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四川省各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四川省各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8 06:1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2022·四川广安·七年级期末)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盐铁官营
2.(2022·四川资阳·七年级期末)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健全纪检监察制度是防止官吏贪污腐化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分别设置了( )
A.丞相和推恩令 B.太尉和刺史制度
C.御史大夫和刺史制度 D.县令和推恩令
3.(2022·四川遂宁·七年级期末)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儒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太学接受儒家教育,你必须到
A.洛阳 B.长安 C.咸阳 D.邯郸
4.(2022·四川德阳·七年级期末)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它的主要教材是
A.道家经典
B.儒家经典
C.法家著作
D.墨家著作
5.(2022·四川自贡·七年级期末)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张骞通西域
6.(2022·四川凉山·七年级期末)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的“推恩”建议,其目的是要解决( )
A.农业问题 B.官吏问题 C.货币问题 D.诸侯王问题
7.(2022·四川广安·七年级期末)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其中,为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设置西域都护
C.设立军机处 D.设立“三司”
8.(2022·四川泸州·七年级期末)“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dai)左趾,没入其器物”汉武帝根据这个建议,在经济上采取了
A.统一铸造五铢钱 B.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C.统一调配物资 D.平抑物价
9.(2022·四川绵阳·七年级期末)汉武帝接受朝臣建议,实施新型专卖政策,“敢私铸铁器、煮盐的人,用脚镣锁住左脚,没收该人用以生产的工具和赃物充入府库。”材料中“新型专卖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
A.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保障生产生活稳定
C.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 D.防止诸侯王势力过大
10.(2022·四川绵阳·七年级期末)汉武帝时,许多富商唯利是图,操纵物价,造成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有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A.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B.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C.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 D.颁布推恩令,重视人才
11.(2022·四川广元·七年级期末)《汉书》记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第子员……传业者盛,枝叶繁滋,一经说至百万余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这一情形的出现,与汉代推行哪一政策有关( )
A.百家争鸣 B.重农抑商 C.休养生息 D.独尊儒术
12.(2022·四川广安·七年级期末)如下图所示《汉代讲经图》中所讲的内容可能是
A.《道德经》 B.《黄帝内经》 C.《诗》《书》《礼》《易》 D.《孙子兵法》
13.(2022·四川眉山·七年级期末)下图中儒学在a点发展到高峰的直接原因是
A.统一文字 B.实行“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14.(2022·四川资阳·七年级期末)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其实他们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请回答他们的实质是 ( )
A.都是为了促进民族的融合 B.都是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政策
C.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D.都是为了增强军队的实力
15.(2022·四川达州·七年级期末)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A.儒家思想问题
B.外族入侵问题
C.中央集权问题
D.国家统一问题
16.(2022·四川广元·七年级期末)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盐铁专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7.(2022·四川自贡·七年级期末)示意图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解释准确的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加速了国家分裂
C.增强了诸侯势力 D.扩大了王国疆域
18.(2022·四川眉山·七年级期末)历史中蕴含着大量值得我们借鉴的政治智慧。对维护大一统王朝而言,汉武帝"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妙处在于
A.完善了中央至地方的行政架构 B.加强了诸侯对封地的控制力
C.和平化解地方诸侯对皇权的威胁 D.沉重打击了地方豪强地主
19.(2022·四川乐山·七年级期末)“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巩固和发展大一统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20.(2022·四川绵阳·七年级期末)历史事实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汉武帝建立了刺史制度 B.汉武帝在长安设立了太学
C.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D.汉武帝在位期间巩固了大一统王朝
21.(2022·四川泸州·七年级期末)西汉时期,汉武帝为打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以逆京师”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盐铁专卖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设置西域都护
22.(2022·四川泸州·七年级期末)《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A.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
C.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 D.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
23.(2022·四川达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
(1)依据材料一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所示信息,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
(3)材料三中的“上”指的谁?材料反映了他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24.(2022·四川广元·七年级期末)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材料三:汉武帝采纳建议,尊崇儒家思想;同时他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
(3)材料三中汉武帝采纳了谁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三的做法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25.(2022·四川广元·七年级期末)秦汉四百多年的孕育与熔铸,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奠定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陆续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
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选自《秦汉史》
材料二 秦汉在我国语言文字学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这一时期汉字字体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确定了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把小篆的长方形变为扁方形,把匀称弯曲的线条变为方折平直的笔画,彻底消灭汉字中的象形面貌,基本确定了此后汉字的方块形状、笔画特点和字体结构,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选自《中国文化通史》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教师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
——选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回答,秦汉时期的文字字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回答,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写出一点即可)
26.(2022·四川·雅安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
材料二:“臣请吏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使御使悉案问诸生……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幻可一,民知所从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儒家、法家和道家,你认为在战国时期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会受到普遍重视?请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二中,表明秦始皇在对待儒家思想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你如何评价这一措施?
(4)材料三中,汉武帝和董仲舒对儒学的态度是什么?
(5)用一句话表述一下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27.(2022·四川乐山·七年级期末)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禹传子,“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材料二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材料三 汉武帝当政时期,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的繁荣阶段,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频繁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创立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秦朝在军事上为抵御哪个民族而修筑了万里长城?
(3)材料三中“繁荣阶段”的出现得益于汉初实行的什么政策?汉武帝为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谁提出的什么建议?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无论是秦皇汉武,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8.(2022·四川资阳·七年级期末)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在传承中创新。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1显示了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图2所示这种行政管理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图2 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
材料二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摘自齐世荣《中国历史》
材料三 汉武帝刘彻大事记
公元前153年 4岁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次年改立为太子
公元前141年 16岁即皇位
公元前134年 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的主张被采纳
公元前127年 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19年 打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
公元前106年 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一名刺史
——摘编自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等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材料二反映的社会问题?
(3)根据材料三,分别列举汉武帝即位后在思想、军事领域的措施。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影响是什么?
29.(2022·四川达州·七年级期末)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有关制度的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为大同。
——《礼记》
材料二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同时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材料三 秦朝时全国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尉和监各一。郡下设县,万户以上大县设“令”(县令);不足万户小县设“长”(县长)。
材料四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制度?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是对西周哪一制度的描述?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制度下诸侯王需要向周王承担哪些义务?该制度下的社会贵族被分成了哪几个等级?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除了西周外,我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哪些王朝实行过这一制度?这一制度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
(4)据材料三,指出秦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了什么样的管理制度?该制度的推行有何重要意义?
(5)根据材料四反映的历史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式武帝在谁的建议下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30.(2022·四川遂宁·七年级期末)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如何管理国家是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1)材料一中“诸侯”来源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为了克服“诸侯”的弊端,秦始皇在地方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的目的。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管理建立了什么制度?
(3)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成长治之业”。你知道西汉时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的管理设置了什么机构?
31.(2022·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校七年级期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确定的重大发展战略,我国古代的制度创新对今天的发展仍具有积极意义。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1)材料一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出更替首领的制度有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2)该图表示的是什么制度?周天子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
(3)通过图片中的体系,秦朝建立起怎样的国家体制?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秦朝有何创新?
(4)根据图二,说说秦朝为巩固统一在文化、经济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四、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秦朝开创的地方行政模式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摘编自《秦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5)材料中的“武帝”为“打击王国势力”采取了哪一措施?此外汉武帝在“经济、文化方面”还采取了哪些了措施?
32.(2022·四川眉山·七年级期末)大一统的汉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它的强盛给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带来许多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二】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二十五史详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33.(2022·四川南充·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夏、商时期,分散的各部族均被称为“国”。西周诸侯自称为“国”,天子自称为“邦”,从西周至春秋,国一直作为都城的称呼,西汉被分封的同姓诸侯王也被称为“国”,在其领域内有财政军大权。至汉武帝后……诸侯王均不得管理所封国内的事务。
——摘编自韦庆远等《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中的西周“诸侯”是通过什么制度产生的
(2)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被分封的同姓王在自己领地上有哪些权利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诸侯王均不得管理所封国内的事务”
材料二 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3)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这一制度”是什么制度 由谁创立 根据材料二归纳构成该制度的主要内容。
(4)上述材料中统治者采取不同措施的相同目的是什么
34.(2022·四川乐山·七年级期末)历史上的治乱兴衰往往给后世统治者留下深刻的教训,关键就看怎样吸取教训。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说:“长期以来,天下战乱不断,老百姓饱受苦难,就是因为有诸侯。凭借祖先的恩赐,如今完成统一。如果天下刚刚安定,又建立诸侯国,就是在制造战乱;再想让国家安定,就太难了。”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伤人及盗窃的处以相应的刑罚,废除其它全部的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谋士)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材料三 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诸侯王。称帝后,刘邦采取断然手段,消灭了异姓诸王。可是在消灭了异姓诸王后,汉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同时,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史称“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
——百度·百科之《七国之乱》
材料四 《史记 平津侯主父偃列传》记载:今诸侯有的统辖几十个城,方圆千里。如果置之不理,他们就会骄横放纵为害一方;如果阻止他们,他们就可能联合起来对抗中央。希望陛下让诸侯有推恩的权利,把土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封他们为侯爵。那么就会人人喜得所愿,既感受到陛下的恩惠,实际上又是分割了诸侯国,不实行武力削藩他们也会衰弱。”于是皇上听从了他的计策。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认为天下长期战乱不断,是因为实行了什么制度?接受这一教训,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指出,刘邦入咸阳后,是接受什么教训只制定了简短的三条法律?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两点重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刘邦在消灭异姓王之后,为什么又要大封同姓王?
(4)材料四中的“皇帝”是指哪一个皇帝?材料四表明刘邦大封同姓王带来了怎样的问题?通过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35.(2022·四川·雅安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封诸侯,……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 周本纪》
材料二: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之。
——《资治通鉴 汉记 世宗孝武皇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诸侯”反映了“武王”实行什么制度来加强统治 当时在今山东地区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哪些 这一制度的推行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始皇”对西周实行“封诸侯”有什么看法 基于以上看法他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他在北方和南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中“上”是谁 是如何解决诸侯国问题的 为巩固北部边疆,他在军事方面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
36.(2022·四川成都·七年级期末)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建立诸侯国……
——摘编自人教版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出现过哪些诸侯国?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回避)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实施的哪一次变法?根据材料二指出商君是怎样推行变法的?
材料三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觉得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不出他的伟大和丰功伟绩,于是他召集大臣商议改帝号之事。王绾、李斯等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把全国分为36郡,以后又增至40多郡。郡下设若千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
——摘编自人教版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王嬴政最后选择的“名号”是什么?及秦朝在地方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
材料四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如图所示。
(4)根据材料四,说出西汉王朝推行什么政策来解决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37.(2022·四川宜宾·七年级期末)政治制度演进推动了中国大一统的发展。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史记·周本纪》
(1)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反映了该时期在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统一六国后)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学家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新皇帝”是谁 他推行制度是什么
材料三 观察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发展的思维导图
(3)根据思维导图,指出③④处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结合所学,秦汉制度变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38.(2022·四川绵阳·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所有这些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
——崔瑞德、鲁唯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延定封号。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同时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
——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制度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材料三: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她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凝聚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
——《“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一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制度吸取了西周哪一制度的教训?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在政治上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该措施的作用。
(3)综上所述,指出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和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统一货币,秦始皇以圆形方孔钱为全国统一货币,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故选B。
2.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创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武帝时期设刺史制度加强监察,C项正确;丞相管理行政,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的实力,排除AD项;太尉管理军事,排除B项。故选C项。
3.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作为全国的最高学府,推行儒学教育,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4.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它的主要教材是儒家经典。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由此确立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C符合题意;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措施,故AB不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不属于思想方面的措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6.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推恩”建议是针对西汉王国势力威胁中央统治而提出的,D项正确;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兴修水利,但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针对官吏问题,采取的相关措施是设立刺史制度和察举制等等,排除B项;货币问题的措施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解析】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 ,分割王国的封地,从而削弱王国的势力,使王国无力同中央对抗,A正确;汉宣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域地区,B排除;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强化并达到顶峰,C排除;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在地方废除行省。设立“三司”,D排除。故选A。
8.B
【解析】根据材料“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dai)左趾,没入其器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根据这个建议,在经济上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B项正确;AD项都是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D项;材料没有涉及统一调配物资,排除C项。故选B项。
9.A
【解析】根据“敢私铸铁器、煮盐的人,用脚镣锁住左脚,没收该人用以生产的工具和赃物充入府库”可知这一新型的专卖政策指的是盐铁专卖,盐铁专卖使国家掌握了有关国计民生的盐铁,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国家实行盐铁专卖并不一定就是保障生产和生活的稳定,也不是为了促进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BC项;盐铁专卖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 管控,而不是防止诸侯王势力过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解析】根据材料“许多富商唯利是图,操纵物价,造成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抑制了大商人谋取暴利,有利于对经济的管控,C项正确;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汉初刘邦时期已经结束分裂,统一全国,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是主要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诸侯力量,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第子员”指的是汉武帝时兴办太学,发展儒学教育,培养统治需要的儒学人才,这与汉武帝推行的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有关,D项正确;百家争鸣不属于政策,而是战国时期出现的学术和思想繁荣的局面,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经济政策,排除B项;休养生息是汉初统治者实行的稳定社会局势,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排除C项。故项D项。
12.C
【解析】根据图片及所学可知,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故《汉代讲经图》中所讲的内容可能是《诗》《书》《礼》《易》,C项正确;《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排除A项;《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排除B项;《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解析】据图中信息可知,a点所处位置是汉代时期,儒学处于高峰时期,这是因为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的统治地位确立,D项正确;秦朝统一文字,但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措施,排除A项;道家实行“无为而治”,排除B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质都是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政策,B项正确;材料政策与促进民族的融合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思想控制,与增强军队的实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人在对待儒家思想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故正确答案为A。秦始皇、汉武帝在处理BCD时态度一致,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A项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B项;汉武帝促进大一统,在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排除C项;汉武帝促进大一统,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中信息“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候,列候归郡统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图片反映的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没有加速国家分裂,排除B项;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势力,排除C项;推恩令没有扩大王国疆域,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解析】根据材料“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诸侯国,用和平化解地方诸侯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西汉初年,为巩固国家的统治,汉初分封了许多王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化,排除;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对封地的控制力,排除B项;在地方设立刺史沉重打击了地方豪强地主,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汉武”是指汉武帝。汉武帝统治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的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局面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发展。汉武帝最主要的功绩是巩固和发展大一统。C项正确;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排除A项;秦始皇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排除B项;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20.D
【解析】汉武帝在位期间巩固了大一统王朝是对汉武帝统治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ABC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A
【解析】题干“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以逆京师”指的是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A符合题意;实行盐铁专卖是经济方面的措施,B排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方面的措施,C排除;设置西域都护加强了西域的管理,D排除。故选A。
22.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盐铁专卖和中央铸币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A正确;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的是儒家思想,B错误;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的重点是社会安定,与题意不符,C错误;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是经济大一统措施的间接结果,不是直接影响。D错误。综上故选A。
23.(1)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汉武帝;实施推恩令。
【分析】(1)
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图一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图二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货币。由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2)
根据材料二图片信息可得知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由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秦始皇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 者称皇帝,皇权至高无上,总揽大权;中央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3)
根据材料三“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由所学知识可知,“上”指的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侯国越来越多,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24.(1)以德治国
(2)焚书坑儒
(3)董仲舒
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或者(儒家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4)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解析】(1)
根据材料“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即以德治国的主张。
(2)
根据材料“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史称“焚书坑儒”,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焚书坑儒的事件。
(3)
人物,根据材料“汉武帝采纳建议,尊崇儒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影响,根据材料“汉武帝采纳建议,尊崇儒家思想”“同时他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促进儒学建立其正统地位,有利于儒学的发展,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或者,同时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4)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治时期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对儒学采取焚书坑儒的措施,使儒学遭到打击,但有利于加强思想统治和巩固统治;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和巩固统治,因此两者都是为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25.(1)推行郡县制、控制兵权、制定法律(秦律)。
(2)由小篆到隶书。
(3)发展教育、推动儒家思想传播、选拔官吏。(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1)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表明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完全在中央和皇帝控制之下。“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说明控制兵权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表明秦朝通过制定全境通行的法律来加强中央集权。
(2)
根据材料二可知,“这一时期汉字字体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确定了汉字的基本形态”表明秦汉时期的文字字体由小篆变成隶书。
(3)
根据材料三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兴办太学是为了发展儒学教育,推动儒学思想的传播,“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说明创办太学是为了选拔官吏。
26.(1)百家争鸣;生产力的发展;
(2)法家;法家强调变法,集权,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
(3)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专制,摧残了文化;
(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都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都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分析】(1)
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可得出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可得出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
根据所学可得出是法家;结合法家思想的内容概括,可得出法家强调变法,集权,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
(3)
根据“臣请吏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出焚书坑儒;根据所学可一分为二地看待,可得出加强了思想专制,摧残了文化;
(4)
根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幻可一,民知所从矣。”得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
结合所学可得出二者都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都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27.(1)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分封制;郡县制;匈奴。
(3)休养生息政策;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专卖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巩固封建统治或巩固自己的统治。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禹传子,‘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可知是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
根据材料二可知,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频繁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度,为了解决分封制的弊端,秦始皇创立了郡县制来管理国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军事上为抵御匈奴而修筑了万里长城,保护了边境人民生活的安定。
(3)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三中“繁荣阶段”的出现得益于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出现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汉武帝为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在经济上采取了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专卖等措施,在思想方面采用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中央集权。
(4)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秦皇汉武,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或巩固自己的统治。
28.(1)制度:分封制度;名称: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个最佳);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2)政治上措施:实行推恩令和刺史制度。
(3)措施: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答案为独尊儒术的一律不给分,谁给谁负责));军事上:北击匈奴;影响: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分析】(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图1正是反映的分封制等级;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根据图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
根据材料“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诸侯实力强大,威胁中央,汉武帝采取了实行推恩令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同时加强中央集权。
(3)
措施:根据材料“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的主张被采纳”、“打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得,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北击匈奴;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在汉武帝采取措施之后,汉朝产生巨大变化,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29.(1)禅让制;品德高尚,德才兼备。
(2)分封制;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西汉、西晋;诸侯王势力强大后会威胁到中央的统治。
(4)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5)主父偃;推恩令。
【解析】(1)
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为大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制度是禅让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制度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品德高尚,德才兼备。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同时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物,并服从周王调兵。”是对西周分封制度的描述。根据材料二可知,这一制度下诸侯王需要向周王承担的义务有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该制度下的社会贵族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了西周外,我国古代历史上还有西汉、西晋王朝实行过分封制度。这一制度实行的危害是诸侯王势力强大后会威胁到中央的统治。
(4)
据材料三“秦朝时全国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尉和监各一。郡下设县……”可知,秦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的管理制度是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使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5)
根据材料四“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30.(1)分封制。郡县制
(2)目的: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刺史制度
(3)设置西域都护府
【解析】(1)
制度:根据材料一“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并结合所学可知,“诸侯”来源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措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克服“诸侯”的弊端,秦始皇在地方采取了郡县制。
(2)
目的:根据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知,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的目的是“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制度:根据材料二“……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管理建立了刺史制度。
(3)
机构: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的管理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31.(1)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2)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3)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
(4)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5)颁布推恩令;盐铁专卖制度;调配物质,平抑物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1)
根据材料可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将首领之位传给贤德之人的禅让制,禹建立夏朝结束了部落联盟时代,国家产生,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他的位置,“天下为家”指的就是将天下据为己有的世袭制,所以材料反映了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二是西周形成的等级制度,这一制度的形成与西周建立后实行的分封制有关。周王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可以在封地内再分封,由此形成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周初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而采取的制度。
(3)
根据材料可知,图一为秦朝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中央集权制度,其中郡守和县令是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的长官,所以在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县制,郡县制是秦朝废除分封制后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开创了历代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
根据材料可知,图二为文字和货币,在文化上,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把小篆作为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在经济上,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5)
根据所学可知,针对王国势力过大危及中央统治的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将诸侯国越分越多,势力越来越小,再借机削爵、夺地甚至出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在经济上,汉武帝地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调配物质,平抑物价。在文化上,针对诸子百家学说流行,诸侯王门客批评皇帝的政策,为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32.(1)实施“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势力,巩固了中央政权。
(2)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收回地方盐铁经营权,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1)根据所学,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
(2)
根据“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可得出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收回地方盐铁经营权,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
根据“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33.(1)分封制
(2)财政权、行政权、军权政治上:实行推恩令:经济上盐铁专卖或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赢政)内容:国家元首制度或者皇帝制度;成立中央政府机构或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4)巩固统治
【分析】(1)
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分给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后裔,建立诸侯国,被分封者成为诸侯。
(2)
根据“在其领域内有财政军大权”得出财政权、行政权、军权。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加强了对诸侯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3)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根据“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得出国家元首制度或者皇帝制度;根据“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得出成立中央政府机构或三公九卿制;根据“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得出郡县制。
(4)
西周分封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34.(1)实行了分封制;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
(2)秦朝法律严苛(严酷);原因:废除秦朝严苛刑罚或废除秦法;善于用人;
(3)汉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或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或者是错误地接受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或者是没有正确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
(4)皇帝:汉武帝(或刘彻);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政权(或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推恩令;
【分析】(1)
根据材料“长期以来,天下战乱不断,老百姓饱受苦难,就是因为有诸侯”可知,秦始皇认为天下长期战乱不断,是因为实行了分封制。为了接受这一教训,秦始皇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天下分36郡,郡下设县。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朝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刘邦入咸阳后,是接受这一教训,制定了三条法律。根据材料“‘杀人者处死,伤人及盗窃的处以相应的刑罚,废除其它全部的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可知,刘邦废除秦朝严苛刑罚,使民心安定。根据材料“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谋士)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知,刘邦善于用人,而项羽不行。
(3)
根据材料“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诸侯王。称帝后,刘邦采取断然手段,消灭了异姓诸王。可是在消灭了异姓诸王后,汉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同时,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可知,刘邦大封同姓王的原因是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没有正确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
(4)
根据材料“希望陛下让诸侯有推恩的权利,把土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封他们为侯爵。那么就会人人喜得所愿,既感受到陛下的恩惠,实际上又是分割了诸侯国,不实行武力削藩他们也会衰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推恩令。汉武帝刘彻在位时,为了加强中央级区,实行了推恩令。根据材料“今诸侯有的统辖几十个城,方圆千里。如果置之不理,他们就会骄横放纵为害一方;如果阻止他们,他们就可能联合起来对抗中央”可知,刘邦大封同姓王带来的问题是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政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行了推恩令。
35.(1)分封制。齐国、鲁国。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不赞成实行分封制。郡县制。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南方:开凿灵渠。
(3)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
【解析】(1)依据材料一“武王……封诸侯,……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可知“封诸侯”反映了“武王”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建立西周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把土地、人口赐给诸侯臣下,让他们在地方上建立诸侯国巩卫周王室。当时在今山东地区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齐国、鲁国,因此山东也被称为齐鲁大地。分封制度的推行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依据材料二“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可知“始皇”即秦始皇对西周实行“封诸侯”的看法是分封制导致诸侯势力膨胀,以至于后来出现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因此他不赞成实行分封制。基于以上看法,他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郡县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始皇在北方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以抵御匈奴南下;在南方则派军征服越族并开凿灵渠。
(3)依据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可知“上”是汉武帝,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诸侯国问题,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实际上是分割王国的封地,使诸侯国的势力大大削弱,从而无力与中央对抗。为巩固北部边疆,汉武帝在军事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
36.(1)分封制。晋、齐、楚、秦、燕、赵、魏、韩等国。
(2)商鞅变法。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
(3)皇帝。(答始皇帝、秦始皇亦可):郡县制。
(4)推恩令。
【分析】(1)
根据材料一“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建立诸侯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在这种制度下,出现过的诸侯有晋、齐、楚、秦、燕、赵、魏、韩等国。
(2)
根据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回避)强大,赏不私亲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根据“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回避)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商鞅在推行变法中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
(3)
根据材料三“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最后选择的“名号”是皇帝。秦朝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
根据材料四“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的实力,解决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37.(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形成了取代王权的霸主政治。
(2)秦始皇;郡县制。
(3)③推恩令;④刺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皇权。
【解析】(1)
根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反映了春秋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互相兼并,进而发展为大国争霸,形成了取代王权的霸主政治,称方伯政治。
(2)
根据材料“统一六国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新皇帝”是秦始皇,他推行的地方制度是郡县制。秦朝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3)
根据材料“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发展的思维导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建立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以后,通过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以及推行郡县制等措施,建立和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所以,秦汉制度变革的共同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皇权。
38.(1)郡县制。分封制。
(2)措施:颁布“推恩令”。作用:削弱了诸侯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3)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秦汉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秦汉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做出贡献。秦汉时期确立并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后世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
【分析】(1)
根据材料一中秦始皇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名称是郡县制。秦朝建立后,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关系的郡县制。全国分成36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一制度吸取了西周分封制的教训。
(2)
根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削弱王侯势力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作用是削弱了王侯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3)
根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产生的影响是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秦汉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秦汉为中华民族统多元一体的发展做出贡献,确立并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后世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