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文明的概念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
文明的本质是创造文明的生物。文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有益增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
——百度百科
猿人与古猿的区别?
猿人会制造并使用工具
打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旧石器时代:
思考: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具有那些生存技能?
元谋人/北京人
打制石器
群居
用火
采集、渔猎
流域 位置 文化遗存 文明成就
黄河流域 中游地区
下游地区
长江流域 下游
辽河流域 上游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精美玉器,大规模祭坛和神庙
2、新石器时代:
主要分布在江河附近,分布广泛,呈漫天星斗状。而且图二相对集中于长江黄河流域。
思考:观察下面两幅地图,说说图一、图二遗址分布的特点?说明早期中华文明呈现什么特征?
图一: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图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奠定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如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长达3.4米、宽达2.3米的墓坑。坑内有朱红色的椁,大汶口墓地133座中有14个木椁墓。一般随葬品有30至40件,最富的竟达180多件,包括精美彩陶、黑陶、白陶……在同一墓地上有为数不少的墓葬,墓穴狭小,仅能容尸,随葬品屈指可数,甚至空无一物……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第二版)》
贫富分化、社会阶层不平等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辉煌的良渚文化一定会令你惊叹。良渚文化分布在长江下游至钱塘江流域,其中位于太湖流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有着水利系统、宫殿、祭坛以及鲜明的城乡体系。在良渚古城遗址中,市民住在类似城墙的环形区域之上,贵族则居住在人工堆砌的土台上,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则居住在古城之外的多个村落中,形成了鲜明的城乡分割。在良渚古城内的居民已经不是农民,而是手工业者。手工业者制作的玉器、漆器、精美的陶器、象牙器以及丝绸集中出土于高阶层人物的墓葬中。良渚遗址的大型墓葬群及里面的精美玉器、土筑高台和祭坛令人叹为观止。
——波音《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
阶层分化
神权与世俗权力形成
文明初始形态——邦国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农业手工业
生产力发展
贫富差距
私有制产生
阶级分化
国家产生
建立时间、建立者:
夏朝地位:
夏朝的统治:
④ 文化成就:
⑤ 考古发现:
⑥ 灭亡:
阅读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及历史纵横,填写下列空白。
公元前2070年;禹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夏小正》
二里头遗址
公元前1600年,商汤伐桀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具有较完整的中央官僚机构;注重宗教;
对地方控制松散
二、早期国家的产生:
1、夏朝的统治:
阅读教材第5-6页,列举商朝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成就?
建立时间、建立者:
商朝的统治:
③ 文化成就:
④ 地域范围:
⑤ 灭亡:
公元前1600年;汤
有较完整的中央官僚机构;内外服制度;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甲骨文、青铜器
东到大海,西至陇西,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伐纣
商纣王
暴政
牧野之战
纣王自焚
2、商朝的统治:
商朝实施了怎样的统治方式 与夏朝
内外服制度
《尚书·酒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酒诰》指出商代有内外服之分。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指分封给邦伯的封地,再派侯、甸去统治的边境地区。
内服是由商王直接控制地区;
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地区
【思考】什么是内外服制度?
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② 西周的统治:
③ 基本史实: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京
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国人暴动、平王东迁
阅读教材第6-7页,回答有关西周的下列问题?
3、西周的统治:
(1)分封制
快速问答
分封制含义:即封邦建国,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交纳贡品,平时驻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周天子打仗。受封者可以在自己领地再分封。
A.含义: 什么是分封制?
B.目的: 为什么分?
C.对象:分给谁?
D.内容: 分什么?
E.义务: 分到后做什么?
F.作用: 分的效果?
材料1:
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各处。……“中原”向四周扩散,又不断混合,终于熔铸为一个人数众多的文化、经济、政治共同体。
——许倬云《说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有哪些的积极影响?
巩固和扩大疆域,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发展
材料2: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3: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有哪些的消极影响?
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大独立性,为诸侯割据混战埋下隐患。
A.含义: 即封邦建国……受封者可以再自己的领地再分封
B.目的: 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C.对象:同姓子弟、功臣、先代贵族
D.内容: 土地和人民(授土授民)
E.义务: 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出征、交纳贡赋、再分封
F.作用:(1)巩固统治,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利于偏远地区的开发(2)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易造成诸侯割据混战
分封制
(2)宗法制
(3)礼乐制
礼乐制含义:“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的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井田制: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起源于商,兴盛于西周。土地分配给庶民使用,并不得买卖和转让,还要交一定的贡赋,强迫奴隶集体耕种的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4)井田制
关键词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给予诸侯较大的统治权力,使得地方独立性增强。
思考: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