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密闭容器中。分别用压强和温度传感器测定久置铝片与稀盐酸反应过程的图象如图。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从整个反应过程中看,反应中有热量放出
B. 0 50s时,变化不明显,是因为铝表面有一层氧化铝
C. 60 100s容器内气压升高,主要由于温度升高的原因
D. 100s后温度、气压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反应结束
2.如图,甲和乙分别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实验试管口向下倾斜主要是防止氢气逸出
B. 乙实验只能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 甲、乙两实验中,都应先通入气体,再使试管、玻璃管均匀受热,以防止发生爆炸
D. 甲、乙两实验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将氧化铜变成游离态的铜,都发生了置换反应
3.一定质量的锌、铁分别和等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
A. t1时,产生氢气的质量锌比铁大
B. t1时,产生氢气的速率锌比铁大
C. t2时,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与铁相同
D. t2时,锌、铁消耗的盐酸质量相同
4.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Zn和Cu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B. 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可能有沉淀产生
C. 滤渣中一定有Ag,一定无Zn和Cu
D. 滤液中一定有Cu(NO3)2,可能有Zn(NO3)2和AgNO3
5.下表是某活动设计的4个实验方案,其中方案一、方案二都合理的是( )
6.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设计了下列有关物质鉴别的方案:
甲:利用CO2气体就能区分NaOH、Ca(OH)2和稀盐酸三种溶液;
乙:若有BaCl2溶液,就有办法鉴别NaOH、Na2CO3、Na2SO4三种溶液;
丙:有酚酞和BaCl2溶液,就能鉴别盐酸、硫酸、Na2CO3、NaOH和KNO3五种溶液;
丁:不用其它任何试剂就能将HCl、BaCl2、Na2CO3、NaCl 四种溶液鉴别出来。
下列有关这些方案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只有甲的可行 B. 只有乙的不可行 C. 只有乙和丁的可行 D. 都可行
7.如图为CO还原CuO“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等略),已知:HCOOH=热浓硝酸H2O+C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所需CO可现制现用
B. 此装置可节约用品,污染小,现象明显
C. 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
D. 该实验中所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8.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类推结论错误的是( )
①CO能与Fe2O3反应生成Fe,CO也能与CuO反应生成Cu
②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③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则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④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⑤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A. ②③④⑤ B. ①②⑤ C. ①⑤ D. ③④⑤
9.下列四个坐标示意图分别表示四个实验过程中的某些变化情况,其中错误的是( )
A. 图①:加热一定量碳铵(NH4HCO3)的实验,试管中固体的质量变化
B. 图②:等质量的镁条和铁丝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变化
C. 图③:向一定质量的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时,形成的溶液pH的变化
D. 图④:向盛有一定量Ba(OH)2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加稀硫酸,测得溶液导电性的变化
10.向一定质量的AgNO3、Fe(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a克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称量,所得质量仍为a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滤液一定呈无色
B. 滤液中一定含Fe(NO3)2和Zn(NO3)2
C. 滤渣中一定含Fe
D. 滤渣滴加稀盐酸一定无气泡产生
11.往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慢连续加入质量为m的锌粉,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c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和Cu2+
B. bc段(不含两端点)析出的金属是Fe
C. ab段(不含两端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Ag+、Cu2+和Fe2+
D. 若bc段和cd段中析出固体质量相等,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分别为m1和m2,则m1>m2
12.某黑色固体粉末可能是Fe、CuO、C中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某同学按照如图所示流程进行了实验。
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若溶液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只含有Fe;
②若步骤Ⅱ中无明显现象,则固体乙中最多只能有四种物质;
③若步骤Ⅱ中有气泡产生,则固体乙一定是C;
④若步骤Ⅱ中有红色固体析出,则固体乙中一定无CuO。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3.某纯净的有机化合物2.6克,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1.8克水,该物质组成中( )
A. 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 一定含有C、H元素,不含有O元素
C. 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 不能确定
14.材料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废弃塑料会带来“白色污染”
B. 塑料、合成纤维、合金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C. 玻璃钢不属于金属材料
D. 蚕丝、棉花都属于天然纤维
15.化合物A、B、C都含三种元素,其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均为1∶2,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关系,在图示的三个化学反应中(“→”表示转化关系):一个反应有沉淀生成,另一个反应有气体产生,还有一个反应既有沉淀又有水生成。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若A是H2SO4,则B是可溶性硫酸盐
B. 若A是NaOH,则B是可溶性碳酸盐
C. 若A是H2SO4,则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D. C是碳酸钙
16.只用H2、C、CO、CuO、CaCO3,稀盐酸六种物质,进行单一或两两反应,可写出生成物中CO2的化学方程式有(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17.铜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铜。在实验室里我们常用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来的到金属铜,下图甲和乙分别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有关甲、乙两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B.乙实验可以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甲、乙两实验中,都应先通入气体,再加热,以防止发生爆炸
D.甲、乙两实验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将氧化铜变成游离态铜,都发生了置换反应
18.根据“绿色化学”的思想,某化学家设计了下列化学反应步骤:
该方案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制备( )
A.HBr B.CaO C.H2 D.Hg
19.如图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装置中试管口需略向下倾斜,主要是为了利于通入氢气
B.在给试管内药品加热前,需先通氢气排尽试管内的空气
C.待药品完全反应后,需同时撤去酒精灯和通氢气的导管
D.该实验装置也可直接用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20.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3月23日通报,某超市销售的“奇客”葱香全麦饼被检出铅超标.工业中制取铅的化学方程式为:①2PbS+3O═2PbO+2X;②PbO+C═Pb+C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中X的化学式为SO2 B.②中生成的CO可以形成酸雨
C.②中C变现出了还原性 D.②为置换反应
21.某同学对Fe2O3做了如图探究活动,已知氯气在水溶液中能将Fe2+转变为Fe3+ , 且每一步都充分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无色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黑色粉末是Fe3O4
C.①过程Fe2O3中的氧元素全部转人无色气体 D.②过程有置换反应发生
22.下列物质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Cu→Cu(OH)2 B.Ba(NO3)2→BaSO4 C.Zn→ZnCl2 D.Ca(OH)2→NaOH
23.符合下列转化关系的物质甲是( )
A.Cu B.CuO C.Fe2O3 D.Mg
24.三国时的“红脸”关云长与北宋时的“黑脸”包公本是互不相干的著名历史人物,一首描述某一化学实验过程的诗将两人联系在一起,诗的内容如下:“包公静卧水晶房,轻风迎面喜洋洋,忽然一阵烈火起,烧得包公变云长,云长急令退烈火,只留轻风吹暖房。”诗中的“包公”是指黑色CuO粉末,“云长”指的是红色的铜,则轻风是指( )
A.C B.CO2 C.O2 D.H2
2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①向NaOH溶液不断滴加稀盐酸
B.②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粉
C.③向H2SO4和Na2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至过量
D.④密闭容器内发生了分解反应
26.下列表中各组物质不能按照图中关系(“→”表示反应一步完成)转化是( )
A.A B.B C.C D.D
27.兴趣小组按如图流程进行实验(每步均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将烧杯内物质进行过滤,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由实验可判断出铁、铜、锌的活动性顺序
B.两支试管混合后,固体总质量一定增加
C.滤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没有Fe和Zn
D.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FeCl2、ZnCl2和CuCl2
28.将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分别与等质量且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充分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表示铁与稀盐酸反应
B.a表示的反应,金属一定有剩余
C.b表示的反应,稀盐酸一定有剩余
D.若有一种金属剩余,则剩余的金属一定是铁
29.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滤渣中一定有Fe B.滤渣中一定有Cu
C.滤液中一定有Fe2+ D.滤液中一定有Ag+、Cu2+
30.有甲、乙、丙三种金属,甲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乙、丙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若将乙、丙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在乙表面会有银析出,而丙没有变化。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乙、甲 D.乙、甲、丙
31.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滤渣中一定有Fe B.滤渣中一定有Cu
C.滤液中一定有Fe2+ D.滤液中一定有Ag+、Cu2+
32.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没有气体产生,将混合液过滤,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可能含有硝酸铜和稀盐酸
B.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可能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银
C.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银,可能含铜
D.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银,可能含铜和氯化银
33.把等质量的X、Y、Z三种金属分别加入到同质量、同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中,反应关系如图甲;再把金属Z加入到YNO3溶液中,反应关系如图乙。据此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Z>X>Y B.X>Z>Y C.X>Y>Z D.Y>Z>X
34.取一定质量的锌粒和铜片于同一敞口容器中,再逐渐加入稀硫酸。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35.X、R表示两种金属,在溶液中发生反应:X+3RNO3=3R+X(NO3)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若是Al,R是Ag,则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少
C.X可能是Fe,R可能是Cu D.X的金属活动性比R强
36.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放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中,生成氢气质量(m)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对于该图象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是( )
①A表示锌和稀盐酸的反应曲线
②反应结束后两种金属一定都有剩余
③反应结束后稀硫酸都没有剩余
④反应结束后消耗两种金属的质量相等
⑤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质量相等。
A. ①② B. ①③⑤ C. ①③ D. ②③
37. 将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经研究发现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微粒未完全画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硫酸铜溶液中含有的微粒是Cu2+、SO42
B.反应过程实际是金属铝与铜离子的反应,硫酸根离子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C.反应的实质是Al失电子生成Al3+、Cu2+得电子生成Cu
D.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硫酸铝溶液为无色,说明蓝色与Cu2+有关
38.某电镀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CuSO4、FeSO4和ZnSO4,为减少水污染及节约成本,回收重要物质硫酸锌、金属铁和铜,设计如图所示流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固体b为铁 B.操作①、②中玻璃棒的作用不同
C.滤液a中含有3种溶质 D.除污水外,含锌元素的有:固体a、b,滤液a、b
39.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①分别向等质量Mg和Cu中加入足量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B.②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Zn中加入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稀硫酸
C.③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Mg和Zn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D.④分别向等质量的Mg和Zn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且足量的稀硫酸
40.为验证镁、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的一组物质是( )
A.铜、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镁溶液 B.铁、铜、氯化镁溶液
C.镁、氯化铜溶液、硫酸亚铁溶液 D.铁、硫酸铜溶液、氯化镁溶液
41.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①分别向等质量Mg和Cu中加入足量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B.②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Zn中加入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稀硫酸
C.③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Mg和 Zn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D.④分别向等质量的Mg和Zn中同时定量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42.钛(Ti)是一种具有优良性能的金属,兴趣小组要探究Ti、Mg、Cu的活动性顺序,在相同温度下,取大小相同的三种金属薄片,分别放入等质量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中,观察现象如下:
分组 Ti Mg Cu
现象 气泡速度缓慢 气泡速度快 无明显现象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Mg、Ti、Cu
铜粉中混有钛粉,可用稀盐酸除去钛
C.将镁条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少
D.利用铜粉可以置换出可溶性钛盐溶液中的钛
43.等质量的X、Y两种金属分别和足量的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产生气体的质量:X>Y B.t2时,消耗金属的质量:X>Y
C.t3时,消耗金属的质量:X=Y D.t3时,消耗盐酸的质量:X=Y
44.在托盘天平的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两烧杯中分别注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天平平衡。同时向左右烧杯中分别投入等质量的锌粒、镁条(如下图所示),充分反应后,发现锌粒和镁条均无剩余,则天平指针( )
A.一直向左偏 B.一直向右偏
C.先向右偏,后向左偏 D.先向左偏,后向右偏
45.某同学用细尼龙线将三根大小相同的铁钉,分别固定在下图所示的三个液面高度相同的装置中,放置几天后观察现象,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装置Ⅰ、Ⅱ中的铁钉锈蚀了 B.装置Ⅲ中的铁钉几乎没锈蚀
C.装置Ⅰ的铁钉这一侧的液面下降 D.装置Ⅱ的铁钉这一侧的液面上升
46.下列有关金属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赤铁矿石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
B.只有水就可以鉴别出Na、Hg、Ag
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是熔点最高的金属
D.北京奥运金牌是由纯银镀金制成的,所以这种材料是银金合金
47.某合金由两种金属元素组成,取该合金60g投入足量稀硫酸中,反应完全后,测得生成H2 2g,则合金的组成不可能是( )
A.Fe与Zn B.Mg与Cu C.Zn与Al D.Al与Fe
48.将4.2克铁粉和4.0克氧化铜粉末均匀混合,然后一次性投入盛有200克9.8%稀硫酸的大烧杯中。观察到如下现象,立即出现红色固体,前阶段没有明显的气泡产生,后阶段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浅绿色。由此做出下列判断,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是由于很快发生了如下转化:CuO→CuSO4→Cu
B.“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是由于发生了如下反应:Fe+H2SO4=FeSO4+H2↑
C.该实验条件下,硫酸铜比稀硫酸更容易跟铁粉发生反应
D.在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投入铁粉,都是硫酸铜先跟铁粉反应
49.“涂改液”中含有挥发性的有毒溶剂.青少年学生不宜经常使用,以减少其对身体的毒害及对室内空气的污染.该有毒溶剂是( )
A.乙醇 B.醋酸 C.三氯乙烯 D.甘油
50.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羊毛线和棉线
B.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C.用燃烧的小木条放入集气瓶内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D.用肥皂水涂在蚊虫叮咬处止痒
参考答案
1.C 2.C 3.C 4.B 5.D 6.B 7.D 8.A 9.B 10.C
11.C 12.A 13.B 14.B 15.A 16.B 17.D 18.C 19.B 20.B
21.B 22.A 23.B 24.D 25.B 26.A 27.D 28.D 29.C 30.A
31.C 32.D 33.B 34.C 35.C 36.C 37.A 38.D 39.C 40.D
41.C 42.D 43.D 44.A 45.B 46.B 47.D 48.D 49.C 50.C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选择训练(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