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四川省各地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四川省各地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8 15:2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18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1.(2022·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校八年级期末)下图是我国近代重大周年历史事件(部分)。下列对空缺部分填写完全正确的是
A.①鸦片战争爆发②甲午战争爆发③一二·九运动
B.①金田起义②武昌起义③九一八事变
C.①洋务运动开始②中华民国成立③卢沟桥事变
D.①《天津条约》签订②黄花岗起义③九一八事变
2.(2022·四川遂宁·八年级期末)歌曲《松花江上》创作于1935年,在日本人大举侵略的危急关头, 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
A.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B.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C.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国共合作抗战开始
3.(2022·四川乐山·八年级期末)“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首如泣如诉、悲愤激越的《松花江上》折射的时代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 B.华北事变,华北形势危急
C.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 D.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4.(2022·四川宜宾·八年级期末)“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其中“十四年”开始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5.(2022·四川德阳·八年级期末)习近平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十四年。这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6.(2022·四川资阳·八年级期末)下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的迁徙路线图(局部)。图中东北大学迁到北平的原因是( )
A.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C.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D.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形势所迫
7.(2022·四川成都·八年级期末)“……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是1935年张謇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松花江上》的歌词。该歌词反映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8.(2022·四川乐山·八年级期末)为提醒大家牢记九一八事变,勿忘国耻,居安思危,我国每年都在9月18日鸣放防空警报。当年,日本制造这一事变的借口是(  )
A.西安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华北自治运动” D.一二·九运动
9.(2022·四川宜宾·八年级期末)根据下列图片及文字材料判断该事件是
接着,日军相继占领东北三省。东北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A.天京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西安事变
10.(2022·四川广安·八年级期末)日本统治阶级认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出路在于“东北满蒙问题的根本解决”,由此发动了(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八一三事变
11.(2022·四川自贡·八年级期末)《流亡: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学生口述》亲历者之一的康延正的一份材料:“我们被爆炸声惊起,紧接着炮火纷飞横空而过,向北大营驻军地点发射。天一亮,我和几个同学走到沈阳城西大门发现是日军侵占了沈阳。”这段回忆揭示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2.(2022·四川自贡·八年级期末)以下书籍出版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此类书籍在当时大量出版意在
时间 1932年 1936年 1940年 1940年 1944年
书名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 《民族英雄评传》系列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诗话》 《中国民族女英雄传记》
A.宣传民主科学,开展新文化运动
B.反对专制独裁,抨击北洋军阀统治
C.弘扬爱国精神,致力于抗日救亡
D.争取和平民主,推动国共两党谈判
13.(2022·四川广元·八年级期末)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大学生中传唱着许多歌曲,它们共同的主题是( )
A.歌唱祖国 B.追求理想 C.抗日救亡 D.抨击时弊
14.(2022·四川眉山·八年级期末)“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935年,这句满含血泪的话从无数青年口中喊出。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15.(2022·四川内江·八年级期末)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这就是著名的(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16.(2022·四川泸州·八年级期末)由于“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它是一场
A.爱国救亡运动 B.民主革命运动 C.反帝反封建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
17.(2022·四川广元·八年级期末)2021年9月30日是我国第八个烈士纪念日,崇尚英雄、纪念英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英勇作战的是( )
A.杨靖宇 B.赵登禹 C.张自忠 D.左权
18.(2022·四川广安·八年级期末)某校艺术节举办一场“传唱20世纪30年代歌曲”的合唱比赛,请问下列哪一项符合传唱歌曲的主题( )
A.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B.追求民主科学
C.抗日救亡 D.伤感怀旧
19.(2022·四川乐山·八年级期末)他“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联共抗日,为结束十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他”是(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杨靖宇 D.张学良
20.(2022·四川广安·八年级期末)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A.逼蒋抗日 B.联蒋抗日
C.反蒋抗日 D.杀蒋抗日
21.(2022·四川自贡·八年级期末)如图中的人物和建筑共同见证了
张学良和杨虎城 西安事变谈判旧址
A.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22.(2022·四川乐山·八年级期末)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通电全国:“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3.(2022·四川广安·八年级期末)张学良、杨虎城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中说道:“我们为什么发动这样的运动?……国家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此次“运动”( )
A.有助于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成为时局扭转的关键
C.使国民政府名义上完成统一 D.推动和平民主的实现
24.(2022·四川广元·八年级期末)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B.蒋介石退居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5.(2022·四川凉山·八年级期末)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的国民党将领是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6.(2022·四川凉山·八年级期末)近代中国,爱国学生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时总是挺身而出:
材料一:“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材料二:日军侵占东北后,继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国民政府却对日本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1935年,严峻形势使北平的学生们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继而引发了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参加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记述的是哪场学生运动?
(2)材料一所述学生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问这场运动的中心在运动前、后期有什么样的变化?
(3)材料二中的学生运动的爆发是因为中国哪个地区面临日军侵占?请说说这场运动有何意义。
27.(2022·四川乐山·八年级期末)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矢志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前进,让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新的依靠。中国共产党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
(1)材料一中提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哪些历史条件?
材料二:
图一 开天辟地,党的诞生 图二 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2)请写出与图一、图二相对应的中国共产党重大会议的名称。
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3)根据材料三指出,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金沙水拍云崖暖”指红军长征途中什么事?长征给我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长征精神”,请你谈谈什么是长征精神?
材料四:设使内战扩大,张杨长期禁锢蒋氏,则事变的进展徒然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汪精卫等)的阴谋。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就是全国人民的主张,因为现在的内战是人民所痛恶的。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
(4)依据材料,请简要回答“共产党坚决主张和平解决”的原因。
材料五: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人数及党员人数
(5)依据材料五写出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是如何变化?试简要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B
【解析】1851年金田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故B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935年一二·九运动,故A错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37年卢沟桥事变,故C错误;1858年《天津条约》,1911年黄花岗起义,故D错误。
2.C
【解析】依据题干“歌曲《松花江上》创作于1935年,在日本人大举侵略的危急关头”,结合课本所学,九一八事变日本战略东北,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激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C项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导致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项不合题意;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B项不合题意;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开始共同抗战。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3.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创作的著名歌曲,该歌曲以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被日寇侵占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盼望收复失地、回到故乡的心情,故选A;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但《松花江上》描绘的东北地区,故排除B;1937年日本制造八一三事变,入侵上海,这与《松花江上》不符,故排除C;1937年日本在北平制造七七事变,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
4.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党领导的东北抗日义勇军英勇抗击日军,所以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于九一八事变。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方针,导致不到半年时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东北3000万同胞在日军的铁蹄下受尽欺压凌辱,一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苦难十四年”。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5.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城。随后,日军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人民进入局部抗战时期。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6.D
【解析】从路线图的变迁可以看出,其源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三省沦陷,不得不迁移,故D项正确;材料问的是原因,而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是其原因,排除A项;东北大学外迁是受到战争的形势所迫,并不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也不是出于发展高等教育的需要,排除BC项。故选D项。
7.A
【解析】根据材料“是1935年张謇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松花江上》的歌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题干内容体现的是九一八事变,A项正确;华北事变是指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项;八一三事变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治维新后,侵略中国,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是日本的既定目标。1931年,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故B符合题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A不符合题意;“华北自治运动”是日本的阴谋——企图变华北为第二个满州国,故C不符合题意;一二 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B
【解析】1931 年 9 月 18 日,日军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依据图片中“沈阳”“日军相继占领东北三省”可知是九一八事变,B项正确;天京事变是1856年,天京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南京,排除A项;卢沟桥事变是在北京,排除C项;西安事变是1936年,地点是西安,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和对外扩张;日本为了以战养战;日本自明朝开始就已经制定了征服朝鲜、满蒙进而中国最后世界的方针,1931年, 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A项正确;华北事变是指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华北事变是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排除B项;南京大屠杀,是指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日军占领南京后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排除C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以后,又发动了八·一三事变,把战火烧到了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首都南京的门户上海,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了沈阳北郊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这就是著名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由此开始,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因此据题干材料“我们被爆炸声惊起,紧接着炮火纷飞横空而过,向北大营驻军地点发射。天一亮,我和几个同学走到沈阳城西大门发现是日军侵占了沈阳。”可知,这段回忆揭示的是九一八事变,A项正确;“华北事变”发生在1935年,与“日军侵占了沈阳”无关,排除B项;“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日军占领平津,与“日军侵占了沈阳”无关,排除C项;“八一三事变”后,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解析】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抗日斗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量出版宣传、介绍民族英雄的书籍,意在弘扬爱国精神,致力于抗日救亡,故选C;1915年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28年东北易帜,标志北洋军阀统治已经结束,排除B;D项是1945年的重庆谈判,排除。
13.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30年代中期,面对日军侵华的严峻形势,中国正爆发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大学生中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割弃有一个共同主题就是抗日救亡,C项正确;歌唱祖国、追求理想、抨击时弊不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大学生中传唱着许多歌曲的共同主题,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C
【解析】根据材料“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结合所学可知一二·九运动是1935年抗日救国的示威游行,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呼声,故选C;五四运动是1919年,排除A;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排除B;西安事变是1936年,排除D。
15.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935年12月9日”“反对华北自治”说明题干事件是一二·九运动,D项正确;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地点是在沈阳,排除A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排除B项;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事变,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它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A项正确;一二·九运动反日,它不反封,因此不是民主革命运动、反帝反封建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7.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A项正确;七七事变发生后,赵登禹率部参加北平保卫战,在南苑指挥部队奋勇抗击日军,排除B项;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排除C项;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解析】题干给出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是抗日救亡,故符合选手传唱歌曲的主题是抗日救亡,C项正确;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不是当时合唱歌曲的主题,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追求民主科学,排除B项;伤感怀旧不是当时歌曲合唱的主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9.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张学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 在西北“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张学良、杨虎城在多次恳请无望的情况下,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D正确;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故A错误;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英雄,故B错误;杨靖宇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共产党员,故C错误。综上答案D。
20.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21.C
【解析】依据图片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发生。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联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项符合题意;ABD均与西安事变无关,排除ABD。故答案为C。
22.B
【解析】根据“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安事变,为了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B符合题意;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A排除;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C排除;八一三事变发生在上海,材料没有涉及,D排除。故选择B。
23.B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为什么发动这样的运动?……国家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次“运动”指的是“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逼迫蒋介石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B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被推翻,排除A项;1927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使国民政府名义上完成统一,排除C项;西安事变与“推动和平民主的实现”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含义,根据所学知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25.张学良、杨虎城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6.(1)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
(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运动前期:北京;后期:上海
(3)华北地区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任意1点即可得分)
【分析】(1)
根据材料一,由“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引发了五四运动。根据材料二,由“1935年,严峻形势使北平的学生们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继而引发了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参加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因此材料一、二分别记述的是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
(2)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引发了五四运动。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因此材料所述学生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这场运动的中心前期是在北京;后期是在上海。
(3)
根据材料二,由“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可知学生运动的爆发是因为中国华北地区面临日军侵占。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7.(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2)中共一大;遵义会议。
(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战胜所有敌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或革命的乐观主义);团结一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4)原因:从民族利益出发,响应全国人民停止内战的愿望,争取联合蒋介石抗日。(意思相近即可)
(5)变化:上升(增多);原因: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维护国家利益和广大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解析】(1)
根据材料“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2)
根据图一中的关键词“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根据图二中的“生死做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 是指红军征途中的红军巧渡 金沙江,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山包围;在红军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了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们要有战胜所有敌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战胜一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4)
依据材料的"设使内战扩大,张杨长期禁铜蒋氏,则事变的进展徒然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汪精卫等)的阴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深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从民族利益出发,响应全国人民停止内战的愿望,争取联合蒋介石抗日,所以共产党坚决主张和平解决。
(5)
根据材料五分析可知,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维护国家利益和广大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因而加入共产党的人民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