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培优同步精品学案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新课标】
2022年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学习目标】
1.结合秦朝统一的过程及意义,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秦朝统一的业绩。
2.结合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对秦始皇的评价,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秦始皇的功过
3.结合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举措,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意义。
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难点:理解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1.时空观念:在分析秦统一中国影响这一环节时,展示了“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让学生对比这三幅图,归纳出秦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唯物史观:教学“秦统一中国原因分析”这以环节中,特别强调“商鞅变法对秦统一中国的作用。”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激励了新兴地主开垦荒地的积极性,也维护了他们开垦荒地的利益,使得秦国国土面积在战国后期接近东方六国之和”,同时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的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秦国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秦与六国交战储备了大量的物资。有了物质基础,秦国才有可能统一全国。
3.家国情怀: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传承的认同感。在“统一文字”这一环节中,我展示了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印刷字体”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在课堂小结时,我进一步强调:秦朝的统一不仅仅是在地理上的合并,国家的统一,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给人民心理上的强烈认同感和凝聚力。正是有了这种情感和力量,在以后的岁月中,哪怕更多的正确更迭,再乱的局势,再强的外敌都无法中华民族分割开来。。
1.线索法——梳理知识线索。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国家统一。
2.列表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列表归纳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3.感悟法——升华历史知识。秦始皇为巩固和维护统一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字、货币和计量单位产生了重大影响。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灭六国
1.背景: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 ,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 ,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2.过程:秦王 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公元前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前 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定都 。
3.影响: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 。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赢政自称“始皇帝”,史称“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 、 、 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 掌控。
2.地方: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 ,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 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文字:秦始皇命 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 ,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 。
2.统一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 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 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3.统一 制度,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4.统一 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5.开凿 ,统一岭南及 地区。
6.派大将 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西起 东至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
7.秦朝的疆域:东至 ,西到 ,北至 ,南达 ,
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材料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朝统一之战,指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其他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公元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探究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例1】秦的统一所起的历史作用有( )
①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②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 ③摧毁了奴隶制的统治 ④使郡县制能在全国推广,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此题实质上考查的是学生对秦灭六国的识记和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直接认定法。早在战国时期奴隶制就已经瓦解了,因此,“摧毁了奴隶制的统治”不是本题的答案。
答案:D
跟踪训练
1.下列有关秦统一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秦朝的建立者是赢政
B.从公元前260年到公元前221年,赢政陆续灭掉六国
C.秦朝定都在咸阳
D.秦的统一对历史起了促进作用
2.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备受人们的欢迎。节目曾对下图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过评述,下面说法最适合他的是( )
A.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B.他英勇善战,领兵伐封
C.他治国有方,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D.他推行改革,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秦朝能够统一的主要原因是( )。
A.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B.秦王赢政采取远交近攻和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灭掉六国
C.秦王赢政尊重贤才,任用能人
D.采纳了韩非的法家思想治理国家
材料 公元前221年,赢政结束了战国以来封建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一个以成阳为都城的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为了统治这个前所未有的封建大国,秦始皇赢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始皇赢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探究 秦始皇为了确立中央集权制度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例2】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
A.修筑长城 B.确立县制 C.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中的限定语“首创”二字,因此在秦统一六国前出现的就不能选择了。对于A项,虽有“秦长城”之说,但秦长城是将原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所筑的城墙连接起来再向东北扩展而成,故实非秦始皇首创。而B项中“确立县制”则是商鞅变法时推行的,亦不能作为正确选项。C项中“圆形方孔半两钱”是战国时期秦国通用的钱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的货币,在全国使用,也不能说是秦始皇的首创。而“秦始皇”三字顾名思义——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所以D项是正确的答案。
答案:D
跟踪训练
4.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中央官吏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大学士
5.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用泥制陶的事实 D.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6.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对比分析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内容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诸侯爵位世袭,拥有独立封地 以地域关系为基础,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官位概不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郡县只是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
作用 前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诸侯国对周王室的权威形成挑战,诸侯国为争夺利益彼此争战不已,造成极大危害 中央直接管理地方,不容易出现地方割据势力,从而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目的 都是为了维护最高统治者的利益,加强统治者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分封制与县邓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县、郡长官由国君任免,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棒禄,概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自赵毅、赵铁峰《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依据材料并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分析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的原因。
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是诸侯是世袭的,而邓县长官是由中央任免的。秦朝统一以后,为了适应统一的形势,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行了郡县制。
不同:诸侯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是由中央任免的。原因: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也符合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
列表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类别 措施 作用
政治方面 (1)(2) 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经济方面 (1)(2) 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巩国了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方面 (1)(2) 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钳制了思想,推残了文化
军事方面 (1)(2)派兵南征百越,兴修灵渠,开发南疆 保护了中原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下列成就或措施与秦始皇有关的是( )
①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 ②采用“皇帝”称号 ③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 ④实行三省六部制 ⑤统一文字 ⑥“罢點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结合所学知识,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秦朝,故①符合题意。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采用“立帝”称号,故②符合题意。秦始皇开创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故③符合题意。实行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时期,故④不符合题意。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以小篆为通行全国的官方字体,故⑤符合题意。“罢慰百家,独尊儒术”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故⑥不符合题意。①②③⑤符合题意,故选C。
C
1973年,在今威海市菏山镇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见下图),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缩(指王馆),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秦( )
①统一了六国 ②统一了度量衡 ③用楷书书写 ④确立了皇帝称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本题考查秦统一六国的史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①符合题意;“立号为皇帝”指的是确立了皇帝称号,④符合题意;“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指的是统一了度量街,②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可知,①②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③“用楷书书写”在材料中没有提及,也不符合秦朝统一使用的文字是小篆(后来,社会上又流行隶书)的史实,因而包含③的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B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在诗中充分肯定的秦始皇的功绩是( )
A.统一全国 B.统一文字 C.实行分封 D.建立郡县
2.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3.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
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 C.秦朝统一文字 D.秦朝统一度量衡
4.历史小组的同学以“中央集权制度”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正在编制的“秦朝行政机构示意图”,请按图意给空白处选择正确的内容( )
A.诸侯 B.丞相 C.卿大夫 D.士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
材料二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政治制度?
(2)上述两种政治制度有何显著区别?
1.右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
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
岁”。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
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2.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的是( )
A.大修驰道,使车辆在全国畅行无阻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统一文字,推行全国 D.建立皇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先后设立了40多个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进行管辖。该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专制主义集权达到顶峰
C.解除诸侯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4.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5.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措施巩固封建统治,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人物是谁?他在中国历史上作出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材料二中结构图反映的是秦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设置了“三公”,其中分管行政的是哪一职位?为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哪一行政制度?
(3)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该统治者在经济、文化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培优同步精品学案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新课标】
2022年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学习目标】
1.结合秦朝统一的过程及意义,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秦朝统一的业绩。
2.结合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对秦始皇的评价,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秦始皇的功过
3.结合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举措,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意义。
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难点:理解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1.时空观念:在分析秦统一中国影响这一环节时,展示了“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让学生对比这三幅图,归纳出秦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唯物史观:教学“秦统一中国原因分析”这以环节中,特别强调“商鞅变法对秦统一中国的作用。”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激励了新兴地主开垦荒地的积极性,也维护了他们开垦荒地的利益,使得秦国国土面积在战国后期接近东方六国之和”,同时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的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秦国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秦与六国交战储备了大量的物资。有了物质基础,秦国才有可能统一全国。
3.家国情怀: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传承的认同感。在“统一文字”这一环节中,我展示了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印刷字体”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在课堂小结时,我进一步强调:秦朝的统一不仅仅是在地理上的合并,国家的统一,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给人民心理上的强烈认同感和凝聚力。正是有了这种情感和力量,在以后的岁月中,哪怕更多的正确更迭,再乱的局势,再强的外敌都无法中华民族分割开来。。
1.线索法——梳理知识线索。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国家统一。
2.列表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列表归纳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3.感悟法——升华历史知识。秦始皇为巩固和维护统一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字、货币和计量单位产生了重大影响。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灭六国
1.背景: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 结束战乱 ,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 商鞅变法 ,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2.过程:秦王 嬴政 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公元前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前 230 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定都 咸阳 。
3.影响: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 封建国家 。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 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皇帝 ,赢政自称“始皇帝”,史称“ 秦始皇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 丞相 、太尉 、 御史大夫 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 皇帝 掌控。
2.地方: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 分封制 ,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郡县制 。 郡县制 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文字:秦始皇命 丞相李斯 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 小篆 ,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 交流与发展 。
2.统一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 圆形方孔钱 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 经济 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3.统一 度量衡 制度,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4.统一 车辆和道路 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5.开凿 灵渠 ,统一岭南及 东南沿海 地区。
6.派大将 蒙恬 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西起 临洮 东至 辽东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万里长城 ”。
7.秦朝的疆域:东至 东海 ,西到 陇西 ,北至 长城一带 ,南达 南海 ,
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材料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朝统一之战,指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其他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公元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探究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提示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例1】秦的统一所起的历史作用有( )
①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②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 ③摧毁了奴隶制的统治 ④使郡县制能在全国推广,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此题实质上考查的是学生对秦灭六国的识记和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直接认定法。早在战国时期奴隶制就已经瓦解了,因此,“摧毁了奴隶制的统治”不是本题的答案。
答案:D
跟踪训练
1.下列有关秦统一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秦朝的建立者是赢政
B.从公元前260年到公元前221年,赢政陆续灭掉六国
C.秦朝定都在咸阳
D.秦的统一对历史起了促进作用
2.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备受人们的欢迎。节目曾对下图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过评述,下面说法最适合他的是( )
A.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B.他英勇善战,领兵伐封
C.他治国有方,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D.他推行改革,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秦朝能够统一的主要原因是( )。
A.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B.秦王赢政采取远交近攻和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灭掉六国
C.秦王赢政尊重贤才,任用能人
D.采纳了韩非的法家思想治理国家
材料 公元前221年,赢政结束了战国以来封建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一个以成阳为都城的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为了统治这个前所未有的封建大国,秦始皇赢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始皇赢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探究 秦始皇为了确立中央集权制度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可以从皇帝、中央政权机构、地方政权机构方面进行回答。
【例2】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
A.修筑长城 B.确立县制 C.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中的限定语“首创”二字,因此在秦统一六国前出现的就不能选择了。对于A项,虽有“秦长城”之说,但秦长城是将原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所筑的城墙连接起来再向东北扩展而成,故实非秦始皇首创。而B项中“确立县制”则是商鞅变法时推行的,亦不能作为正确选项。C项中“圆形方孔半两钱”是战国时期秦国通用的钱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的货币,在全国使用,也不能说是秦始皇的首创。而“秦始皇”三字顾名思义——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所以D项是正确的答案。
答案:D
跟踪训练
4.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中央官吏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大学士
5.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用泥制陶的事实 D.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6.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对比分析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内容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诸侯爵位世袭,拥有独立封地 以地域关系为基础,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官位概不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郡县只是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
作用 前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诸侯国对周王室的权威形成挑战,诸侯国为争夺利益彼此争战不已,造成极大危害 中央直接管理地方,不容易出现地方割据势力,从而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目的 都是为了维护最高统治者的利益,加强统治者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分封制与县邓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县、郡长官由国君任免,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棒禄,概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自赵毅、赵铁峰《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依据材料并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分析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的原因。
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是诸侯是世袭的,而邓县长官是由中央任免的。秦朝统一以后,为了适应统一的形势,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行了郡县制。
不同:诸侯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是由中央任免的。原因: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也符合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
(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心愿。在以后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创立的皇帝制和郡县制在我国沿袭了2000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秦朝修筑了万里长城和灵渠等著名工程。
列表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类别 措施 作用
政治方面 (1)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2)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经济方面 (1)统一度量衡(2)统一货币 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巩国了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方面 (1)统一文字(2)“焚书坑儒” 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钳制了思想,推残了文化
军事方面 (1)派兵北击匈奴,修筑长城(2)派兵南征百越,兴修灵渠,开发南疆 保护了中原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下列成就或措施与秦始皇有关的是( )
①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 ②采用“皇帝”称号 ③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 ④实行三省六部制 ⑤统一文字 ⑥“罢點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结合所学知识,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秦朝,故①符合题意。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采用“立帝”称号,故②符合题意。秦始皇开创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故③符合题意。实行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时期,故④不符合题意。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以小篆为通行全国的官方字体,故⑤符合题意。“罢慰百家,独尊儒术”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故⑥不符合题意。①②③⑤符合题意,故选C。
C
1973年,在今威海市菏山镇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见下图),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缩(指王馆),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秦( )
①统一了六国 ②统一了度量衡 ③用楷书书写 ④确立了皇帝称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本题考查秦统一六国的史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①符合题意;“立号为皇帝”指的是确立了皇帝称号,④符合题意;“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指的是统一了度量街,②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可知,①②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③“用楷书书写”在材料中没有提及,也不符合秦朝统一使用的文字是小篆(后来,社会上又流行隶书)的史实,因而包含③的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B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在诗中充分肯定的秦始皇的功绩是( )
A.统一全国 B.统一文字 C.实行分封 D.建立郡县
2.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3.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
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 C.秦朝统一文字 D.秦朝统一度量衡
4.历史小组的同学以“中央集权制度”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正在编制的“秦朝行政机构示意图”,请按图意给空白处选择正确的内容( )
A.诸侯 B.丞相 C.卿大夫 D.士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
材料二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政治制度?
(2)上述两种政治制度有何显著区别?
1.右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
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
岁”。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
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2.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的是( )
A.大修驰道,使车辆在全国畅行无阻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统一文字,推行全国 D.建立皇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先后设立了40多个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进行管辖。该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专制主义集权达到顶峰
C.解除诸侯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4.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5.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措施巩固封建统治,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人物是谁?他在中国历史上作出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材料二中结构图反映的是秦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设置了“三公”,其中分管行政的是哪一职位?为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哪一行政制度?
(3)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该统治者在经济、文化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基础通关
1.A【解析】“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战!”的意思是“秦始皇扫灭六国,虎视天下,(这样的气势)是何等英雄啊”。由此可知,李白在诗中充分肯定了秦始立统一全国的功绩。
2.D【解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为了更好地对全国进行统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此后历代王朝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D项符合题意。
3.C【解析】秦统一六国后,为消除文字的差异,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城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C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A项不符合题意;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街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4.B【解析】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故B项符合题意。
5.(1)材料一:分封制;材料二:郡县制。
(2)显著区别: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诸侯的爵位世袭;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中央政府任免,官吏的官位不能世袭。
能力提升
1.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本题只需把握题干中“海内皆臣”的主旨即可。
2.D【解析】秦统一六国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沿用了2000多年,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3.D 【解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由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邓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
4.D 【解析】图中所示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文化和经济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即统一文字和货币。
5.(1)秦始皇。结束自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丞相。郡县制。
(3)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