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田赋】
【职官】
【选才】
课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唐·孟郊
孟郊创作此诗的背景是什么?反映了当时的什么制度?
一、选官制度
1、魏晋:九品中正制(背景P40历史纵横、内容、演变)
“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 ——《资治通鉴》
影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丧失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向贵族政治退化!
背景:汉末,献帝流亡、民众四散,权力中枢与乡里清议脱节,察举制崩溃
2、隋唐:科举制
时期 表现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验明凭证
脱衣搜身
发座位号
正式开考
古代科举制的基层面貌
——从慈城校士馆看清代县试
考前,童生必须准备两样东西:结状(保证书)和应试凭证(准考证)
考试共五场,一场一天,每日凌晨入场,若有一场未通过则淘汰
县试—府试(童生)—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
文人士子依然前赴后继!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课堂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袭制
(夏商周)
科举制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军功爵制
(战国)
察举制
(西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血缘
军功
品德才能
品德、才能、家世
考试成绩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拔原则:
演变趋势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选官制度(时期)
选官标准
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这始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 ——钱穆
影响?
合作探究:
结合课本第41页【学思之窗】和课本第41页第二自然段内容,思考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积极方面: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2.扩大了统治的基础。3.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4.加强了中央集权。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消极方面:1.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2.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3.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二、三省六部制
为何如此设置办公地点?
1、形成过程
魏晋:三省制初成
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完善
具体执行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礼仪、科举
军政
刑狱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2、内容
政事堂
草拟政令
审议通过
尚书省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户籍、土地、赋税
吏部
特点(影响):
各部门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保证君权的独尊。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钱穆《国史新论》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三省六部制
【情景再现】皇帝得知有同学反映学校食堂饭菜不足的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兵部 吏部 礼部 工部 户部 刑部
皇帝
增加饭菜
没毛病
干就完了
欧了
最近有同学反映,学校食堂饭菜不够啊!
思考:以上三幅图片分别是什么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政治制度?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枢政务机构演变
三、赋税制度
1、唐初:租庸调制
魏晋:租调制
北魏:均田制
对象:21-59岁的成年男子
创新:庸,以布绢代替徭役
影响: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和政府的赋税收入
吸 收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唐玄宗《禁官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
(租庸调制的)重大例外不是基于财产而是基于特权阶层群体。任何宗室成员、所有有爵位的家族、所有官员和很多为政府工作的人、所有有官阶的人,以及所有僧尼道士都被免除赋税劳役。
——《哈佛中国史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特权阶级的存在和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
2、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P42史料阅读)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新唐书· 杨炎传》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不分主客,只要今天住在这地方,就加入这地方的户口册。
——钱穆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合作探究:
1.课本42页【思考点】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阅读课本第43页的【问题探究】及课本42页最后一自然段,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利: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加速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弊:1.配赋不均。2.税外加税。3.折钱纳税,增加了农民负担。4.按资产计税,难以操作。
课堂小结
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
中枢政务制度:
赋税制度:
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秦汉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中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
魏晋租调制—唐初租庸调制—唐中后两税法
隋唐的创新
隋唐的制度建设
科举制:开放相宜政权
三省制:职权共享互制
两税法:松弛人身限制
皇权专制下的合理让渡!
...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 ...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欣羡的朝代或时期了,那也是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
——钱穆
联系明清,须知:制度要变化与创新!
后世王朝奉为圭臬
适时推翻制度迁就现实,而非推翻现实迁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