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传”由对文本的解释而转换为记事文体的“传”,应发生于史家对孔子《春秋》的解释。先秦对孔
子《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三传都是传注行为 的产物,注释的对象都是《春秋》,但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的作用不尽相同。
②《公羊》《谷梁》是以注释家的身份去解释《春秋》,虽也对有些事件的本原作了注释,但侧重于对
字、词所包含的意义进行解释,更多具有注释性质。而《左传》的作者是以“史”这一职官和史学学者身份来解释具有历史记述性质的《春秋》,总结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教训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因而,《左传》虽也有对《春秋》体例的解释,但更多的是依据历史记载,恢复《春秋》以“微言”掩盖了的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化《春秋》之隐晦为明白晓畅,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复原了《鲁春秋》”。也正是这种出于行为目的需要的复原,《左传》将“传”这一注释典籍的方式,基本上转换成为一种历史记述的文体。
③《左传》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故仍然采用了编年之体,有着不少解释性及梗概式记事的文字。受传注体例的限制,《左传》将一个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过程的记述,分解在不同的年份,且这一年份内还要记述不同诸侯国或不同性质的行为事件。但是,《左传》却对各种事件的发生采取了全视角记述。它不仅记述了每一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相关记述,记述了事件发生发展的大的历史背景。如记晋文公复兴晋国,通过僖公前后二十多年的记载,记述了重耳出亡、秦国与晋国的关系、晋国救宋、重耳随从的品格等等,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诸多领域的视角,比较完整地展示了晋国兴盛前后的历史。较之《国语·晋语》单一记述晋骊姬之难,更具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服务于政治的意义。
④至于司马迁创造的以专门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称之为“传”,也当与《左传》称之为“传”有密切关系。《史记》“索隐”谓:“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先秦的“传”多用于经典的注释。《左传》虽有传注的性质,虽非以人为主叙事,更非专记某人之行事,但却涉及到了不少人物的生平行事;它有对孔子《春秋》体例的一些注释,但却是以记事为主。故《史记》“列传”之“传”的产生,当不仅是借用先秦《左传》的文体名称,而且当与《左传》一样,具有真实记载历史人物行事的性质。所以,“列传”传记体的产生,当是在《左传》详细叙事的“传”的基础上,融入了《晏子春秋》《战国策》等专记一人之事的元素,从而创造了“列传”这一史学体式,用于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说,记载人物之“传”,是经典的传注之“传”的进一步发展。
(节选自《经与先秦说、解、传的发生及演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三传同为给《春秋》作注的产物,但由于三传作者身份的差异,作注目的的不同,使得三传的写作方式各不相同。
B.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左传》沿用了《春秋》编年体的体例,受此限制,《左传》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分散而不连贯。
C.《国语》在叙骊姬之难时,角度较为单一,不及《左传》视角广、故事完整,没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服务于政治的意义。
D.《左传》和《史记》之“列传”同中有异:同为历史著作,前者有传注的性质,以记事为主,后者以人为主叙事,且一传多专记某人之行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二段将《谷梁传》《公羊传》与《春秋左氏传》比较,意在论证《左传》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B.第三段举出“晋文公复兴晋国”的例子,论证《左传》全视角记述的特点:记述历史事件,既交待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叙述事件大的历史背景。
C.第四段列举《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史书,意在证明司马迁《史记》将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称之为头“传”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性。
D.文章论述“传”的生成和演化,既有对于相关书籍横向的比较,也有对于不同时期书籍在“传”发展过程中源流关系的纵向探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羊》《谷梁》解释《春秋》,其作者都是以注释家的身份,同样侧重于对字、词进行解释,无助于“传”由注释向记事转换。
B.《春秋》隐晦,《左传》明白晓畅,但两者均关注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可以说《左传》既尊重了《春秋》,又有所创作。
C.《左传》之“传”和“列传”之“传”,前者兼有“注释和记事”之意,而后者据司马迁的解释,在“记事”之外,还有“流传”之意。
D.“列传”传记体,固然是司马迁的天才创造,但一定离不开对《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历史著作的叙述传统的吸收借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生如旅行
李永海
①出门旅行,难避漂泊。
②静静地候车,静静地等待。时而也在候车室的壁图或铁路列车时刻表前流连,时而掐指计算车次及行程。候车室是一个小天地,囊括各色人等,也包容各种不同的遭遇和人生。购票、检票、上车,仿佛领取了一张公民认可证,凭着它,就可以堂堂正正乘上这次列车,去想要去的地方,开始人生奇妙的旅行。待坐定后,探头窗外,长长的站台渐行渐远,更增添了浓浓的离情别绪。单身旅行,无牵无挂,冷眼窗外,那里没有与自己相关的人和景;此时此刻,心境坦荡如水,人生有多少这样的小站,不知哪趟车才是自己想乘的,不知哪个座位真正属于自己。
③同在旅途,个中滋味,因人而异。每每勾起我同情的是蜷在候车室里,或卧或躺的那些疲惫不堪的人,他们大多是离家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为了生活,四处漂泊。一样的行程,一样的方向,同是旅途中人,遭遇却大相径庭。
④人在旅途,看着时光从指缝间溜走,心里的无助就像原野上的草一样疯狂生长着。在午后刺眼的阳光下,只感觉到刺骨的风,不知道该用什么姿态去面对,该用什么样的热情去燃烧,木讷地做着所谓该做的事,如一粒尘埃,已经湮没在不知喟然的时光里。
⑤人在旅途,过客匆匆。人生的驿站,或伤感或欣喜,欲下笔却无从写起,所以许多时候我选择无语。然而无语的时候又很凌乱,像一堆扔不掉却又整理不了的旧物一般侵占着每个角落,生命中的某种本能在缓缓消失,迟钝的刀刃划在心上,血慢慢涌出来却把握不了,只能有心无力地去面对。
⑥人的一生,犹如旅行。纵使踏遍千山万水,也仍是途中人。原以为自己早已经习惯了停滞的状态,不会再斤斤计较地去寻求那些心里遗落了太久的东西。快节奏的工作、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周围的人们多了浮躁、少了温情,多了竞争、少了感悟。一路走来,从部队到地方,从军人到税官;从农村到县城,从青年到壮年。蓦然回首才发现其实一直是渴望着被在乎的,只是逼着自己放弃,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终于有一天,我们都会想不起来,曾经心痛的感觉……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要经历许多事情,也要承受太多的苦难。行走在这个布满荆棘同时也开满鲜花的人生之旅中,我们的心里才会充满希望和阳光。
⑦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在名利中穿行的芸芸众生,让生命的节拍慢下来,给心情放个假,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这需要一种豁达、率真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需要经过一番历练。岁月汩汩流淌的是青春的激情与率性,我们每个人都要以积极向上的思想、健康阳光的情感去面对生活的每一天。
⑧岁月不居,天道酬勤。我以一种深情、豪迈的姿态整理好行李,理了理思绪,盼望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驿站,以虔诚的心去迎接新的挑战。
⑨细雨暮色中,放慢匆匆的步履,我已不是过客,是归人。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③段写了旅行时人们候车及乘车的情形,既表达了对人生际遇不同的感慨,又表现了作者的迷茫心态。
B.文章以“人生如旅行”为主线进行选材剪裁,写了人生旅途的种种情况,从而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C.“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看似闲笔,实则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彻悟;时光易逝,自己会调整好心态,勤勉地走向下个旅程。
D.文章融抒情、议论为一体,将旅行与人生相结合,由此抒发自己的感悟,文章内蕴丰富而深厚,可读性强。
5.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作者认为“人生如旅行”,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二、诗文阅读(5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岂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 B.何厌之有 厌:满足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何移之速也 移:改变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C.夜缒而出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D.吾其还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
9.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在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的情势下,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烛之武善于审时度势。他利用秦晋间的微妙关系,指出秦曾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而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的事实。
D.秦穆公善于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他会因更大利益的出现改变,可见如果事情因利益而合作的,也会因利益而分离。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岂能若是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 马 ①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 年 4 月)
11.选出下列各句中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体现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彩。
12.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如何理解?( )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 ,换了人间。(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4)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 。(戴望舒《雨巷》)
(5)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6)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7)芭蕉不展丁香结, 。(李商隐《代赠》)
(8)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刺秦王》)
(9)孔子曾对“学”与“思”两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 ,
。”(《论语》)
(10)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11)《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在刘备兵败长坂坡之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 。(《出师表》)
(12)《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是: , 。(《桃花源记》)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4.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青荇(xìng) 荡漾(yàng) 峥嵘(zhēng)
B.彷徨(páng) 深邃(shuì) 漫溯(sù) 彳亍(chì chù)
C.佝偻(lóu) 寥廓(guō) 忸(niǔ)怩 颓圮(pǐ)
D.玉玦(jué) 瞋目(chēng) 变徵(zhǐ) 忤逆(wǔ)
15.(2017高一上·天水开学考)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装饰 斑斓 静默 书生义气
B.凄惋 寂寥 长篙 天纶之乐
C.笙箫 窗扉 荆棘 激浊扬清
D.愁怨 苍桑 揉碎 风华正茂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7.(2017高一上·扶余月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18.下列各句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它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B.新月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而命名的现代新诗流派,因为重视诗歌“音乐美、
绘画美、结构美,又称为“新格律诗派”。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人。
C.万乘,古代将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代天子、帝王。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也称“万乘”。
D.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男子年满 20 岁,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四、作文(60分)
19.(2022高一上·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痕迹
(英)约翰 罗斯金
把每一个黎明看做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做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充实的痕迹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痕迹。只是这痕迹有的清晰,历经岁月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回想起来,有的令人愉悦,有的令人怅惘……那么,关于“痕迹”,你有怎样的经历?又有什么感悟呢?请以“痕迹”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3.A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1.A.“体例各不相同”错,《左传》与另两转不同。
B 项分析错误,“受此限制”不对,受的是传注体例的限制而非编年体例的限制。
C.“没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服务于政治的意义”太绝对,文章只是说《左传》更具有如上意义。
故答案为:D。
2.C“第四段结合《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史书”论证的目的,不在于证明司马迁《史记》的创造性和发展性,而强调的继承性。
故答案为:C。
3.A 项,“无助于‘传’由注释向记事转换”不对,“转换中的作用不尽相同”“也对有些事件的本原作了注释”均说明起到了有限的作用。
故答案为:A。
【答案】4.B
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人生旅途中的悲喜往事比喻成扔不掉也整理不了的旧物,将之具象化,写出了它们占满回忆的空间、凌乱而无序的状态。“刀刃划在心上,血慢慢涌出来却把握不了”写出了作者在落笔整理往事时内心的无助、无力。
6.①旅行意味着人生的漂泊,但唯有旅行才能让人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甘苦,才能不断地迎接新的挑战,最终找到精神的家园。②人生旅途中,我们要经历很多事情,包括幸福的和苦难的,它们都是我们人生的财富,能带给我们希望的阳光。③人生如旅行,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及看风景的心情,不要被名利蒙蔽了眼睛。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忻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解答赏析句子累题目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该句中是如何运用该修辞手法的;第三步,指出句子运用该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先阅读并理解文本,分析文章内容,体现出的主旨,再结合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作答。
4.B项,“从而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赏析错误,应该是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新看法,也就是说“人生如旅行”。故答案为:B。
5.划线句子“然而无语的时候又很凌乱,像一堆扔不掉却又整理不了的旧物一般侵占着每个角落,生命中的某种本能在缓缓消失,迟钝的刀刃划在心上,血慢慢涌出来却把握不了,只能有心无力地去面对”,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生旅途中的悲喜往事比喻成扔不掉也整理不了的旧物,将生活的创痛比喻为刀刃。然后指出本句中作者运用这两个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6.由于“人生如旅行”,一生都要漂泊,难以安定,要接触各色人,各种事,所以要有乐观的态度、坚忍的品格、淡然的心态。学会承受,学会感悟,学会砥砺自己。能从三个方面来谈即可。
【答案】7.A
8.C
9.C
10.①如果放弃灭亡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供应缺乏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害处。
②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很难的,(您)为什么使郑国灭亡而使邻国增加土地呢
③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合乎秦穆公内心所想,怎么能像这样呢?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和意义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一)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郑伯。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二)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合乎秦穆公内心所想,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时间很长久了,相互信任很深厚了,相互结盟很牢固了,(秦穆公)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7.A.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故答案为:A。
8.A.第一句“于”,介词,对。句意: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第二句“于”,介词,在。句意: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
B.第一句“之”,结构助词,的。句意: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第二句“之”,代词,他。句意: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C.两句“而”均为连词,表修饰。第一句句意: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第二句句意:文臣武将一起得到重用,皇上垂衣拱手,不必亲自处理政务,就能治理好天下。
D.第一句“其”,语气词,表商量,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
第二句“其”,代词,指宫车。句意:不知道它(宫车)去到什么地方。
故答案为:C。
9.C.“秦曾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错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意思是“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可见应是晋国曾经答应割让焦、瑕两地给秦国。故答案为:C。
10.得分点:
(1)“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共”,通“供”,供应;“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2)“越”,越过;“鄙”,把……当作边邑;“焉”,哪里、怎么;“陪”,通“倍”,增加。
(3)“利害”,利益与危害;“中”,合乎,符合; “若是”,像这样。
【答案】11.B
12.这一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老马不甘心受欺凌却又无力反抗,只能继续在悲惨的生活中挣扎的那种无奈而又悲凉的形象,激发人们对老马不幸的同情和对其不公平命运的义愤。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技巧,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如何理解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然后分析诗句所写的对象是谁,是如何来写的,有何效果。
11.B项,“写出了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错误,“有泪只往心里咽”应是体现了老马身受深重苦难却无处诉说的无奈。故答案为:B。
12.“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它”是指老马,所以这句话描写的对象是“老马”,“飘来一道鞭影”是指老马的遭遇——鞭打、欺凌,“抬起头”“望望前面”是老马的动作,也属于细节,是老马遭受欺凌之后的举动,“抬起头”表明老马遭受欺凌时候的不甘心,但仅仅是“抬头”“望远方”,表明老马无力进行反抗只能继续在这样的生活中挣扎;在诗人的描画中让我们感受到老马的无奈和悲凉,表达人们对老马的同情,以及对造成老马这种命运的社会现实的悲愤。
13.【答案】(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2)粪土当年万户侯
(3)萧瑟秋风今又是
(4)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5)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6)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7)同向春风各自愁
(8)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寥”“廓”“粪”“萧”“瑟”“惆”“斓”“笙”“箫”“兮”“罔”“殆”“畏”“缤”。
故答案为: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⑵ 粪土当年万户侯
⑶ 萧瑟秋风今又是
⑷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⑸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⑹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7)同向春风各自愁
(8)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14.【答案】A
【知识点】形近字的分辨;多音字的分辨;习惯性误读字
【解析】【分析】B项,“深邃(shuì)”应读“suì”;C项,“寥廓(guō)”应读“kuò”;D项,“瞋目(chēng)”应读“chēn”。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15.【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易混成语/熟语
【解析】【分析】题干问的是“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关键词“没有错别字”,
A项“书生义气”应为“书生意气”,
B项“天纶之乐”应为“天伦之乐”,
选项中C项没有错别字,
D项“苍桑”应为“沧桑”。
故答案为:C。
【点评】汉字的字形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正确把握字形、不写错别字和工整书写两个方面。高考的考查重点多为音近字、形近字和音、形相近字。首先,我们必须做到:1.书写时,不写不规范的汉字——“繁体字”“异体字”已经淘汰的“简化字”。2.要注意音、形、义三者相结合,特别是意义。3.对形似字进行整理,形成表格,集中突破。其次,要注意以下方法:1.语义辩识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3.结构分析法 有些成语的构词方式上有个特点,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的结构相同,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或者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反,据此规律,可以有效的防止错别字。5.语音辨识法 通过朗读该词,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有些字是由于读错了字音而随着就把字写成了别字。6.来源结合法 一些成语有一定出处,要么从神话传说中来,或从寓言故事中来,或从名言名句中来,联系其本源出处,易判断字形。
16.【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望文生义。
厝火积薪,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望文生义。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
17.【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A项结构混乱,应在“是建院90年来”前面加上“这一年”。B项成分残缺,应去掉“使得”一词。D项搭配不当,“录取”“名额”不能搭配。故答案为:C。
【点评】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找出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先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18.【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B.不是“结构美”,是“建筑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19.【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带材料的命题作文,读约翰·罗斯金的诗《痕迹》,可以感悟到“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和痕迹”。所谓人生的“痕迹”就是我们曾经经历的证明,他可能是一段文字记载,可能是刻骨铭心的回忆,可能是你身上的一道疤痕、脸上的一道皱纹,还可以是孩子、学生的成长……
在过去的人生路上,你都留下过什么样的脚印和痕迹?这些“脚印和痕迹”能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哪些启发?对自己有何警示、意义?在将来的人生路上,我们还应该留下什么样的痕迹?怎么留下让自己最满意的痕迹?别人的脚印和痕迹对自己有何影响?考生应充分展开联想,深挖写作素材,选取最难忘、最能表现主题的细节行文。本题适宜于写成散文或记叙类文章。
立意:
1.成长的痕迹。
2.觉醒的痕迹。
3.奋斗的痕迹。
4.爱的痕迹。
【点评】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传”由对文本的解释而转换为记事文体的“传”,应发生于史家对孔子《春秋》的解释。先秦对孔
子《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三传都是传注行为 的产物,注释的对象都是《春秋》,但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的作用不尽相同。
②《公羊》《谷梁》是以注释家的身份去解释《春秋》,虽也对有些事件的本原作了注释,但侧重于对
字、词所包含的意义进行解释,更多具有注释性质。而《左传》的作者是以“史”这一职官和史学学者身份来解释具有历史记述性质的《春秋》,总结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教训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因而,《左传》虽也有对《春秋》体例的解释,但更多的是依据历史记载,恢复《春秋》以“微言”掩盖了的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化《春秋》之隐晦为明白晓畅,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复原了《鲁春秋》”。也正是这种出于行为目的需要的复原,《左传》将“传”这一注释典籍的方式,基本上转换成为一种历史记述的文体。
③《左传》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故仍然采用了编年之体,有着不少解释性及梗概式记事的文字。受传注体例的限制,《左传》将一个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过程的记述,分解在不同的年份,且这一年份内还要记述不同诸侯国或不同性质的行为事件。但是,《左传》却对各种事件的发生采取了全视角记述。它不仅记述了每一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相关记述,记述了事件发生发展的大的历史背景。如记晋文公复兴晋国,通过僖公前后二十多年的记载,记述了重耳出亡、秦国与晋国的关系、晋国救宋、重耳随从的品格等等,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诸多领域的视角,比较完整地展示了晋国兴盛前后的历史。较之《国语·晋语》单一记述晋骊姬之难,更具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服务于政治的意义。
④至于司马迁创造的以专门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称之为“传”,也当与《左传》称之为“传”有密切关系。《史记》“索隐”谓:“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先秦的“传”多用于经典的注释。《左传》虽有传注的性质,虽非以人为主叙事,更非专记某人之行事,但却涉及到了不少人物的生平行事;它有对孔子《春秋》体例的一些注释,但却是以记事为主。故《史记》“列传”之“传”的产生,当不仅是借用先秦《左传》的文体名称,而且当与《左传》一样,具有真实记载历史人物行事的性质。所以,“列传”传记体的产生,当是在《左传》详细叙事的“传”的基础上,融入了《晏子春秋》《战国策》等专记一人之事的元素,从而创造了“列传”这一史学体式,用于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说,记载人物之“传”,是经典的传注之“传”的进一步发展。
(节选自《经与先秦说、解、传的发生及演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三传同为给《春秋》作注的产物,但由于三传作者身份的差异,作注目的的不同,使得三传的写作方式各不相同。
B.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左传》沿用了《春秋》编年体的体例,受此限制,《左传》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分散而不连贯。
C.《国语》在叙骊姬之难时,角度较为单一,不及《左传》视角广、故事完整,没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服务于政治的意义。
D.《左传》和《史记》之“列传”同中有异:同为历史著作,前者有传注的性质,以记事为主,后者以人为主叙事,且一传多专记某人之行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二段将《谷梁传》《公羊传》与《春秋左氏传》比较,意在论证《左传》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B.第三段举出“晋文公复兴晋国”的例子,论证《左传》全视角记述的特点:记述历史事件,既交待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叙述事件大的历史背景。
C.第四段列举《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史书,意在证明司马迁《史记》将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称之为头“传”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性。
D.文章论述“传”的生成和演化,既有对于相关书籍横向的比较,也有对于不同时期书籍在“传”发展过程中源流关系的纵向探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羊》《谷梁》解释《春秋》,其作者都是以注释家的身份,同样侧重于对字、词进行解释,无助于“传”由注释向记事转换。
B.《春秋》隐晦,《左传》明白晓畅,但两者均关注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可以说《左传》既尊重了《春秋》,又有所创作。
C.《左传》之“传”和“列传”之“传”,前者兼有“注释和记事”之意,而后者据司马迁的解释,在“记事”之外,还有“流传”之意。
D.“列传”传记体,固然是司马迁的天才创造,但一定离不开对《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历史著作的叙述传统的吸收借鉴。
【答案】1.D
2.C
3.A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1.A.“体例各不相同”错,《左传》与另两转不同。
B 项分析错误,“受此限制”不对,受的是传注体例的限制而非编年体例的限制。
C.“没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服务于政治的意义”太绝对,文章只是说《左传》更具有如上意义。
故答案为:D。
2.C“第四段结合《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史书”论证的目的,不在于证明司马迁《史记》的创造性和发展性,而强调的继承性。
故答案为:C。
3.A 项,“无助于‘传’由注释向记事转换”不对,“转换中的作用不尽相同”“也对有些事件的本原作了注释”均说明起到了有限的作用。
故答案为: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生如旅行
李永海
①出门旅行,难避漂泊。
②静静地候车,静静地等待。时而也在候车室的壁图或铁路列车时刻表前流连,时而掐指计算车次及行程。候车室是一个小天地,囊括各色人等,也包容各种不同的遭遇和人生。购票、检票、上车,仿佛领取了一张公民认可证,凭着它,就可以堂堂正正乘上这次列车,去想要去的地方,开始人生奇妙的旅行。待坐定后,探头窗外,长长的站台渐行渐远,更增添了浓浓的离情别绪。单身旅行,无牵无挂,冷眼窗外,那里没有与自己相关的人和景;此时此刻,心境坦荡如水,人生有多少这样的小站,不知哪趟车才是自己想乘的,不知哪个座位真正属于自己。
③同在旅途,个中滋味,因人而异。每每勾起我同情的是蜷在候车室里,或卧或躺的那些疲惫不堪的人,他们大多是离家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为了生活,四处漂泊。一样的行程,一样的方向,同是旅途中人,遭遇却大相径庭。
④人在旅途,看着时光从指缝间溜走,心里的无助就像原野上的草一样疯狂生长着。在午后刺眼的阳光下,只感觉到刺骨的风,不知道该用什么姿态去面对,该用什么样的热情去燃烧,木讷地做着所谓该做的事,如一粒尘埃,已经湮没在不知喟然的时光里。
⑤人在旅途,过客匆匆。人生的驿站,或伤感或欣喜,欲下笔却无从写起,所以许多时候我选择无语。然而无语的时候又很凌乱,像一堆扔不掉却又整理不了的旧物一般侵占着每个角落,生命中的某种本能在缓缓消失,迟钝的刀刃划在心上,血慢慢涌出来却把握不了,只能有心无力地去面对。
⑥人的一生,犹如旅行。纵使踏遍千山万水,也仍是途中人。原以为自己早已经习惯了停滞的状态,不会再斤斤计较地去寻求那些心里遗落了太久的东西。快节奏的工作、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周围的人们多了浮躁、少了温情,多了竞争、少了感悟。一路走来,从部队到地方,从军人到税官;从农村到县城,从青年到壮年。蓦然回首才发现其实一直是渴望着被在乎的,只是逼着自己放弃,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终于有一天,我们都会想不起来,曾经心痛的感觉……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要经历许多事情,也要承受太多的苦难。行走在这个布满荆棘同时也开满鲜花的人生之旅中,我们的心里才会充满希望和阳光。
⑦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在名利中穿行的芸芸众生,让生命的节拍慢下来,给心情放个假,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这需要一种豁达、率真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需要经过一番历练。岁月汩汩流淌的是青春的激情与率性,我们每个人都要以积极向上的思想、健康阳光的情感去面对生活的每一天。
⑧岁月不居,天道酬勤。我以一种深情、豪迈的姿态整理好行李,理了理思绪,盼望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驿站,以虔诚的心去迎接新的挑战。
⑨细雨暮色中,放慢匆匆的步履,我已不是过客,是归人。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③段写了旅行时人们候车及乘车的情形,既表达了对人生际遇不同的感慨,又表现了作者的迷茫心态。
B.文章以“人生如旅行”为主线进行选材剪裁,写了人生旅途的种种情况,从而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C.“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看似闲笔,实则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彻悟;时光易逝,自己会调整好心态,勤勉地走向下个旅程。
D.文章融抒情、议论为一体,将旅行与人生相结合,由此抒发自己的感悟,文章内蕴丰富而深厚,可读性强。
5.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作者认为“人生如旅行”,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4.B
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人生旅途中的悲喜往事比喻成扔不掉也整理不了的旧物,将之具象化,写出了它们占满回忆的空间、凌乱而无序的状态。“刀刃划在心上,血慢慢涌出来却把握不了”写出了作者在落笔整理往事时内心的无助、无力。
6.①旅行意味着人生的漂泊,但唯有旅行才能让人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甘苦,才能不断地迎接新的挑战,最终找到精神的家园。②人生旅途中,我们要经历很多事情,包括幸福的和苦难的,它们都是我们人生的财富,能带给我们希望的阳光。③人生如旅行,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及看风景的心情,不要被名利蒙蔽了眼睛。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忻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解答赏析句子累题目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该句中是如何运用该修辞手法的;第三步,指出句子运用该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先阅读并理解文本,分析文章内容,体现出的主旨,再结合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作答。
4.B项,“从而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赏析错误,应该是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新看法,也就是说“人生如旅行”。故答案为:B。
5.划线句子“然而无语的时候又很凌乱,像一堆扔不掉却又整理不了的旧物一般侵占着每个角落,生命中的某种本能在缓缓消失,迟钝的刀刃划在心上,血慢慢涌出来却把握不了,只能有心无力地去面对”,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生旅途中的悲喜往事比喻成扔不掉也整理不了的旧物,将生活的创痛比喻为刀刃。然后指出本句中作者运用这两个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6.由于“人生如旅行”,一生都要漂泊,难以安定,要接触各色人,各种事,所以要有乐观的态度、坚忍的品格、淡然的心态。学会承受,学会感悟,学会砥砺自己。能从三个方面来谈即可。
二、诗文阅读(5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岂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 B.何厌之有 厌:满足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何移之速也 移:改变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C.夜缒而出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D.吾其还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
9.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在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的情势下,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烛之武善于审时度势。他利用秦晋间的微妙关系,指出秦曾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而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的事实。
D.秦穆公善于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他会因更大利益的出现改变,可见如果事情因利益而合作的,也会因利益而分离。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岂能若是乎?
【答案】7.A
8.C
9.C
10.①如果放弃灭亡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供应缺乏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害处。
②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很难的,(您)为什么使郑国灭亡而使邻国增加土地呢
③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合乎秦穆公内心所想,怎么能像这样呢?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和意义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一)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郑伯。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二)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合乎秦穆公内心所想,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时间很长久了,相互信任很深厚了,相互结盟很牢固了,(秦穆公)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7.A.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故答案为:A。
8.A.第一句“于”,介词,对。句意: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第二句“于”,介词,在。句意: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
B.第一句“之”,结构助词,的。句意: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第二句“之”,代词,他。句意: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C.两句“而”均为连词,表修饰。第一句句意: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第二句句意:文臣武将一起得到重用,皇上垂衣拱手,不必亲自处理政务,就能治理好天下。
D.第一句“其”,语气词,表商量,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
第二句“其”,代词,指宫车。句意:不知道它(宫车)去到什么地方。
故答案为:C。
9.C.“秦曾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错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意思是“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可见应是晋国曾经答应割让焦、瑕两地给秦国。故答案为:C。
10.得分点:
(1)“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共”,通“供”,供应;“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2)“越”,越过;“鄙”,把……当作边邑;“焉”,哪里、怎么;“陪”,通“倍”,增加。
(3)“利害”,利益与危害;“中”,合乎,符合; “若是”,像这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 马 ①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 年 4 月)
11.选出下列各句中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体现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彩。
12.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如何理解?( )
【答案】11.B
12.这一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老马不甘心受欺凌却又无力反抗,只能继续在悲惨的生活中挣扎的那种无奈而又悲凉的形象,激发人们对老马不幸的同情和对其不公平命运的义愤。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技巧,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如何理解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然后分析诗句所写的对象是谁,是如何来写的,有何效果。
11.B项,“写出了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错误,“有泪只往心里咽”应是体现了老马身受深重苦难却无处诉说的无奈。故答案为:B。
12.“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它”是指老马,所以这句话描写的对象是“老马”,“飘来一道鞭影”是指老马的遭遇——鞭打、欺凌,“抬起头”“望望前面”是老马的动作,也属于细节,是老马遭受欺凌之后的举动,“抬起头”表明老马遭受欺凌时候的不甘心,但仅仅是“抬头”“望远方”,表明老马无力进行反抗只能继续在这样的生活中挣扎;在诗人的描画中让我们感受到老马的无奈和悲凉,表达人们对老马的同情,以及对造成老马这种命运的社会现实的悲愤。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 ,换了人间。(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4)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 。(戴望舒《雨巷》)
(5)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6)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7)芭蕉不展丁香结, 。(李商隐《代赠》)
(8)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刺秦王》)
(9)孔子曾对“学”与“思”两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 ,
。”(《论语》)
(10)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11)《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在刘备兵败长坂坡之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 。(《出师表》)
(12)《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是: , 。(《桃花源记》)
【答案】(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2)粪土当年万户侯
(3)萧瑟秋风今又是
(4)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5)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6)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7)同向春风各自愁
(8)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寥”“廓”“粪”“萧”“瑟”“惆”“斓”“笙”“箫”“兮”“罔”“殆”“畏”“缤”。
故答案为: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⑵ 粪土当年万户侯
⑶ 萧瑟秋风今又是
⑷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⑸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⑹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7)同向春风各自愁
(8)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4.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青荇(xìng) 荡漾(yàng) 峥嵘(zhēng)
B.彷徨(páng) 深邃(shuì) 漫溯(sù) 彳亍(chì chù)
C.佝偻(lóu) 寥廓(guō) 忸(niǔ)怩 颓圮(pǐ)
D.玉玦(jué) 瞋目(chēng) 变徵(zhǐ) 忤逆(wǔ)
【答案】A
【知识点】形近字的分辨;多音字的分辨;习惯性误读字
【解析】【分析】B项,“深邃(shuì)”应读“suì”;C项,“寥廓(guō)”应读“kuò”;D项,“瞋目(chēng)”应读“chēn”。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15.(2017高一上·天水开学考)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装饰 斑斓 静默 书生义气
B.凄惋 寂寥 长篙 天纶之乐
C.笙箫 窗扉 荆棘 激浊扬清
D.愁怨 苍桑 揉碎 风华正茂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易混成语/熟语
【解析】【分析】题干问的是“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关键词“没有错别字”,
A项“书生义气”应为“书生意气”,
B项“天纶之乐”应为“天伦之乐”,
选项中C项没有错别字,
D项“苍桑”应为“沧桑”。
故答案为:C。
【点评】汉字的字形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正确把握字形、不写错别字和工整书写两个方面。高考的考查重点多为音近字、形近字和音、形相近字。首先,我们必须做到:1.书写时,不写不规范的汉字——“繁体字”“异体字”已经淘汰的“简化字”。2.要注意音、形、义三者相结合,特别是意义。3.对形似字进行整理,形成表格,集中突破。其次,要注意以下方法:1.语义辩识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3.结构分析法 有些成语的构词方式上有个特点,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的结构相同,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或者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反,据此规律,可以有效的防止错别字。5.语音辨识法 通过朗读该词,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有些字是由于读错了字音而随着就把字写成了别字。6.来源结合法 一些成语有一定出处,要么从神话传说中来,或从寓言故事中来,或从名言名句中来,联系其本源出处,易判断字形。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望文生义。
厝火积薪,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望文生义。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
17.(2017高一上·扶余月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A项结构混乱,应在“是建院90年来”前面加上“这一年”。B项成分残缺,应去掉“使得”一词。D项搭配不当,“录取”“名额”不能搭配。故答案为:C。
【点评】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找出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先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18.下列各句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它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B.新月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而命名的现代新诗流派,因为重视诗歌“音乐美、
绘画美、结构美,又称为“新格律诗派”。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人。
C.万乘,古代将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代天子、帝王。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也称“万乘”。
D.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男子年满 20 岁,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B.不是“结构美”,是“建筑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四、作文(60分)
19.(2022高一上·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痕迹
(英)约翰 罗斯金
把每一个黎明看做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做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充实的痕迹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痕迹。只是这痕迹有的清晰,历经岁月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回想起来,有的令人愉悦,有的令人怅惘……那么,关于“痕迹”,你有怎样的经历?又有什么感悟呢?请以“痕迹”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带材料的命题作文,读约翰·罗斯金的诗《痕迹》,可以感悟到“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和痕迹”。所谓人生的“痕迹”就是我们曾经经历的证明,他可能是一段文字记载,可能是刻骨铭心的回忆,可能是你身上的一道疤痕、脸上的一道皱纹,还可以是孩子、学生的成长……
在过去的人生路上,你都留下过什么样的脚印和痕迹?这些“脚印和痕迹”能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哪些启发?对自己有何警示、意义?在将来的人生路上,我们还应该留下什么样的痕迹?怎么留下让自己最满意的痕迹?别人的脚印和痕迹对自己有何影响?考生应充分展开联想,深挖写作素材,选取最难忘、最能表现主题的细节行文。本题适宜于写成散文或记叙类文章。
立意:
1.成长的痕迹。
2.觉醒的痕迹。
3.奋斗的痕迹。
4.爱的痕迹。
【点评】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