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1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中外历史纲要(上)
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表现?江南开发有哪些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
知识要点:
魏
洛阳
成都
吴
建业
刘备221年
曹丕220年
孙权222年
1. 三国鼎立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西晋短暂的统一
263年,魏国灭蜀
266年,司马炎改魏为晋,西晋建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国尽归司马氏”
“五胡”?(名称与方位)
西晋
6
01
02
03
04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少数民族内迁
八王之乱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简要说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3.东晋和十六国的南北分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巧思妙记】“三、四、五、六”三四五六三国:魏、蜀、吴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1.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2.北朝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徙戎论》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江南经济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汉人与胡人的民族交融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依据材料,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简要说明西汉之前,江南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快速发展。1.江南经济的开发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自然环境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社会环境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劳动力与技术因素112233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1.江南经济的开发12
开垦荒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
改进、推广犁耕,施用粪肥,精耕细作;改进种植技术。(育秧移栽、麦稻兼作、双季稻)
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
02
OPTION
03
OPTION
牛耕图
施肥图
龙骨翻车
01
OPTION
13
01
史称,扬州“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04
南朝十分重视造船,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 船速明显加快,尤其是祖冲之发明千里船,能日得百余里。民间的造船业也很兴盛。
03
经过“块炼法”--“百炼钢”--“炒钢法”的发展历程,中国发明了灌钢法。
02
东晋南朝时青瓷发展到成熟阶段,无论在胎质、釉色、纹饰与烧制技术方面,都有提高。
织锦
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东晋与南朝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融合;也为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简要说明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哪些表现?江南开发有哪些影响?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2、北魏孝文帝改革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三、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
背景:
①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②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
胡汉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 影响
政治 迁都洛阳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经济 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 社会风俗 (全面汉化) ①实行礼治,改革鲜卑旧俗:断北语、禁胡服、改汉姓、改籍贯。 ②建立汉式门第观,新改姓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③胡汉通婚,鲜卑皇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在北魏前期的官制里,既有汉文化的执政机构——尚书制度,又有鲜卑文化的大人制度;既有汉文化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等,又有鲜卑文化的监察机关。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
(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冶铁业也大有发展……酿酒业,制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费的手工业,从业人数增加很快。……(洛阳)城不仅五方杂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 许倬云《万古江河》
3. 汉人与胡人之间的民族交融
根据材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融合性,血统上的融合与思想文化上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夷夏观念趋于淡薄
民族交融的影响
本课小结:
东汉
魏
十六国
北方
南方
蜀、吴
220-280年
西晋
东晋
317-420年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宋
南朝:420-589年
北方
南方
隋
北朝:439-581年
266-316年
齐
梁
陈
政权更迭频繁,国家长期分裂,北方民族大交融,南方经济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