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八年级“冲刺重高”讲义(十二):大气层、气温【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八年级“冲刺重高”讲义(十二):大气层、气温【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28 08:3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大气的温度
(一)大气层
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与地球的半径(约6371千米)相比,大气显得很薄。
(二)大气层的意义
大气层像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对于我们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生物而言,大气层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
大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2)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也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比较小。
(3)大气层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
(三)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重点)
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 ~ 2 500 C之间,具体变化规律见以下图表:
高度 变化趋势
85千米以上 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
55~ 85千米 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
12~ 55千米 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
0~ 12千米 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
二、大气的分层
(一)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
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二)大气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
层序 高度 气温分布特点
外层 层底距地表约500千米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暖层 自中间层顶到500千米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中间层 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到55千米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对流层 从地面向上约17~ 18千米(赤道地区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从地面向上约8千米(两极地区)
(三)大气层的特点
(1)对流层: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大都发生在该层。
(2)平流层:平流层内有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的臭氧层。平流层温度的升高主要是由于臭氧层的臭氧吸收来自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同时以热的形式释放大量的能量。由于平流层内以平流运动为主,没有云、雨等天气现象,飞机多在平流层中飞行。
(3)中间层:由于中间层没有臭氧这一类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量的组分,因此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这种温度下高上低的特点,使得中间层的空气再次出现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
(4)暖层:也称为电离层,电离层能将电磁波反射回地球,对全球的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意义。航天飞机能到达该层。
(5)外层:空气极其稀薄,温度很高,可达数千度,人造卫星多在该层工作。
三、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一)对流层的厚度
对流层在两极地区的厚度约为8千米,到赤道则增大到17~ 18千米。
(二)对流层的特点
(1)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气的对流。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对流层因此得名。
(2)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四、天气
(一)概念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二)组成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
(三)现象
常见的天气现象有刮风、下雨、雷电等。
五、气温
(一)气温的含义
气温是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是大气的温度,它能告诉人们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二)气温的影响
气温的高低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在春节期间,我国黑龙江省冰天雪地,而海南岛却是鲜花盛开,就是由两地气温差异明显造成的。
(三)气温的单位
我国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四)气温的测量工具
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在气象观测中通常要用到三种温度计,列表如下:
温度计种类 作用
普通温度计 定时测量气温
最高温度计 测量一天中的最高气温
最低温度计 测量一天中的最低气温
(五)气温的测量
(1)在气象观测中,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百叶箱是安置测温仪器的防护设备,测量温度的温度计要水平放置于箱内,朝向北面开着,一般安装在离地面约1.5 米高度的地方。
(2)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即14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六)气温对生命活动和人类的影响
(1)气温与生命活动关系密切
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例如,随着气温的升高,狗的呼吸频率会明显加快并伸出它的舌;每当冬季到来,气温降到7~ 8℃时,蛇就开始选择干燥地带的洞穴、树洞和岩石缝隙作为蔽身之地,进人冬眠。
(2)气温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也很大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在35 ℃的气温时人感到炎热难耐,0 ℃的气温时有很冷的感觉。各种农作物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
例1、亚轨道一般是指距离地面20至100千米的空域,处于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和卫星最低轨道高度之间,也称为天空过渡区。某飞行器自地面进入亚轨道时,其气温变化( )
A.一直下降 B.一直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升高
例2、下列大气对流图正确的是 ( )
A. B. C. D.
例3、读株洲市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1)——(3)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
A.正午12点 B.约14时 C.日出以前 D.子夜
(2)气温日较差指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这一天,株洲的气温日较差是( )
A.10.5℃ B.9℃ C.11.5℃ D.67.5℃
(3)下列对当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描述,与这一天株洲所处的季节不相符合的是( )
A.超市大量销售消暑食品
B.学校放暑假
C.人们用电风扇或空调降温
D.农民采摘春茶
例4、读“大气的垂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垂直变化来说,A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________。
(2)从大气的运动来看,A层以________运动为主;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________层,有利于高空飞行的是________层,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影响的是________层。
1.大气层的存在对于地球上的生物具有重要意义。如图所示为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将大气层分为四层
B.从地表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C.从地表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先减小后变大,呈周期变化
D.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2.百叶箱内温度计的读数与箱外太阳光直射下温度计的读数相比( )。
A.平均值低, 数值变化大 B.平均值高,数值变化大
C.平均值低,数值变化小 D.平均值高,数值变化小
3.读浙江省某地某日“气温日变化图”,该地该日的最低气温大约是( )
A. 23.1 ℃ B. 24.1 ℃ C. 25.1 ℃ D. 26.1 ℃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指四月时,市井间的百花已凋谢,而高山寺庙中的桃花才刚盛开。这句诗反映了一些科学知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桃树对温度作出的反应属于植物的向性运动
B.诗句反应的主要是两地天气特征中的气温情况
C.地形影响了气温,从而影响桃花盛开的时间
D.因为海拔的原因,山寺的气压比市井间的高
5.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科学家将大气分层进行研究。下列关于大气中对流层的相关叙述:①对流层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③对流层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④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⑤由于大气分5层,所以对流层占了大气质量的五分之一。其中正确的描述是:( )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6.如图是小科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填“液体”或“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为________℃。
(3)A、B两处刻度对应的温度的关系是:A处________B处(填“<”、“=”或“>”)。
(4)使用中发现玻璃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提高测量精确度的建议________。
7.读“气温的垂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能见度好、有利于高空飞行的是________层(填图中字母);
(2)下列关于 A 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④集中了约 90%的臭氧
8.夏天烈日曝晒过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50 ℃以上。针对这一情况,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汽车遮阳帘,汽车遮阳帘是否真的有遮阳效果?研究人员选取了普通型、加厚型和折叠反射型三款汽车遮阳帘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取三辆小轿车,并排朝南停放在阳光充足的空旷地方。
②将三款汽车遮阳帘分别安装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后,关上车门,并编号。
③一段时间后,用灵敏温度计分别测量车内的温度。
(1)该实验选取的三辆小轿车应该保持型号、颜色________。
(2)该实验所用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不足之处是________。
(3)进行该实验的最佳时间是____。(填字母)
A.早晨B.中午C.傍晚
(4)15分钟后研究人员发现三个温度计示数如下表所示:
遮阳帘 普通型 加厚型 折叠反射型
温度/℃ 45 40 30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________遮阳帘的遮阳效果最好。
1.对流层在两极地区的厚度约为8千米,到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现有一架在12千米高空飞行的飞机,从赤道上空飞往北极上空。若飞行高度不变,则该飞机飞行的大气层是( )。
A.一直飞行在对流层内 B.一直飞行在平流层内
C.从对流层飞至平流层 D.从平流层飞至对流层
2.2020年12月17日,经过23天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2千克月壤样品成功从月球返回地球。航天器进入地球大气层后速度极大,与大气剧烈摩擦产生大量热量。以下关于地球大气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外层是地球大气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层
B. 随着高度的上升,大气逐渐变得稀薄
C. 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大气层分层的主要依据
D. 返回器返回地球时依次经过外层→暖层→平流层→中间层→对流层
3.如图所示,点燃一段线香横插在橡皮泥上,用一只大号烧杯扣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可观察到线香向四处弥漫
线香的烟中间上升,沿四周下降,形成对流
C.试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对流层的对流现象
D.此实验的现象与烧水时水的对流现象本质原因相同
4.如图为竖直放置的“口”字形管子,管内装有酒精,若是使管中的酒精发生对流且沿顺时针方向流动,最好将冰块放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5.在以下词语中:①阴转多云 ②冬暖夏凉 ③鹅毛大雪 ④四季如春 ⑤和风细雨 ⑥长夏无冬 ⑦冬雨夏干 ⑧雷电交加,描述天气的有( )
A. ①③⑤⑧ B. ②③④⑧ C. ①③④⑤⑧ D. ①③④⑤⑦⑧
6.读气温的垂直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①②③三层中,①为中间层;②为________;③为________。
(2)用图中序号填空:天气现象发生在________,臭氧主要集中在________,空气垂直运动强烈的是③ , 有利于高空飞行的是________。
(3)③层的厚度不均,一般来说,________地区最厚,________地区最薄,其原因是________。
(4)③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说明了 (填字母)。
A.空气越稀薄,保温作用越差
B.该层顶部是臭氧层
C.地面是该层的主要直接热源
D.该层热量直接来自于太阳辐射
7.为了验证天气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的必要性,小明分别把两支温度计放在箱内和箱外观测.得到数据如下表.
时间 10:00 10:10 10:20 10:30 10:40 10:50
箱内温度/℃ 21.2 21.4 21.6 21.8 22.0 22.3
箱外温度/℃ 21.3 21.7 21.6 22.0 22.4 22.8
(1)求出两支温度计6次观测的平均温度值:箱内温度________,箱外温度________。
(2)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
(3)百叶箱内外哪个气温变化较大
参考答案
例1、【答案】D
【解析】对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5℃。其原因是太阳辐射首先主要加热地面,再由地面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愈近地面的空气受热愈多,气温愈高,远离地面则气温逐渐降低。 自对流层顶向上55公里高度,为平流层。其主要特征:①温度随高度增加由等温分布变逆温分布。平流层的下层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很小。大约在20公里以上,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出现逆温层。这是因为20~25公里高度处,臭氧含量最多。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升高。
【解答】亚轨道一般是指距离地面20至100千米的空域,距离地面20千米为对流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再往上就是平流层,平流层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因此飞行器自地面进入亚轨道气温变化是先下降后升高。
例2、【答案】B
【解析】空气对流是由于空气受热不均,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而受冷的空气下沉而形成的。
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而受冷的空气下沉。
例3、【答案】(1)B (2)C (3)D
【解析】气温是一种地理名词,一般指大气的温度。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早晨5-6时。
(1)根据株洲市的气温日变化曲线来看,一天中的最高气温是39度,对应的时间是14时。
(2)气温的日较差的计算是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根据图中信息计算得出即可。即39-27.5=11.5
(3)根据一天的气温来看,最低气温都在27.5度,说明可能是夏季气温比较高。农民采春茶一般在春季。
例4、【答案】(1)下降(2)对流(3)对流;平流;暖
【解析】地球大气层从地面开始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暖层、外层。
(1)由图可知,A是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A是对流层,对流层的特点是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3)各种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平流层空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暖层的大气分子吸收了因太阳的短波辐射及磁场后其电子能量增加,其中一部分进行电离,这些电离过的离子与电子形成了电离层,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因此它又被人类利用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
1.【答案】 D
【解析】整个地球大气层按其成分、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世界气象组织把它分为五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特征是和它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着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有关。
【解答】A、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的组成等特点,我们把大气层分为五层,A不符合题意;
B、比如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高,B不符合题意;
C、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高层大气气压很低,C不符合题意;
D、对流层内有强烈的对流运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 C
【解析】百叶箱是一种安装温、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解答】百叶箱中温度计读数与百叶箱外阳光直接照射下的温度计读数相比平均值要低,数值变化小,能更客观的反应气温的变化,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 B
【解析】仔细观察气温日变化图找出该日最低气温即可。
【解答】由气温日变化图可知该地该日的最低气温大约是24.1℃,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答案】C
【解析】(1)植物的感应性包括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植物体上的某些器官却能发生移动,且移动的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性运动。植物体也能感受机械震动、烧灼、电触、骤冷、光暗变化等各种刺激,并产生运动,但与刺激的方向无关,植物的这种运动属于感性运动。
(2)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气温是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它能告诉人们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规律是: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大约会降低0.6℃。
A、桃树对温度作出的反应属于植物的感性运动,A不符合题意;
“人间四月芳菲尽”指的是山脚下或平原地区,海拔低,温度较高,花开较早,而“山寺”之中由于海拔较高,温度较低,花开较晚,C符合题意;BD不符合题意。
5.【答案】D
【解析】对流层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对流运动,所以①对;
对流层就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②错;
我们人类是生活在对流层的,所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③对;
所有的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对流层的,所以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④对;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总质量75%左右,⑤错。
6.【答案】(1)气体
(2)0
(3)>
(4)换成内径更细的玻璃管或瓶子大一些
【解析】(1)气体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工作的;(2)冰是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3)当温度变化时瓶内气压发生变化,液柱在气压作用下移动;(4)要使此温度计灵敏,就要使液柱的移动明显,一种可以让气体的膨胀体积大;另一种可以变化体积不变情况下用更细的管子中的液柱移动来显现。
【解答】(1)气体温度计的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测量的;(2)因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所以将此温度计放到冰水混合物,液柱处的刻度应标为0℃;(3)液柱在A处和B处相比,A处时表示瓶内气体的体积膨胀的大,所以A处时的温度大,所以A处>B处;(4)要使此温度计灵敏,就要使液柱的移动明显,所以可以将弯管换成内径更细的玻璃管或者瓶子大一些装更多的气体。
7.【答案】(1)B (2)②③
【解析】大气分层按照大气在垂直方向的各种特性,将大气分成若干层次。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1)B层为平流层,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稳定,能见度好,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摄氏度,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
8.【答案】(1)相同
(2)控制变量法;没有设置不装遮阳帘的对照组
(3)B
(4)折叠反射型
【解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1)题目叙述可知,该实验中遮阳帘的种类不同,属于变量;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其他量要完全相同,所以三辆小轿车应该保持型号、颜色药相同才可以;故答案为:相同;
(2)由实验过程可知,该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该实验过程中的三辆车都加了遮阳帘,没有不做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存在,现象不够明显;故答案为:控制变量法;没有设置不装遮阳帘的对照组;
(3)既然是对比遮阳帘的效果,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要选择温度比较高的中午最合适,早晨和傍晚气温较低,车内的温度变化较小,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故答案为:B;
(4)遮阳帘的效果好,则应该出现的现象是车内温度最低;对比温度可知,折叠反射型的遮阳帘的遮阳效果最好;故答案为:折叠反射型;
1.【答案】 C
【解析】从对流层和平流层距离地面的高度切入解答。
【解答】A、12千米在南北两极已经在平流层,A不符合题意;
B、赤道地区对流层的厚度可到17~18千米,12千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赤道地区还在对流层内,B不符合题意;
C、从对流层飞至平流层内,赤道处是对流层北极处是平流层,C符合题意;
D、从平流层飞至对流层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 D
【解析】大气层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
【解答】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从地表向上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随着高度的上升,大气逐渐变得稀薄,故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经接近真空,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其层距地表约500千米。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大气层分层的主要依据,大气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因此返回器返回地球时依次经过外层→暖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A
【解析】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而受冷的空气下沉,是一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流: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依靠冷热流体互相掺混和移动所引起的热量传递方式。流体(气体或液体)通过自身各部分的宏观流动实现热量传递的过程。因流体的热导率很小,通过热传导传递的热量很少,对流是流体的主要传热方式。对流可分为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流体内的温度梯度会引起密度梯度变化,若低密度流体在下 ,高密度流体在上, 则将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对流。冬天室内取暖就是借助于室内空气的自然对流来传热的,大气及海洋中也 存在自然对流 。 靠外来作用使流体循环流动,从而传热的是强迫对流。
A、由于该实验中用一只大烧杯扣上,所以线香的烟是先上升,不能通过烧杯跑出去,所以只能沿四周下降,形成对流而不是四处弥漫,A符合题意。
B、由于大烧杯扣上,线香的烟不能跑出去,那么就会中间上升,沿四周下降,形成对流,B不符合题意。
C、由于离线香近的地方比较热,离他越远温度越低,所以烧杯里空气受热不均,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而受冷的空气下沉而形成的这种对流的现象,再加上大烧杯扣上烟气不能跑出,所以从烧杯顶的烟气也只能往下流,C不符合题意。
D、烧水时产生大量气体,但是盖子盖住所以气体不能跑出去,到达烧水盖就回流下来,烧水壶里气体受热不均匀,暖的地方气体上升,冷的地方气体下降,形成对流,D不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为了实现顺时针的对流,最好在B处,因为B放冰块后,B处温度降低,酒精密度增大,则会下降,而AB的酒精则会补充过来,这样管子内的酒精就能实现顺时针流动;
5.【答案】 A
【解析】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根据天气和气候的区分解答。
【解答】①③⑤⑧描述的是某个地方在短时间内的阴晴、雨雪,属于天气;②④⑥⑦描述的是某地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属于气候,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答案】(1)平流层;对流层
(2)③;②;②
(3)赤道;两极;赤道地区温度高,对流强烈,到达的高度就高
(4)C
【解析】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大,中间层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暖层和外层随高温增加温度增加。
(1)根据温度与大气层的分层关系可知:②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为平流层;③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为对流层。(2)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对流层由于下热上冷,空气垂直运动强烈。平流层上热下冷,对流不明显,有利于高空飞行。(3)对流运动强弱与温度高低有关,温度越高对流越显著反之越弱,赤道温度最高所以最厚,两极温度最低所以最薄。(4)③是对流层处于大气层的低部受到的光照最少,所以图中呈现的③的气温变化是由地面向上逐渐降低,所以考虑地面是该层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反射的太阳光对它进行加热。故C选项正确。
7.【答案】(1)21.7℃;22.0℃
(2)高;百叶箱内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箱体又涂成白色,能较好地反射太阳光。箱外则直接受太阳光照射,温度较高
(3)百叶箱外
【解析】本题通过数据的处理来获得相应知识,本质上考察百叶箱的放置位置及原因。
1.平均温度6个数字的和除以6 。
2.百叶箱外的平均气温比箱内高。有多方面的原因:百叶箱离地面1.5米,避免地面温度影响。放在开阔地方,保证空气流通。箱体油漆成白色,减少阳光辐射热。百叶箱本身也是通风的,总之就是为了尽量测得真实的空气温度。 箱体油漆成白色:减少阳光辐射热。放在百叶箱里:避免太阳直射,又可防止风吹雨淋.使测量值更接近准确值。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浙教版科学八年级“冲刺重高”讲义(十二)
大气层、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