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代谢与平衡》考点过关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代谢与平衡》考点过关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29 07:1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七大营养物质
1、(1)食物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
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能释放热量
不同点:体内氧化是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能量是逐步释放的;体外燃烧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过程,迅速地放出热量。
(2)实验:测试食物能量的实验结论:花生仁(脂肪)是较好的能量来源。
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的产生的能量。
三大营养物质的热量价 蛋白质:16.7千焦/克 糖类:16.7千焦/克 脂肪:37.7千焦/克   
2、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作用
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水、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粗纤维等7大类。
七大营养素的作用:
(1)糖类: ①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②人体细胞的—种组成成分。
(2)蛋白质:①是细胞生长和修补的主要原料; ②可以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部分能量;
③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3)脂肪:生物体贮存能量的物质。
(4)水: ①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②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5)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6)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除维生素D外,其他维生素人体均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7)膳食纤维: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等。
常见维生素的名称、来源和缺乏症
名称 缺乏症 主要来源
维生素A 夜盲症、角膜干燥症 肝、鱼肝油、卵黄、牛乳、胡萝卜
维生素B1 脚气病 米糠、麦麸、卵黄、酵母
维生素B2 口角炎、唇裂症 卵黄、酵母、大豆、胚芽、肝
维生素C 坏血病 蔬菜、水果
维生素D 成人骨软化、儿童佝偻病 鱼肝油、卵黄
维生素E 肌肉萎缩等 谷物胚芽、植物油、绿叶
二、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系统组成:A、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
      B、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三、食物消化吸收过程
1、吸收:消化以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2、消化可分为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1)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这种消化过程叫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
(2)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种消化液,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 总之 ,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功能同时进行,共同完成消化过程。
3、消化道不同部位对营养物质吸收不同:
① 口腔和食道:不吸收。② 胃:只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
③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水、无机盐和某些维生素。
④ 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某些维生素。
温馨提示: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主要场所。
①小肠内壁有肠腺,可分泌肠液,含多种消化酶,小肠很长(5~6米)可增加消化、吸收时间,这是小肠成为食物消化主要场所的原因。
②小肠很长,小肠内表面有很多环形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内表面积,小肠绒毛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且毛细血管壁和小肠绒毛壁仅由一层细胞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四、生物催化剂———酶
1、酶(1)概念: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物质,主要是蛋白质
(2)特点: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等
(4)与人体有关的消化道、消化腺和消化酶等几项内容列表如下:
消化道 消化腺 分泌消化液(含消化酶) 消化物质
口腔 唾液腺 唾液(淀粉酶) 初步消化淀粉
胃 胃腺 胃液(蛋白酶) 初步消化蛋白质
肝脏 胆汁(不含消化酶) 促进脂肪消化(乳化)
胰腺 胰液(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 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小肠 肠腺 肠液(同胰液一样) 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温馨提示: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功能:调节血糖、分泌消化液、解毒等)
2、实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实验方法:对照实验。
酶的特点:多样性、高效性、专一性
酶的催化条件:温度、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一、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1、血液的组成
上层:淡黄色半透明,为血浆。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养料和体内产生的废物。下层:深红色,主要是血细胞。
血细胞的组成与功能:
(1)红细胞
特点: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盘形。
红细胞内含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所以使血液呈红色。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
功能 :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2)白细胞
特点: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人体内有多种白细胞。
功能 :能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保护人体免受病患。
(3)血小板
特点:没有细胞核,是最小的血细胞。
功能 :加速血液凝固,防止伤口大量出血及阻止细菌入侵的作用。
血液的功能:血液具有输送氧、二氧化碳、各种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的功能,还能起预防保护作用,血液对调节体温也有重要作用。
二、心脏、血管结构和功能
1、心脏——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位置: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有本人拳头大小
结构:由心肌构成,有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功能: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能自主地节律性收缩舒张,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动力来源。
心脏的结构特点:
血管——血流的管道
(1)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动脉的特点:
①它多分布在身体较深部位。②动脉的管壁厚、弹性大。③管内血流的速度快。
用手指按在手腕部桡骨的内侧会感到搏动,这就是桡动脉在搏动。
(2)静脉:把血液从全身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回心静脉入心房”。功能与特点:运送血液回心脏的血管,它的管壁较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大静脉管腔内有静脉瓣,可防止血液倒流。
(3)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特点:①数量大、分布广
②管径小,几乎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③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④管内血流速度很慢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三、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血液在由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封闭的管道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血液一次完整的循环过程中要流经心脏两次,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养料,把废物排出)和肺循环(进行气体交换)。
2、血液循环的途径
(1)体循环过程: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肺循环过程: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特别提醒:肺循环中动脉流静脉血,静脉流动脉血;体循环中动脉流动脉血,静脉流静脉血。(动脉血:含氧量高,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含氧低,血呈暗红色。)且由于心室需用更大的力将血液输送出去,所以心室壁较心房壁厚,同时由于体循环路线较肺循环长得多,因此左心室的壁较右心室的壁厚。
3、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不断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器官组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4、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一个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约为每分钟75次。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需的时间为(心动周期)。
脉搏:心脏每次收缩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此压力沿着动脉向前推动血液,使所有动脉都受到压力,形成脉搏。脉搏和心率是相同的。中医在诊断时常把手指放在腕部的桡动脉处来诊断疾病。
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强。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叫做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叫做舒张压,健康成年人的收缩压变动范围为12~18.7千帕,舒张压为8~12千帕。一个人的收缩压经常超过18.7千帕(140 mmHg)或舒张压经常超12千帕(90 mmHg),则可能是高血压。若一个人的收缩压经常低于12千帕,则认为是低血压。
四、血型和输血
血型:是由凝集原的种类决定的,常见的有ABO血型系统。
输血原则:应输同型血。若无同型血,不得已要进行异型血输血时,必须先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根据上述原则,O型血可输给A型、B型和AB型等不同血型的人。输血时还应做到少而慢。
一、获得能量的途径
(1)有氧呼吸
①概念:在氧气的参与下,有机物的分解较为彻底并释放出较多的能量的呼吸方式。
②人体所需能量大多来源于糖类,部分来源于脂肪,极少数来源于蛋白质。
(2)无氧呼吸
①概念: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未彻底氧化的产物,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的过程。
②多数动物和人的无氧呼吸:动物组织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糖类在相关酶的作用下分解为乳酸,并释放出少量能量。
葡萄糖乳酸+能量(少量)
③多数植物的无氧呼吸:高等植物植物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糖类在相关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出少量能量。
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能量(少量)
④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微生物的无氧呼吸成为发酵,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来生产食品。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条件 需要氧气和相应酶。 不需要氧气,需要相应酶。
产物 二氧化碳和水 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
释放能量 释放能量多 释放能量少
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二、泌尿系统
(1)排泄
①人体将代谢废物通过一定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②大部分废物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其他废物通过皮肤、呼吸系统排出。
(2)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肾静脉:把血液从肾脏运送回大静脉。
肾动脉:把血液从大动脉运送至肾脏。
肾脏:主要的排泄器官,形成尿液。
输尿管:运送尿液到膀胱。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尿液由膀胱经尿道排出体外。
肾脏的结构
①肾脏位于人腰后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个。每个肾脏由肾实质和肾盂组成,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
②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脏含100多万个肾单位。
③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4)尿液的形成
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血液里。并且进入包绕在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5)血尿、蛋白质和糖尿
①血尿:尿中出现血细胞,可能是由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出现问题。
②蛋白尿:尿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可能是由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出现问题。
③糖尿:尿中有葡萄糖,可能是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出现问题。
三、水盐平衡
(1)肾脏是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器官,此外皮肤和呼吸系统也承担了部分功能。
(2)水分平衡
①人体通过饮水、进食、细胞呼吸获得水分,通过呼吸、流汗、排尿、排粪等排出水分,从而调节人体内水分平衡。
②当体内水分过剩时,肾脏产生很多尿排出多余水分;当体内水分不足时,肾脏产生少量尿。
(3)盐的平衡
喝多水又不增加盐分,肾脏会产生盐含量较低的尿;若摄入盐较多而喝水少,肾脏就会产生盐含量较高的尿,把体内多余的盐排出。
四、代谢多样性
(1)代谢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的代谢活动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2)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
①同化作用:生物体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合成新的自身组成物质,并贮存能量的过程。
②异化作用:生物体不断地氧化分解自身组成物质,释放能量,并不断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
异化作用的类型包括:需氧型、厌氧型(乳酸菌)和兼性厌氧型(酵母菌)。
(3)按同化作用的方式不同,可将生物的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
①自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直接制造成有机物并贮存能量的营养方式。进行自养生活的生物有植物和光和细菌等。
②异养:人和动物等需要通过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获得营养,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营养方式。
→人和多数动物以捕食方式摄取营养。
→多数真菌和细菌等为腐生生物,从已死的、腐烂的生物体中获得营养。
→病毒、蛔虫、结核杆菌等为寄生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从其体内获得营养。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第四章《代谢与平衡》知识梳理
模块一: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模块二:体内物质的运输
模块三:能量的获得、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