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4.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沃克环流”(下图)是指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和着信风到达西太平洋后,遇较暖洋面而上升,在高空中再向东运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沃克环流发生时( )
A.南美洲西部沿岸海——气水热交换比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强大
B.澳大利亚东侧炎热干燥
C.南美洲西海岸比正常年份多雨
D.澳大利亚东部和印度尼西亚地区不易发生森林火灾
2.若“沃克环流”增强,则表明( )
A.南美洲西部沿岸东南信风减弱 B.澳大利亚东侧沿岸暖流势力减弱
C.太平洋南、北部海区水温温差增大 D.太平洋东、西部海区水温温差增大
【答案】1.D 2.D
【解析】1.沃克环流发生时,南美洲西部沿岸盛行下沉气流,海—气水热交换相对较弱,澳大利亚东部沿海盛行上升气流,海—气水热交换相对较强,A错误;沃克环流发生时,澳大利亚东部沿海盛行上升气流,容易成云致雨,因此澳大利亚东侧降水丰富,并不干燥,B错误;沃克环流发生时,南美洲西部沿岸盛行下沉气流,不易成云致雨,南美洲西海岸比正常年份少雨,C错误;沃克环流发生时,澳大利亚东部和印度尼西亚地区盛行上升气流,容易成云致雨,不易发生森林火灾,D正确。故选D。
2.若“沃克环流”增强,大洋东部温度更低,西部温度更高,表明赤道逆流向东输送的热量少,则表明抑制赤道逆流的东南信风增强,A错误;若“沃克环流”增强,大洋西部温度更高,表明澳大利亚东侧沿岸暖流势力增强,B错误;“沃克环流”增强,对太平洋南、北部海区水温温差影响不大,C错误;“沃克环流”是因为太平洋西部水温较高,东部水温较低而产生,若“沃克环流”增强,则太平洋东、西部海区水温温差增大,D正确。故选D。
【点睛】沃克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向热力环流。它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2016年为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现象与南方涛动关系密切。塔希提与达尔文两地的海平面气压差的距平值被普遍地用以表示南方涛动的特征指数。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印度洋赤道低气压带差值的距平值连续保持负值时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备注: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下左图为1980—2016年南方涛动指数年际变化,纵轴数值表示南方涛动特征指数。下右图示意达尔文与塔希提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 )
A.信风势力增强,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增温
B.信风势力增强,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降温
C.信风势力减弱,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增温
D.信风势力减弱,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降温
4.1988年至1992年( )
A.塔希提气压一直高于达尔文,1992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B.塔希提气压一直低于达尔文,1988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C.塔希提气压由高于达尔文气压转变为低于达尔文,1988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D.塔希提气压由高于达尔文气压转变为低于达尔文,1992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答案】3.C 4.A
【解析】3.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印度洋赤道低气压带差值低于多年平均值,说明信风比平均年弱,信风减弱导致太平洋东部冷海水上泛减弱,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增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一般情况下,由于塔希提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为主,达尔文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为主,塔希提气压高于达尔文气压。距平为负值时,说明塔希提与达尔文气压差值小于平均值,所以1992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拉尼娜现象有时会紧随其后。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读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海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可以( )
A.使温差减小 B.使温差增大 C.使气温升高 D.使气温降低
6.海—气热量交换的主要途径是( )
A.大气降水 B.海水蒸发 C.季风环流 D.洋流
【答案】5.A 6.B
【解析】5.海水的比热容大,升温、降温速度慢。夏季,海洋温度低于陆地,因此受海洋影响的区域,气温会降低,而冬季,海洋温度高于陆地,因此受海洋影响的区域气温会上升,因此减小了温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大气降水主要进行的是水分交换,热量交换相对要少,A错误。海水蒸发,能将吸收的热量通过水汽带入大气之中,是海—气热量交换的主要途径,B正确。季风环流是大气运动形式,其与海洋之间的热量交换少,C错误。洋流调节高低纬度之间的水热平衡,D错误。故选B。
【点睛】海洋与大气之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海洋对大气的主要作用是给予大气热量与水汽,为大气运动提供能源;大气主要通过向下的动量输送(风应力),产生风生洋流和海水的上下翻涌运动;海洋与大气在大气环流的形成、分布和变化上共同影响着全球的气候。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2021年4月以来,广东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偏少58%。专家称,广东省本次干旱天气和拉尼娜现象密切相关,拉尼娜现象造成了西太平洋副高的被迫移动,并造成北半球高低纬之间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变化。下图示意拉尼娜年太平洋水温和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冬季广东省最可能出现的是( )
①冬装售卖增多②河流径流量大③甘蔗冻害加剧④油菜花期提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受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南方夏秋季( )
A.台风频次增多 B.干旱持续存在 C.冷锋过境增多 D.气温异常增高
【答案】7.B 8.A
【分析】7.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甲处形成低气压,冬季亚欧大陆东部南北气压差增大,冷气团南下次数增多且强度增大,故造成广东气温较正常年份低,冬装售卖增多,甘蔗冻害较往年严重,油菜花期推后,①③正确,④排除。甲低压的形成造成乙气压(西太平洋副高)被迫北移,长江以南东南季风弱,且广东易受冷气团控制,造成该区晴天多,河流径流量相对小,②排除。故选B。
8.受拉尼娜现象影响,甲形成了热低压,低纬地区台风登陆的频率增加,A正确。随着台风登陆增多,南方降水会增多,排除B。南方地区夏秋季气温高,冷锋过境少,排除C。随着台风登陆增多,降水降温效应明显,并不会异常增温,排除D。故选A。
【点睛】拉尼娜影响
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影响:东岸更干旱,西岸更湿,易引发洪涝。
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异常。
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给中国带来春夏季干旱及森林火险等级偏高、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偏多、夏季出现区域性洪涝几率增加等气象灾害。
(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从图中环流的形成看,B海域( )
①由于赤道暖流堆积、形成深厚的暖水层
②由于信风驱使表层海水向西流动,冷海水上泛
③上空大气膨胀上升
④上空大气收缩下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能释放大量潜热,给沿岸地区带来丰沛降水的是箭头( )
A.a B.b C.c D.d
11.不能实现海洋与大气之间能量交换的是箭头( )
A.a B.b C.c D.d
【答案】9.D 10.C 11.A
【分析】9.据图可知,B海域处于大西洋东岸,表层海水自东向西流动,主要是受到信风的驱使所致,深层冷海水上泛补偿,水温低,②正确,①错误;水温低导致气温降低,大气收缩下沉,④正确,③错误;综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从图中可以看出,箭头c为上升气流,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凝结,给沿岸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C正确;图中箭头a、d表示空气的水平运动,同一海拔,气温变化不大,不可能释放大量潜热,也不能给沿岸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AD错误;箭头b为下沉气流,空气中水汽难以饱和,不会给沿岸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B错误;故选C。
11.据图分析,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主要发生在海洋和大气交界处,bcd在海洋和大气交界处,能实现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不符合题意,BCD错误;箭头a是高空中大气间热量的传递过程,不参与海洋和大气之间能量的交换,符合题意,A正确;故选A。
【点睛】海洋与大气直接接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不停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共同组成了“海洋-大气系统”。进入地球大气的太阳总辐射能约70%被海洋吸收。这些能量又以多种形式输送给大气,并驱动大气运动。海洋尤其是热带海洋,是大气运动的重要能量来源。与大气相比,海水的热容量大得多,热量传递所耗费的时间也长得多,因此海洋就成为地球上气温的“调节器”。
(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
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上升
13.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南美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 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答案】12.C 13.C
【分析】12.正常年份大量温暖海水向西流,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低,西部海区气温较高,A错误。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高,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C正确。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海区异常增温,气流上升,D错误。故选C。
13.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A错误。信风减弱,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南美西部干旱区降水增加,出现绿洲,C正确。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显示出了海洋热量存储的释放,由于全球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温度已经上升,全球范围内冰川融化,冰川储存量减少,D错误。故选C。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成因及影响: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水域温度异常升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东侧海域)则相反,温度相对降低,近地面气压升高。这样,亚洲与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之间气压梯度力就会减小,亚洲东部的冬季风减弱,所以,我们出现暖冬现象。
(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海洋环流可分为表层的风生洋流和深层的温盐环流两部分,后者是由温度和盐度变化引起海水密度差形成的。在北大西洋环流中,表面暖水向北流而深海冷水向南流,表面海水在位于高纬度的固定下沉区下沉。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4.温盐环流( )
A.只对大西洋产生影响 B.深层流速非常快
C.驱动力来源于海洋表面 D.净热量向北输送
15.若北大西洋海区温盐环流增强,则会导致( )
A.墨西哥湾沿岸气温降低 B.欧洲西部地区降水增加
C.北海渔场渔业资源减少 D.巴西东部地区降水减少
【答案】14.C 15.B
【分析】本题以温盐环流为背景,考查温盐环流的形成、流向与对区域的影响。
14.结合材料中温盐环流的定义判断,温盐环流在大洋中普遍存在,因此不只对大西洋产生影响,A错误;温盐环流是由温度和盐度变化引起海水密度差形成的,深层海水中温度和盐度的递变幅度不会太大,因此密度差变化幅度小,故海水在深层流速较慢,B错误;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海洋表面太阳辐射不均及降水引起的,因此驱动力来源于海表,C正确;在北大西洋净热量是向北输送,但是温盐环流不仅仅存在于北大西洋中,D错误;故选C。
15.北大西洋海区温盐环流增强,则表层海水北上增强,受其影响,欧洲西部降水会增加,B正确;深层环流对大气的气温没有影响,A错误;北上的暖水与南下的冷水相遇,搅动增强,饵料丰富,会使北海渔场渔业资源增加,C错误;巴西位于南半球,北大西洋海区的温盐环流对其降水影响极小,D错误;故选B。
【点睛】第1题,结合材料中温盐环流的定义“是由温度和盐度变化引起海水密度差形成的”来判断;第2题,结合材料中温盐环流的特点“表面暖水向北流而深海冷水向南流,表面海水在位于高纬度的固定下沉区下沉”来分析。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甲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如图乙所示),使得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
(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靠近太平洋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指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陆分别应该预防的气象灾害。
(4)简析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东侧低西侧高;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2)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3)东岸应预防洪涝,西岸应预防干旱。
(4)海水水温异常升高,改变了鱼类生活环境;海面自西向东的气流减弱了秘鲁寒流,鱼类饵料减少。
【分析】本题以沃克环流示意图和赤道附近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和影响等问题,对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要求较高。
【详解】第(1)题,结合题目要求描述太平洋赤道附近东西两侧洋面温度差异并分析原因,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东侧温度低,西侧温度高;结合所学海水专题知识点可知,影响海水的因素包括纬度、洋流等,图示地区太平洋赤道附近洋流主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日本暖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太平洋东侧为寒流流经地区,受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水温低;太平洋西侧为暖流流经地区,受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水温高。因而,“东侧低西侧高;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第(2)题,结合题目要求可知,需要先回答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洋面大气水平运动方向,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侧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洋面附近的气流由西侧的高压区流向东侧的低压区;高空由太平洋东侧上空流向西侧上空。结合上述过程,答案可表述为“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沃克环流正常时间,太平洋赤道附近西侧常年降水相对较多,东侧降水相对较少;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降水增多易形成洪灾;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岸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易形成旱灾,因而“东岸应预防洪涝,西岸应预防干旱”。
第(4)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使得赤道太平洋东部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导致该地区原先相对冷水环境中的冷水鱼群大量死亡。
【点睛】答题时注意问题数量,例如第一小问和第二小问中,都分别问了两个问题,需要先描述特征,而后分析特点成因,注意按顺序足数答题。
17.(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正常年份,在赤道及其以南的太平洋低纬度海区,受洋流的影响,西太平洋水温较高,东太平洋水温较低,因此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升到高空后向东流去,到达低温的东太平洋后下沉,然后在海面上以东风形式(东南信风)返回西太平洋。这样,便构成了一个大洋尺度的热力环流圈,气象学上称作“沃克环流”。
材料二Nio3.4地区是影响全球气候的重点水域,它位于热带太平洋的中东部。下图为根据2002年4月后监测该地区的水温变化,做出的预报模型。
(1)描述2020年6月以来Nio3.4地区水温的变化,并判断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还是拉尼娜现象。
(2)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该现象发生时常给我国带来“寒冬”的原因。
【答案】(1)水温先下降后上升,发生了拉尼娜现象。
(2)发生拉尼娜现象时,沃克环流增强,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气流上升剧烈,气压降低,与亚欧大陆的高压之间的气压差增多,导致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活动频繁。
【详解】(1)据图可知,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Nio3.4地区的水温距平值为负值,说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异常偏低,发生了拉尼娜现象。水温距平值为负且先增大后减小,说明该海域水温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
(2)我国冬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亚欧大陆为高压,太平洋为低压。当发生拉尼娜现象时,沃克环流增强,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气流上升剧烈,气压降低,与亚欧大陆的高压之间的气压差增多,导致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冬季风的势力增强。
【点睛】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18.(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据报道,2018年入冬后我国南方多地的持续阴雨天气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读“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海水性质来说,③处水温一般______(填“高于”或“低于”)④处,原因是______;③处降水一般______(填“多于”或“少于”)④处,原因是______。
(2)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图中______(填序号)处所在海区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气候异常的现象。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中③④处海区可能出现哪些现象?请各举一例。______
【答案】 高于 ③处受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水温高;④处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温度低 多于 ③处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水汽遇冷凝结,易形成降水. ④ ③处降水减少,干旱加剧;④处降水增加,洪涝灾害多发(鱼类大量减产)。
【分析】本题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地理意义。
【详解】(1)读图③和④的纬度相当,③位于澳大利亚东北,受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④处位于南美洲西部,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所以③处水温应高于④处;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为增温增湿,气温高,垂直方向气流上升,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寒流流经区域不易形成上升气流,降水少,故③处降水一般对于④处。
(2)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的升温现象,对应图示④地。该海区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气候异常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3)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附近(④)气流上升,降水增多,多发洪涝灾害,秘鲁渔场受损;澳大利亚东部(③处)、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区降水减少,发生旱灾,易引发森林火灾。
19.(2016·全国·高二单元测试)读海洋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布图(单位:×0.484 W/m2),完成下列问题。
(1)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是_________,为什么
(3)描述20°N~40°N和40°N~60°N太平洋东、西两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并说明其影响因素。
【答案】(1)长波辐射 潜热
(2)热带 (从纬度范围看)热带约跨47个纬度,不仅范围大,而且正午太阳高度也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从面积看)该地区所占的海洋面积最大,储存的热量大;(从图中的数据看)该地区海洋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最多;(从该地区的海洋看)海区面积大,蒸发旺盛,向大气输送的水汽丰富,释放到大气中的潜热也丰富。
(3)20°N~40°N太平洋东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少,主要受寒流的影响;40°N~60°N太平洋东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多,主要受暖流的影响。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海气循环作用与热量交换。
【详解】(1)海洋主要通过长波辐射和潜热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2)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域,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海气相互作用就越活跃。
(3)影响海洋与大气间热量交换的因素有海洋储存热量的多少、洋流的性质等。20°N-40°N太平洋东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少,主要受寒流的影响,40°N-60°N太平洋东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多,主要受暖流的影响。
20.(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b曲线为_______,其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
(2)a曲线为_______,其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在副热带海区辐射为最高值原因主要是_______。
(3)c点表示的意义_______,d区域表示_______,e区域表示_______,由于一年中世界海洋的热量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
【答案】(1)热量收入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纬度越高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越少
(2)热量支出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分别向两侧递减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3)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处于相等状态 热量盈余
热量亏损 大气运动和洋流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通过对地理坐标和两条统计曲线随纬度分布规律的分析,得出b曲线是热量收入,a曲线是热量支出,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1)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热量收入大,即可知b曲线为热量收入。根据b曲线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可知热量收入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其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纬度高,太阳辐射弱,热量收入小,即可知a曲线为热量支出。热量支出的分布规律是以副热带为中心分别向两侧递减,副热带热量支出最大的原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3)是讨论热量收入与支出两条曲线之间的关系,c点是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处于相等状态;d区域表示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因此d区域热量盈余;同理e区域热量亏损。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低纬度热量盈余的海区的水温并没有逐年升高,高纬度热量亏损的海区的水温也并没有逐年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大气运动和洋流运动使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进行了交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4.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沃克环流”(下图)是指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和着信风到达西太平洋后,遇较暖洋面而上升,在高空中再向东运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沃克环流发生时( )
A.南美洲西部沿岸海——气水热交换比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强大
B.澳大利亚东侧炎热干燥
C.南美洲西海岸比正常年份多雨
D.澳大利亚东部和印度尼西亚地区不易发生森林火灾
2.若“沃克环流”增强,则表明( )
A.南美洲西部沿岸东南信风减弱 B.澳大利亚东侧沿岸暖流势力减弱
C.太平洋南、北部海区水温温差增大 D.太平洋东、西部海区水温温差增大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2016年为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现象与南方涛动关系密切。塔希提与达尔文两地的海平面气压差的距平值被普遍地用以表示南方涛动的特征指数。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印度洋赤道低气压带差值的距平值连续保持负值时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备注: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下左图为1980—2016年南方涛动指数年际变化,纵轴数值表示南方涛动特征指数。下右图示意达尔文与塔希提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 )
A.信风势力增强,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增温
B.信风势力增强,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降温
C.信风势力减弱,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增温
D.信风势力减弱,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降温
4.1988年至1992年( )
A.塔希提气压一直高于达尔文,1992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B.塔希提气压一直低于达尔文,1988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C.塔希提气压由高于达尔文气压转变为低于达尔文,1988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D.塔希提气压由高于达尔文气压转变为低于达尔文,1992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读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海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可以( )
A.使温差减小 B.使温差增大 C.使气温升高 D.使气温降低
6.海—气热量交换的主要途径是( )
A.大气降水 B.海水蒸发 C.季风环流 D.洋流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2021年4月以来,广东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偏少58%。专家称,广东省本次干旱天气和拉尼娜现象密切相关,拉尼娜现象造成了西太平洋副高的被迫移动,并造成北半球高低纬之间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变化。下图示意拉尼娜年太平洋水温和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冬季广东省最可能出现的是( )
①冬装售卖增多②河流径流量大③甘蔗冻害加剧④油菜花期提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受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南方夏秋季( )
A.台风频次增多 B.干旱持续存在 C.冷锋过境增多 D.气温异常增高
(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从图中环流的形成看,B海域( )
①由于赤道暖流堆积、形成深厚的暖水层
②由于信风驱使表层海水向西流动,冷海水上泛
③上空大气膨胀上升
④上空大气收缩下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能释放大量潜热,给沿岸地区带来丰沛降水的是箭头( )
A.a B.b C.c D.d
11.不能实现海洋与大气之间能量交换的是箭头( )
A.a B.b C.c D.d
(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
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上升
13.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南美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 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海洋环流可分为表层的风生洋流和深层的温盐环流两部分,后者是由温度和盐度变化引起海水密度差形成的。在北大西洋环流中,表面暖水向北流而深海冷水向南流,表面海水在位于高纬度的固定下沉区下沉。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4.温盐环流( )
A.只对大西洋产生影响 B.深层流速非常快
C.驱动力来源于海洋表面 D.净热量向北输送
15.若北大西洋海区温盐环流增强,则会导致( )
A.墨西哥湾沿岸气温降低 B.欧洲西部地区降水增加
C.北海渔场渔业资源减少 D.巴西东部地区降水减少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甲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如图乙所示),使得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
(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靠近太平洋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指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陆分别应该预防的气象灾害。
(4)简析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17.(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正常年份,在赤道及其以南的太平洋低纬度海区,受洋流的影响,西太平洋水温较高,东太平洋水温较低,因此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升到高空后向东流去,到达低温的东太平洋后下沉,然后在海面上以东风形式(东南信风)返回西太平洋。这样,便构成了一个大洋尺度的热力环流圈,气象学上称作“沃克环流”。
材料二Nio3.4地区是影响全球气候的重点水域,它位于热带太平洋的中东部。下图为根据2002年4月后监测该地区的水温变化,做出的预报模型。
(1)描述2020年6月以来Nio3.4地区水温的变化,并判断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还是拉尼娜现象。
(2)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该现象发生时常给我国带来“寒冬”的原因。
18.(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据报道,2018年入冬后我国南方多地的持续阴雨天气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读“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海水性质来说,③处水温一般______(填“高于”或“低于”)④处,原因是______;③处降水一般______(填“多于”或“少于”)④处,原因是______。
(2)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图中______(填序号)处所在海区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气候异常的现象。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中③④处海区可能出现哪些现象?请各举一例。______
19.(2016·全国·高二单元测试)读海洋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布图(单位:×0.484 W/m2),完成下列问题。
(1)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是_________,为什么
(3)描述20°N~40°N和40°N~60°N太平洋东、西两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并说明其影响因素。
20.(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b曲线为_______,其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
(2)a曲线为_______,其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在副热带海区辐射为最高值原因主要是_______。
(3)c点表示的意义_______,d区域表示_______,e区域表示_______,由于一年中世界海洋的热量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