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课件+朗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课件+朗读+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0-26 20:53:06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季羡林
是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彭侠嗯péngxiáńg闲书  主张  通顺 可靠 培养  起码 三侠五义  水浒传  绿林好汉  滚瓜烂熟   中西贯通  古文观止  读课文,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1、看闲书
2、偏科
3、学习外语
4、积累古诗文
季老先生对于读书, 提出了哪些见解?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 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结合插图,说一说季老和苗苗分别分别有什么特点?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季老: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充满着尊敬崇拜。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先生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是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阅读,是阅读,是一位向导,帮我找到智慧的源泉。一架望远镜,让我看得很远很远。想学好语文,就先爱上阅读吧!《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的阅读方法
2、要充分预习,品读重要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并认真做好批注本文的批注不少于4处,并写出你的理解反复朗读课文,力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4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季羡林?文学翻译家、学者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著有《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小说塑造了108个农民起义英雄形象
《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古文观止》?自清初定稿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甚广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学习文言文散文的入门读物熟读了其中的文章,就把握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体轮廓
1.?对词语的理解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自学导航】
1. 读一读,写一写(用你智慧的眼光发现课文中重要的字词,积累下来,再通过组内交流补充)
2.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解

的 感 受
季先生
的见解
2.结合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3..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练练测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是根据意思写汉字
水浒传( ) 济公传( ) 绿( )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
三侠( )五义 古文观( ) 三国( )义
2.回答问题
a.“三贯通”则是指什么?
b.小苗指什么,大树指什么你如何理解?
【拓展提升】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小学生苗苗对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完全口语化,浅显易懂。季老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苗苗是一名谦虚好学的小学生。两者的对话让我们明白: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设计理念】
  本文作为阅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语句,完全口语化,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只需起到激趣、点拨、引领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先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使之饶有兴趣地了解课文内容;再梳理苗苗的问题,明晰季老对读书、学习的见解;然后扩展阅读,鼓励学生读整本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鼓励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阅读《我的童年》节选。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1、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最近电视上《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谈话型节目十分火热。这些节日以什么吸引观众获得大家的青睐呢?
    (学生自由谈这类节目的特点,教师相机引导这些节目的话题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主持人幽默、睿智。)
    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2、同学们对节目的“了如指掌”足以说明这类访谈节目的成功,一期好的节目不仅需要好题材,更需要对话双方彼此尊重、真诚相对,以及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
    你想学习采访吗?让我们一起跟随12岁的女孩张苗来到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的家,欣赏他们的访谈片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谈话的主要内容
  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苗苗给季老提出了哪些问题?(可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板书:
闲书、偏科、学习外语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明晰季老对读书、学习的见解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言。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导语: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呢?
    交流预设: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 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季老以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以及询问苗苗如何写好文章来阐明自己主张读闲书。)
    ② 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③ 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激发学生共鸣,促其酣畅淋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⑵ 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 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② 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小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有阐明观点的机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对偏科的危害有更全面的了解。 
   ⑶ 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 “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② 交流: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在交流和讨论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四、品味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语: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同学们的对季老的话感想不一,苗苗有什么反应呢?请同学读一读。      
    (指名读,读出苗苗的惊诧、童真) 
  2、苗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谦虚好问,率直而有礼貌,对季老充满了爱戴崇敬。)
  3、引读:
    季老也从苗苗的语气中听出了苗苗的惊讶,季老说:(生读)
  4、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于季羡林教授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翻译和创作过许多作品,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季老在《我的童年》一书中记录了他小时侯偷偷看闲书的有趣经历。)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5、分角色朗读:
    从一老一小谈笑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苗苗的率真、可爱,季老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请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
    (提示: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幽默、随和,他们的对话极富口语化。)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活动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写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真可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 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友情提示:(可任选其一)
   ⑴ 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⑵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⑶ 辩论《看闲书是否影响学习》。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
          偏科    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 五十篇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