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2登高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8 15:5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登 高
杜甫
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素养目标
1. 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学习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2. 学习诗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营造的浓郁悲凉的意境。
3.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登临必到高处,到高处则视野广阔、一览无遗,胸襟为之开阔,无所阻碍,一种浩然之气顿时从中喷涌而出,从而获得某种期待的生命意义,正所谓“荡胸生层云”,可借此暂时从世间琐事中挣脱,无复辗转腾挪于其间。故而登临初是兴致盎然的。
但伫立高处,人迹少至,在获得一份宁静的同时,也易将登临者的思绪拉入对自己生活、生命的思考之中。原因在于,登上高处,看到天地的广阔、宇宙的无穷,联系自身,极易产生自我的渺小之感:登上高处,也极易感受到周围物体的细微的变化,于是感受到时间的邈远和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流逝,常常让人思古人、追来者,发出生命短暂的慨叹。所以,登临的结果往往是愁思满怀。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以《望岳》为代表,表现了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760至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
作者简介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写作背景
诗风: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
朗读感知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朗读感知
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凉、
悲愤、孤独、
伤怀、沉郁。
析意象
感意境
首联赏析
风急,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是鸟儿在天空盘旋,飘零无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有何特点?营造了怎么样的氛围?
思考2:首联写登高俯仰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哪些特写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画面: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特点:萧瑟、凄凉、清冷的意境
情感:“哀”。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鸟飞回
一只
一群
诗歌赏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赏析
探究活动
诗文中所说的“落木”,就是 “落叶”,“木”就是“树叶”。如果将诗句中的“落木”改为“落叶”好不好呢?请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屈原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
“落叶” 与“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 “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叶”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字好在既有树叶的含义,又无树叶的繁密,浓郁之感,突显空阔,光秃的感觉,更符合作者对于秋衰败、凋零的表达意图。落叶,树叶,使用频繁失去了语言张力,和诗歌要求的审美特征不一。
长江的滚滚而逝,意味着什么?“不尽长江”又象征着什么?
探究活动
思考4:颔联中“落木”“长江”写出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落木”写其木叶尽脱,着“无边”二字,既充分展示出境界之阔远,更渲染出在广远的空间中疾风席卷落叶的气势;写长江,着“不尽” “滚滚”四字,不仅展现出万里长江自西向东绵延伸展的广远空间,而且渲染出长江波涛汹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无边落叶萧萧而下的景象,使人自然联想起在广阔宇宙中生命凋衰的阔大悲凉;万里长江滚滚东流的景象,也同样极易唤起在悠悠不尽的历史长河中时间与生命的消逝的联想,从而为诗的后幅抒写“悲秋”之情做好了充分铺垫。
思考5:颔联的景物描写中体现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于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让人倾听灵魂深处的苍凉与悲苦。“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人在秋日的种种情景中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滚滚奔腾而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句含义)
颔联写出了秋天萧瑟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
(景物特点)
这两句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起伏之变,跌宕之气。
“无边”,“不尽”放大了落叶和江流的阵势,“萧萧下”,“滚滚来”又加快了树叶飘落、江水流动的速度。
(写景角度)
(重点词语赏析)
这句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抒情作用)
采用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哲理意义)
(对仗之妙)
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此联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你读出了几层意思?
颈联赏析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请具体分析一下颈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颈联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目睹阔大苍凉的秋景,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后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秋之绪顿时涌上心头。与上一联相互照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在此有了最好的交融之境。
最根本的原因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尾联承接颈联,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悲秋苦恨之情。“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潦倒的生活之苦和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正是这种“苦恨”(人生艰难)使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无奈断酒后,悲愁越发难以排遣,独自登高望远,无限悲凉之意袭上心头。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赏析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不仅指诗人一生颠沛流离、老病孤苦、壮志难酬;更主要的还有国运维艰。“苦恨”是极其遗憾的意思。
诗人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赏析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登 高
写 景
抒 情
首联
仰观  高天秋风
俯察  江水洲渚
颔联
仰观  无边的落木
俯察  不尽的江水
颈联
尾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肃杀萧瑟
韶光易逝
人生迟暮
孤苦之愁
惹恨添愁
忧国忧民
伤时叹己
主题归纳
《登高》通过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
2.《登高》在行文写法和语言风格方面有哪些特点?
①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来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的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②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登高》一诗,读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
———— 王国维
课文解析
主旨探讨
一、悲自然飘零之秋
对眼前所见苍茫辽远、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象的悲叹;
二、悲个人遭际之秋
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
三、悲国运衰落之秋
对国家现实多灾多难的忧愁,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诗中所悲,远不止季节之秋。你从诗中读出了“悲秋”的哪些含义呢?
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宋玉的《九辩》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哀。憭( liáo )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秋天万物调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融入萧瑟的秋景之中,显得更加沉郁厚重,所以他的诗歌特点是沉郁顿挫。
  如此多的“悲愁”,诗人应怎样排遣呢?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能借酒浇愁是最好的排遣方法,何况杜甫也特别爱喝酒。而且此时正值重阳节,按习俗也应该喝菊花酒,但是却不能再喝了,因为他有严重的肺病、风痹等多种疾病,不得不因病戒酒。  
诗歌赏析
诗歌至此戛然而止,诗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向世人诉说,却又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不能说,而是愁苦太多太重,说不完、诉不尽,索性不再说,只任这无尽的悲愁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诗人心头。
一、情景默写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中对此进行直接描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2.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3.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秋天落叶飘摇的悲凉之景,“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述自己身体不好还孤身登高。
4.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登高》中抓住“猿”“鸟”等意象描写夔州秋天景色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要与命运进行抗争的精神。
7.夔州一向以猿多著称,峡口以风大闻名,杜甫在《登高》中体现这一特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
9.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 , 。”
10.《登高》中写杜甫一生坎坷,晚年也很艰难,生活困苦,身体多病,所以只好戒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
《登高》参考答案
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3.无边落木萧萧下 百年多病独登台 4.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5.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6.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7.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8.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9.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10.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 “先后从时、空两面着笔”错,颈联是先后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
答案 D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