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有余数除法的笔算》这部分教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学生较难理解。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有些困难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笔算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五、重难点:
重点:笔算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难点:笔算除法竖式中每一部分的含义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与众不同的道理。
六、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老师待大家参观羊村,喜羊羊做导游,他们准备盖房子。
1.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教师(出示题目):13根木头,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么样?
学生独立审读题目后审题在练习纸上写结果。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1:列式计算。13÷4=3(组) 1(根)
教师:13、4、3、1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2:圈木头。
13根木头,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3组,还剩1根。
4.比较算式和圈画。
教师:圈的过程和算式的书写过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它们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符号表征、图形表征、语言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但含义是相同的。)
二、根据平均分的操作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明确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1.整体感知写法
教师:除了用这2个方法,我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教师(出示除法竖式):这就是除法竖式。看看这个除法竖式,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他们都叫什么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除法竖式。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除法竖式。
2.沟通平均分操作与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1)建立联系,认识除号。
教师指导除号的书写。
(2)沟通关系。
教师(板书)竖式表示什么意思?
结合图来说说每一个数字表示什么?
看图理解把13根小棒,按照每4根分一组,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这个“3"写在哪里?
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板书:)
3
完整地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一组,可以分3组。)说说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有4根,有这样的3组,3个4是12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3×4的积是12。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板书:12。)
我们画一条横线表示分完了12根。(板书:。) 要分13根小棒,已经分掉了1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你是怎样知道的?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还剩1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要分的13根减去已经分掉的12根,还剩1根。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补充板书:1)
3.回顾对比,理清写法
我们是怎样写竖式的?竖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想完后和同桌说一说。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又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我们还画图表示了这道题,你觉得这3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分小棒的过程与写除法竖式的过程之间的联系。通过边分小棒边写竖式这种对应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为其今后进一步自主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奠定基础。在回顾对比的过程中,对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进行比较,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表征形式的理解。)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教师(出示第62页“做一做”第1题):请你边圈边写除法竖式。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汇报。
5.通过迁移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如果我们有1 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呢?请你自己分一分,写一写。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竖式中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你发现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6.巩固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出示第63页“做一做”第2题):请同学们先自己读题,然后圈一圈,写一写。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选取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
教师:这个竖式表示什么意思?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三、对比反思,总结全课,积累经验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