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8 08:3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步训练
1.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陈、蔡、虢、卫四国军队讨伐郑国,反而被郑国打得大败,周桓王的手臂也被射伤,从此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以上事件可以说明( )
A.西周的礼仪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B.春秋时期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C.战国时期大国之间频繁兼并混战 D.战国时期有些卿大夫自立为诸侯
2.历史地图是历史事件在空间分布上的具体反映,是学生学习历史事件、培养时空观念的重要工具。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周分封
B.七雄兼并
C.春秋争霸
D.秦灭六国
3.在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战乱纷争、经济发展、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主要特征。其中关于经济发展的原因,最为基础的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 B.各诸侯国竞相进行改革
C.战争中获得土地和人口 D.各学派先进思想的传播
4.下列一组图片直接反映了我国古代( )
①打制石器 ②磨制石器 ③青铜农具 ④铁农具
A.生产工具的变革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冶炼技术的进步 D.科技水平的提高
5.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
A.废除了贵族特权 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6.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朝政腐败百姓反抗 D.周王地位受到挑战
7.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8.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9.春秋战国,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这反映了
A.实现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消亡 D.血缘是维系国家的纽带
10.原先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仅仅是争霸各国打着的一个幌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强化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B.周天子依附于诸侯
C.周王室的势力已经大大衰落 D.周朝政局逐渐稳定
11.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20世纪国家文物考古工作队曾在殷墟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清理。当时出土的物品可能有
A.精美的“帛书”和“帛画” B.刻有诸侯纳贡的画像砖
C.刻有卜辞的甲骨 D.各类青铜器和铁犁
12.山戎(春秋时期少数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为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诸侯争霸战争促使了山戎的灭亡
B.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族经济的交流
C.诸侯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D.诸侯争霸战争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
13.春秋时期,齐桓公并国三十;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秦穆公并国十二;到战国初期,西周初年的将近一百个国家仅余十几个。由此可知,诸侯争霸
A.阻碍了社会经济进步 B.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C.促进了国家局部统一 D.推动了边疆地区开发
14.“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反映了( )
A.周王室势力大减 B.周朝即将灭亡
C.分封制得到巩固 D.周朝政局稳定
15.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发掘了曾侯乙墓(墓主人为战国早期的诸侯国曾国的诸侯,名叫乙),共出土了包括九鼎八簋和编钟在内的文物万余件。该墓九鼎八簋的出土,说明
A.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B.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
C.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出现在战国 D.礼乐制度当时已遭破坏
16.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我们了解古代经济发展和社会面貌的重要领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国家宝藏》越王勾践剑解说词:
我要守护的国宝是越王勾践剑。它是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它通高55.6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而重量只有875克,此剑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堪称我国国宝。
材料三
材料四 毋庸置疑,促成战国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的,不只是工商食官制(周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的瓦解。战国时期农林牧副渔生产的飞跃发展及其产品的商品化,客观上要求手工业生产也随之迅速发展并使其产品商业化,以适应生产和交换的需要,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战国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
(1)材料一中技术和农具的变革如何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材料二中越王勾践剑充分体现了青铜制造工艺的高超,请你模仿“越王勾践剑解说词”为国宝司母戊鼎写一篇解说词。(解说词应包含示例中的要素)
(3)材料三中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的原因是哪一经济活动的发展?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17.制度创新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也会因历史的发展而失去原有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以下两幅图片
图一 图二
(1)材料一两幅图反映的是哪一制度?是哪朝开创的?阅读材料一中第二幅图,写出位于今山东的两个诸侯国的名称?
材料二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
——《史记·周本纪》
(2)“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标志着哪一时期的开始?根据材料说明这一时期政治局势有何特点?“诸侯强并弱”有何利弊?
参考答案
1.B
【解析】题干反映了周桓王率陈、蔡、虢、卫四国军队讨伐郑国,反而被郑国打得大败,周桓王的手臂也被射伤,从此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说明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一些诸侯甚至挑战周天子的权威,分封制度已经逐步走向瓦解,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西周的礼仪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反而说明分封制度在走向瓦解,排除A项;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因此公元前707年属于春秋时期,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卿大夫自立为诸侯,而且这一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解析】根据图中都城在洛邑和齐、楚、晋、吴、越进军路线,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C项正确;西周都城在镐京,排除A项;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有韩赵魏诸侯国,排除B项;秦灭六国后,都城在咸阳,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关于经济发展的原因,最为基础的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A项正确;各诸侯国竞相进行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最为基础的原因,排除B项;战争中获得土地和人口不是经济发展最为基础的原因,排除C项;各学派先进思想的传播不属于经济发展的基础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可知,图中显示的生产工具变革,每一次变化都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A项正确;生产工具与社会制度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③④可以理解为冶炼技术的进步,但①②不是金属工具,排除C项;四种生产工具不完全与科技水平提高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楚庄王问鼎中原,实际上反映了楚庄王已有取代周天子的野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爭当霸主,C项正确;楚庄王问鼎中原与废除贵族特权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如商鞅在秦国变法,排除B项;楚庄王问鼎中原并不是打破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而是冲击了传统分封制的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周王拒绝诸侯国国君的请求,诸侯国自立为武王这说明周王的地位下降或者受到挑战,D项正确;楚国是东周的诸侯国,不存在民族矛盾尖锐一说,排除A项;诸侯国要求提升爵位等级,不是要世袭王位,被拒绝自立为王是要摆脱周王统治,也与王位世袭制度消亡无关,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朝政腐败和百姓反抗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拜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子,说明的是当时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A项排除;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C项排除;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排除。故选B。
8.C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标志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也意味着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因此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祖先崇拜的消失,而是贵族禁止用牛祭祀宗庙,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对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视,这与私有土地的出现以及兼并战争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BD排除。故选C。
9.B
【解析】依据“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它”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和汉族都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由此可见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B正确;题干的主旨是华夏认同观念,而非实现统一的认识,A排除;仅凭华夏认同观念,不代表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消亡,表述过于绝对化,C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逐渐遭到破坏,因此血缘关系已经难以成为维系国家的纽带,D排除。故选B。
10.C
【解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体现了分封制下周天子的权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仅仅是争霸各国打着的一个幌子”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实力大大衰弱,各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相反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主,C正确;题干所述现象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弱化,分封制遭到破坏,A排除;题干没有反映周天子依附于诸侯,而是反映周王室衰微,B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因此周朝政局动荡而非稳定,D排除。故选C。
11.C
【解析】刻有卜辞的甲骨是商朝官员迷信天命的举措,故C正确;帛书和帛画出现在春秋,A项错误;诸侯纳贡出现在西周时期,画像砖是秦汉以来的物品,B项错误;铁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D项错误;故选C。
12.B
【解析】题干反映了齐桓公征伐山戎导致了山戎所特有的“戎菽”传播到各地,体现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族经济的交流,丰富了当时的农作物种类,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ACD的内容,排除。故选B。
13.C
【解析】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在争霸过程中,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故C符合题意;材料不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诸侯争霸的影响,排除A;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B;材料不是说明诸侯争霸对于边疆地区开发,排除D。故选C。
14.A
【解析】根据材料“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反映了周王室势力大减,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BCD的内容,排除。故选A。
15.D
【解析】依据题干“曾侯乙墓(墓主人为战国早期的诸侯国曾国的诸侯,名叫乙),共出土了包括九鼎八簋和编钟在内的文物万余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鼎八簋”是中央政权的象征,按照周礼,贵族在使用“九鼎八簋”的种类、数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用于“九鼎八簋”种类和数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贵族等级的高低,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由此可知,在曾侯乙这个诸侯的墓里发现了九鼎八簋和编钟在内的文物万余件,这说明当时礼乐制度当时已遭破坏,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内容不相符,不符合题意;故选D。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题干的内容,抓住人物曾侯乙的身份,结合“九鼎八簋”代表的意义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审题的能力以及扎实的基本功。
16.(1)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国家宝藏》司母戊鼎解说词:我要守护的国宝是司母戊鼎。它是商朝时期铸造的祭祀礼器,司母戊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3)商业活动的活跃(商业的发展)(4)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促进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业反过来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等。
【解析】(1)材料一中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模仿越王勾践剑解说词“我要守护的国宝是越王勾践剑。它是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它通高55.6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而重量只有875克……”,围绕司母戊鼎的名称、时期、性质、功能、长宽重量、意义等角度为国宝司母戊鼎写一篇解说词:我要守护的国宝是司母戊鼎。它是商朝时期铸造的祭祀礼器,司母戊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3)结合所学知识,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用于商品买卖和商品贸易,因此材料三中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的原因是商业活动的活跃(商业的发展)。
(4)据材料四“战国时期农林牧副渔生产的飞跃发展及其产品的商品化,客观上要求手工业生产也随之迅速发展并使其产品商业化,以适应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可知,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促进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再结合所学知识,商业反过来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等。
17.(1)①分封制②西周③齐鲁
(2)①东周(春秋)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③利:促进局部统一和民族交融。(一层意思即可)
弊: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两幅图反映的是分封制,是西周开创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保卫王室。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而位于今山东的两个诸侯国是齐国和鲁国。
(2)依据材料二“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所以“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标志着东周的开始;依据材料分析可知,这一时期政治局势的特点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而“诸侯强并弱”的利:促进局部统一和民族交融。弊: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