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4课
学习要点 水平1-2学习目标 水平3-4学习目标
中国历史上变法和改革的历程、内容,理解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作用 能够概述中国古代、近代重要变法改革的背景、基本内容,分析成败原因;了解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分析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必然性和影响; 认识当代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认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传统;体会改革家们的政治智慧。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商君书·更法》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
——康有为《政论集·上清帝第二书》
“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练一练:将这些改革家与教材所示的改革背景相对应。
商鞅
孝文帝
范仲淹
王安石
张居正
① 自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②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③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④ 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范仲淹变法、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顺应时代潮流
应对时代困境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列传》
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推广,使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政治: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推行变法。
商鞅变法: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变法改革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册三》
结合纲要上,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积极影响。
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社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影响: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中国奠定基础/成就统一霸业奠定基础。顺应了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成为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的变法(特点)。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P3)。
改革时期 主要领域 具体政策 影响
改革前期
(冯太后摄政)
改革后期
(孝文帝亲政)
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语、通婚姻
“汉化”政策
俸禄制
制度创设为主
促进民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缩小南北差距,使北魏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打下基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均田制
三长制
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汉化的改革(鲜卑族)
说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评价
大力整顿吏治;加强官员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一条鞭法)
改革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
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富国措施:提供贷款、拨款从事商业,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措施: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整顿官僚机构
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政策调整
范仲淹
王安石
张居正
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失败
初期得到显著成效,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强兵效果不明显;涉及面广,阻力大,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结果
内容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新法令刚开始推行,就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告谋反,结果被车裂而死。
共同问题:旧势力的强大阻力
历代的改革都遭遇了什么共同问题?
孝文帝改革使得一部分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暴动,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反复。
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张居正改革遭到了极大反对,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改革
时代赋予近代改革什么新主题?
救亡图存
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到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大的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 ——吕思勉《中国通史》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钦定宪法大纲》
《明定国是诏》
南京临时政府改革
国民政府改革
结局如何?
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官员尸位素餐、苛捐杂税激增、改革与财力脱节、官场奢靡依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城乡下层群众的自发反抗斗争,即当时人所称的“民变”,也愈益高涨起来……最后终于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戴鞍钢《清末新政为何会失败》
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裁撤闲差衙门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庸官极端仇视变法,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一些对变法主张不满的大臣,更是对康有为和梁启超充满仇恨。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近代改革的结局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改革的重要前提
结合材料分析,这些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守旧势力强大
统治腐败
政局动荡、未统一
中国现代改革主要包括哪几个时期?自主梳理各个时期的改革举措?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发展线索
1956
1966
1976
1978
新时期
1953
文革
1958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三大改造完成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
十一届三中全会
过渡时期
我国根据国际条件尤其是国内各阶级联盟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不采取激烈的突然变革的办法,而采取温和的逐步过渡的办法。
——周恩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周恩来选集》下卷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外历史纲要》上 P160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
中共八大 (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标志着中共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初步成果,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
《论十大关系》和八大为标志,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的开端。
《论十大关系》初步提出了……标志着。这个报告说明……
2.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P25最后1段。
伟大转折;新时期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2001加入世贸
A 时间:
1978.12
B 内容:
①工作中心 ②改革开放 ③拨乱反正
C 意义:
改革:
开放: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
②、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
(1)中共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目标
(3)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4)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A、历程
农村改革——旧貌换新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
取消农业税
三权分置
脱贫攻坚战
乡村振兴战略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秘密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产到户,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
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而且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
"三权分置" 思想可以有效地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更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标志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搞好国营企业
01
发展私营经济
02
深化国企改革
03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城市改革——放手焕活力
04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体制改革——壮丽新篇章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
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改革开放。
沧海桑田四十年——辉煌铸成就
根据中国有关部门统计数据
我国GDP从1978年的0.3645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
年均实际增长9.5%,占世界经济比重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
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
进入世界前列
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
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改革开放创辉煌——深刻的意义
改革开放创辉煌——深刻的意义
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