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日出》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家巴金先生进步向上的情绪。文章描写日出时气象万千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的喜悦之情;描写太阳在云层后的气魄和巨大威力,显露出作者坚定的、乐观的、欢快的情绪。为形象地描述海上日出,作者将多种描述手法合理地穿插使用,使人感受到海上日出的美丽壮观。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镶”“染”等9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
3.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会认会写“镶”“染”等9个生字。
教学难点:复述日出景象,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日出是大自然美丽的景观,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天气时,日出景象各不相同。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巴金,继续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齐读课题)
二、辨析字义,引入文本
1.师:上节课同学们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文中字词虽不算多,但有的却很难写,你都会写吗?确保每个字都会写吗?举手!哇,这么多同学都信心十足!
2.那我们来默写两个生字,我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其他同学在听写本上完成。
3.师:这两个字都藏在一组词语里,先听,听清楚是哪个字,再写。
第一个字——
镶嵌 镶边 太阳的光芒替黑云镶嵌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4.师:哪一个字?(停顿)第二个字——
染色 感染 太阳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师:哪个字?请在黑板默写的同学对照课本检查一遍,确定没问题回座位。
5.师示范书写:“镶”是什么偏旁?去掉“金字旁”,右边这个字也读作“襄”,这个字像是把衣服解开,中间两个“口”表示人,下面三横两竖表示“田”,右边这个“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人在田里劳作,累了,于是就把衣服解开了。(出示PPT金文,本义:解衣耕地)
6.师示范书写:第二个字读“染”,这个字要注意它的结构是“上下结构”。三点水表示——把一样东西放在液体里,“九”表示次数,要把这件东西放在水中来来回回多少次?十次可不可以?十一次可不可以?“九”表示东西放在水中来来回回好多次。“木”,古时候的颜料从哪里来?从各种各样的植物里提取而来。
7.参考黑板示范,批改,及时更正。
8.师:无论是“镶”还是“染”,它们都表示改变事物原本的面貌,但方式却不同。(PPT出示两幅图,对比)原本都是个黑色的云,经过一“镶”一“染”之后,它的面貌就发生了变化。学生看图辨析:分别说一说,哪幅图是“镶”?哪幅图是“染”?“镶”和“染”有什么不同呢?(指生回答)
9.师相机点评:“镶”指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上或加在另一物体的周边,“染”指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色,使事物原本的颜色发生极大的变化。
10.师:课文里的很多字看起来难写,但只要弄清楚每个部件的意思,就会便于识记。有些字,看上去意思差不多,但细细分辨还是有不同,我们在理解时要力求准确。
三、深入文本,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1.提问:你看过日出吗?在哪儿看过?(指生交流)日出很美,作者这次是在海上看日出,作者是怎样描绘海上日出的景象呢?课文第2、3自然段写的正是海上看日出的景象。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你能在脑海中勾画出日出时的画面吗?指生分读,点评,小结。
师:第2段写的日出前的景象,第3段写日出时的景象,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日出的?(板书:时间顺序)
12.师:联想刚才的画面,你能想到的最美日出什么样的?(逐一出示四幅PPT)
这四幅图都是日出的过程,但顺序是错乱的,谁能排序?(指生,点评)这四幅图分别对应着第二段中的哪句话?找一找,划一划,同桌讨论。
13.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师:哪幅图里只有红霞……(师生讨论)
13.师:每一张图和第二、三段中的话是对应的。现在,请你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给每张图取个名字,你觉得这四张图可以叫它什么?提示:名字要取得贴切,关键是要能表示这四张画的特点,要能说清楚四张画的不同。(指生分说)
14.小结:生齐读四张图的名字(一道红霞、小半边脸、圆东西),这些名字都从日出时的什么来描写的?(板书:形态)
15.师:日出前和日出时,太阳的样子一样吗?第二、三段除了太阳的形态不同,你觉得还有什么是不一样的?(颜色)师引:太阳还没出来时——一道红霞;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红是真红;到了最后,太阳跳出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板书:颜色)
16.师:除了太阳的形态、颜色不一样,日出前后还有什么也是不一样的?(亮光)师:太阳还没出来时——没有亮光;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没有亮光,逐渐明亮;到了最后,太阳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板书:亮光)
17.师:这篇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从形态、颜色、亮光三个方面,描绘出日出前后的不通过景象。
18.了解作者创作背景,课前演讲。
师:日出时壮美的,人人都见得到,但巴金先生却能将它写得如此壮丽神奇,请你再读读第三自然段:在作者眼里,它仅仅是道风景吗?作者还把它当成什么来写的?师生交流:它像人一样有“小半边脸”,它像人一样会“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它像人一样会“冲破云霞”“跳出海面”。这个人不是普通的人,第三段中,你觉得作者把太阳当作生活中你见到过的哪一类人来写?自读第三段。(PPT出示第三段)
19.交流引导,理解文意。师: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理解也不同。到这儿,太阳升起,作者已然看到日出,文章应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写呢?后面的两段又在写什么?
四、深入文本,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20.指生读文,师:第四(五)段和第三段对比,在描写日出时有什么不同?
板书小结:晴天时 薄云时 黑云时
五、补充背景资料,说明日出隐喻
21.师:借板书,作者为什么要把日出当作人来写?为什么说太阳“像负着重荷”“努力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点明:这是一篇散文,巴金先生是在什么时期写的呢?下面有请今天的小小演讲家,为我们讲述巴金先生的海上之旅。
小结:听完演讲,你觉得文中的那些“黑云”让你想到了当时中国社会下的什么?而“太阳”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希望之光,在座学生)难怪作者这样感叹:出示PPT,齐读。
拓展:同学们,现在,我们四人小组合作,用笔画出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幅海上日出景象。10分钟,展示,鼓励背诵。
作业
你还注意过日落、刮风、叶落等其他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学习本课总结的一些写作方法,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是一篇精读课文,语言生动简短。我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有直观的认识,上课伊始采用复习默写导入,让学生从“镶”和“染”两个字的字义、词义、句意上了解辨析,目的在于将难写的字巩固加深。在学习课文时,我采用了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色,也重点抓了"读"这一方面,指读加想象画面,通过画面点明日出的时间顺序,将重点通过图像展示,易于学生理解,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另外,横向上通过二三段的整合学习,指导学生了解作者在日出的形态、颜色和亮光方面进行的遣词造句,同时,纵向上进行第四、五段分别与第三段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作者在描绘日出景象时是用心观察多种天气下的不同。在文章的写作背景时,我巧妙地将其融入课前讲演,通过对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拓展阅读,让学生知其日出的隐喻。最后,让小组合作进行文字向图画的转变,将文字转化为学生脑海内在的想象,更好地理解文本。
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的共同参与学习过程是当今语文教学所倡导的,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当今课堂十分需要的,能与学生进行眼神上的交流,情感上达到共鸣,心灵上能够交汇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这些对于我来说仍然不尽人意,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尤其注重这些方面的锻炼,使自己提高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