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羚羊木雕”是本文的线索和文眼。)
第①——⒂自然段:查问木雕。写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我很伤心。
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突然”一词有什么作用?
“突然”一词,一开头就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写出了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
2、“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中“怦怦”有什么作用?(“怦怦”是拟声词,形容心跳,表现我被逼无奈,受到惊吓的心理。)
3、“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中“简单”是指父母送给我的东西,我可以自己作主,有支配的权力。)
4、“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是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我的胆怯不安,侧面写出了妈妈的严厉对我心灵造成的威压。)
5、"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坚定”有什么作用?(表现出妈妈说话的语气和固执生硬的态度,由此看出,妈妈是一个固执生硬,重财轻义的人。)
6、本文开头(即第一段)故意给读者设置了一个误区以吸引入,这个误区是什么? (把羚羊木雕说成羚羊。)
7、爸爸说,羚羊木雕很贵重,是相对什么而言的?他忽略了的、更贵重的参照物是什么? (贵重,是相对一块点心一盒糖而言;更贵重的,应是孩子的自尊和友谊。)
8、本文人物刻画,个性鲜明,如妈妈的急躁严厉,爸爸的不怒自威。
第⒃——23自然段:插叙了我和万芳之间真挚的友情。
1.从全文来看,选文这部分内容采用的记叙顺序是_插叙。
2.如果取消选文这一部分内容,按照生活本来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整个故事,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那样整个故事情节的叙述就会平铺直叙,毫无波澜,文章也会拖长,内容也不太集中。作者运用插叙,将事情集中在同一天的时间里,使故事情节显得集中、紧凑。)
3.这段选文主要记叙的内容是什么?它在课文中安排在爸爸讲的一番理由之后,作用是什么?(插叙了“我”和万芳的真挚的友情。作用:含蓄地指责了爸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讲的一番理由是片面的;也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会伤害孩子之间的感情。)
4.这段选文有概述,有具体叙述,请问概括叙述的内容是什么?具体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两位少年朋友怎样的感情? (概括叙述我和万芳在幼儿园时就形影不离,万芳学习好,不自私;概括叙述了昨天互赠礼物的事。具体叙述“换裤子”事件。表现了两个少年朋友纯洁的、真挚的、无私的友情。)
5.读了这段文字后,再回过头想想,父母硬逼“我”去要回羚羊木雕,错在什么地方? (错在父母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得孩子们最渴望、最珍惜友情;错在伤害了两个少年朋友之间纯真的感情,伤害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错在父母重财轻义;错在对子女教育简单粗暴……)
6.“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强调什么? (反复。强调两个少年朋友以真诚、纯洁的“友谊”为重。)
7.在“换裤子”事件中,万芳由“叹气”同情到“换裤”援助。作者是紧扣哪两个字来刻画万芳形象的? (紧扣住“仗义”二字。)
8、本部分的中心句是——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9、“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上的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运用比喻,用“长长的伤疤”比喻裤子上的口子被缝合后留下的痕迹,体现了我的内疚之情。
第24—25自然段:逼取木雕。用奶奶反衬爸爸妈妈,批评他们的行为。
1.“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相照应的一句话是哪一句?(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想一想,“妈妈的眼睛”是什么样的眼神? (应该是有恐慌、焦急、气恼和期盼的眼神。)
3.爸爸妈妈执意让“我”取回羚羊,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同意奶奶的观点。奶奶明白羚羊有价而情谊无价的到道理,不像父母那样重财轻义。她也知道羚羊贵重,但是,她更懂得执意让孩子取回羚羊,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多不好,对孩子间的感情影响多不好,对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多不好。
4.解释:无可挽回——不能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或“事情没有任何转变的余地”。)
5.文中写道“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们俩叫‘合二而一’”。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此段文字共有三句话,主要的意思是突出“我”与万芳的友情特深。 B.在写法上此段文字属于概括叙述
C.“在一起”和“形影不离”都是说明友情特别深厚,意思一个样
D.“合二而一”加引号,表明是引述了老师的话
6.奶奶“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她会说什么?为什么又没有说?(奶奶会说“别逼孩子去要回羚羊木雕”,她没有说是因为她疼爱孙女,又深知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觉得说了也没用。)
7.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奶奶所说的“这样”是指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好?奶奶说这句话时,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这样”指逼孩子去要回已经送人的羚羊木雕;“不好”是指不顾孩子间情谊,逼孩子去要回木雕的做法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会给孩子的成长笼罩上阴影。表现出奶奶疼爱孙女,又深知儿子、媳妇的为人,而左右为难的心理。)
8.作者借奶奶的话批评了什么?(批评了大人们重财轻义的行为)
9.“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这句话运用了描写方法是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形象地突出了我被逼无奈,万分痛苦的心理。试用比喻句描述“我再也受不了了”时心理感受。(“妈妈,您怎能这样苦苦相逼呀!我的心痛如割,似万箭穿心!”)
10、妈妈让我把一盒糖果送给万芳的目的是——逼我用糖果换回木雕。妈妈这样做的理由是——“木雕这么贵重的东西不能送给别人”
11、“屋子里静极了”说明了什么?(说明爸爸妈妈和我的矛盾冲突发展到了极点,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12、“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妈妈坚决要我用糖果换回木雕的态度。
13、你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是什么?(作者是站在孩子这一边。作者认为儿童心灵多么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第26——38自然段:写我找万芳要回羚羊木雕,伤心不已。
1、“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属于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的担心和伤心。
2、和“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相照应的一句是——“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3、“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这里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万芳的失望和伤心。
4、这部分我说话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我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主要原因是我实在是难以开口找万芳要回羚羊木雕。)
5.万芳妈妈的几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从侧面写出了羚羊木雕的贵重,同时点明了万芳妈妈和“我”的父母也是同一类人。)
6.“月亮出来了,冷冷的”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用“冷冷的月光”烘托我哀伤(悲伤)的心情。)
7、“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为什么流泪?(流泪既是为被逼反悔的伤感,又是因友情的感动。)
8、“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的伤心和自责。[问:为什么“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羚羊木雕有价,而情义无价。如今我万般无奈,被逼反悔,将失去一个最要好的朋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
9.“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这是孩子对父母做法的严肃质问。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我;但是,我是被逼无奈,主要怪父母,怪他们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情感和人格,对孩子采取简单生硬的态度,给孩子心灵造成严重伤害。)
10、结合全文,你认为万芳是怎样的一个人?(珍惜友情,仗义助人,宽容大度的人。)
11、请你对文中这件“不光彩的事”,谈谈你的看法。(“不光彩的事”是指我反悔了,去要回来已经送人的羚羊木雕。但是,我是被逼无奈,万分痛苦。因此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和人格,而孩子凡事也应该征求父母的意见,多与父母商量、沟通。)
12、“可是,这能全怪我吗?”这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尾用心理描写来揭示了大人们的狭隘观念和重财轻义的行为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严重伤害;并通过一个反问句,留下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3、你遇到文中“我”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处理?(当妈妈逼我去要回羚羊木雕的时候,我不跟妈妈顶撞,而是给妈妈承认错误,说自己不知木雕的贵重,自己没征求父母的意见就送人了,请妈妈原谅;再跟妈妈讲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请妈妈冷静下来想想办法,事情就会好得多。)
14、怎样才能避免文中这类不愉快事情的发生?(父母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情感;孩子凡事应征求父母的意见,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大家都做到有事多同人商量,尽量把事情想得周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