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郭沫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沁园春 长沙
上阕
下阕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远眺
近观
仰视
俯瞰
静景
动景
万山红遍
(群山)
百舸争流
(江中)
漫江碧透
(江中)
层林尽染
(群山)
鹰击长空
(天空)
鱼翔浅底
(水底)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问
答
英雄气概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战斗风貌
同学少年!
谁主沉浮?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
《女神》和《屈原》为其代表作。《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作者简介
“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周恩来
若是形式,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的精神。
——闻一多
(对鲁迅和郭沫若的革命作用和文学成绩的形象概括)
诗歌分界线
古体诗
近体诗
歌
行
吟
诗经体
楚辞体
乐府体
绝句
律诗
白话写诗;不受格律束缚;
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五四
古典诗歌
现代新诗
唐代
诗经
楚辞
古乐府
唐诗
元曲
现代新诗
宋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怎么读,怎么理解
放号(háo),是号叫、呐喊、惊叹、赞美的意思,和这首诗的炽烈情感相匹配。
1919年九、十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解读标题
解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视角/立足点:地球边上——宇宙之中,苍穹之上。
立:姿态挺拔
单从题目中,你能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一种怎样的诗人感情?
这是一个巨人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尽情呼喊,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内心,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
诵读诗歌 整体感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请同学们自主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诗句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有何特点?这些意象的描写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诵读诗歌 整体感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无数的白云
壮丽的北冰洋
无限的太平洋
滚滚的洪涛
特征:
力量巨大
气势磅礴
阔远雄奇
意象:
用自己的主观感受,把客观景物抒写得宏伟壮丽、气势磅礴。营造了一种恢弘大气、雄浑壮阔的氛围,为下文对力的赞美与歌颂做铺垫。
诵读诗歌 品读诗情
请同学们小组诵读诗歌,合作交流:
1.“滚滚洪涛”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2.作者喊出:“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要“毁坏”什么?要“创造”什么?要“努力”什么?
3.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这几句话?
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 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诵读诗歌 品读诗情
“滚滚洪涛”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诗歌中的“滚滚洪涛”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具有象征意义。
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诵读诗歌 品读诗情
作者喊出:“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要“毁坏”什么?要“创造”什么?要“努力”什么?
毁坏,指打烂一个旧世界,推翻束缚人们的旧思想、旧道德;
创造,指建设新的世界,创造新的宇宙,呼唤自由、民主与科学;
努力,呼唤青年要坚持,有理想,有担当与责任,改变弱国愚民的状态。
诵读诗歌 品读诗情
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这几句话?
诗句运用排比与拟人的修辞手法,多角度描述了“力”强大与曼妙,抒发了诗人对“力”的赞美之情。
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课堂小结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
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表达了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唤起人们自身力量,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新生活、新世界,摧毁旧世界,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
比较阅读
诗人所处位置 意象特点 诗人形象 时代背景 语言形式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沁园春·长沙》
比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沁园春·长沙》在以下这些方面的不同。
海岸山上
橘子洲头
阔大雄壮
自由勃发
激情澎湃
迷茫之后有力量
1919年
五四运动
1925年军阀混战
“啊啊”“呦”大量语气词,叠词直接抒情。排比句。句式自由。
词,上下片通过问答连接起来。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