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有你真好 语文园地八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有你真好 语文园地八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8 14:5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习作
有你,真好
看到“有你,真好”这句话,你想到了谁?
为什么觉得有他“真好”?
哪件事或哪几件事让你感触比较深?
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
习作内容
“有你,真好”是一句让人感到温暖的话。凝视着它,那人、那事、那场景……就会慢慢浮现在眼前。
拿起笔,表达你真挚的情感吧!写的时候,可以假想这个“你”就在眼前,你用文字和他对话。
审 题
1. 这是一篇典型的通过事情写人的习作。
2. 选取一件或者几件事情具体写出“有
你,真好”的理由。
3. 要通过环境或者场面描写烘托出人物
“真好”。
4. 运用第二人称写,写出真情实感。
5. 将习作与文中的“你”分享。
你认为要介绍一个人物,必须注意哪几方面呢?
1.要抓住具体的事写人,可以是“一人一事一品质”,可以是“一人多事一品质”,也可以是“一人多事多品质”。
2.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交流写作方法,明确要求:
1.抒发真实情感,首尾呼应。
2.巧用修辞,流露真情实感。
3.通过具体的事情,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环境等描写突出人物特点。
习作
题目: 有你,真好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断,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记叙文;
②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
③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1.看是否有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2.看词语运用是否恰当,有哪些好词语的运用值得我借鉴使用。
3.看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运用到什么好的描写方法。
4.看文章选材是否恰当,是不是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的。
5.看中心是否突出,有没有表达出真情实感。
指导修改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语文园地
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讲,了解了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
关注文章的题目,抓关键句,对了解主要内容也有帮助。
读下面各组题目,说说你的发现,和同学交流。
少年闰土 狼牙山五壮士 军神
开国大典 “诺曼底”号遇难记 草船借箭
竹节人 桥 芦花鞋
在牛肚子里旅行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慢性子裁缝和急
性子顾客
这是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作题目。
你发现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第一组题目“少年闰土、狼牙山五壮士、军神”是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作题目,这样读者看到题目就能清晰地了解文章的主要人物。
第二组题目“开国大典、诺曼底号遇难记、草船借箭都是以主要事件来作题目,一读题目就清楚文章写的是什么事情。
第三组题目“竹节人、桥、冰项链都是以事物名称来作题目的,读者也能通过题目知晓文章写作的对象。
第四组题目“在牛肚子里旅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都非常有意思,看到课题以后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想看看文章里究竟藏着什么有趣的故事。
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词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饱经风霜的脸 饱经风霜的老屋 饱经风霜的大树
树林的深处 秋天的深处 心灵的深处
书写提示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结构精妙。《玄秘塔碑》是柳公权楷书代表作之一,也是初学楷书的范本之一。
日积月累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学界的三魂》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
意思是说真正的英雄都有丰富的感情,爱怜子女的人同样是大丈夫。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意思是希望之路是走出来的路,是实践出来的路,是探索得来的路。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学界的三魂》
这句话强调了民族精神对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它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的脊梁”是指那些推动中国历史不断前进的优秀人物,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这句话说明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永不泯灭。
课后收集鲁迅的经典语录,读一读,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