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全解》学案版 高中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 典型例题诠释(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学教材全解》学案版 高中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 典型例题诠释(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0-27 19:07:01

文档简介

登 高
诗歌比较鉴赏
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
1.内容、情感比较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
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⑤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2.意象、意境比较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诗歌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要领:①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等)。
②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秋风多写离愁,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③扣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3.语言赏析比较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
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弄清要求对比的字词的字面义。分析字词在表情达意及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从而品评出优劣。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4.手法、技巧比较
①一要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内涵。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手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②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角度。
③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综上所述,做诗歌比较鉴赏题应注意下面几点:
(1)紧扣要求。要看清比较鉴赏的内容及要求,依照要求作答,不可节外生枝,答案尽量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2)搜寻信息。诗歌文字量不大,阅读时要看诗题、读注释、研提示,在有限的文字中寻找有用的信息,找准关键词。
(3)要点齐全。高考阅卷一般采点给分,关注分值分配,要点要齐全,不能遗漏,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
(4)推敲用语。答案力求表达流畅,用语(特别是常用鉴赏术语)要准确、简明、规范。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什么时刻的景色?有哪些相同的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花”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傍晚 西风和荷(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蜀道难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代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
诗词用典有以下主要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如:
泊秦准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像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又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用了多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颇“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颇老,终于不用。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只能运用典故寄托情思。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如: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中三、四两句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答案:三、四句用了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的典故。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拔剑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无腆颜偷生。这就把历史故事浓缩化为诗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颂扬了项羽不苟活的崇高气节,从侧面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蝶恋花
鉴赏诗词的语言
中国古典诗词说到底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词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就要求古代诗词语言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鉴赏诗词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词语言的这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词的精妙之处。
古代诗词的语言一般具有“简练、新奇”的特点。所谓“简练”,就是用最少的字表达出最丰富的内涵,分析诗词的语言,除了理解语言字面的意义,还要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把握诗词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诗词里的所谓“诗眼”就是这类,比如苏轼的《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一个“清”字,既写出了天空和地面的洁净、月光照射万物所形成的澄明清朗的境界,也写出了作者虽仕途坎坷、被贬黄州但随遇而安、开朗乐观、心净无尘的心灵世界。所谓“新奇”,就是用特殊的词法、句法,取得一般用法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分析诗词语言,除了分析语言的用法,也要分析这种表达效果,进而把握诗词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都是这种“新奇”的语言。
高考题对诗词语言的鉴赏,往往注意这些“简练”而“新奇”的语言,语言用得好也在于此。既要注意它的多重意义,也要注意它的语言特点和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鉴赏诗词的语言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考虑古代诗词推敲字词的特点,关注重点词语。
1.名词:名词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称。名词的连用常常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2.动词:一个动词往往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而且动词往往有多重含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把诗人无意看山而见山,悠闲自得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3.形容词:这些词语往往从各个角度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对渲染气氛、表现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红”“绿”“火”“蓝”等词语把江南的美景写得色彩绚烂,美不胜收。
4.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鉴赏的重点。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忽”字把漫不经心而忽然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
5.数量词: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飞花落下都要减掉一层春色,“万点”飞花飘落更使人烦恼愁闷。抒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满腹愁怨的感情。
6.叠词:词语的重叠往往能使意境深化。典型的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诗人寂苦无告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二、关注诗词语言变形的特点。
因为古代汉语本身的特点和诗词格律对语言使用的限制,诗词里经常出现语言的变形,而这些变形的词语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把春风的多情、灵动恰当地表现了出来。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不是说花流泪,而是说花上溅上了愁人的眼泪;“鸟惊心”也不是说鸟儿受到惊吓,而是说鸟鸣惊动愁人的心。
三、关注修辞语言的表达效果。
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等。因为修辞的运用,诗词往往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语言鉴赏也应特别关注这种情况。如王勃写风:“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在日落西山、山水静寂、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感到倦怠的时候,风盛情地为人们吹动松涛,奏响大自然的雄浑乐曲。这种拟人手法的使用,把善解人意的风的形象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再比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碧玉”喻色,“丝绦”喻形,把柳树青翠润泽、柳条细长柔嫩的特点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出来。
四、关注诗词整体的语言风格。
诗词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练、豪放、柔婉等等。很多诗人长期的写作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明白、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清新自然、杜牧的清健俊朗、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韩愈的奇崛险怪、温庭筠的绮丽香艳等等。了解了这些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对于鉴赏诗词语言特别有帮助。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赏析。




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