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的分布
(1)世界水体的构成
(2)①液态水:海洋水、河流水、地下水②固态水:极地和高山上的冰川。③气态水:空气中的水蒸气。
二、水的循环
(1)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包括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
(2)水循环的成因:①水的物理性质:所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形式出现,使水分在循环的过程中转移变换成为可能。②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3)水循环的过程特点:
①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从海洋蒸发的水汽,上升凝结后又降落到海洋。
③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陆地上的水汽上升凝结后降落到地面。
(4)水循环的意义:①水循环使地球各圈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对各层之间的能量进行调节。②水循环是地球上个水体相互联系的纽带。③提供世界上的淡水资源,通过水循环海洋不断的向陆地供应淡水。
三、水资源的分布
(1)全球水资源分布情况:从全球范围看,赤道附近的地区和沿海地区水资源往往比较丰富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则比较匮乏。全球大约60%的地区正经受着缺水的煎熬,甚至在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加拿大,美国等一些城市的供水也越来越困难。
(2)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
①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大量淡水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一半以上严重缺水。
②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也很不均匀,突出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缺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在北方更加明显。
四、水与生命
(1)水与生命的关系: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人体,动植物都需要水,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时生命就会终止。水和生命密不可分,有水的环境才可能有生命。
(2)水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①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重的2/3以上是水,儿童体内的水分更多达到4/5。
②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
③对人的生命活动来说,谁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2.5升水。
一、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在101000帕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每立方厘米。水结成冰时体积膨胀,所以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能浮在水面上。
二、水的组成
1.实验仪器:水电解器,直流电源。
2.实验装置:如上图
3.实验现象:(1)通电后,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2)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壁b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a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大,且玻璃管b与比玻璃管a产生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1:2。
4.气体的检验:玻璃管b中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玻璃管a中的气体被移进火焰时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如气体量少可能发出爆鸣声,证明是氢气。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5.实验结论:(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能力拓展】
①电解水时通的是直流电。
②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③“正氧负氢1比2”是指气体体积比,而非质量比。
④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不能认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⑤电解水时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的原因有:
A.产生的氧气氧化电极而减少;B.在水中氧气的溶解度大于氢气。
6.水分子的构成:
【能力拓展】
水分子变化过程的意义
①宏观角度:水由氢、氧组成。
②微观角度
A.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
③物质变化
两个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
水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一、浮力的产生
1.定义:液体或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作用点:浸入液体的物体上。
4.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5.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有压力差,F=F-F。
二、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阿基米德原理实验
① ② ③ ④
(1)测出铁块重力G (2)测出空桶重力G(3)测出铁块浸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
(4)测出水与桶的总重G(5)发现等量关系:F=G-F=G-G
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公式:F=G=ρgV
【能力拓展】
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与容器紧密接触,则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F为零,物体将不受浮力的作用,只受向下的压力,如在水中的桥墩、深陷在淤泥中的沉船等。
浮力的计算方法
①称重法: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即为物体重力,再把物体浸入液体,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则F浮=F1-F2。
②平衡法:物体悬浮或漂浮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二力平衡条件知F浮=G物。
③公式法: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而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液,普遍适用于计算任何形状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④压力差法(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浸在液体中,前后、左右的压力可以相互抵消,而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力(F上)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F下),物体总体受到一个竖直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所以可以根据压力差来求浮力。F浮=F下-F上
三、物体浮沉的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在液体中且只受到浮力和重力。
2.沉浮条件:下列为实心物体
上浮 下沉 悬浮 漂浮 沉底
F>G F<G F=G F=G F+N=G
ρ>ρ ρ<ρ ρ=ρ,V=V ρ>ρ,V<V ρ>ρ,V=V
动态,运动状态不断改变,受力不平衡 动态,运动状态不断改变,受力不平衡 静态,受力平衡,可以停留液体任何深度 静态,受力平衡,这是上浮的最终状态。 静态,受力平衡,这是下沉的最终状态。
3.液体中浮力大小的总结:
同种液体中,物体浸入液体体积越大,浮力越大,与浸入液体深度无关。
同种液体中,同样都是浸没的质量相等物体,密度越小的浮力越大,密度大的浮力反而小。
不同液体中,物体浸入相同的体积,密度大液体的浮力大。
不同液体中,若同一个物体都是漂浮状态,则重力不变浮力大小也相同。
【能力拓展】
悬浮和漂浮有相似之处,也有重要区别。
相同点:悬浮和漂浮时,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物体所受的浮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F浮=G。不同点:悬浮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V排液=V物,根据F浮=G即ρ液gV排液=ρ物gV物可知,ρ液=ρ物;漂浮时,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V排液ρ物
四、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
密度计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它是一根上部标有刻度,形状特殊的玻璃管,管下部的玻璃泡内装入小铅丸或汞,用它测液体密度时,它始终处于漂浮状态,所受的浮力总是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用同一支密度计测量不同液体密度时,由于重力相同,所以密度计所受浮力相同。根据F=ρgV可知,F相同,ρ不同,V不同,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不同,液体密度越大,V越小,浸人液体中的深度越小,故密度计的刻度值“下大上小,上疏下密”。密度计上的数值表示待测液体密度是水密度的倍数。如“1.8”表示该液体的密度是1.8x103千克/米3。
密度计 潜水艇
2.轮船
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排开水的体积,从而增大所受浮力使其漂浮在水面上。
3.潜艇
潜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当水舱充满水时,潜艇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潜艇下沉;当用压缩空气将水舱里的水排出一部分,潜艇受到的重力小于浮力时,潜艇上浮;当水舱里留有适量的水,潜艇受到的重力等于浮力时,潜艇就会停留在水面下任何深度的地方。
4.热气球和气艇
热气球和气艇是飘在空中的,内部所充气体密度必须小于空气密度。充气时体积增大,排开空气的重力增大,浮力也增大。当浮力增大到大于重力时,气球或飞艇就上升;反之就下降。另外,有一种热气球是通过加热方式使球内气体受热膨胀达到减小气体密度的目的,当热气球受到的空气浮力大于重力时,热气球就会上升。
五、浮力的计算
1.原则:对于复杂情况,我们一般先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再代入公式计算。
2.压力差法:F=F-F。
3.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G=ρgV
4.平衡法:F=G,该公式只有在物体悬浮、漂浮于液体表面的时候才成立。
5.受力分析:F=G-F,物体在浮力、重力、向下的压力下处于平衡态,那么浮力公式就是:F=G+F。
六、液面高度变化问题
类型一:冰漂在某液体
(1)纯冰在纯水中融化,融化后液面高度不变;
(2)纯冰在盐水(或其他密度比水大的液体)中融化,融化后液面升高;
(3)纯冰在密度比水小的液体中融化,融化后液面高度降低。
类型二:冰块中含有其他杂质,漂在水中
(1)含有木块(或其他密度比水小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融化,融化后液面高度不变;
(2)含有石块(或其他密度比水大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融化,融化后液面高度下降;
(3)含有煤油(或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体)的冰块在纯水中融化,融化后液面高度上升。
类型三:冰块中含有一定质量的气体,漂在水中,融化后液面下降
【能力拓展】
一、判断方法
(1)比较体积变化法:比较的是冰熔化前(或物体投放前)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冰熔化成水后的体积(或物体投放后液体体积)的大小关系:若前体积大于后体积,液面下降;若前体积等于后体积,液面不变;若前体积小于后体积,液面上升。
(2)比较压力变化法:比较前后容器底部受到压力的变化。F前=P前 x S底 = p液gh前S底,F后=P后 x S底 = p液gh后S底,根据前后压力的大小关系得出液体前后深度的关系,再判断液面的升降情况。
(3)比较浮力变化法:比较前后浮力的变化判断液面的升降。若F前浮>F后浮,则液面下降;若F前浮二、状态法及其使用
(1)状态法:变化前后液体中的物体所处的状态进行比较来判断液面的升降。
(2)如何用“状态法”速断液面升降
a.若变化前后液体中的物体都处于漂浮、悬浮状态,而无沉体出现,则液面不变;
b.若液体中的物体,在变化前无沉体,而变化后有沉体出现,则液面下降;
c.若液体中的物体,在变化前有沉体,而变化后无沉体出现,则液面升高。
一、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一)溶质、溶剂和溶液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叫做溶液。
(二)溶液的组成
(1)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
(2)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又叫悬浮液,如泥水钡餐等。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乳状液,如牛奶、肥皂水等。
(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名称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中 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分层
【能力拓展】
①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②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无色,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
③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的现象:如严寒的冬天,厨房的水结冰了,而盐水却不容易结冰;下雪时,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融化。沸点升高的现象:如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二、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
(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或将试管水平放置,将固体粉末放在纸槽上,送人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竖立起来。
(3)块状固体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把试管横放,把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人试管口,再把试管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试管的底部,以免打破试管。(4)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二)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强容器的气密性。
(1)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
操作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①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
②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慢地倒(防止药液损失)。
③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防止药液流出腐蚀标签)。
④倒完液体后,要立即塞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变质)。(2)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一使用胶头滴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①应在容器的正上方竖直悬空滴人。
②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的器壁(防止污染试剂)。
③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
④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3)用量简正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首先应根据取用液体的量选择合适量程的量简,然后将液体倒入量筒中,当接近刻度线时用滴管调到所需液体的量。(注意:眼睛要与液面层的下沿相平,所选量筒的量程应略大于所量取的液体体积,并且越接近越好,以减小误差)
一、物质的溶解性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种溶质在不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一)溶解性
(1)物质溶解的能力: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②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温馨提示】
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也有关,搅拌能加快溶解但不能改变溶解性,气体溶解性与温度和压强有关,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也有关
(二)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释放热量呢
实验表明: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等。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定义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三)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判断的关键是看该溶液还能否继续溶解该溶质,若不能继续溶解,则这种溶液是饱和的,若能继续溶解,则这种溶液是不饱和的。具体的判断方法:保持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同种溶质,看是否溶解,若不再溶解,说明该溶液饱和,反之,该溶液不饱和。
(四)浓溶液和稀溶液
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组相对概念。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五)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区别与联系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与稀溶液
区别 含义不同 溶液是否饱和取决于溶质的量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达到最大限度 溶液的浓与稀取决于溶质在不同定量的溶液里含量的多少
温度影响 受温度影响, 必须指明温度 与温度无关
联系 ①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联系②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③对于同种溶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
三、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
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溶解度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越强。
(2)溶解度“四要素”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就是温度,若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标准:100克溶剂。这是概念中规定的标准,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溶剂必须等量。此处100克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是溶液质量。温度一定时,同种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的质量无关。
③状态:达到饱和。只有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100克)达到饱和时(溶解最大限度,溶质的量才是个确定的值, 否则溶解度就不是个确定的量。
④单位:以克为单位,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3)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4)气体溶解度
①气体溶解度的定义
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下,气体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气体体积。
例如:压强为101 kPa和温度为0℃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溶解0.024体积氮气,则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
②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a.内因:气体和溶剂的性质。b.外因:温度和压强。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降低)而减小(或增大),随压强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四、溶解度曲线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缓”,如氯化钠。(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氢氧化钙。五、溶液的配制
(一)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种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是指在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总质量的百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①溶质的质量是指溶解了的溶质质量,没有溶解的溶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例如20 ℃时,氯化钠在100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则20克氯化钠放入50克水中溶解后,溶质的质量只能是18克,而不是20克。
②溶液的质量是指该溶液中溶解的全部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可以是一种或几种溶质)
③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上、下质量单位应统一。
④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最后结果是百分数或小数。
⑤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两种计算方法,
(二)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
溶质的质量分数定量表示溶液的浓度。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中的溶质相对含量就越大,溶液的浓度也就越大。
(三)溶液的配制
实验目的: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某溶液。
实验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量筒、玻璃棒、药匙。
实验步骤:计算→称量和量取→溶解→装瓶保存(以配制50克10%氯化钠溶液为例)。
(1)计算: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需氯化钠5克,需水45克。
(2 )称量和量取:用托盘天平称量5克氯化钠,放入烧杯中。把水的密度近似看成1克/厘3,用量筒量取45毫升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
(3)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4)装瓶和保存: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中应包括药品的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标签向外)。
误差分析:
(1)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
①天平使用不正确,如药品、砝码放反(称量时使用游码),使药品称量质量偏小。
②量取水的过程中仰视读数,使水量取多了。
③烧杯不干燥,原来内部就有一些水
④固体药品不干燥或含有杂质等。
⑤称量好的固体药品向烧杯内转移时,一部分不小心撒在烧杯外面 了。
(2)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
①天平使用不正确,如称量前没有调平衡,指针偏右,导致药品称量偏多。
②砝码已生锈。
③量取水的过程中俯视读数,使水量取少了。
④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时,一部分洒在外面等。
六、溶液、溶质、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两种计算方法,
七、溶液的稀释、浓缩
①稀释: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②浓缩: A增加溶质
B蒸发溶剂
C两者混合
物质的结晶: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常用分离方法:(1)蒸发结晶:适用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小的固体物质。
(2)降温结晶:又叫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固体物质。
(3)其他几种常用的分离方法:1、沉淀法(明矾的净水作用,活性炭的净水作用。)
3、过滤:适用范围:分离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操作。
4、蒸馏:给液体加热使它变为蒸汽再使蒸汽冷却,凝成液体的方法。
①蒸馏烧瓶内液体体积不超过其容积的2/3。
②加热前应在蒸馏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③加热蒸馏烧瓶时必须垫石棉网。
①蒸馏时,蒸馏烧瓶中应放入几片碎瓷片,以防止液体暴沸。操作时,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以便于观察温度的变化,确定所接收液体的种类。
②蒸馏时,冷凝管中要下端进水上端出水,是因为冷凝时,冷水需充满冷凝器,防止冷凝器冷凝时受热不均匀出现炸裂,同时逆流冷凝效果好。
【能力拓展】
入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时,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析出。
1.影响结晶速度的因素:蒸发有利于晶体的形成;环境温差有利于晶体的形成;附着物的光滑程度,越粗糙越有利于晶体的形成。
2.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是否悬吊晶种影响晶体的大小和形状,因晶体会沿着晶种生长,杯底晶体则较少;温度降低的速度影响晶体的大小和形状,速度降低缓慢有利于大晶体的生成。3.晶体制备和生长
①制备饱和溶液时,防止因过饱和而析出晶体。
②过滤速度要快,防止饱和溶液迅速冷却析出晶体。
③冷却速度要缓慢,用棉花或塑料泡沫保温,让饱和溶液缓慢冷却。
④晶种的选择是关键,要获得形状完整的晶种,应使用纯净的硫酸铜,防止灰尘落入溶液。饱和溶液要静置,避免震动。
⑤晶体的“成长”需要进行多次结晶,整个过程中在线上只留一粒晶体,多余的晶体要去掉,每次取出晶种后要修整其外形,使其保持完整的形状。
粗盐提纯
(一)实验仪器及用品
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蒸发皿、坩埚钳、药匙、滤纸、火柴。
(二)实验步骤
(1)溶解
将所取粗盐用药匙逐渐加入预先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边加粗盐边用玻璃棒搅拌,直至不再溶解为止。
(2)过滤
先组装好过滤装置,将上述食盐水过滤。若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液体溅落到外面。
(3)蒸发
将澄清的滤液倒入蒸发皿,加热,至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冷却至常温后,将食盐固体转移至一个干净的烧杯中(此时得到的固体中仍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
①在加热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致使液滴溅出。
②取蒸发皿时不能用手拿,应用坩埚钳夹取。
(4)再溶解
将所得固体重新加水溶解。
(5)蒸发结晶、过滤
将上述液体倒入干净的蒸发皿中,加热,至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趁热过滤出固体。
【温馨提示】
粗盐提纯时玻璃棒的作用:
①溶解时搅拌,加速溶解。
②过滤时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缓缓流入漏斗。
③蒸发时搅拌,使受热均匀,防止暴沸。
自来水的生产流程
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吸附,沉淀,过滤,蒸馏。
硬水和软水:①区分方法:取样加入肥皂水,搅动后则不易起浮渣,有较多泡沫的水是软水,反之硬水。将硬
水软化软化的方法加热煮沸或蒸馏。
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地球上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不多。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水、淡水湖泊和埋藏比较浅的地下淡水。解决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缺水问题的措施:一、节约用水避免浪费污染;二、改变水循环路径,进行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
水污染的原因:(1)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任意排放。工业污染。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生活污染。
(3)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任意使用。农业污染。
水资源的保护:(1)节约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习惯。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防止水体污染。
【能力拓展】
该图示是国家节水标志,同时也是节水型器具的标识。它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知识梳理
地球上的水
水的组成
水的浮力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分离
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