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8 16:2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644
1662
1795
康乾盛世
1840
1722
1735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道光
活动一:阅读课程标准和本课课题,浏览本课内容,你认为本课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解题:
1、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出现鼎盛局面?
2、清朝前中期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出现危机局面?
3、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1.6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一、清朝前中期的鼎盛
康熙
(1662—1722在位)
雍正
(1722—1735在位)
乾隆
(1736—1795在位)
活动二:何为康乾盛世?
活动三:据教材第14、15课内容和有关材料,指出有哪些史实可以说明当时出现了盛世局面?
1、政局稳定,疆域辽阔
一、清朝前中期的鼎盛
西跨葱岭,西北巴勒克什池,北接本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姑苏繁华图》(《盛世滋生图》)
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完成于1759年
一、清朝前中期的鼎盛
2、经济繁荣,人口众多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1亿。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
活动三:据教材第14、15课内容和有关材料,指出有哪些史实可以说明当时出现了盛世局面?
《四库全书》
1773——1793
一、清朝前中期的鼎盛
3、注重文治,成就突出
活动三:据教材第14、15课内容和有关材料,指出有哪些史实可以说明当时出现了盛世局面?
一、清朝前中期的鼎盛
4、“四夷宾服,万国来朝”
《万国来朝图》(局部)(清)
活动三:据教材第14、15课内容和有关材料,指出有哪些史实可以说明当时出现了盛世局面?
活动四:为什么会出现康乾盛世?
1、君主专制,勤政高效
一、清朝前中期的鼎盛
2、经略边疆,成效突出
一、清朝前中期的鼎盛
活动四:为什么会出现康乾盛世?
据教材叙述康雍乾时期经略边疆的主要举措及其成效……
一、清朝前中期的鼎盛
活动四:为什么会出现康乾盛世?
更名田:
亦称更名地。清初,原明朝“藩封之产”,或因战乱荒芜,或因藩王勋戚逃亡后,田地为农民所占有,也有不少田土为当地豪强侵占。顺治元年(1644)起曾几次下诏,将这些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康熙八年(1669),清廷为了加速垦荒,增加赋税收入,第二年下诏将土地无偿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照常征粮。这些“改入民名”的田土,因为承种者“止更姓名,无庸过割”,故“谓之更名地”。 更名田,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清朝前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3、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一、清朝前中期的鼎盛
活动四:为什么会出现康乾盛世?
摊丁入亩: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
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进一步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释放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一、清朝前中期的鼎盛
活动四:为什么会出现康乾盛世?
清康熙御赐,悬挂于各地孔庙
4、尊重儒学,标榜文治
一、清朝前中期的鼎盛
活动四:为什么会出现康乾盛世?
二、清朝前中期的危机
康乾盛世虽然取得了文治武功的辉煌成就,但鼎盛中逐渐孕育着危机。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二、清朝前中期的危机
活动四:据教材14、15课有关内容和所学知识,说明“康乾盛世”下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1、强化专制,僵化腐朽
二、清朝前中期的危机
活动四:据教材14、15课有关内容和所学知识,说明“康乾盛世”下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农经济,阻碍转型
二、清朝前中期的危机
活动四:据教材14、15课有关内容和所学知识,说明“康乾盛世”下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3、人口爆增,矛盾激化
1722年突破1亿;1741年突破1.4亿;1790年突破3亿;1840年突破3.6亿。
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不断突出。
二、清朝前中期的危机
活动四:据教材14、15课有关内容和所学知识,说明“康乾盛世”下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4、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求各级官员“留心劝导”,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还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出海的水手、客商,须“各给腰牌,刻明姓名、年貌、籍贯”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准带米一升,备余米一升,每船只准带铁锅一口,逾期不归,永远不许返回。
二、清朝前中期的危机
活动四:据教材14、15课有关内容和所学知识,说明“康乾盛世”下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5、大兴文狱,窒碍思想
清风不识字,
何必乱翻书。
——徐骏《无题》
杞人忧转切,
翘首待重明。
——李驎《虬蜂集》
乾隆还借修《四库全书》之际,禁毁图书,摧残文化。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二、清朝前中期的危机
活动四:据教材14、15课有关内容和所学知识,说明“康乾盛世”下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6、天朝观念,昧于大势
二、清朝前中期的危机
活动四:据教材14、15课有关内容和所学知识,说明“康乾盛世”下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6、天朝观念,昧于大势
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戴逸《论乾隆》
二、清朝前中期的危机
1644
1661
1795
康乾盛世
1840
英国颁布
《权利法案》
法国大革命
珍妮纺纱机
斯蒂芬森
发明火车
美国
独立战争
1722
1735
康熙
雍正
乾隆
瓦特改良蒸汽机
卢梭发表
《社会契约论》
康德发表
《纯粹理性批判》
1763
英法七年战争结束
英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嘉庆、道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