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
课
2
致 云 雀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1.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2.理解本诗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的特点,赏析诗人想象的奇特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大胆、灵活。
素养目标
作者简介
雪 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雪莱生于英格兰,12 岁进入伊顿公学,18 岁进入牛津大学,第二年由于刊发《论无神论的必然性》,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 年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9 年完成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及名作《西风颂》。1822 年因乘坐的船只遭遇风暴而罹难。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
雪莱的诗歌象征意义很强,常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力量以寄托自己对光明、自由的追求。雪莱作品中的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了雪莱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主要作品:《西风颂》《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云雀,形似麻雀,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构巢于地又性喜高飞,常从巢中一跃而起,直冲云霄,边飞边叫,越飞越高。云雀常被诗人选作讴歌的对象。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美云雀,抒发对欢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深情向往。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17 世纪中叶到18 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是好景不长,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重新勾结,后来又爆发了一系列战争,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雪莱借他的文学作品来歌颂自由,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自由的极度渴望。
在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所以在这首诗中,雪莱也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好理想和艺术追求。
1.第1节诗有怎样的作用?
【分析】诗人以热情的问候语开头,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以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欢乐歌声的神圣;以“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表达了诗人对云雀的赞美,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课文探究
2.试分析第2节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分析】第2节里以一个形象的比喻“烈火的轻云”描写云雀不断向上、边飞边鸣的飒爽神姿,亦是诗人蔑视地面(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
3.第3、4 节有什么作用?
【分析】第3、4 节承上启下,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的动作和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云雀的歌声。
4.第 5~7 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云雀的歌声?有何表达效果?第 7 节的问句在抒情上有何作用?
【分析】①运用通感。以似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彩霞也降不下的美雨之类的视觉形象描绘云雀优美的歌声,化抽象为具体,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②第 7 节以“什么和你最为相似”加强疑问,变换抒情语调,调节了诗歌的节奏。
5.第8节把云雀比作“诗人”,突出云雀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观点?
【分析】①突出云雀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唤醒人们的灵魂的特点。
②“思想的明辉”说明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 “即兴”说明好诗是诗人真情实感的流露,“未曾留意过”说明诗人比一般人敏感,能够揭示常人熟视无睹的真理。
6.第8~10节四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追求?
【分析】雪莱认为诗人应以值得关注而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去唤醒和传达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但是诗人的博爱思想不为现实所容、不被同胞理解,正如云雀像身居闺阁的高贵少女为爱所苦。诗人又通过“金色的萤火虫”“ 绿叶荫蔽着的玫瑰”等意象把云雀与光明、美善融为一体,抒发自己对真善美世界的向往和憧憬。
7.“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 /雨后苏醒的花蕾, /称得上明朗、欢悦、 /清新的一切,全都不及你的音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一节诗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这三个密集的形象从更高的层次上概括了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明朗、欢悦、清新;而“清新的一切”都不及云雀的音乐,则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突出云雀的音乐之美。这一节好似乐谱中的间奏,使整首诗有了一波三折的律动。
8.“什么样的物象或事件,/是你欢乐乐曲的源泉?/什么田野、波涛、山峦?/什么空中陆上的形态?/是你对同类的爱,还是对痛苦的绝缘?”这一节有什么特点 谈谈对这一节诗歌语言和内容的理解。
【分析】这一节由四个问句组成,是诗人对云雀欢乐原因的询问,涉及四个方面:自然的美景、自由生活的天性、对同类的爱、对痛苦的绝缘。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诗人带有哲理性的思考,是诗人借云雀的欢乐,来表达自己对山川美景的热爱,对无拘无束的自由天性的赞美和对人民的由衷热爱的感情。
9.第17节,诗人描写云雀对死亡的态度,意在表达自己什么观点?
【分析】雪莱认为只有心怀对同类的爱,参透生死真谛,才能超越生的烦恼与死的恐惧,从而上升到无所畏惧、无所牵挂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10.“比一切欢乐的音律/更加甜蜜美妙, /比一切书中的宝库/更加丰盛富饶。“这一节中的“鄙弃尘土”有怎样的深意?
【分析】“鄙弃尘土”,既指云雀从地面一跃而上,也指摆脱陈腐、庸俗的思想感情的拘束。全诗在使用大量的明喻和暗喻描绘云雀及其歌声的同时,塑造了一个理想艺术大师的形象。这里的隐喻以双关的形式又一次呼应第一节诗中的暗示:此曲只应天上有。
11.最后一节中的“熟知的欢欣”有什么含义?
【分析】云雀所熟知的欢欣,就是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联系在一起的欢欣。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对云雀的爱以及他不能像云雀那样自由飞翔的遗憾。
结构图解
《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中的精品,几乎融入了雪莱全部的个性气质、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这首诗借助云雀翱翔天际的情景,体现了雪莱美好、公正的社会理想,抒发了雪莱对快乐、光明、自由的深情向往。
主题归纳
一、易错字音
内容小结
①迸( )涌 ②晨曦( ) ③霓( )虹
④闺阁( ) ⑤倦怠( )
bèng
xī
ní
guīgé
dài
( )泥沙俱下
( )泥古不化
⑥泥
( )绿荫
( )封妻荫子
⑦荫
yīn
ní
nì
yìn
二、易混字形
( là)( )烛
(là)( )月
①
(zhōng)言不由( )
(āi)( )鸿遍野
(shuāi)经久不( )
②
蜡
腊
衷
哀
衰
三、课内词语
酣畅淋漓:
霞蔚云蒸:
瞻前顾后:
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形容非常畅快、舒适。也形容表达得充分透彻。
彩霞弥漫,云气升腾,形容景物灿烂绚丽。也说云蒸霞蔚。
四、近义词语
1.摈弃/ 抛弃/ 放弃
相同点:二者都有“去掉、不要”的意思。
不同点:“摈弃”多指抽象事物,如思想、观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之类。它是文言词,用于书面语。“抛弃”的对象除抽象事物外,还可指具体事物,如抛弃同盟者、抛弃家庭等。“放弃”的对象可指抽象事物,如放弃主张、权利、机会等;又可指具体事物,如放弃阵地、财产等。“摈弃”语义重,“抛弃”次之,“放弃”较轻。
2.暗淡/ 黯淡
相同点:二者都有“暗、不明亮”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
不同点:“暗淡”,着重指具体的“暗”,多用于形容光线等昏暗,不明亮;也可形容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黯淡”,常指抽象的“暗”,一般用于心情、情绪。
3.瞻前顾后 畏首畏尾
相同点:二者都有“顾虑重重”的意思。
不同点:“瞻前顾后”重在犹豫不定,也可用来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畏首畏尾”重在胆小怕事。
五、修辞运用
比喻、回文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仿用:向前,再向上一纵,/ 从高台你一跃而下,/ 像一尾轻盈的小鱼,/ 掠过平静的水面,/ 瞬间放飞着梦想,梦想着放飞。
深入探究
1.在诗人眼中,云雀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透过这一形象,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追求与理想?
①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诗人。它是高贵而又自由的化身。① 云雀展翅翱翔冲向天际体现着诗人希望冲破世俗的阻挠,渴望自由美好的新社会。② 云雀隐身在云中歌唱,体现着诗人不求功名利禄、高官爵位,他愿意用自己的笔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的高贵品格。③ 云雀的歌声清脆动听,如同雪莱的作品风格自然清新,优雅大气。④ 最后一节“交给我一半,你的心/ 必定熟知的欢欣,/ 和谐、炽热的激情”正体现了作者渴望公正和谐的社会理想。
②从这首诗歌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对社会的公正充满信心,为了人民的光明前途而努力。雪莱在诗中表达了自己难以与云雀比肩的叹息,同时他也对自己实现理想充满了信心。其实诗人和云雀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渴望离开地面,翱翔天际。但是诗人受到现实的束缚,无法像云雀那样随心所欲,展翅高歌,云雀是诗人的理想。
2.诗歌的最后 4 个小节将凡人和云雀对比有什么作用?
在诗歌的最后 4 个小节中,诗人运用了对比,将凡人和云雀,也可以说是现实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作了对比,凡人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而云雀却早已超脱了这一切,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人永远为外物所累,永远不可能超越云雀的境界。在最后一节诗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得到云雀所熟知的一半的欢欣,希望能够活出理想中一半的自我。
3.雪莱曾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义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被完全揭露过。”我们虽然不可能发现诗人在《致云雀》中“潜藏”的所有的美,但我们可以通过吟诵体悟到这首诗的许多让人喜爱之处。那么,聪明的你,认为这首诗美在何处
①意象之美。轻云、蓝天、金色的电光、紫色黄昏、晨曦、孤云、明月、晶莹闪烁的草地、雨后苏醒的花蕾等,诗人大量运用这些美好的意象,不仅很好地刻画出云雀的形象,给读者带来无穷的想象,还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②手法之美。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深闺中的少女、萤火虫等,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了云雀的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③音韵之美。《致云雀》共21节,每节5行,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
1.根据下面给出的格式,在横线上补写出诗歌的中间一节。
妹妹说
门前一口水塘,
妹妹说——
那是一张绿色的唱片。
浮标上下跳跃
妹妹说——
那是一曲《欢乐的童年》。
课堂训练
【答案示例】
塘边一根钓杆
妹妹说——
那是一根金色的磁针
【解析】
这首小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简短的语句表情达意。这是仿写的重点。
2.某中学将举办诗歌朗诵会,请根据对下面诗歌内容、风格等方面的理解或评价,在三首诗之间为主持人各设计一段衔接语。(每段不超过65字)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衔接语:①
闻一多《红烛》
衔接语:②
雪莱《致云雀》
【答案示例】
①立在地球边上,感受到郭沫若先生对力的推崇,对力的激情呼唤。下面,让我们去欣赏黑暗中摇曳的红烛,感受诗人闻一多如红烛一般炽热的情怀吧!
②红烛展现的赤子之心和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激励我们去耕耘和探索。让我们走近雪莱笔下美丽的云雀,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欢乐和光明。
【解析】
先要深入地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和《致云雀》的主旨,然后运用优美、富有激情的语言来进行抒写。此外,还要注意作为主持人在表达方面应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