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第5单元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动物在水中、陆地上和空中的主要运动方式分别是( )
A. 行走、奔跑、飞行 B. 游泳、飞行、滑翔
C. 游泳、行走、飞行 D. 爬行、跳跃、飞行
C
2. 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 mL,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因为长骨中有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 )
A. 骨松质 B. 骨密质
C. 骨膜 D. 红骨髓
D
3. 骨折后,骨能够愈合是因为( )
A. 骨髓腔中的红骨髓
B. 骨质中的骨松质
C. 骨膜上的血管
D. 骨膜上的成骨细胞
D
4. 青少年的骨中,有机物多于1/3,骨的弹性大,硬度小,容易变形,所以青少年要( )
A. 多背单肩书包
B. 睡柔软的弹簧床
C. 少参加体育运动
D. 注意坐、立、行的姿势
D
5.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人们意识到佩戴口罩的重要性。下列有关戴口罩动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属于先天性行为
B. 不需要人体大脑皮层的参与
C. 肌肉起动力作用
D. 仅靠运动系统完成
C
6. 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后天学习行为的是( )
A. 蜜蜂采蜜 B. 蜘蛛结网
C. 母鸡孵卵 D. 小狗做算术
7. 下列现象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一组是( )
A. 惊弓之鸟、大雁南飞 B. 猫捉老鼠、鹦鹉学舌
C. 孔雀开屏、公鸡报晓 D. 黄牛耕地、老马识途
D
C
8. 下图的阴影部分可以表示的是( )
A. 与生俱来 B. 学习获得
C. 受遗传物质影响 D. 由环境因素决定
C
9.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写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反映了鸟的( )
A. 攻击行为 B. 贮食行为
C. 繁殖行为 D. 防御行为
C
10. 狒狒群体中有首领、有分工,这是 的主要特征。( )
A. 繁殖行为
B. 社群行为
C. 取食行为
D. 先天性行为
B
11. 以下情况中不属于动物行为的一项是( )
A. 猫在鼠洞前注目凝视
B. 鲸鱼“喷”水
C. 狼捕食,鹿奔跑
D. 避役经常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体色
B
12. 右图为小明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实验简图(已知蚂蚁喜欢甜食)。实验前他的假设是蚂蚁觅食行为与食物气味有关而与颜色无关。据此假设判断,实验结果应该是( )
A. 蚂蚁分布在白面粉周围
B. 蚂蚁分布在盐粉末周围
C. 蚂蚁分布在糖的周围
D. 蚂蚁随机分布在食物周围
C
13. 下列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法和观察法是同等重要的方法
B. 实验法中有时候可以没有观察法
C. 单纯的观察法中可以没有实验法
D. 观察法可以借助器械来观察
B
14. 下列动物中,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是( )
A. 羊 B. 牛 C. 青蛙 D. 鹿
15. 右图为某生态系统示意简图,以下食物链中表示正确的是( )
A. 植物→虫子→食虫鸟→微生物
B. 虫子→食虫鸟→微生物
C. 阳光→植物→虫子→食虫鸟
D. 植物→虫子→食虫鸟
C
D
16. 某草场为保护牛羊而大量猎杀狼,狼的减少使野兔数量大增,导致牧草被过度啃食,草场退化,牧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该事例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是( )
A. 促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 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毛皮
C. 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D. 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C
17. 老鼠被列为“四害”之一,我们对它的正确态度应是( )
A. 设法控制其数量,减少危害
B. 顺其自然不加控制
C. 大力保护并减少其天敌
D. 想办法赶尽杀绝
A
18. 在动物园,宣萱看到了不少动物,其中属于我国特有的保护动物是( )
A. 褐马鸡 B. 小熊猫
C. 河马 D. 灰熊
A
19. 近两千年来,已经有110多种兽类和130多种鸟类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灾害
B. 这些动物易感染病毒
C. 天敌过多
D.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D
20. 我国在四川卧龙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 )
A. 扬子鳄 B. 棕头鸥 C. 大熊猫 D. 猕猴
21. 自然界中有细菌、病毒和真菌,下列不属于它们的特点是( )
A. 个体比较微小 B. 结构比较复杂
C. 分布十分广泛 D. 数量相对较多
C
B
22. 下列4种生物中在细胞结构组成上不同于其余几种的是( )
A
23. 在教室、车站等不同的地方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 min,再盖上盖封好,这属于培养细菌和真菌一般方法步骤中的( )
A. 接种 B. 制备培养基
C. 灭菌 D. 放在适宜环境下培养
A
24. 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
A. 球形、线形、螺旋形
B. 球形、杆形、长方形
C. 球形、线形、长方形
D. 球形、杆形、螺旋形
D
25. 黄曲霉是一种常见的腐生真菌,多见于发霉的粮食、粮制品及其他霉变的食物上。下列四种生物中与黄曲霉的结构最为相似的是 ( )
A. 根霉菌 B. 衣藻
C. 乳酸菌 D. 噬菌体
A
26. 引起艾滋病、口蹄疫、烟草花叶病的病毒分别属于( )
A. 人类病毒、细菌病毒、植物病毒
B. 动物病毒、细菌病毒、植物病毒
C. 人类病毒、动物病毒、植物病毒
D. 动物病毒、动物病毒、植物病毒
D
27. 下列细菌中,营腐生生活的是( )
A. 结核杆菌
B. 痢疾杆菌
C. 肺炎双球菌
D. 枯草杆菌
D
28. 在甘蔗地里间种花生、大豆等豆科植物,可少施氮肥的原因是( )
A. 甘蔗生长不需要氮肥
B. 空气中有氮肥
C. 土壤本身含有大量的氮肥
D. 豆科植物中根瘤菌可增加土壤的含氮量
D
29. 微生物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下列微生物与其应用对应不一致的是( )
A. 酵母菌——葡萄酒
B. 乳酸菌——酿醋
C. 青霉——青霉素
D. 产甲烷菌——沼气
B
30. 脚是我们身体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脚经常处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所以很易感染一些疾病。引起人患足癣的生物是( )
A. 细菌 B. 寄生真菌
C. 病毒 D. 寄生虫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 慢跑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更是锻炼心肺功能、强身健体、陶冶身心、提高免疫力的健康生活方式,结合下图回答下列有关运动的问题。
(1)人体的运动系统由____________、关节和____________组成。
(2)当人处于甲图中所示奔跑状态时,右上肢肌肉的活动状态是肱二头肌____________,肱三头肌____________。
骨
骨骼肌
舒张
收缩
(3)运动能使关节更加牢固和灵活,关节的灵活性与乙图中的[1]____________和[3]____________内的____________有关,关节的牢固性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内外的韧带有关。
(4)由丙图可知,骨骼肌是由两端的[①]____________和中间的[②]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的。
关节软骨
关节腔
滑液
4
关节囊
肌腱
肌腹
32.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幼狮天生的利爪能够帮助它成功狩猎,本能地突袭那些引起它注意的目标。这非常有利于它的生存。然而,想要完全掌握捕猎技巧,幼狮还需要不断实践以及积累经验。
资料二 当香蕉挂在高处,黑猩猩徒手拿不到时,会尝试着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顶上去摘取香蕉。
资料三 白蚁群体中蚁王和蚁后负责繁殖,若蚁有超过80%会分化成工蚁,担任巢内繁杂的工作;约5%分化为兵蚁,专司捍卫群体的职务;剩下的分化为繁殖蚁,会寻找光亮的场所婚飞配对,建立新的白蚁族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但白蚁是能够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生物之一,把死亡的树木分解,让物质和能量重新在生态系统里循环和流动起来。
(1)资料一说明____________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是由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2)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资料二中黑猩猩堆叠木箱摘取香蕉的行为属于__________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积累和___________逐渐建立起来的。
先天性
遗传物质
后天学习
生活经验
学习
(3)从资料三可知,白蚁的群体中成员之间有明确的____________,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生物,蚁巢中个体间通过____________进行信息交流。在生态系统中,白蚁和腐生的细菌、真菌一样,扮演着____________的角色。
分工
气味
分解者
(4)有同学认为: “为了维护人类的利益,我们应该彻底消灭白蚁,这样才能杜绝白蚁的危害,让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结合资料,你是否支持这种观点?_____________
(填“支持”或“不支持”),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支持
白蚁能分解死亡的树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或一个物种的灭绝可能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33. 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大棚种植草莓时发现,当红色和蓝色两个品种的草莓种植在一起时,大量的蚜虫生活在红色草莓上,而相邻的蓝色草莓上仅有少量蚜虫。为了探究“蚜虫对草莓的选择与颜色刺激有关吗?”设计如下实验,分析实验并回答问题。
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相同的透光玻璃装置,分别编号为甲、乙。
②每个装置内放入相同数量、生长状态相同的红色、蓝色草莓。
③将甲装置放置在明亮的环境中,乙装置放置在另一种环境中,分别引入20只发育阶段相同的蚜虫。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蚜虫的分布情况。
⑤上述实验重复3次。
(1)实验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蚜虫对草莓的选择与颜色刺激有关
(2)乙装置放置的环境是____________(填“明亮”或“黑暗”),目的是让蚜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观察到甲、乙装置中大多数蚜虫都出现在红色草莓上,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重复3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黑暗
不能接受颜色刺激
蚜虫对草莓的选择与颜色刺激无关
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实验结果证实了蚜虫对草莓的选择与颜色的刺激无关。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蓝色草莓中含有物质W,而红色草莓中没有。为了确认蚜虫对草莓的选择是否与物质W有关,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模拟实验。
实验步骤:向丙、丁两个相同装置中分别引入20只发育阶段相同的蚜虫,将配制好的人工饲养液固定在装置中,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蚜虫的取食情况。实验重复3次,结果如下表。
组别 丙 丁
人工饲养液 适量的10%糖溶液 适量的10%糖溶液
加物质W ?
实验 结果 平均取食频率 /(次·h-1) 6 26
平均取食时间 /(min·次-1) 0.3 1.8
(5)模拟实验设置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为形成对照实验,表格中“?”处应填入_________________。
(6)由实验结果可知,丙组的平均取食频率比丁组____________(填“高”或“低”),丙组的平均取食时间比丁组____________(填“长”或“短”),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W
不加物质W
低
短
蚜虫对草莓的选择与草莓中的物质W有关
34. 下图为生物圈中的几种微生物,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与植物细胞相比,上述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中都没有____________,因此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2)图中的甲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它的生殖方式是____________;图中的乙是____________(填“单”或“多”)细胞生物,利用____________繁殖。
(3)图中的____________可以把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在条件适宜时,主要进行____________生殖。
叶绿体
分裂生殖
多
孢子
丙
出芽
(4)图中的丁是噬菌体,____________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病毒都有相似的结构,分别是由____________组成的外壳和包含___________的内核。
(5)图中的甲、乙、丙在自然界中作为____________参与物质循环。
没有
蛋白质
遗传物质
分解者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