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目录
01
能力提升
02
难题突破
03
史料研读
能力提升
1. 1934年9月,《红色中华》发表社论《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社论指出:“为了保卫苏区……我们有时在敌人优势兵力的压迫之下,不能不暂时地放弃某些苏区与城市,缩短战线,集结力量。”该社论有利于动员( )
A. 北伐进军 B. 南昌起义
C. 红军长征 D. 对日作战
C
2.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材料中的“故乡”是指( )
A. 江西南昌 B. 江西瑞金
C. 贵州遵义 D. 甘肃会宁
B
3. 题3表展示了针对某项精神,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看到的不同精神特质。这些精神特质所描述的是( )
D
学科视角 精神特质
哲学视角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精神
文化学视角 自主运用,独立实践的理论创新精神
政治学视角 批评协商,顾全大局的民主团结精神
军事学视角 灵活机动,敢于胜利的英勇无畏精神
历史学视角 敢闯新路,力挽狂澜的历史创新精神
题3表
A. 五四精神 B. 红船精神
C. 古田会议精神 D. 遵义会议精神
【解析】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而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妥善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的问题。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由此可见,遵义会议体现了表格中的精神特质。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4. 红军长征时期曾流行过这样一首歌谣:“红军打仗真不错,粉碎敌人的乌龟壳。我们真快乐,我们真快乐,我们真快乐。亲爱的英勇的红军哥,我们的胜利有把握。向前杀敌莫错过,把我们红旗插遍全中国。”这首歌谣反映出( )
A. 红军与百姓鱼水情深
B. 土地革命的斗争效果显著
C. 红军正确的斗争策略
D. 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
5. 甘肃会宁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军事重地,素有“秦陇锁钥”之称,同时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革命圣地。作为革命圣地,它见证的历史事件是( )
A.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B. 毛泽东进行三湾改编
C.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D. 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
C
6. 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就是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这一理想激励着红军战士无论面对如何恶劣的自然条件,都坚信只要跟党走,就会有前途。这说明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是( )
A. 人民群众的支持 B. 坚定的理想信念
C. 正确的战略战术 D. 强大的物质保障
B
7. “长征共历时两年,总行程6.5万里,红军战士转战14个省,跨过了近百条江河,翻过了约40座高山,共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红军战士出发时有大约18.6万人,到结束时只剩约5.7万人。”材料主要说明了长征( )
A. 孕育了红军无畏艰难的精神
B. 历经了无数的艰难和曲折
C.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B
难题突破
8. 张震在《瓮安之役》中记述,红军攻占贵州瓮安城时正值春节,当地群众说:“红军先生,如果不是你们来了,我们连年饭也吃不成哩!”如果红军不来,“土豪一定要向穷人逼债……今天我们(红军)到了,土豪吓跑了,免除了逼债的痛苦,加上发了土豪财物”,所以群众“也笑哈哈了”。对此情景解释正确的是( )
A. 工农运动支持北伐战争
B.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发展
C. 南昌起义创建革命军队
D. 长征中的革命措施受到群众欢迎
D
9. 1934年11月,3名女红军借宿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她们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老人。这就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半条被子”的故事。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 )
A. 红军长征的危险性与艰巨性
B.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C. 日本侵华的残酷性和野蛮性
D. 国民党统治下农民阶级的极端贫困
B
10. 遵义会议决议指出,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活动的地区远远地离开了南京政府反革命的根据地,就使敌人“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这说明红军长征( )
A.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B. 扭转了国共力量的对比关系
C. 使中共中央纠正了“左”的错误
D. 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
D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随着红军的转移,国民党军队被迫转变战略部署,这就为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作了铺垫,D选项符合题意;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选项;B、C选项都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11. 遵义会议后,陈云负责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他指出:“我们党当然犯过某些错误,但它用自己的力量纠正了。……犯错误时期需要共产国际出面干预的情况,再也不会有了。目前,我们的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这反映出遵义会议后的中国共产党( )
A. 彻底清算了党内思想错误
B. 抵制了共产国际的领导
C. 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D. 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D
12. 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经过了苗、瑶、壮等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感召和影响下,许多少数民族和宗教首领同红军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一位羌族土司毅然参加红军,扛起革命大旗,成为羌族近代史上第一个率众参加红军的首领。材料主要说明长征( )
A. 体现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B.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C. 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凝聚力
D.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
13.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描述道:长征使中国共产党“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埃德加·斯诺意在强调( )
A. 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 长征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C. 长征提升了红军的政治觉悟
D. 长征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
A
史料研读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博古把这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归之于国民党力量的强大……白区反帝反蒋运动没有显著进步……各根据地配合不够密切……后方物资供应工作没有做好等客观原因。……周恩来实事求是地指出这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是在军事指挥上确有问题。
——摘编自孟庆春《毛泽东的辉煌人生和未了心愿》
材料二 在接下来的黎平会议上,毛泽东提到……目前国民党在贵州的防御力量薄弱,如果中央红军在贵州东北部的遵义地区能够站住脚,那么,向北偏西可以相机北进与力量更强大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向北偏东可以与红二、红六相互策应,遵义地区应该是一个能够让红军左右逢源的好地方。
——摘编自王树增《长征》
材料三 一方面,因为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对党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党的路线转到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轨道上来。另一方面,遵义会议是我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的第一次重要会议。
——摘编自张弘《近二十年来遵义会议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博古与周恩来对反“围剿”战争失败主要原因的不同认识。(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博古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敌人力量的强大、各根据地配合不够密切、物资供应工作没做好等客观原因;周恩来认为主要原因是军事指挥的错误。
(2)根据材料二,简述毛泽东关于部队前进方向的建议。(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向敌人防御力量薄弱且能让红军左右逢源的贵州(遵义地区)前进。
(3)根据材料三,概括遵义会议召开的重要意义。(3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