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8 18:5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1、宿命( ):
2、坍圮( ):
3、玉砌雕栏( ):
4、亘古不变( ):
5、颓墙:
6、肆意( ):
7、隽永( ):
8、恪守( ):
9、捋( ):
10、熨帖:( )

唯心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等由命运或天命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
tānp
倒塌,坍塌。

用玉雕刻的台阶、栏杆。砌:台阶。
gèn
整个古代没有变化。亘:空间和时间延续不断。
颓:坍塌,倒塌。

不顾一切由着自己性子去做。
juàn,
言语、诗文等意味深长。

严格遵守。恪:谨慎而恭敬。
luō
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

表示心里平静。
检查预习
另读“熨”(yùn),如“熨斗”。
有这么一个长跑运动员,他一心想出名。他的愿望是:自己的照片被展示在街头的宣传栏里,因为自己长跑成绩突出。他顽强地跑呀跑,当他跑了第十五名时,宣传栏里展出的是前十名的照片;当他跑了第七名时,宣传栏里展示的是前六名的照片;当他跑了第四名时,宣传栏里展示的是前三名的照片;当他跑了第三名时,宣传栏里展示的只是第一名的照片。他终于跑了第一名,可宣传栏里展出的是这次比赛的群众场面!这个一个多么不幸运的“人”啊!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比这更加不幸的人,这个“人”字,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一个大大的人,大写的人,顶天立地的人。那么,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双腿,他又该靠什么来支撑他的世界呢?本文的作者史铁生,在他最风华正茂的年龄上被命运之神残酷地夺去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倒坍,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后勇敢地站立了起来。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春天的地坛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中国作协专业作家。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恰恰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地坛牌楼
走进《我与地坛》
“失魂落魄”为什么?
残疾、无工作、没去路 逃避 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
“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
宁静
在人口密聚的、喧嚣的大都市,这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不仅衬托了作者的心境,也是作者当时需要的环境,它为作者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景物萧条,衬托了作者的心境,地坛的荒芜冷落烘托了我的悲苦心情。
1.阅读课文第一节与第五节第一句话,说一
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从最狂妄到失魂落魄
作者被社会遗弃
从辉煌亮丽到破旧荒芜
地坛被人遗弃
同病相怜
2.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雕栏玉砌不复在
四壁朱颜改
苍松翠 柏树幽
野草荒藤乐悠悠
残阳
废园
正红
沉静
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荣
古旧 荒芜
生生不息
荒芜但并不衰败
特点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蚂蚁的句子,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
蜜蜂如一朵小雾停在半空。云和雾的构成是一样的,但是云给人飘忽感,而雾把人笼罩其间,感觉很稳。蚂蚁的稳和作者的烦躁不安形成对比。
蝉蜕,蝉脱皮的时刻是十分痛苦的,但它仍然坚持住,于是它完成了再生,于是它得以飞翔,这会对作者摆脱旧我走向新生有启示。蝉蜕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有纪念意义的,但它并不留恋过去,而是勇敢地飞向新的高度。
露珠。它在叶子上滚动、聚集,然后继续滚动,再聚集,露珠就越来越大了,大到叶子不能承受时掉下,如果这时有阳光,那就太美了。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自己的能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展现自己的美。
露珠坠地的声音很大吗?为什么说是“轰然坠地”?草木生长能窸窸窣窣的声音?
我认为这都是心灵中的声音。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能量,并且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美。那种坠地的声音在史铁生听来是震撼性的!草木生长的声音呢?作者曾长时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现在草木竞相生长又激起他心中生的热流,这声音在他听来是那样的真切!
小结:虽然不能一一对应说蚂蚁教会作者什么,蝉、蜜蜂教会作者什么,看了一下露珠便如何,但几年的观察、思考还是会影响作者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人可以残废但不能颓废。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老柏树愈见苍幽 野草荒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
这样的宁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给了史铁生安静思考的空间,他在这里想什么?
为什么生?
怎样活?
我该不该去死?
人该怎样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第一部分:追寻
第二部分:解答
思考: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生的思考(为什么要生)
 在地坛这样一个特定的安谧的、沉寂的、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进入史铁生眼中的小昆虫和草木,它们全都很卑微、渺小、短暂。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去关注它们,可是,它们不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己的栖息地荒芜,有了它们的存在,倒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的道理:想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一样,死亡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的是上帝——自然法则!
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不动声色地给他提供了逃避现实和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用自己的历尽沧桑、荒芜但并不衰败来开导作者,给了他很多感悟,加深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说,是地坛不动声色地拯救了作者。可以说,地坛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死亡也不应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仅仅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
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
  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遇到痛苦,你无法选择重来,不能要求上帝重造一个你,重给你一个人生。你能做的就是面对,坚强的面对。
乐观、坦然、从容的生活态度
怎样活?
这一段写的是古柏、落日、暴雨,而上一段写的是蚂蚁、瓢虫、蝉、蜜蜂。(有学生窃笑)
师:我请那个刚才笑的学生发表一下高见。
生17:我同意他说的大气。但认为前一段的生物是自得其乐,过一种“小资”的生活;而这段的事物大多有某种不好的境遇,如雨燕、落日都有和命运抗争的意味。我认为这一部分更厚重更深沉。(不少学生在点头)
生18:我还觉得古柏和落叶身上有很好的东西。古柏永远那么镇静,落叶在生命即将结束时那样坦然。
师:是啊,一个是宠辱不惊,一个把死当成必然降临的节日。它们是生命中的长者、智者。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六个譬如
譬如落日(夕阳的灿烂)
譬如雨燕(雨燕的高歌)
譬如雪地脚印(孩子的脚印)
譬如古柏(苍黑的古柏)
譬如草木和泥土的气味(暴风雨中的草木、
泥土的气味)
譬如秋风(秋风里落叶的味道)
地坛历经四百多年的变化,昔日辉煌不复存在,但它以顽强的生命力依然宁静地存留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荒芜但并不衰败”,正是地坛历久而弥坚的生机和活力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积极面对人生!
这一段写的是古柏、落日、暴雨等,而上一段写的是蚂蚁、瓢虫、蝉、蜜蜂。前一段的生物自得其乐,过一种“小资”的生活;而这段的事物大多有某种不好的境遇,如雨燕、落日都有和命运抗争的意味。这一部分更厚重更深沉。古柏永远那么镇静,落叶在生命即将结束时那样坦然。一个是宠辱不惊,一个把死当成必然降临的节日。它们是生命中的长者、智者。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这实际上在回答前文中怎样的问题——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我 与 地 坛
荒芜
残疾自伤
生机
走出“轻生”
人的一生就如这洪水奔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和刘易斯赛跑,我最爱的体育运动是田径,最喜欢和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2001年3月20日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因为我见到了刘易斯。
我在1988年写了一篇短文《我的梦想》其中有一句就是写给刘易斯,我写到:你的跑鞋我的梦。
分析第二部分
1、提问:该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
明确:
“我”上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找”。“送”、“忧”、“找”,写尽母亲的悲苦与操劳。
二、我与母亲(人与人)
送: 站在原地
忧: 自我安慰 暗自祷告
找: 四处张望
我对母亲的思念与痛悔
我对母亲的思念与痛悔

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
2.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1.作者以前的行为到底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可见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 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 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她顺从儿子的任性,宽恕儿子的烦躁,这不是你爱二十尊重,她试图从尊重入手接近儿子的心灵,从而了解儿子,帮助儿子。
母亲是矛盾的,她的内心有挣扎有斗争,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去,那是一个脱离她的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但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所以,她一方面忧心忡忡,一方面又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引入地毯,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母亲做对了选择,使史铁生得以在地坛治愈了灵魂,可以说,是母亲保障了他去地坛的权利。然而,她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4.这样的母亲,母亲这种对待“难题”的方式又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
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而这正给作者“怎样活”递了一把钥匙。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光阴的流逝转,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
5.作者知道这一点是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知道的?
“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是通过“设想”而知道的。
其中蕴涵着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可见,这里不仅写出了母亲这一辈子给了我生存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赞歌。
作者写小说想报答母亲,这是一个朴素的愿望,但作者又说这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这不是一个矛盾吗?母亲希望我走的究竟是一条什么路?
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因为母亲不在了,事实上也没有答案。这是一个悬念。
对作者而言,他会永远带着对母亲深切的思念,背负着母亲深厚的期望,继续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因为路的不确定,探索也就会永无止境。对母亲而言,实际上也没有确切的答案,儿子具体走哪条路并不重要,但这条路一定能让儿子走向幸福,这才是最关键的。
作者的成功也许不是母亲希望的路,面对儿子的最后的成功,母亲又会有什么理解和表示?因为母亲不在了,这一切都成了悬念,而这个悬念,增加了文章的凄婉,加重了作者的怅惘,这也是文章的魅力之所在。
6、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明确: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母爱是毫不张扬的,是无私的、崇高的。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那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母亲最让你感动的一刻……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朗读古诗,感受母爱。
地坛
母亲
艰难的命运
荒芜而不衰败,依旧生命力顽强
坚韧的意志,毫不张扬的爱
坚强地好好地活下去

鉴赏吸收
(二)分析讨论:从思想内容,本文值得我们借鉴吸收有哪些?
明确:
1、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2、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爱。
3、珍爱生命,珍爱健康。
4、要关心残疾人。
桑兰,著名体操运动员,被誉为中国的“跳马王”。但,这是在1998年7月21日。那是在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的体操赛场。只是一次赛前训练,17岁的桑兰的一个没有做完的手翻转体动作,结束了她的体操生涯,她的伤势异常严重:第5-7颈椎呈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百分之七十五错位,中枢神经严重损伤,双手和胸以下失去知觉。但从她醒来之后,就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从她重新面对公众的目光那一刻起,她的面容就永远浮现着灿烂的微笑。但她正站起来,现在她是清华大学附中的学生,
新的人生画卷正在展开。
笑对苦难
美国加州的一位模特在
1983年出了车祸,摔断了被她视为
最大本钱的两条腿,她并没有绝望,
而是充满信心地来关心周围的事情。
当她以轮椅代步时,她发现自己使
用的轮椅很不方便,就找了两位从
事工程技术的朋友改良其功能,将
它变为很好用的轮椅,并推销给残
疾者使用,不到两年,她的公司已
经成为加州业绩最好的公司之一。
利用苦难
春节晚会上聋哑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千手观音
残疾运动员 体现了 生命的顽强与伟大
有人这样评价:这是散文般的奇迹,奇迹般的散文,只有沾着生命的汁液书写,才能使文章字如珠玑,带着无尽的深情,一粒粒地漫化在我们心中。
——秦海英
《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读的 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
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 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 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 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 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 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 必然的事相。这是在地坛里面默坐呆想出来的:他在腿残之后,有一 天无意中来到了地坛公园,感悟到自己心里与这
个人对生命的沉思
荒园产生了神秘契合,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 身影。”从此他几乎天天都要来到这里,摇着轮椅走遍了园子里的每 一处角落,他在这里度过了各个季节的天气,专心致志地思考着生命 的难题。置身于“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人或许就渐渐达到了物我 合一的从容,于是“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 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 一个事实”. 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 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 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 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2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先是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她兼着痛苦与惊恐祈求儿子能好好地活下去, “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母亲完全是在这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命运,史铁生伤心而怨恨地想,“莫非她来此世上 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 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弱智的少女,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 “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3思路到了这里,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早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 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 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 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 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 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 衡”. 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 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非常 心”. 它是指“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 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 更显生命之大”. 这就是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最后画出的自我形象了, 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听到有唢呐声在夜空里低吟高唱,“清清楚 楚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
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就在这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史铁生看到了 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底下一直到文章结 尾是一段绝好仿若天成的文字。史铁生写出了自我的三种不同样态: 刚来到人间时是个“哭着喊着闹着要来”的孩子,一见到这个世界便 成了“一刻也不想离开”的情人,而在时光的流逝之中,他又变成 “无可质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的老人。在时间中的 自我就是这样处于稍纵即逝的无常,但是这无常却又仿佛太阳永远的 轮回往复,“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 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 时”. 史铁生因而想到自己“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 玩具”. 这是生命永恒的最动人心魄的画面,他因而向自己问道:当 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4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史铁生终于超越了个 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这时所体现出的个人对苦难的承受已不再是偏狭的绝望,而呈现为对 人类的整体存在的担当。他在反复说着欲望不息(写作的欲望也就是 活着的欲望)使个体生命的延续得到了最充分自明的理由,而这理由 使他对残酷和伤痛的忍受都成为一种阔大的境界,因为个人已不仅仅 是个人,个人的局限也已不再成为问题,个人的苦难都已为全体存在 所包容。与此同时,有关于怎样活着和怎样达到
自我救赎的困扰,也 终于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涤净,当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 时,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 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铁生内心的希 冀与不舍的探询,也完成了他为文的寄托。为文与为人在此才是真正 的一体,整篇《我与地坛》都是那样的和美亲切,而又内蕴着一种实 在的激情。所以成其为艰难的是真正完全地投入到那生命本身的舞蹈, 而这一点唯独还需经过真正的苦难才能做到。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更 深地体会到史铁生写《我与地坛》所体现出的个人心境的痛切之处以 及他对自我所执的真正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