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复习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2.DNA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3.噬菌体的结构?能否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4.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染色体
蛋白质
DNA
揭秘基因的化学本质,
解析DNA的优美螺旋。
验证DNA的精巧复制,
测读ATCG的生命长卷。
回响着不同观点的争论,传颂着合作探究的典范。
孟德尔
遗传因子
染色体
摩尔根
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组成成分:
蛋白质和DNA。
历史的步伐
DNA
染色体在遗传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蛋白质
染色体
蛋白质
DNA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1.掌握肺炎双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和结论。(重点、难点) 2.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方法、过程及结果的分析。(重点、难点) 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内涵和理由。(重点)。 生命观念: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科学思维:“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科学探究:三大实验的方法和结论。
社会责任:生物信息学及其应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20世纪20年代:
氨基酸 多肽 蛋白质
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
4种脱氧核苷酸
DNA
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
阅读课本P43页,及图3-2,思考下列问题(3min):
1、实验材料:
2、实验原理:
3、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肺炎链球菌
(原核生物)
S型细菌 R型细菌
菌落
菌体
毒性
光滑Smooth
粗糙Rough
有多糖类的荚膜
无多糖类的荚膜
有毒性,可致死
无毒性
S型菌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R型菌无毒性。
多糖
荚膜
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① ② ③ ④
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3.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不死亡
死亡
不死亡
死亡
S型
【结论】
思考并讨论:
1.第④组中的小鼠为什么死亡?这组小鼠体内的 S 型活细菌从何而来?
2.实验自变量是什么 因变量是什么?
3.有没有对照实验?如何进行对照?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一】
自变量:给小鼠注射的细菌种类;
因变量:小鼠是否能存活及体内是否有活得S菌。
一二组对照,说明R菌无毒,S菌有毒。
二三组对照,说明加热杀死的S菌无毒。
二三四组对照,说明R菌转化为S菌。
有S型菌产生;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的某些物质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
R型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所消灭
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
S型细菌后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的免疫力下降,造成R型细菌又可以大量繁殖,数量增加
例1、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的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a、从免疫学角度解释: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
b、曲线bc段上升的原因是
0
含量
时间
a
b
c
R型细菌
S型细菌
能力提升
多糖 脂类 蛋白质 RNA DNA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
如何验证到底哪种物质是转化因子呢?
将去除绝大部分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的细胞提取物分别加入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观察除去相关物质后,细胞提取物能否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
设计思路:
细胞提取物
R型细菌
R型细菌
S型细菌
转化因子
DNA
DNA
2.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
特异性的去除一种物质
思考:
1、分析实验变量?
2、对照实验如何进行的?
3、结论是什么?
自变量:是否加入
酶及酶的种类;
因变量:培养基中是否有活得S菌。
第一组为空白对照组。第二至五组为实验组。
每组特异性的去除一种物质,观察S菌的活性。
科学方法: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
“转化因子”很可能就是DNA。
P46
加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
如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分别作加温、滴加FeCl3溶液、滴加肝脏研磨液的处理,利用了“加法原理”;
减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
如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这利用了“减法原理”。
科学方法
例2.在肺炎双球菌感染老鼠的实验中,下列实验结果不正确的是 ( )
A.注射R型菌后,老鼠不死亡
B.注射S型菌后,老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
C.注射R型菌及热处理的S型菌后,老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
D.注射S型菌及热处理的R型菌后,老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
.
C
能力提升
例3、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
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
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
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且能够自我复制
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顺序可能蕴含大量遗传信息
C
[拓展]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DNA仍能起作用的原因:
由于DNA的热稳定性比蛋白质要高,所以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永久变性失活,DNA的结构也会被破坏,但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又逐渐恢复活性,但蛋白质却不能恢复。
能力提升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大肠杆菌
1.实验者:2.实验方法:3.实验材料:
4.设计思路:
赫尔希和蔡斯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T2噬菌体、大肠杆菌
蛋白质外壳
DNA
有没有比细菌更简单的实验材料
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1.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T2噬菌体的合成:
吸附
注入
合成
组装
释放
①增殖过程噬菌体只提供自身的DNA
②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
(用32p标记)
(用35S标记)
同位素标记法
C、H、O、N、P
C、H、O、N 、S
DNA
蛋白质
思考:1.能不能用14C和15N同位素来标记噬菌体?
2.能不能用35S和32P标记同一个噬菌体?
3.能否用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基直接来培养噬菌体?
不能,因为病毒只有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代谢、增殖。
不能,因为放射性检测只能检测到是否具有放射性,不能确定是何种放射性元素。
不能,因为C、N这些元素是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素,不能把DNA和蛋白质分开。
自主学习课本44-45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时间3min):
1.实验方法:
2.实验准备:如何获得标记的噬菌体?
3.实验过程:分两组分别侵染大肠杆菌,
①保温的目的是什么?搅拌的目的是什么?离心的目的是什么?
②离心后沉淀物与上清液分别主要含有什么成分?
4.实验结果及结论: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保温、搅拌、离心
4、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1)标记细菌
细菌+含35S的培养基
细菌+含32P的培养基
含35S的细菌
含32P的细菌
(2)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含35S的细菌
噬菌体+含32P的细菌
含35S的噬菌体
含32P的噬菌体
(3)噬菌体侵染细菌
含35S的噬菌体+细菌
含32P的噬菌体+细菌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上清液放射性很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子代噬菌体无放射性。
上清液放射性很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子代噬菌体有放射性。
亲代 噬菌体 合成的子代 噬菌体 结 论
35S标记 蛋白质
32P标记DNA
有
32P标记的DNA
无
35S标记的蛋白质
噬菌体的DNA进入
到了大肠杆菌体内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4.实验结果分析
提醒:这个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5.实验结论:
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传递的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若出现以下操作
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原因是什么?
1.标记35S的实验中搅拌不充分:
2.若标记32P的实验中
①保温时间过短:
②保温时间过长:
③搅拌过于剧烈:
思考与讨论:
【合作探究二】
离心后下方沉淀物中有放射性,因为仍有少量噬菌体外壳(35S)吸附在细菌表面
上清液中有放射性,因为部分亲代噬菌体尚未将DNA注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搅拌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上清液中有放射性,因为子代噬菌体已从裂解的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搅拌离心后子代噬菌体分布于上清液中
上清液中有放射性,因为大肠杆菌细胞被破坏,释放出其中的子代噬菌体,经搅拌离心后子代噬菌体分布于上清液中
跟踪训练
例3.(6分)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Ⅱ)
C
跟踪训练
例4(6分)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
C
蛋白质
RNA
分别侵染健康烟草植株
患病
不患病
得到全新病毒
不能得到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组分单独侵染烟草实验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烟草花叶病毒(TMV)只含蛋白质和RNA
实验结论
四、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细胞生物
总结: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遗传物质为________
:遗传物质为________
非细胞生物
多数病毒
少数病毒
:遗传物质为______ 如噬菌体等
:遗传物质为_______
如HIV 、SARS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禽流感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
【归纳】
生物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只有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
RNA
DNA
DNA
DNA
RNA
A
【当堂达标】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 )
A.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B.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C.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D.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2、科学家用含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该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待大肠杆菌解体后,15N( )
A.不出现在子代噬菌体中
B.仅发现于子代噬菌体的DNA中
C.发现于子代噬菌体的外壳和DNA中
D.仅发现于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
C
3、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C
4.下列关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核遗传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遗传的遗传物质是RNA
B.“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D.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C
5.某人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
④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经过一段时间后离心,以上4个实验中放射性的主要位置依次是:
。
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6.如果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组成的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A、可在外壳找到15N和35S、3H
B、可在DNA中找到3H、15N、32P
C、可在外壳找到15N、35S
D、可在DNA 中找到15N、32P、35S
B
高考真题
29.(10分) 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
(1)实验思路
(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
课后练习
一、概念检测
1、D 2、A
二、拓展应用
1.实验表明,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时,进入大肠杆菌内的主要是DNA,而大多数蛋白质却留在大肠杆菌的外面。因此,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是利用亲代噬菌体的遗传信息,以大肠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来合成蛋白质外壳的。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作为遗传物质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具有贮存遗传信息的能力;结构比较稳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