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1课 问声好
备课教师: 授课年级: 三年级
教材分析
本活动是人音版二年级音乐上册第1课问声好的教学内容。《森林水车》是一首通俗 的管弦乐曲,由德国作曲家艾伦贝格所作。有人曾将本曲与奥尔特的《在钟表店里》米夏埃利斯的《森林中的铁匠》并列为三个著名的描绘性标题乐曲。 艾伦贝尔是19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德国喜剧作曲家。1848年1月13日出生在梅泽堡,1925年12月26日逝世于柏林。艾伦贝尔的代表作有喜歌剧《库里科伯爵夫人》、《米达斯王》、《马里埃特》,舞剧《西勒斯的玫瑰》,管弦乐《森林水车》等。艾伦贝格写过很多作品,只有这首《森林水车》流传最广。 《森林水车》采用回旋曲式,G大调,2/4拍。前面有一个较长的的6/8拍序奏段落。随着模仿小溪潺潺流水声和小鸟鸣叫的伴奏声,流畅优美的旋律缓缓如歌的描绘了宁静的森林晨景。人们仿佛听到清风吹拂着树叶,小鸟雀跃枝头,用歌声迎接黎明;山水流成的瀑布水花飞溅,推动着古老的水车唱着吱吱呀呀的歌。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学习《早上好》有了深刻的影响。学习音乐的热情更高了。同学们都很活泼,对学习音乐非常感兴趣,也学会了一般的简单礼仪,如问好、握手等。学会了简单的表演技巧,有了一定的节拍感。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思路
导入:对表演《小麻雀》提出要求; 展开:首先引导学生聆听《森林水车》 ;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编创与活动;最后引 导学生按节拍演唱。 3.结束: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结束本节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子琴、课件等。 学生准备:初步预习课文内容,学唱《小麻雀》歌曲。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知道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过程与方法:动脑为歌曲编创新词、动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课时重点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评价自己、评价他人,逐渐形成一定的竞争氛围。
课时难点
歌曲的学唱及对音高的感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一、表演《小麻雀》 教学基本要求: 1. 听歌曲录音拍节拍,感受歌曲。 2. 第二次边听录音边拍节拍,用以轻声哼唱。 3. 听教师范唱,小声跟唱歌词。 4. 听教师弹琴,边唱边看图、做动作,用动作帮助记忆。 5. 听录音,分小组编创歌词和动作。 6.将四组学生编的歌词和动作综合成四段,分段表演。 学生认真领会教师的基本要求。 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做好准备工作。 通过教学基本要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新 知 探 究 聆听《森林水车》 教学基本要求 1.复听音乐,用彩色笔涂颜色或画线条表现自己听到的水车声、流水声、鸟叫声、太阳升起的感觉。 2.教师不要限制学生,让学生自由想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再谈一谈为什么。 也可让学生分组根据音乐的情境进行简单表演。 三、编创与活动 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小麻雀》伴奏。 第一行图谱:可选择木鱼或双响筒。 第二行图谱:可选择串铃或沙球。 第三行图谱:可选择三角铁或碰钟。 学生复听《森林水车》 音乐,发挥想象,用彩色笔涂颜色或画线条,感受听到的水车声、流水声、鸟叫声、太阳升起的感觉。 学生发挥自由想象,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学生练习进行简单表演。 学生选择不同的乐器为《小麻雀》伴奏。 通过学习,感受音乐《森林水车》 的不同感觉,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发挥想象,感受音乐的能力。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知探究 1. 选择打击乐器可让学生自行选择。可分组选择,每组选择三种乐器搭配在一起,演示给大家听,尝试搭配的效果。 2.合着同学们的歌声伴奏,看哪一组做得协调、好听。 学生选择不同的乐器为《小麻雀》伴奏。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又学习了哪些歌曲? 你学会了吗? 你能创编歌谣的不同节奏 吗? 你能用不同的打击乐器节奏 吗? 你还有哪些困惑?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学习音乐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回顾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