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类型:A(部编版)
榆林市第十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于1964 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从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目前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全年亩产达到1530.76公斤。杂交水稻现在已在印度、美国、巴西等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
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断攀登杂交水稻研究的高峰,用行动践行担负国家粮食安全的赤诚初心和使命责任。
(摘自科技部官网,2021年05月23日)
材料二:
新华社长沙5月24日电 5月24日,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人们来到这里,与袁隆平告别。上午10时,“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遗体送别仪式在铭德厅开始。
铭德厅门口,写着挽联。哀乐低回。袁隆平躺在鲜花翠柏中,面容安详。阳光透过天花板的玻璃洒落在他身上。他穿着红蓝格子村衫和深蓝色西装外套,这是他生前最喜欢的衣服。
10时15分,铭德厅内开始默哀。
铭德厅外,长沙明阳山仿佛被人潮淹没。拥挤的人群中,许多人看不清面容,一眼望去,只能见到一朵朵明黄和雪白的菊花——人们把手中的鲜花举过头顶。
前往殡仪馆的柏油路被人群挤满。
年轻的外卖骑手,骑着摩托车缓慢穿行。外卖箱里,有满满一箱金色稻穗。下单的人来自广东、福建、重庆……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说:“袁老没有留下任何遗言。”“袁老一直相信,我们会把杂交水稻事业好好干下去。我想,他是放心的。”
这一天,长沙气温23℃。科研工作者说,这是适宜杂交水稻生长的温度。
(摘自新华网,2021年05月24日)
材料三;
11 月15日,袁隆平骨灰安葬仪式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在袁先生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他生前写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杂交水稻是世界性科技难题,但在我国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一名普普通通的青年教师袁隆平,没有经费,没有设备,更没有科研团队,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彼时,农学界认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流传着“三系三系,三代人搞不成器”的谣言。不受外界影响,1964年,袁隆平和助手们先后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实验,“死磕”9年,直到1973年,袁隆平团队才成功实现了“三系配套”。三系法研究成功了,袁隆平又出发,向两系法进军。
随着三系法、两系法研究的接连成功,袁隆平的头脑中开始思考:杂交水稻要实现超高产,理想株型应该是怎样的?
他开始瞄准世界水稻研究另一个重大难题—-培育“超级杂交稻”。
那时,袁隆平已经59岁。他设计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株型模式,很难满足试验条件,直到一天,他到江苏省农科院考察,看到了培矮64S/E32的试验田,顿时思想火花不断闪现,“这不就是我日思夜想的,超高产的理想株型吗?”
返湘后,袁隆平立即设计出了超级杂交水稻的理想株型模式。
正是在这一株型模式技术路线的指导下,我国超级水稻的研究捷报频传。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到了2020 年,已经90岁高龄的他,又提出了更高、更难、更新的冲击目标:研究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杂交水稻和耐盐碱水稻,确保我国杂交水稻持续领跑世界。
“有生之年,我要实现20吨/公顷(亩产1333公斤)的目标,我很有信心!”袁隆平说。一粒好种子足以改变世界。如今,袁隆平生前的“禾下乘凉梦”,正通过一代代人努力实现。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介绍,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9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8000多亿公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逐渐走向了世界,年种植面积超过8000万公顷。“他为实现中国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为保障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吴孔明说。
4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曾到袁隆平先生的田地里看材料。那时,袁隆平关心他最近在忙什么,55岁的钱前回复袁隆平:身体感觉疲惫,干不动了。
袁隆平说;“人到五十五,犹如出山虎。”当场,就请袁先生把这句话写在了纸上。
至今,这张纸条仍放在钱前的书房里。
邓华凤说,在袁隆平自己的书房里,一直挂着一首自题的小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11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隆平荣誉等身,既是他不懈努力的明证,也是国家对劳动者的赞美与肯定。
B.袁隆平没有遗言,是因为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继承了他未完成的事业。
C.袁隆平践行了“做一颗好种子”的铮铮誓言,穷其一生力求实现“禾下乘凉梦”。
D.袁隆平书房里的小诗,既激励着他自己,也勉励着邓华凤等人永无止境地探索。
2.下列对三则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隆平成功选育的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已推广到全国应用,并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
B.明阳山送行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袁隆平的追思,也彰显了我们的社会尊重劳动者的传统美德。
C.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近60年,不为私利,不计得失,可以说他与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息息相关。
D.袁隆平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精神影响一代代科研人刷新着我国杂交水稻产量的记录。
3.下列关于三则材料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是消息,真实,及时、简明地介绍了袁隆平的逝世,概括介绍了他一生的功绩,给予他高度评价。
B.材料二是特写,选取人们与袁隆平“告别”的几个镜头,再现当时的场景,表达对袁隆平的崇敬缅怀之情。
C.材料三是通讯,多角度、分层次地叙述了袁隆平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等精神。
D.三则材料都围绕袁隆平逝世这一事件展开报道,运用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具有真实性、抒情性的特点。
4.请理解材料二画线句子的丰富意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你是报刊编辑,欲推荐材料三参加优秀新闻作品评选,请阐述推荐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踏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盖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格,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始终以执着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勇敢地前行。
B.“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这句话表明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给伍原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希望,也预示着他会成功完成任务。
C.老乡虽然又聋又哑,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上下打量伍原,知道了伍原的身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
D.老乡又聋又哑,出乎伍原的意料,使本来看到希望的伍原感到绝望。一路上的疲惫、辛苦涌上心头,使他放声痛哭。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连续运用多个“没有”“灰蒙蒙”,暗示了环境的死寂与空旷,与战士伍原不轻言放弃的内心形成强烈的反差,扣人心弦。
B.“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叠词的使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又舒缓了紧张的氛围,表明伍原要顽强活下去的决心。
C.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D.本文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8.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中多次提及“泪水”,请简要概括其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西番,即西羌,族种最多,自陕西历四川、云南徼西外皆是。其散处河、湟、洮,岷间者,为中国患尤剧。洪武二年太祖定陕西即遣官赍诏招谕其酋长皆观望复遣员外郎许允德招之乃多听命。明年五月,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等以元所授金银牌印宣敕来上,会邓愈克河州,遂诣军前降。四年正月设河州卫,命为指挥同知,予世袭。设千户所八,百户所七,皆命其酋长为之。自是,番酋日至。
帝以西番产马,与之互市,马至渐多。而其所用之货与中国异,自更钞法后,马至者少,患之。八年五月,命中官赵成赍罗绮、绫绢并巴茶往河州巿之,马稍集,率厚其值以偿。成又宣谕德意,番人感悦,相率诣阙谢恩。山后归德等州,西番诸部落皆以马来市。
十二年,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等叛,据纳麟七站之地。命征西将军沐英等讨之,又命李文忠往筹军事。英等至洮州旧城,寇遁去,追斩其魁数人,尽获畜产。遂于东笼山南川度地筑城置戍,遣使来奏。帝报曰:“洮州,西番门户,筑城戍守,扼其咽喉。”遂置洮州卫,以指挥聂纬、陈晖等六人守之。已,文忠等言官军守洮州,饷艰民劳。帝降敕谕之曰:“洮州西控番戎,东蔽湟、陇,汉唐以来备边要地。今番寇既斥,弃之不守,数年后番人将复为患。虑小费而忘大虞,岂良策哉?所获牛羊,分给将士,亦足充两年军食。其如敕行之。”文忠等乃不敢违。
秋,何锁南普及镇抚刘温各携家属来朝。谕中书省臣曰:“何锁南普自归附以来,信义甚坚。前遣使乌斯藏,远涉万里,及归,所言皆称朕意。今以家属来朝,宜加礼待。”乃赐米、麦各三十石,刘温三之一。英等进击番寇,大破之,尽擒其魁,俘斩数万人,获马牛羊数十万。自是,群番震慑,不敢为寇。
(节选自《明史·西番诸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武二年太祖定/陕西即遣官赍诏/招谕其酋长/皆观/望复遣员外郎许允德招之/乃多听命
B.洪武二年太祖定/陕西即遣官赍诏/招谕其酋长/皆观望/复遣员外郎许允德/招之乃多听命
C.洪武二年/太祖定陕西/即遣官赍诏招谕/其酋长皆观/望复遣员外郎许允德/招之乃多听命
D.洪武二年/太祖定陕西/即遣官赍诏招谕/其酋长皆观望/复遣员外郎许允德招之/乃多听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年,即第二年,与“越明年,政通人和”(《岳阳楼记》)中的“明年”含义相同。
B.千户,此处指食邑千户的侯爵,比《沁园春·长沙》中的“万户侯”低一个等级。
C.“其所用之货”的“货”文中是指货币,在现代汉语中指货物。
D.“亦足充两年军食”与“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两句中的“足”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促进互市马匹贸易,太祖派人携带实物进行交易,并给予高价回报,效果明显。
B.沐英等奉命平叛,拿下洮州,另选新址筑城,此后朝廷设置洮州卫,并驻兵守卫。
C.太祖力排众议,设置卫所,来加强对西番的政治管辖以及对边关要地的军事把控。
D.在边患已除的情况下,太祖面对困难也未裁撤洮州卫,体现了居安思危的大智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成又宣谕德意,番人感悦,相率诣阙谢恩。(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洮州西控番戎,东蔽湟、陇,汉唐以来备边要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明太祖对西番的归降、朝拜和反叛行为,分别采取了什么策略?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插秧歌 文氏外孙①入村收麦
杨万里 苏辙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笠是兜鳌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睛日舞比邻。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项是(3分)
A.杨诗“田夫”两句,写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悠闲从容,秩序井然。
B.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
C.苏诗“三夜”两句,写连日阴雨后天晴,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
D.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
16.这两首诗都写了劳动场景,但运用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风发,强劲有力。
(2)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两个历史镜头跨越百年。一个在风雨飘摇的年代。百年前的5月5日,地处珠江畔的广州东园,简陋的竹棚下,一群有志青年________________赶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这一天宣告成立。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正是由于有志青年一声声舍生忘死的呐喊,推进蓦霭沉沉的中国步入“觉醒年代”。一个________的时代。2022年5月10 日,在青葱校园、在肥沃田野、在轰鸣工厂、在边疆海岛,在驰骋才干的广阔天地,亿万青年专注倾听从北京人民大会堂传出,传遍了________的声音: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百年征程、百年跋涉。一脉相承的,是一代代青年对国家的爱始终炽热,是推动时代前行的青春脚步坚定而执着。青春之号角,喜迎中共二十大;青春之光芒,闪耀追梦新征程。他们的故事里,有家,有国,有远大理想,也有脚踏实地。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家与国,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都在他们的故事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 ~22题。
6月14日早间至6月15日凌晨,新东方旗下直播带货平台——东方甄选进行了近19个小时的直播。直播一边介绍产品一边用“小白板”教英语单词,有的主播讲起了杜甫的家国情怀、有的用吉他弹唱起英文歌。如果不是页面上时而弹出的商品链接,东方甄选直播间的氛围①____________。15日中午,东方甄选抖音粉丝数已达640余万。
“火出圈”的背后,是新东方的转型探索。去年12月28日,新东方宣布成立东方甄选,进军直播带货。②____________,最初几个月带货农产品反响平平。历经6个月后,新东方终于找到了充满其自身特色的直播路径,由直播带“货”向直播带“知识”进阶,令人耳目一新。
东方甄选打造“最有文化、最安静”的直播间③____________。据了解新东方直播间队伍的主播均系公司旗下教师,三尺讲台练就的一身本领被化用到直播中。他们语言流畅、表达清晰,或旁征博引 ,或娓娓道来,显示出强大的控场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作为老牌教育集团,新东方也抓住了转型的新路子,寻找到直播带货这一销售渠道。将带货品类拓展到图书,老师们如鱼得水,心灵鸡汤和幽默段子并用,双语直播带货独树一帜。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22.综合分析本则新闻,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字数在20字以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 分)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有体力的,也有脑力的。我们自己是劳动者,也是别人劳动的见证者。劳动存在于现在,也存在于过去和未来。劳动的人有不同,劳动的对象有不同,劳动的方式有不同,劳动的环境有不同……于是,劳动的滋味也有不同。劳动很重要,品味劳动的滋味也很重要。
你对劳动有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综合以上材料,以“体验劳动”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类型:A(部编版)
榆林市第十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3分)B(“袁隆平没有遗言,是因为……”错误,强加因果。“袁老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与“袁老一直相信,我们会把杂交水稻事业好好干下去。我想,他是放心的”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2.(3分)A(“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并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说杂交水稻在印度,美国、巴西等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此前已有了第三代杂交稻,不能表明是“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
3.(3分)D(“三则材料都……运用……抒情性的特点”错误。第一则材料是消息,篇幅短,重事实,讲时效,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它没有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也不具有抒情性的特点。)
4.(4分)①交代人们送别袁隆平时的天气情况;(1分)②表现出科研工作者关注杂交水稻生长的条件,决心把杂交水稻事业干好;(1分)③体现了人们对袁隆平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2分)
5.(4分)①内容;细节突出,事件典型;内容完整,主题鲜明。②结构;采用纵式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脉络清晰,层次分明。③表达方式:融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富有感彩,④语言: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每点1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A(“始终以执着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勇敢地前行”错误,由原文可知,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伍原的内心也有过恐惧、挣扎和无助,甚至近乎绝望。)
7.(3分)D(“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错误,应是给了近乎绝望的伍原以力量,勇气和希望。)
8.(6分)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恐惧无助——燃起希望——悲观绝望——坚定无畏。(2分)①小说开篇低沉压抑的环境让伍原感到窟息,恐惧;向北走了数小时,仍旧荒无人烟,让伍原感到无助。②看到不飘忽、不闪烁的一小点儿光,伍原似乎看到了希望。③在与聋哑老乡的“搏斗”中,伍原疲惫至极,内心充满了绝望。④老乡为伍原指明部队前进的方向,使他信心倍增,坚定无畏。(每点1分,共4分)
9.(6分)①泪水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②泪水使得伍原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③泪水串起了整个故事情节。(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D(“陕西”是“定”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B。“观望”是一个词,“招之”动宾结构作“员外郎许允德”的谓语,不可断开,排除C)
11.(3分)B(“此处指食邑千户的侯爵”错误。明代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
12.(3分)C(“太祖力排众议,设置卫所”错误。原文"帝报曰:‘洮州,西番门户,筑城戍守扼其咽喉。”遂置洮州卫”,没有说到众人反对。)
13.(8分)(1)(4分)赵成又宣布告知皇帝布施恩德的意图,西番百姓感动喜悦,相继到朝廷谢恩。(“宣谕”。宣布告知:“相率”,相继:“诣阙”,到朝廷。关键词每处1分,句意1分)
(2)(4分)洮州向西能控制西部各族,向东可作为湟、陇等地的屏障,自汉唐以来就是守卫边疆的要地。(“西控”,向西控制;“蔽”,屏障:“备边”,守卫边疆。关键词每处1分,句意1分)
14.(3分)对归降的西番首领,命其直接管理边疆,并授予世袭官职;对前来朝拜的忠信之臣,厚加贫赐,礼待有加;对反斯的番寇则武力讨伐,以震慑群番。(每点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B(A项,“悠闲从容,秩序井然”错,写雨中抢插稻秧,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C项,“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错,“一竿晴日“指日上一竿,“一竿晴日舞比邻”写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D项,“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错,“赋诗怜汝足精神”意思是,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16.(6分)杨诗;①正面描写劳动的场景,如:动词“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表现分工;②局部特写表现辛苦,“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③比喻手法增加生动性,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④对话描写突出劳身劳心,不正面回答妻子唤他吃饭,却叮咛妻子照管好鹅鸭,不要破坏秧苗。(4分)
苏诗:①侧面描写表现劳动场景,如:用收麦人的“饥乏”和外孙的“劳苦辛”表现抢收新麦劳动的紧张,热烈;②用“一竿晴日舞比邻”表现乡邻盼来晴日的喜悦,渲染抢收的迫切气氛,令人想见收麦时热火朝天的景象。(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3)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第II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18.(3分)示例:风尘仆仆 欣欣向荣 万水千山
19.(3分)正是有志青年舍生忘死的一声声呐喊,推动暮霭沉沉的中国步入“觉醒年代”。(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滥用介词“由于”导致缺少主语,应去掉“由于”;二是搭配不当,“推进……中国步入……”搭配不当,应把“推进”改为“推动”。三是语序不当,“一声声”修饰“呐喊”,应放在“呐喊”前面。)
20.(4分)①原文运用排比,语势强烈,更能突出青年的理想和追求、想法与做法。②原句更适合做结论句。该句放在语段结尾处,应该是个结论句,改句无法承担。③本语段多用短句,原句与本语段语言风格一致(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6分)①或许会让人以为是知识分享的课堂 ②转型之路并非一蹴而就 ③离不开功底强大的团队(每空2分,意对即可)
22.(4分)示例:双语带背直播“火出圈”,转型还需底子硬路子新。
23.(60分)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西番就是西羌,少数民族最多,从陕西历经四川、云南西塞外都是。族种散布在河州、湟州、洮州、岷州之间,是中国特别严重的忧患。洪武二年,太祖平定陕西。随即派遣官吏带着招降的诏令晓谕当地的少数民族,他们的首领都现望。皇帝又派遣员外郎许允德招抚他们,很多人才听从诏令。第二年五月,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等人凭借元所授金银牌印来面见皇上,恰逢邓愈攻克河州,于是前往军前投降。洪武四年正月,设立河州卫,命令其担任指挥同知,授予世袭。设立八个千户所,七个百户所,都任命酋长担任。从这以后,首长至今都有设。
皇帝因为西番生产马匹,和他们作马匹贸易,马匹逐渐变多。但他们用的货币和中国的不同,从更换钞法后,马变得越来越少,十分令人担心。洪武八年五月,命令中官赵成拿着丝绸衣裳,丝织品和巴茶前往河州交换,马逐渐集中,并给予高价回报。赵成又宣布告知皇帝布施恩德的意图,西番百姓感动喜悦,相继到朝廷谢恩。以后归属德州,西番各个部落都用马匹进行交易。
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族首领三副使等人叛变,占领纳麟七站之地,命令征西将军沐英等人征讨,又命李文忠前往筹备军中事务。沐英等人到达洮州旧城,贼寇逃走,追赶斩首了几个头目,虏获了畜产。于是在东笼山南川度地筑城把守,派遣使者回朝上奏。皇帝回复说:“洮州是西番的门户,一定要建城把守,控制要害。“于是设置洮州卫,任命指挥聂纬、陈晖等六人把守。从此,李文忠等言官把守洮州,犒赏慰问百姓。皇帝下旨说:“洮州向西能控制西部各族,向东可作为湟、陇等地的屏障,自汉唐以来就是守卫边疆的要地,现在西番贼寇已经逃跑,放弃不把守,几年后西番人将又成为祸患。担忧小事却忘记大患,怎算是好的计策呢?虏获的牛羊都分给将士,也可以让军中的粮食得以充足。他们要按照皇帝的旨意实行。”李文忠等人不敢违背。
这年秋天,何锁南普和镇抚刘温各自携带家属来到朝廷。对中书省臣说:“何锁南普从归顺以来,信用和道义都非常坚定。派遣出使乌斯藏,长途跋涉,等到归来,他说的话都符合皇帝的心意。现在带着家属来到朝廷,应该更加以礼相待啊。”于是赏赐米、麦各三十石,刘温三分之一。沐英等人进攻西番贼寇,大获全胜,抓住他们的首领,杀死几万俘虏,虏获几十万牛羊。从此以后,各个西番首领都被震撼,不敢轻易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