材料二中“他因仗义执言被关入狱中,遭受酷刑,肉体和精神上遭到极大摧残。但他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发愤著述”,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科技篇】
材料三 如图
(6)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三的人物被后人称为的医圣,他是?图四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你能否写出一项与他有关的成就?
(7)我们作为的中学生应怎样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8.(2022·四川泸州·七年级期末)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和自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字传承
材料一
刻有文字的骨片 秦统一文字
思想传承
材料二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
医学传承
材料三
2021年3月4日,泸州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召开,主要任务是研究部署新时代泸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深化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
——摘自《泸州新闻网》
科技传承
材料四 在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许多遗址和基葬中,发现了不同时期制造的古纸。……这些古纸不但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
——摘自《中国考古学秦汉篇)
(1)读材料一回答,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秦统一后颁行全国的文字是什么?秦朝文字的统一有什么意义?
(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代哪一位大思想家的主张?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核心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3)图中所示的医学家在中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请写出他的医学著作。结合材料,谈谈泸州对中医重视的意义。
(4)材料中发现的古纸出现于哪个时期?材料中提到的蔡伦对造纸术有什么贡献?
39.(2022·四川泸州·七年级期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哲思一脉】
材料一:一般认为,他是中国古代私学的创始人……在他的私学里,只要你好学、想学,就“有教”,至于你原先和现今的情况怎么样,是不必过问的,那叫“无类”。
——摘编自陈雪良《春秋史》
(1)图片人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指出他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局面的举措及其教育主张。
材料二: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游说诸侯。战国的诸子百家主张学以致用,推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治国方略,不可避免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孟子曾游说于齐、魏、滕、薛、宋、郯、梁等国,慷慨陈词,阐述儒家的理论和政见。
——樊树志《国之概要》
(2)材料二中的“两种社会现象”是哪一个思想局面的表现?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诸子百家”活动产生的影响。
【医学传承】
材料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抗疫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习近平特别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国新闻网《医圣祠前观古今,习近平“把脉”中医药发展》2021年5月13日
(3)材料三中提到《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他的哪一理论?根据材料,我们应如何传承中医药精华、守正创新?
【人与自然】
材料四:据《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都江堰水利工程由谁主持修建?根据材料四说明该水利工程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有什么影响?
材料五:贾思勰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掌握农作物的生产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5)依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回答,贾思勰的主张是通过他的哪部著作体现出来的?这部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怎样的科学精神?
40.(2022·四川乐山·七年级期末)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是我们探究历史真实的载体,是我们论从史出的依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都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用他(月氏王)的头作为喝酒的器具,月氏远逃且一直仇恨匈奴,但却苦于没有帮手来共同抗击匈奴。大汉正想消灭匈奴,听了这话,就想派使者去月氏。出使必须经过匈奴地盘,于是就招募敢于出使的人。张骞以中郎将应募,出使月氏。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开凿于初唐(唐618—907年)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如下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于是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
——摘自莫高窟第323窟故事
材料三 2015年底,江西省南昌市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震动全国。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简《论语》(如下图)等珍贵文物上万件。
——摘编自相关考古发掘报道
材料四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第一手材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材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材料所作的研究及解释。
(1)材料一中张骞出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史记》的作者是谁?该书的历史地位如何?
(2)材料二反映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
(3)材料三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尊崇哪家思想?这可能与汉代哪一项政策有关?
(4)最可信的史料是第一手材料,结合材料四的知识,判断材料二和材料三哪则属于第一手材料?
41.(2022·四川宜宾·七年级期末)综合探究题:两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根据材料探究两汉的发展。
【创新制度促一统】
材料一
【开放丝路促交流】
材料二 丝绸之路的地图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亚欧的丝绸之路。此后,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日趋密切,最终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汉朝政府在西域沿线修筑长城,构建军事防御设施,保证了往来道路的畅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白寿彝《中国通史》
【科技文化促发展】
材料三 两汉历史名人辈出,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各地为了纪念这些历史名人,设置纪念园,铸造雕像,让后人铭记他们。(见下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有何意义?
(2)指出地图的A(地点)和B(国家)的名称。根据文字材料分析汉朝如何保证“往来道路的畅通”?根据地图信息和文字材料分析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作用?
(3)在三位历史名人中任意选择一位名人,说出他们的代表成就及其成就产生的影响。
【两汉文明说强大】
(4)汉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很大,科技文化先进、中外交流频繁的一个强大国家,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成为强大国家的因素。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B
【解析】根据“用树肤 麻头及粒布,鱼网以为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造纸术的改进,改进造纸术的是蔡伦,故选B;李冰修建了都江堰,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求得了圆周率,贾思勰是著名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排除ACD。
3.C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C项正确;墨翟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张衡是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制造出地动仪,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成就显著,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的成本更低廉,使用更广泛,对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B项正确;王猛是前秦时期的大臣、政治家、军事家,排除A项;曹丕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排除C项;许攸本是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的使用更加便捷,D项正确;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祖冲之是南北朝时的数学家,曾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排除ABC项。故选D项。
6.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广泛收集医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C项符合题意;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擅长针灸、开刀等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同时还编制了医学体操“五禽戏”,以强身健体。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题干中“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是解题的关键。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7.A
【解析】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治未病”理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据题干关键信息“治未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张仲景,A符合题意;扁鹊是我国古代名医,但与“治未病”无关,B排除;华佗是东汉名医,与“治未病”无关,C排除;李时珍著药学巨著《本草纲目》,D排除。故选择A。
8.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治未病”理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书中,收录了300多个药方,到现在仍被人们所借鉴,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B正确;扁鹊、华佗都不低《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排除AC;李时珍编写了《本草纲目》这部空前规模的药物学巨著,排除D。故选B。
9.D
【解析】材料中华佗认为运动有助消化,促进血液循环,防止生病,据此可知,华佗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D项正确;张仲景善治伤寒杂病、擅长内科,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而且材料没有体现华佗的医学专长和理论开创,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0.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汉末年名医华佗能够实施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然后进行各种手术,C项正确;发明麻沸散的是华佗,不是扁鹊、张仲景和李时珍,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把手摔伤需要手术”“东汉”“医生”,结合所学知识,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擅长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在进行开刀等手术。这是医学史上的创举。D项正确;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排除A项;张仲景也是东汉名医,他钻研医学,收集许多民间药方,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写成《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但与“手术”无关,排除B项;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的史学家,编写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解析】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用于全身麻醉, B正确;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创立望闻问切四诊法,A排除;霍去病是西汉时期反击匈奴的名将,C排除;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但并不擅长外科手术,D排除。故选B。
13.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B项正确;李冰主持都江堰水利工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卫温是三国时期东吴将领,曾任将军职,230年,东吴皇帝孙权命他与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亶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贾思勰是北魏、东魏时期大臣,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写成的医学著作是《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可知他在该著作中提出的“治未病”理论对今天我们预防新冠肺炎仍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C项正确;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A项;南朝的祖冲之,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创立大明历,与历法相关,排除B项;顾恺之是东晋时的著名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B项正确;蔡伦和班超都不是医学家,排除AD项;华佗是张仲景同时代的名医,但没有被称为医圣,排除C项。故选B项。
16.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因此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描述不正确的是“扁鹊在《伤寒杂病论》中阐述了中医学理论”。B项符合题意;东汉蔡伦从原材料上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进;张仲景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疾病预防;华佗发明“麻沸散”并运用在外科手术中;都是符合史实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张仲景是东汉名医,他是中国临床医学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C项正确;造纸术是西汉时期发明的,排除A项;《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所著的农学方面的著作,排除B项;《大明历》是祖冲之所著,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是源自佛教的《维摩诘经》”都说明了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佛教的传播情况,排除A、B项;佛教不是本土宗教,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城山是道教四大名山之首,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在山中传道,后来羽化于此山,A项正确;山东曲阜孔庙是祭祀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祠庙,排除B项;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排除C项;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开凿的佛教石窟,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解析】“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在劫难逃”等都是佛教的说法,为了宣传佛教,南北朝时期的统治阶级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雕塑艺术如龙门石窟及云冈石窟等,渗透了佛教的影响,A项正确;BCD项宗教都是诞生于中国,与“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在劫难逃”等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21.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的结合,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长生不老,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点睛】
22.D
【解析】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影响,D项符合题意;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排除AB项;秦始皇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排除C项。故选D项。
23.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在东汉明帝时正式传人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B项正确;秦朝、北魏和周朝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24.D
【解析】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思想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奉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东汉末年在民间兴起,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D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5.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B项正确;AC材料中并为反映出来,排除;司马迁是私人著史,不是秉承朝廷旨意。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26.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司马迁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而撰写的。虽然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可见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故应选B。
27.B
【解析】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不朽历史巨著《史记》,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选B;《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主要记述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等方面的著作,A错误;《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有关农业方面的著作,C错误;D是司马光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通史,排除。
28.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史记》∶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它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故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项正确;《资治通鉴》,北宋司马迁所著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而不是“纪传体通史”,排除A项;《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29.C
【解析】《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到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而选项①②③都在这段时间之内,只有④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不在这段时间之内。故C正确;A、B和D排除。故选C。
30.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结合课本所学,西汉时期我国伟大的史学家,经过十年多年的刻苦努力,编写了《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了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排除A项;《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张仲景编写的一部医书,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31.D
【解析】《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D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项。故选D项。
32.蔡伦
【解析】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为原料,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33. 张仲景 司马迁
【解析】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34.(1)禹和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商朝。西汉;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4分,答汉朝不给分)
【分析】(1)
根据材料一,可知图示王朝是夏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因此禹在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夏朝,它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因此甲骨文出现在商朝。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他造的纸称“蔡侯纸”。因此我国人民在西汉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35.(1)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造纸术。喜爱有加;爱不释手。
(4)秦始皇反对儒家思想或焚书坑儒;汉武帝支持儒家思想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5)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公正不阿;秉笔直书;爱憎分明。《史记》。
【解析】(1)
根据所学可知,“有刻画痕迹的龙骨”指的是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文字为甲骨文;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可从史学研究和文字本身来分析,甲骨文记录内容广泛,对研究商周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从文字发展的角度说,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
根据材料可知,“书同文”即统一文字,秦朝统一的文字为图中的小篆。“文字的不统一,无疑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令的畅通”说明统一文字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政令畅通。
(3)
根据所学可知,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的是东汉造纸术的改进,纸张的质量提高,成本降低。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的作品后,爱不释手……临终前,要求太子将此作品真本随同下葬,以便他在地下也能随时欣赏。”说明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爱不释手,喜爱有加。
(4)
根据材料可知,坑儒谷反映了秦朝采取的焚书坑儒的措施,对儒家等学派采取打压措施;汉代讲经图则反映汉代儒家受到重视,汉武帝推崇儒学,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汉武帝推崇儒学也是为了在思想上巩固统治,所以两者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5)
根据材料可知,“因仗义执言被关入狱中”“他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体现了司马迁公正不阿,秉笔直书;“忍受巨大的悲痛发奋著述,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体现他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肯定了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司马迁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体现他爱憎分明的精神。根据所学可知,司马迁作为西汉史学家,他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6.(1)甲骨文;小篆。
(2)孔子;仁。
(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长安办太学,培养儒学人才。(任意一点即可)
(4)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5)①《史记》
(6)②王羲之
(7)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
(8)李冰
(9)改进造纸术
(10)积极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尽自己的力量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有利的建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1)
依据材料中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划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3)
根据材料三“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不断改造儒……这促使统治集团向儒家倾斜,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因此,“统治集团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的主要措施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长安办太学,培养儒学人才等。
(4)
依据材料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因此,东汉时全面阐述中医理论的名医和医学著作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5)
依据材料中“西汉”、“司马迁”、“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等信息并所学知识,《史记》的作者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可知①是《史记》。
(6)
依据材料中“东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可知②是王羲之。
(7)
依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图中这件青铜器就是司母戊鼎。
(8)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泯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
(9)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10)
本题为开放试题,结合材料和问题可知,我们当代青年应积极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尽自己的力量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有利的建议。
37.(1)甲骨文;商朝。
(2)D。
(3)《论语》;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
(4)《史记》;司马迁。
(5)面对挫折、身心摧残,毫无畏惧的精神以及为了理想和正义,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告诉我们应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逃避现实,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
(6)张仲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设计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7)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解析】(1)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图一中文物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是甲骨文;由此文字推测,目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是在商朝时期。
(2)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统一: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布全国。根据图二回答,秦朝通用字体对应的是D。
(3)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上述言论被收录在《论语》当中,他在教育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有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
(4)根据材料二可知,该部史学著作是《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史记》的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5)材料二中“他因仗义执言被关入狱中,遭受酷刑,肉体和精神上遭到极大摧残。但他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发愤著述”,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的教育意义是面对挫折、身心摧残,毫无畏惧的精神以及为了理想和正义,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告诉我们应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逃避现实,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
(6)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的人物被后人称为的医圣,他是张仲景;图四是南北朝时期的杰出科学家祖冲之,他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设计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7)我们作为的中学生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38.(1)甲骨文小篆:政令畅通、人民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孔子仁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或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符合题意即可。)
(3)《伤寒杂病论》推动了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工作。
(4)西汉改进造纸术
【解析】(1)
读材料一图片“刻有文字的骨片”可知,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秦统一后颁行全国的文字是小篆,秦朝时期统一文字有利于政令畅通、人民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
根据材料二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的主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其核心思想的现实意义是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或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符合题意即可。)
(3)
依据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人物是张仲景,东汉时全面阐述中医理论的名医是张仲景,医学著作是《伤寒杂病论》。意义:根据“深化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可归纳出推动了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工作。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39.(1)核心思想:“仁”。举措: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两个答案顺序不能乱)。
(2)局面:百家争鸣。影响: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群星璀璨的时代,促成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荣的局面;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甚至东方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3)张仲景;“治未病”理论;现代社会中,中医药研究要与时俱进,要加强中西医结合,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
(4)李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5)《齐民要术》;实践求知的探索精神和坚定执着的恒心毅力等。
【解析】(1)
结合图片可知人物是孔子,他的核心思想:“仁”。举措:根据材料“一般认为,他是中国古代私学的创始人”得出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教育主张:根据材料“只要你好学、想学,就‘有教’,至于你原先和现今的情况怎么样,是不必过问的,那叫‘无类’”得出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
(2)
局面:根据材料“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游说诸侯”并结合所学得出是百家争鸣的表现。影响:根据材料“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得出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群星璀璨的时代,促成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荣的局面;根据材料“战国的诸子百家主张学以致用,推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治国方略,不可避免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并结合所学百家争鸣的意义得出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甚至东方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3)
根据材料“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并结合所学得出《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根据材料“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得出“治未病”理论;根据材料“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得出现代社会中,中医药研究要与时俱进,要加强中西医结合,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
(4)
结合所学得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李冰主持修建;根据材料“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得出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5)
根据材料“贾思勰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得出《齐民要术》;根据材料“掌握农作物的生产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得出实践求知的探索精神和坚定执着的恒心毅力等。
40.(1)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目的:寻访金人的来历;意义: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或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3)儒家思想;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
(4)材料三属于第一手材料。
【解析】(1)
根据材料可知,“月氏远逃且一直仇恨匈奴,但却苦于没有帮手来共同抗击匈奴”说明张骞出使月氏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根据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从史书体例上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
根据材料二可知,“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于是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说明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寻访金人的来历。根据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
根据所学可知,《论语》是记录孔子思想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所以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尊崇儒家思想。根据材料可知,墓主人是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立为正统思想。
(4)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三出土的文物属于第一手资料,材料二是唐朝时的壁画,讲述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不同看法,属于第二手材料。
41.(1)措施:实施推恩令;统一铸五铢钱(或者铸币权收归中央);北击匈奴(漠北战役)。
意义: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假如答成了每一个措施的意义,也可以给分,但不完整要适当扣分)。
(2)A:长安和B:大秦(古罗马)。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构建军事防御实施。意义: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经济(或者贸易的往来)的交流。
(3)司马迁,写了历史巨著《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或者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或者蔡侯纸),纸取代简帛,成为方便的书写材料(或者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任选其中的一位说出其代表成就及其成就产生的影响即可,说明不拘泥于语言表达,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4)从巩固政权的措施(制度创新)杰出的人物的推动、科技文化的发展、中外交流的加强等方面来归纳。
【分析】(1)
措施:根据材料一可得出,汉武帝实施了推恩令;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北击匈奴(漠北战役)等措施。
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可以从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等角度作答。
(2)
名称:根据地图及所学可得出,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途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古罗马(大秦)为终点,故A是长安,B是大秦(古罗马)。
做法:根据材料“……最终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可得出,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根据材料“汉朝政府在西域沿线修筑长城,构建军事防御设施”可得出,构建军事防御实施。
意义:根据材料“……保证了往来道路的畅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可得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促进经济(或者贸易的往来)的交流。
(3)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任选其中的一位说出其代表成就及其成就产生的影响即可。如选择司马迁,可以从司马迁写了历史巨著《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或者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等角度作答。
如选择张仲景,可以从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等角度作答。
如选择蔡伦,可以从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或者蔡侯纸),纸取代简帛,成为方便的书写材料(或者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等角度作答。
(4)
因素:根据上述材料可得出,可以从从巩固政权的措施、制度创新、杰出的人物的推动、科技文化的发展、中外交流的加强等方面来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