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目录
一、选官之权归君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二、相权的分割与皇权的强化
——三省六部制
三、中央财政汲取能力的提升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温故知新】:你能概述一下隋唐以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程吗?
选官
方式
依据
标准
血缘关系
军功
品行才能
?
?
商周时期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阅读课本历史纵横,思考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
①汉末社会动荡,人口迁移频繁,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②地方士族操控选官制度,干扰人才选拔。
壹
选官制度
1、魏晋:九品中正制
(1)背景:
壹
选官制度
1、魏晋:九品中正制
下下 九品
下中 八品
下上 七品
中下 六品
中中 五品
中上 四品
上下 三品
上中 二品
九 品
八 品
七 品
六 品
五 品
四 品
三 品
二 品
一 品
→
→
→
→
→
中正九品
上上 一品
官品九品
根据课本及所学知识,指出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怎样评价九品中正制?
(3)评价:
进步性:将选官权收归中央,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局限性: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2)选官标准:初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重家世
2、隋唐:科举制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38,你能理清科举制度制度的演变过程吗?
1、演变过程
结合课本及材料思考: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有什么影响?材料一: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一①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②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③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积极2、影响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①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发展成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消极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④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形成重学风气⑤选官制度走向成熟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积极朝代 制度 标准 方式 选官权 特点
先秦 世官制
举荐功劳制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 科举制
选官标准:
选官方式:
选官基础:
选官权力:
血缘
世袭
奴隶主、贵族
与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
军功
军功大小
国君、贵族
军功与爵位官制密切相连
品行
举荐
地方官
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
门第
评定授官
中正官
与当时士族制度密切相关
才学
考试
中央
冲破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与君主专制强化相关
2 、选官制度演变发展趋势
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
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
范围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选官权从地方到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魏晋南北朝
三公
九卿
皇帝
东汉
皇帝
尚书台
三公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皇帝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曹魏】
【西晋】
西汉
秦朝
皇帝
三公
九卿
【决策】
【执行】
中朝
二、集天下之权——三省六部制
贰
三省六部制
1、职能及运转
皇帝
提交上奏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同意后交予审议
审议政令
起草政令
执行
政令
通过
审议
封驳
政事堂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初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723年改称中书门下。
贰
三省六部制
2、特点及影响
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下,须加盖中枢、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三分相权
节制君权
职责分明,彼此制约
特点
影响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草拟诏令
上奏皇帝
未通过驳回
交予审核
通过
草拟诏令
审核封驳
执行
决策
二、集天下之权——三省六部制
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是古代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之一
影响
特点
特点
①相权三分、彼此牵制;
②职权明确、提高效率;
③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④节制君权、减少失误。
政事堂(议政)
情景模拟
学校得知有同学反映学校厕所不足的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兵部 吏部 礼部 工部 户部 刑部
皇帝
最近有同学反映,学校厕所不够啊!
没毛病
欧了
干就完了
增加厕所
皇帝
三 省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 部
时期 政权组织 权力分配 趋势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武帝后 中外朝制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趋势
古代民众的义务:“税”+“役”
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
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
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力役 、军役、杂役等等
三、聚天下之财——赋税制度
三、赋税制度
1.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前提:均田制)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东汉至东晋十六国时期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示意图
黄河流域出现大量无主荒地
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
三、聚天下之财——赋税制度
1、租调制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一定的粮(租)和绢帛(调)。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还需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2、租庸调制
唐初,政府采取“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有田则有租,
有家则有调,
有身则有庸。
——(唐)陆贽
影响:①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②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特点:按人户收粮食和绢帛
实物税和劳役结合
3、中唐两税法的背景
由于安史乱后出现的民户大迁徙和土地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唐初实行的户籍制度和均田制度已经不能维持。天宝十三载编民900万户,其中缴纳赋税的课户为530万户。而前列表中乾元三年只有193万户编民,其中课户只有78万。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财政出现严重危机。如何将各地大量存在的浮寄客户纳入赋税轨道,成了当务之急。
——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
均田制无法推行,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少于实际人口,租庸调制崩溃,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账籍制破坏,朝廷控制的纳税人口锐减。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唐玄宗:《禁官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
特权阶级的存在和土地兼并使均田制难以为继,破坏了租庸调制的制度基础。
(租庸调制的)重大例外不是基于财产而是基于特权阶层群体。任何宗室成员、所有有爵位的家族、所有官员和很多为政府工作的人、所有有官阶的人,以及所有僧尼道士都被免除赋税劳役。
——《哈佛中国史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唐朝承平日久,人口渐增,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土地,政府所掌握土地已不敷授受。个体农民经济力量脆弱,一旦遇到灾荒或赋役苛重极易破产,往往出卖抛弃土地,流落异乡。故均田令虽限制土地买卖,实而兼并日盛,难以阻遏。据记载武则天时期已是“天下户口,逃亡过半”。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利
3、两税法
以土地、财产为主
征收钱币为主
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
扩大了收税对象
增加了财政收入
放松了人身控制,体现了公平公正
简化了税收名目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项目 内容
征税依据
征收名目
征收形式
征税对象
征税原则
思考:结合教材探究与拓展,讨论两税法的利弊?
弊
户税(财产)、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没有规定全国统一税额,各州之间税赋轻重不均;
税外加征、官吏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
人民负担加重
随意定税
没有灾害减免的规定等
量出制入
增加了财政收入
征税标准
人身控制
税收种类
征税内容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③税收种类简化
(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
(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④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
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
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4、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选官制度
中枢机构
赋税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隋唐制度
重家世
考试选拔,重才能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纳钱代役,保证劳动时间
以财产为主纳税,减轻人身控制
小 结
1.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D
2.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A
课堂小结
对政治制度创新的认识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制度创新要适应国情,顺应生产力发展,符合时代潮流
3、创新是在历史继承中的创新,也是政治制度历史变革中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4、每一个封建王朝走向盛世的时候,都会出现各种弊端,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能缓和社会矛盾,延续王朝的寿命,但是不能解决根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