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 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过程,培育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过程,理解新兴民族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培育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___________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一战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_____________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民族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民族自决
表现 亚洲 在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___________爆发,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_________________
在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参加共产党,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在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非洲和 拉丁美洲 埃及、尼加拉瓜和墨西哥等地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影响 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________________开始解体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
世界殖民体系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战争结束后,随着?____________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殖民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表现 日本战败,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______
英帝国迅速解体
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影响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台湾
【知识拓展】 《埃维昂协议》是1962年3月18日,由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的代表在法国东部城市埃维昂签订的。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和拥有全面的主权,法国从阿尔及利亚撤军,但阿尔及利亚承认法国有在阿尔及利亚的石油租借权和使用米尔斯克比尔军港的权力。
背 景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___________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民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表 现 印度 特征 呈现多样化特征
表现 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
政治体制学习?______,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崇尚?______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英国
甘地
表 现 新加 坡、 韩国 特征 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
表现 既注意发扬?______文化的精华,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儒家
表 现 埃及 特征 具有非洲特点的?_________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表现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
阿拉伯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探究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
觉醒 材料一 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参战经历,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这些使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
[问题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高潮的时代背景。(培育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时代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这些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以不同的方式,促进了被压迫民族的觉醒,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一览表: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亚洲 中国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 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作斗争
非洲 埃及 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进行民族民主运动,英国被迫让步,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埃塞俄比亚 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拉丁 美洲 尼加 拉瓜 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问题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新特点:总体来看更为广泛、激烈和彻底,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大部分国家仍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争取独立、建立民主政府;有的国家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寻求独立解放的道路;个别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交织在一起。
【要点总结】 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具有广 泛性 参加斗争的主体更加广泛,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都参加进来,逐渐具备了全民族运动的规模,改变了以往主要停留在下层人民的自发起义或民族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局面
民族 自决 成为普 遍诉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将殖民地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使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广泛传播,成为指导殖民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具有不 平衡性 斗争诉 求不同 亚洲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提出争取民主的要求;非洲的主要任务在于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拉丁美洲以争取民主革命和改革为主要任务
领导阶 级不同 印尼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阿根廷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等都是由本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的;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民族民主运动等则是由本国的资产阶级政党和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
影响更 加深远 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自决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
1.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3.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1.一战后,欧洲大陆的版图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中,部分国家是根据民族自决原则重新划定边界而建立的。下列不属于一战后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的是 ( )
A.南斯拉夫 B.立陶宛
C.捷克斯洛伐克 D.保加利亚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加利亚在一战之前就已存在,故D项正确。
2.意大利外交部部长西德尼·桑理诺在一战后说:“毫无疑问,这场战争使民族感到过度兴奋……也许是美国直截了当的原则助长了它。”材料中所说的“直截了当的原则”是指 ( )
A.势力均衡原则 B.公开外交原则
C.民族自决原则 D.集体安全原则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这场战争使民族感到过度兴奋”“美国直截了当的原则助长了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说的“直截了当的原则”指民族自决原则,故C项正确。
3.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中写道:“此次罢学风潮,近因由政治问题发生。”条陈中的“政治问题”指 ( )
A.新文化运动 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B
【解析】材料“1919年”“罢学风潮”反映的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故B项正确。
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这对世界殖民主义的影响是
( )
A.加快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B.改变亚非拉的政治版图
C.强化了宗主国的政治地位
D.使殖民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放松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加快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故A项正确。
5.“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世界殖民体系在战后很快土崩瓦解。”与此表述有关的是 ( )
A民族自决原则成为民族民主运动的理论武器
B.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出现了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C.法国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D.英国首相丘吉尔极力维护英帝国,巩固英帝国地位
【答案】C
【解析】二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被迫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这属于20世纪第二次民族民主运动浪潮的典型代表,故C项正确。
6.建于1949年的印度国家博物馆,展示了许多代表不同宗教和讲述不同宗教故事的大小石雕和铜雕。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故事被雕刻在大大小小的石板、石方、石柱上,图案精美,保存完好,让人赞叹印度古代工匠的精工细作。其反映了印度现代文化的特点是( )
A.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B.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C.统治精英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
D.传统的种姓因素影响着社会生活
【答案】B
【解析】材料“建于1949年的印度国家博物馆”“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故事”反映了二战后印度现代文化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故B项正确。(共34张PPT)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 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1.了解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形成过程,培育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探究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过程,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理解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对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培育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形成 过程 在美国独立战争前,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__________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______特征。“?__________”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同时,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1787年的联邦宪法,使北美大陆出现了第一个联邦制共和国
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印第安人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多元
美利坚人
特征 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他们使用的英语已经发展为美式英语
他们的饮食文化、艺术生活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也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____________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_____________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局限性 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 权力制衡
自由女神像
背景 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残酷的殖民战争和掠夺,在美洲建立起殖民统治。到19世纪上半叶,它们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
在拉丁美洲,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____________”
形成 过程 19世纪上半叶,在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中,西属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建立了15个共和国
葡属巴西独立后建立了帝国,1889年成立巴西合众国
2.拉丁美洲文化。
混血社会
特征 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__________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
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局限 性 独立后的国家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战争也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拉丁舞
【知识扩展】 考迪罗
拉丁美洲的政治术语,原指割据一方的军事头目,后引申为军事独裁者。凡以暴力攫取权力并靠暴力维持地主资产阶级统治的独裁军人,称为“考迪罗”。有时也用来称呼掌握军事力量的独裁政客和向追随者播扬个人崇拜观念的政党领袖。上述统治方式和政治作风称为“考迪罗主义”。
背景 17—18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拿破仑大军所到之处,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______________》,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但是拿破仑也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的不满
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____________要求
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民族独立
特征 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______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表现 1825年12月俄国“?_____________”起义,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法治
十二月党人
【归纳总结】 《拿破仑法典》对近代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拿破仑法典》确认了资产阶级和农民占有贵族和教会土地财产的合法性,保证资产阶级和农民不受封建势力的侵犯;否定封建特权,确立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原则,规定每个公民具有同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对于家庭、婚姻、继承等社会生活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这部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背景 殖民国家往往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______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特征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人权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表现 鸦片战争后,中国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____________,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_____________”口号。另外,印度的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
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戊戌变法
印度人的印度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探究点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材料一 《拿破仑法典》在不少资产阶级国家里有较大的影响。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自1825年起采用了该法典。有些国家是以该法典为蓝本制定该国的民法典,如1838年的《丹麦民法典》是依据该法典制定的,1940年的《希腊民法典》也是以该法典为范本的。还有很多国家的民法典在编纂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该法典的影响,如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1867年的《葡萄牙民法典》、1889年的《西班牙民法典》等。
[问题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拿破仑法典》影响深远的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原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其内涵和思想具有极大价值;伴随法国的对外战争得到推广。
材料二 反法联盟各国都称呼拿破仑为“革命之子”,因为他一如往日排斥波旁皇族。在拿破仑所征服的土地上,他结束了封建制度,终止了教会对人们生活的控制,引进了法典及几丝启蒙运动的光芒。然而,他把嫁妆送给了这些国家以后,随后又送入了他任命的新王。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著《世界文明史》
[问题2] 根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作为“革命之子”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为称霸欧洲采取的主要军事行动。(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贡献: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主要军事行动:与反法同盟作战;远征俄国。
【要点总结】 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重构的推动作用
冲破了欧 洲各国的 封建秩序 拿破仑击溃第三次反法同盟,占据了莱茵河左岸及许多小邦国之后,消灭了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宣布公民平等与自由。后来建立的莱茵同盟有16个邦国加入,普遍实行了资产阶级改革,推行《拿破仑法典》,结束了历时八百多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
冲破了欧 洲各国的 封建秩序 拿破仑打败普鲁士,普鲁士受到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与改造。普鲁士开始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贵族的某些特权,废除了农奴制,使各城市获得了自治权,完善了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拿破仑以战争手段涤荡了德意志诸邦以及意大利诸国和波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传播了法 国大革命 的思想 法国大革命提出的平等、自由与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随着拿破仑战争传播到被拿破仑征服的封建国家。拿破仑在他征服的国家和地区,扶植当地的资产阶级先进人士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革命原则和《拿破仑法典》,从而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与平等思想在欧洲各国人民当中生根发芽
推动了欧 洲各国民 族的觉醒 拿破仑的政治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同时他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废除各省特权和封建制度,代之以行政集权、公民平等和国内市场的统一。改革创造了发展政治民族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他甚至可以算是几个现代民族的缔造者之一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
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元性。
2.拿破仑战争后,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3.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1.19世纪的美国人认真努力地模仿欧洲的文化。随着19世纪的结束,欧洲知识分子越来越注意到一群日益显赫的美国明星。然而,欧洲的监护仍难以动摇。有人这样写道:“美国人开始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个英国人,以便得到认可,但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据此可知 ( )
A.欧洲文化在移植中发生变更
B.美国文化全部来源于欧洲文化
C.欧洲力图对美国实行文化殖民
D.美国明星出现促使美国走向独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的美国人认真努力地模仿欧洲的文化”“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可知,欧洲文化大规模移植并逐渐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
2.独立战争后,美洲原住民的实际地位更加恶化,他们被屠杀、驱赶,并被限制在遥远、荒凉的保留地。这说明当时的美国 ( )
A.启蒙思想影响有限 B.种族歧视十分严重
C.法律意识有待加强 D.美利坚民族尚未形成
【答案】B
【解析】美国独立之后原住民的地位更加恶化,反映了美国种族歧视严重,故B项正确。
3.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美洲,它的得名源自 ( )
A.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B.外来殖民者的官方语言
C.哥伦布对其进行命名
D.美洲丰富的物产和资源
【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成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两国的官方语言都属于拉丁语族,因此以拉丁美洲命名,故B项正确。
4.“因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所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是正义的。”这个“前提—结论”式推理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况 ( )
A.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C.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D.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答案】A
【解析】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有打击欧洲封建势力的一面,也有侵略性的一面。因此材料的前提正确,结论错误,故A项正确。
5.“拿破仑战争后,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与此叙述有关的事件 ( )
A.俄国1861年改革 B.华沙民族独立起义
C.德意志的统一 D.埃及文化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1830年,一批波兰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故B项正确。
6.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新思想萌发了。林则徐、魏源新思想的核心是 ( )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故B项正确。(共16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体系建构】
【通史整合】
战争与文明之间的联系及认识
联系 战争最初起源于人类诞生之初争取生存的狩猎活动,进而演变成不同群体之间争夺利益的战争。从这个层面上讲,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战争的组织与进行,促使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向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国家的出现,常备军队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对战争起了推动作用
联系 战争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弓箭的使用、掷石器的发明、铁器的锻造、火药的应用、导弹与核武器的发明使用及计算机的出现,人类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代表之作,无不与战争有紧密的联系。这些发明都是人类自身能力的加强与延伸,科技的发展在过去及将来都会受战争的推动而不断前进。现代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同时也是战争的延伸,是对《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追求和实践
联系 战争是各大文明由隔绝走向联系、由分散走向统一的重要方式之一,促进了人类社会进程中的质变与飞跃。历史上的伟人,多数是有赫赫战功者,从亚历山大到成吉思汗、从凯撒到拿破仑、从华盛顿到毛泽东,都是旧时代的终结者、新时代的开创者,他们领导的战争是对人类发展有进步意义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战争使人类意识由幼稚走向成熟。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灾难,促使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进行反复思考,对生命价值进行探索,产生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之所以能成为主流,正是对战争进行理性思考而得出的经验教训
认识 战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一直延续至今。战争是具有极大破坏性的历史现象,是人类自己制造的一种灾难。但就像自然灾害一样,它促使人类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战争以它固有的方式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它是人类社会运动的方式,是人类社会内部能量的释放。战争可以避免,但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正确认识战争是维护和平的前提
【素养拓展】
命题主题: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命题材料】
材料 建国初期有些开国元勋对外来移民疑虑重重,也制定过针对外来移民的严峻法律,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美国政府一直鼓励接纳外来移民,奉行来者不拒的政策。
这一时期,有1 000多万人移居美国,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欧洲……这些外来移民对美国早期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增加了美国的人口,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而且带来了一些美国工业化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并以各自族裔群体的传统和文化融入美国文化主流,使它逐渐丰富多彩。美国最初由各州和地方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处理移民事务。但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多和社会对移民事务的日益关注,联邦政府开始承担管理移民的工作,宣布只有国会才有权处理移民问题。
1875年,国会对外来移民实行第一次控制,宣布禁止妓女和罪犯入境,以后又通过一个联邦管理外来移民的法案……同时西海岸各地的排华问题逐渐被提上了联邦政府的议事日程。在加州议员和排华势力的鼓动下,国会于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规定禁止华工入境十年,并禁止华侨入籍。
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开始了美国移民政策有限松动的阶段。这首先表现在1943年美国废除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排华法案”,重新允许中国人合法移民美国并成为美国公民。在社会舆论的迫切要求和广泛推动下,国会于1965年以压倒多数通过一个新移民法——“移民和国籍法”。根据这个移民法,美国取消了移民限额法中的民族来源制,改为按国籍(不按民族和种族)定了份额。
——摘编自丁则民《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发展变化》
【问题设计】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建国以来的移民政策。
【命题视角】
(1)考查的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2)难度分析:本题难度高等。
(3)选材形式:本题依托教材的相关知识,通过教材外的相关材料进行考查。
【解题策略】
(1)解题角度:本题以教材外的材料为依托,创设了美国建国以来的移民政策在不同时期,根据自身经济形势与实力的变化不断调整的新情境,要求阐述其移民政策变化的内容和影响。
(2)解题步骤: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明白材料考查的主题是美国不同时期的移民政策;其次审题要准确,明确设问及相关限制条件;再次根据设问要求和相关教材知识,组织答案。
(3)方法技巧:首先阅读材料的出处,判断材料考查的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其次仔细阅读材料,重点关注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分析材料强调了几层意思,找出解答问题的有效信息;最后根据设问要求,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相关知识进行阐述,形成答案。
【参考答案】
(1)变化:从鼓励接纳移民到进行限制再到有限松动;管理机构由各州自主管理到由联邦政府和国会管理;移民限额由限制民族来源到限制国籍来源。
(2)积极评价: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美国所需要的科学技术,丰富了美国的文化。
消极评价:有种族歧视色彩,并没有做到平等;大量移民的涌入给美国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