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概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单元时间轴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目录
04
看图说史
05
07
08
素养提升
03
知识梳理
06
释疑难解
拓展阅读
02
素养目标
01
课程标准
随堂练习
课程标准
1. 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史事。
2. 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及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
3. 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知道日本侵华的过程,了解民族危机的加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的重要原因。
时空观念:利用时间轴及相关地图,梳理日本侵华战争的过程。
史料实证:运用图片、书籍、视频等资料,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历史解释:了解日本侵华的史事,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军民抵抗日军侵略的史事,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了解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感受他们的爱国精神。
知识梳理
1931
柳条湖
东北三省
溥仪
起点
抗日义勇军
杨靖宇
中国共产党
华北自治运动
国民政府
1935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
张学良
内战
周恩来
联共抗日
联合抗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看图说史
1.日军占领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1905—1940)
沈阳
杨靖宇
3.__________(1901—2001)和杨虎城(1893—1949)
4._____________谈判旧址
张学良
西安事变
1.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14年抗战的起点),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2. 区分三支队伍:东北抗日义勇军由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东北游击队由杨靖宇等人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是1936年初由东北各抗日部队改编而成。
释疑难解
3. 一二·九运动发生在北平,是一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参与的爱国救亡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4.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而不是正式形成。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歌谣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19世纪40年代初 B. 19世纪90年代末
C. 20世纪20年代末 D. 20世纪30年代初
D
2. 九一八事变之后,《再生》《复兴月刊》等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这揭示出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
( )
A. 主要出现在近代出版界和知识界
B. 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
C. 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
D. 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
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我国的东北三省,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因而社会上开始兴起民族复兴的思潮,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的表述过于片面,排除;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复兴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排除B选项;题干没有体现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3. 九一八事变后,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江山,万世同羞耻……”诗中的“江山”主要是指
( )
A. 华东地区 B. 东北地区
C. 华北地区 D. 平津地区
B
4. 题4图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东北大学的迁徙路线图(局部)”。图中东北大学迁到北平的原因是( )
A. 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C. 日军扩大在东北三省的侵略
D. 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C
5. 1935年底,中国正在苏醒过来,青年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下列选项中与材料反映的事件有关的是( )
A. 国民革命运动 B. 九一八事变
C. 一二·九运动 D. 一·二八事变
C
6. 1935年6月,美国决定将中美外交关系提升至大使级。美国驻华公使詹森成为首任驻华大使,施肇基为首任中国驻美大使。美国做出这一决定应该是基于( )
A. 国民政府日臻稳固 B. 日本侵华进一步加剧
C. 国共两党关系缓和 D. 民间外交的大力推动
B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93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不断扩大对华侵略,侵占东北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日本的侵华战争危及了美国的在华利益,因此美国希望提升中美关系以保护其在华利益,B选项符合题意;1935年,国民政府面临着日本侵华加剧的外患,并不是日臻稳固, 排除A选项;1935年,国民党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共两党关系并没有出现缓和,排除C选项;美国做出这一决定是基于日本侵华损害其在华利益,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7. 1936年,范文澜在《大丈夫:范文澜说英雄》序言中写道:“每当外力入侵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他们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范文澜意在( )
A. 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 B. 强调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C. 督促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 号召民众抵御外来侵略
D
8. 1936年4月9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张闻天,电报指出:目前不应发布讨蒋令,而应发布告人民书与通电;在此时机发讨蒋令,策略上把我们自己最高的政治旗帜弄模糊了。材料中的“最高的政治旗帜”是指( )
A. 打倒军阀,统一全国 B.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C
9. 有学者认为,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竭尽所能使事态向和平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也希望能够和平解决,国民党中央和地方势力没有贸然采取军事行动,蒋介石也作了一定的调整改变,事变最终以和平的方式结束。此学者认为西安事变的解决( )
A. 是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
B. 主要是因为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C. 使中国内战的局面彻底终结
D. 是中国共产党全力调解的结果
A
10. 朱德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中写道:“自从西安事变后……国内和平实现了,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南京政府的政治路线亦开始了新的转向。”材料所述变化( )
A. 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 给日本全面侵华制造了更大机会
C. 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
D. 揭开了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序幕
C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在中国东北的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它的爆发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
材料二 面对西安事变后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大义出发,制定并坚持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正是在这个方针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极端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在西安与南京之间进行有效的和平调解,从而避免了内战危机的扩大,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全民抗战的早日实现。
——李义彬《西安事变史略》
材料三 对于不熟悉中国政治的天真的西方观察家来说,这个结局似乎是不可理解的……在经过了十年的最激烈内战以后,红军和白军忽然携手合唱《友谊地久天长》。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红军变白了,白军变红了?谁都没有变。但是总有人得了利,有人失了利?是的,中国得了利,日本失了利。
——[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该“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及影响。(4分)→侧重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或: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起到的作用。(3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坚持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在西安和南京之间进行了有效的和平调解。(意思相近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所提的“这个结局”为什么使“中国得了利,日本失了利”?(3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素养提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月26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章程。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
爱国捐款等决议。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
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抗日救亡运动的作用。(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由点到面(或:从东北扩展到全国);具有广泛性(或:各阶层参与);具有自发性;发展迅猛;斗争形式多样。(任答两点即可)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任答两点即可)
拓展阅读
抗日救亡运动的起伏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各个阶层纷纷召开抗日救国大会,举行游行请愿。上海、北平等地的工人纷纷举行反日罢工。全国各城市的爱国工商业者也纷纷抵制日货,拒收日钞,拒绝与日商买办往来,要求政府实行对日经济绝交。各地学生络绎不绝地来到南京。这些到达南京的学生,代表祖国各地民众的呼声,向国民党政府请愿改变不抵抗政策,速举兵抗战。
12月17日,汇集南京的各地学生3万多人,联合举行大示威。示威队伍浩浩荡荡,齐奔国民政府所在地。这时,国民政府出动大批军警,在珍珠桥附近向徒手的学生实行镇压,当场死30多人,伤100 多人,被捕100多人,制造了“珍珠桥惨案”。“珍珠桥惨案”后,抗日救亡运动转入低潮。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