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1气象灾害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1气象灾害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9 11:17:5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1气象灾害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②季风气候,降水集中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洪不畅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A.深挖河道 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 D.退耕还湖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欧洲西部的荷兰原有海岸沙丘因自然原因遭破坏,沿海低地涝灾风险增加。2011年荷兰人开始通过人工抛沙(从附近海域抽取泥沙输送到近岸形成新土地)对海岸进行综合整治。下图示意荷兰海岸沿52°N纬线地形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人工抛沙前,引发沿海低地涝灾风险增加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
A.台风 B.寒潮 C.风暴潮 D.泥石流
4.荷兰人通过人工抛沙对海岸进行综合整治获得的效益有( )
①增加陆地面积
②保护海岸生态环境
③方便船舶停靠
④保护原有海岸沙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6年5月4日以来,江南、华南及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接连出现强降雨过程。6月3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等地遭受的洪涝、风雹、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截至7月7日9时统计已造成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1省(自治区、直辖市)83市(自治州)413个县(市、区)2902.9万人受灾,160人死亡,28人失踪,18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91.9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5.6万间房屋倒塌,33.3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421.6千公顷,其中绝收560.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78.5亿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洪不畅 ④经济落后,工业用水量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下列属于个人或家庭防洪准备的是( )
①训练爬高能力、快跑能力 ②预备钢制家具 ③听汛期天气预报 ④准备逃生物资 ⑤学会游泳、划船 ⑥学习救生演习的知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干旱是对台湾岛生产和生活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2021年3月以来,台湾日月潭因缺水“见底”的新闻频频出现,引发了人们对台湾旱灾的关注。下图示意台湾岛多年降水的月平均分配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台湾岛干旱灾害使水循环环节( )
A.降水量增多 B.下渗量减少 C.蒸发量增大 D.径流量增大
8.造成台湾岛干旱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年均降水量较少 B.生产用水总量大 C.气温高蒸发量大 D.降水季节变化大
9.以下缓解台湾旱灾的措施中最不可行的是( )
A.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B.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C.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D.发展节水农业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12月23日至26日,新一轮寒潮天气开始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12~14℃。寒潮过境后,中东部地区气温距平创2021年新低(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关于寒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寒潮使作物遭受冻害且春秋季危害最大
B.侵入我国的寒潮多从西伯利亚、蒙古而来
C.寒潮常带来严寒、大风、降雪和霜冻天气
D.寒潮是高压系统直接控制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11.青藏高原几乎不受寒潮影响的原因是( )
A.地势高 B.纬度低 C.距海近 D.人类活动少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冷湿,频繁过境的寒潮进一步加剧了寒冷。每年冬天,杭州茶农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常见的有两种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②熏烟驱霜(气温降至2℃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冻害)。下面左图示意过境我国的寒潮路径,右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频繁影响我国的寒潮路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覆盖防寒和熏烟驱霜两种防冻措施利用的原理是( )
A.覆盖可减弱① B.覆盖可增强② C.熏烟可增强③ D.熏烟可减弱④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渍涝是因洪涝而造成的地面积水。下图为江苏省1961年至2014年渍涝灾害总次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与苏南相比,淮北渍涝灾害较轻,主要是因为淮北( )
A.地势较高 B.降水较少 C.河湖较多 D.植被较密
15.在淮北地区小麦的各生育期中,受渍涝灾害影响最小的是( )
A.育苗期 B.拔节期 C.灌浆期 D.收获期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的自然灾害都会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共24分)
(1)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并写出应对措施。
(2)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我国华北地区的旱情以____季最为突出,说明其主要原因____。
(3)台风是我国夏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但它在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试说明其主要表现。
(4)我国华南地区虽然纬度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分析其原因。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年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寒潮发生时,农作物受害最严重的季节是____。
(2)成都和南京纬度差不多,但出现寒潮的次数不同,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
(3)图中六个中国城市中,寒潮发生次数最多的是____,简述其主要原因____。
(4)描述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表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给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下图为我国水、旱灾害分布示意图,下表为1949年至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
地区 旱灾频次 水灾频次
三江平原及长白山 23 219
松辽平原 169 357
环渤海平原 415 799
黄淮平原 846 1407
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南丘陵 949 2151
(1)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
(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7月前后,江西省受连日暴雨影响,鄱阳湖水位不断上涨。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近10年最大,7月8日,鄱阳湖的面积已达到4942.6平方公里,暂时成为中国第一大湖。下图为鄱阳湖水系分布图。
(1)2020年入汛以来,鄱阳湖水位持续上涨,造成洪水危害,请说出鄱阳湖洪水发生的自然原因。
(2)列举个人和家庭在防洪减灾中可以采取的措施。
(3)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参考旱灾引发的一条灾害链条,完成某平原地区暴雨灾害链条。
暴雨往往引发次生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下为泥石流示意图及泥石流逃生示意图。
(4)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应该如何正确逃生?
(5)说明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20.(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飓风是形成于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广阔的洋面、充足的热量、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和地转偏向力是飓风形成的关键条件。墨西哥湾沿岸平原经常受到来自北大西洋飓风的影响,墨西哥湾水温比同纬度大西洋高出2~3℃,飓风在经过墨西哥湾时和登陆后,势力有显著变化。下图为墨西哥湾区域示意图。
(1)与同纬度大西洋相比较,简述墨西哥湾水温较高的原因。
(2)分析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在飓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分别说明在经过墨西哥湾和登陆后两个过程中飓风势力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1气象灾害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②季风气候,降水集中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洪不畅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A.深挖河道 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 D.退耕还湖
【答案】1.A 2.B
【解析】1.由图的信息可知,图示为荆江河段,地势低洼,曲流多,排水不畅。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是其易发洪水原因之一。①②正确;荆江是长江干流的一段,有入海河道。另外本地支流不多。③④错误;故选A
2.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修筑大堤,B正确。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主要是针对中下游多洪水灾害而采取的措施,CD错误;深挖河道工程量大,对河道会产生隐患,A错误。故选B。
【点睛】荆江治理的方法:一是加强荆江大堤,二是修建分蓄洪区,并将下荆江截弯取直,以分减荆江洪水,提高荆江的宣泄能力,同时计划在上游修建水库。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欧洲西部的荷兰原有海岸沙丘因自然原因遭破坏,沿海低地涝灾风险增加。2011年荷兰人开始通过人工抛沙(从附近海域抽取泥沙输送到近岸形成新土地)对海岸进行综合整治。下图示意荷兰海岸沿52°N纬线地形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人工抛沙前,引发沿海低地涝灾风险增加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
A.台风 B.寒潮 C.风暴潮 D.泥石流
4.荷兰人通过人工抛沙对海岸进行综合整治获得的效益有( )
①增加陆地面积
②保护海岸生态环境
③方便船舶停靠
④保护原有海岸沙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3.C 4.B
【解析】3.该地纬度较高,不受台风影响,A错误;寒潮是冬季风带来的强冷空气入侵,该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基本不受寒潮影响,B错误;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且下暴雨的时候更易发生,该地地势低平,降水强度小,没有泥石流影响,D错误;常年盛行西风为迎岸风,冬季风力较大,沿海易受到风暴潮的侵袭,引发沿海低地涝灾风险增加,C正确。故选C。
4.根据图示信息,人工抛沙后新土地高出海平面,增加了陆地面积,①正确;受到新沙丘的阻挡,原有海岸沙丘受破坏的几率减小,保护原有海岸沙丘和海岸生态环境,②、④正确;人工抛沙后沿岸海水变浅,不利于船舶停靠,③错误。故选B
【点睛】风暴潮形成的条件:一是有利的地形,即海岸线或海湾地形呈喇叭口状,海滩平缓,使海浪直抵湾顶,不易向四周扩散。二是持续的刮向岸的大风,由于强风或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对海面作用,导致海水急剧升降。三是逢农历初一、十五的天文大潮,它是形成风暴潮的主体。当天文大潮与持续的向岸大风遭遇时,就形成了破坏性的风暴潮。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6年5月4日以来,江南、华南及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接连出现强降雨过程。6月3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等地遭受的洪涝、风雹、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截至7月7日9时统计已造成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1省(自治区、直辖市)83市(自治州)413个县(市、区)2902.9万人受灾,160人死亡,28人失踪,18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91.9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5.6万间房屋倒塌,33.3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421.6千公顷,其中绝收560.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78.5亿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洪不畅 ④经济落后,工业用水量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下列属于个人或家庭防洪准备的是( )
①训练爬高能力、快跑能力 ②预备钢制家具 ③听汛期天气预报 ④准备逃生物资 ⑤学会游泳、划船 ⑥学习救生演习的知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
【答案】5.A 6.B
【解析】5.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夏季多暴雨;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荆江河段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河道弯曲,洪水难以下泄,①②正确。长江有天然入海河道,③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量大,④错误。故选A。
6.持续强降水天气易造成地势低洼处洪涝灾害多发。为保障生命安全,应注意训练爬高能力,学会游泳、划船,学习救生演习的知识,以便在洪涝灾害发生时展开自救;应注意收听汛期天气预报,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提前准备逃生物资。①③④⑤⑥正确。预备钢制家具对个人或家庭防洪作用不大,②错误。故选B。
【点睛】洪涝灾害的成因:①来水大。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②排水不畅。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③调洪蓄洪能力差。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干旱是对台湾岛生产和生活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2021年3月以来,台湾日月潭因缺水“见底”的新闻频频出现,引发了人们对台湾旱灾的关注。下图示意台湾岛多年降水的月平均分配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台湾岛干旱灾害使水循环环节( )
A.降水量增多 B.下渗量减少 C.蒸发量增大 D.径流量增大
8.造成台湾岛干旱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年均降水量较少 B.生产用水总量大 C.气温高蒸发量大 D.降水季节变化大
9.以下缓解台湾旱灾的措施中最不可行的是( )
A.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B.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C.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D.发展节水农业
【答案】7.B 8.D 9.A
【解析】7.干旱灾害发生时当地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AD错误,B正确。干旱发生时土壤中水分不足,蒸发量较小,C错误。故选B。
8.由台湾岛多年降水的月平均分配状况可知,台湾岛是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水旱灾害频发,D正确。由图可知,台湾岛全年均降水量较大,不是台湾岛干旱的原因,A错误。生产用水总量大不是自然原因,B错误。气温高蒸发量大,但不一定出现干旱,C错误。故选D。
9.台湾岛四面环海,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周边海水入侵,符合题意,A正确。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农业,可以缓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缺水状况;修建水库调节径流,可以缓解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点睛】干旱: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12月23日至26日,新一轮寒潮天气开始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12~14℃。寒潮过境后,中东部地区气温距平创2021年新低(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关于寒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寒潮使作物遭受冻害且春秋季危害最大
B.侵入我国的寒潮多从西伯利亚、蒙古而来
C.寒潮常带来严寒、大风、降雪和霜冻天气
D.寒潮是高压系统直接控制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11.青藏高原几乎不受寒潮影响的原因是( )
A.地势高 B.纬度低 C.距海近 D.人类活动少
【答案】10.D 11.A
【解析】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寒潮的叙述中,寒潮促使作物遭受冻害且春秋季危害最大,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侵入我国的寒潮多从西伯利亚、蒙古而来,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寒潮常带来严寒、大风、降雪和霜冻天气,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寒潮是冷锋天气系统直接控制形成的灾害天气,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1.根据所学知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很难受到冬季风影响,几乎不受寒潮影响,A正确。与纬度低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B错误。与距海近、人类活动少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A。
【点睛】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摄氏度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5摄氏度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冷湿,频繁过境的寒潮进一步加剧了寒冷。每年冬天,杭州茶农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常见的有两种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②熏烟驱霜(气温降至2℃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冻害)。下面左图示意过境我国的寒潮路径,右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频繁影响我国的寒潮路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覆盖防寒和熏烟驱霜两种防冻措施利用的原理是( )
A.覆盖可减弱① B.覆盖可增强② C.熏烟可增强③ D.熏烟可减弱④
【答案】12.B 13.C
【解析】12.频繁过境我国的寒潮冷空气自蒙古—西伯利亚南下,基于三级阶梯地形影响,图中虚线乙路径顺第二级阶梯、顺地势到第三级阶梯,寒潮频繁过境我国,B正确;甲、丙、丁线路都不是影响我国的寒潮路径,ACD错误。所以选B。
13.覆盖防寒和熏烟驱霜两种防冻措施,覆盖可减弱地面辐射热量散失,即减弱②散失;地面辐射热量来自太阳辐射,覆盖可能减弱②,不能增强②,AB错误。熏烟可以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强大气逆辐射,即增强③,C正确。④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熏烟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不是防冻的主要措施原理,D错误。故选C。
【点睛】常见的防冻措施: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植被);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渍涝是因洪涝而造成的地面积水。下图为江苏省1961年至2014年渍涝灾害总次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与苏南相比,淮北渍涝灾害较轻,主要是因为淮北( )
A.地势较高 B.降水较少 C.河湖较多 D.植被较密
15.在淮北地区小麦的各生育期中,受渍涝灾害影响最小的是( )
A.育苗期 B.拔节期 C.灌浆期 D.收获期
【答案】14.B 15.A
【分析】14.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苏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淮北属温带季风气候;与苏南相比,淮北降水较少,这是其渍涝灾害较轻的主要原因,B正确。淮北市地处黄淮海平原腹地,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苏南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两地都是平原,地势低平,不符合题意,A错误。苏南地区河湖较多,C错误。淮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不一定较密,D错误。故选 B。
15.由所学知识可知,冬季是淮北地区降水最少的季节,也是渍涝灾害发生最少的季节,此时为冬小麦育苗期,受渍涝灾害影响较小,A正确。拔节期、 灌浆期、收获期从春季到夏季,随着雨带的推移面降水增加,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渍涝灾害的因素:主要有天气条件、土壤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及人类活动。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的自然灾害都会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共24分)
(1)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并写出应对措施。
(2)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我国华北地区的旱情以____季最为突出,说明其主要原因____。
(3)台风是我国夏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但它在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试说明其主要表现。
(4)我国华南地区虽然纬度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分析其原因。
【答案】(1)我国东部季风区多为热带、亚热带或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量大;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道弯曲,河床淤塞;河流众多,河网密布。
措施:加强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修建水库、堤坝;提高防洪意识;退耕还湖、保护植被;兴修水利工程。(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 春 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烈;而降水少;春季是农作物播种和生长的时期,需水量大。
(3)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旱情;有助于降温解暑。
(4)冷空气势力强(或春季阴雨天气多);农事活动早。
【分析】本题以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为材料,涉及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暴雨集中;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我国东部季风区河网密布,河流众多;东部季风区河流河道弯曲,河床淤积严重,多为地上河,加剧了洪涝灾害发生频率。
(2)
干旱在我国的影响也较大,但各地出现的时间不同,在华北主要出现在春季,其主要原因有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春季我国锋面雨带还没有推移到华北地区,降水少;春季是农作物播种和生长时期,需水量大,加剧了春旱等。
(3)
在夏秋季节,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常受到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容易形成高温少雨的天气,造成高温和干旱。而台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旱情,同时又可以降低温度,缓解夏季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温天气。
(4)
华南地区由于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春节回温较早,农事安排较早,而一旦北方冷空气较强,也会使农作物受到影响。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年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寒潮发生时,农作物受害最严重的季节是____。
(2)成都和南京纬度差不多,但出现寒潮的次数不同,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
(3)图中六个中国城市中,寒潮发生次数最多的是____,简述其主要原因____。
(4)描述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
【答案】(1)春季和秋季
(2)地形
(3) 西安 纬度高,距寒潮源地近,降温幅度大
(4)从西北向东南递减,自乌兰巴托至南昌一线向两侧递减。
【分析】本题考查寒潮产生的原因,分布及其带来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冬季时北方农业生产活动停止,南方农业生产活动也较少,春季是农作物播种、出苗、生长时期;秋季是农作物的收获季节,这两个季节发生寒潮,对农作物受害最严重。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岭、大巴山等山地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受冷空气直接影响小,出现寒潮的次数少;而南京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对冷空气阻挡作用弱,因此受冷空气直接影响强,出现寒潮次数多。所以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
(3)
读图可知,图中六个中国城市中,西安发生次数在4~5次之间;南京、南昌、长沙在1~2次之间,贵阳、成都几乎不发生寒潮,因此寒潮发生次数最多的是西安。形成原因是西安较其它城市位置偏北,纬度高,距寒潮源地近;且位于寒潮向南推移路径上,并且位于秦岭山地以北,西安往北地势起伏相对较小,山地对冷空气阻挡作用小。因此降温幅度最大,发生寒潮次数最多。
(4)
读图可知,在乌兰巴托附近,寒潮次数在7~8次之间,寒潮发生频次最多,是寒潮的源地。由乌兰巴托到西安到长沙一线等次数线向低值突出,由此可以得出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从西北向东南递减,自乌兰巴托至南昌一线向两侧递减。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表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给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下图为我国水、旱灾害分布示意图,下表为1949年至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
地区 旱灾频次 水灾频次
三江平原及长白山 23 219
松辽平原 169 357
环渤海平原 415 799
黄淮平原 846 1407
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南丘陵 949 2151
(1)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
(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1)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频次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是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2)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引发洪涝灾害。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大,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平原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
【分析】本题以水旱灾害为背景材料,涉及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水灾发生原因的分析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由表格信息可知,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季风地区。频次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南方发生频次高,北方发生频次低;无论是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灾害频次均是旱灾少于水灾。
(2)
由所学知识可知,从气候来看,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量大且集中;多地形来看:江南丘陵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易引发山洪暴发;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平原地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所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
【点睛】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7月前后,江西省受连日暴雨影响,鄱阳湖水位不断上涨。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近10年最大,7月8日,鄱阳湖的面积已达到4942.6平方公里,暂时成为中国第一大湖。下图为鄱阳湖水系分布图。
(1)2020年入汛以来,鄱阳湖水位持续上涨,造成洪水危害,请说出鄱阳湖洪水发生的自然原因。
(2)列举个人和家庭在防洪减灾中可以采取的措施。
(3)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参考旱灾引发的一条灾害链条,完成某平原地区暴雨灾害链条。
暴雨往往引发次生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下为泥石流示意图及泥石流逃生示意图。
(4)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应该如何正确逃生?
(5)说明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答案】(1)降水量大;降水时间长;入湖河流多;集水范围广;长江干流水位高,顶托作用明显;地势地平,排水通道狭窄。
(2)发生前: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发生时:按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撤离;发生后: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如洪灾过后要进行消毒,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3)洪涝灾害水源(食品)污染
(4)快速向垂直于沟谷的高山地区逃跑,一直跑到安全的高度。
(5)①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发布灾害信息;②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强度),建设护坡工程;③植树造林;④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应急处置机制);⑤增强民众的防灾减灾能力(意识),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
【分析】本题考查了常见的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1)
洪水发生的自然原因可以从气候、地形、水系等方面进行分析。鄱阳湖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降水时间长,汛期长;汇入鄱阳湖的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大,集水范围广;再加上长江干流水位高,顶托作用明显,湖水难以外泄;鄱阳湖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排水通道狭窄,容易泛滥成灾。
(2)
防洪减灾的措施可以从灾前、发生时和灾后分析。发生前: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及时关注和跟踪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水灾的预防措施,包括涉及逃生路线、购买药品、食品、逃生工具等;发生时:按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迅速撤离,并及时跟亲人和管理机构联系,报告行踪;发生后:如洪灾过后要进行消毒,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电器干燥后再使用,防止触电、做好垃圾清理,相互帮忙等。
(3)
根据灾害发生的因果联系可判断:暴雨之后是发生洪涝灾害,爆发疾病之前是发生食物污染、中毒等。
(4)
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沟谷之中,顺势下流,应向垂直于沟谷的高山地区逃生。
(5)
从建立监测预警系统、植树造林,保护水土、建立护坡工程、提高建筑物质量、加强防灾减灾意识及宣传等方面作答。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快速反应速度;建设护坡工程,提高人口密集地区、坡度较陡地区建筑物的抗灾能力;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建立专业的救灾队伍;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
【点睛】
20.(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飓风是形成于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广阔的洋面、充足的热量、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和地转偏向力是飓风形成的关键条件。墨西哥湾沿岸平原经常受到来自北大西洋飓风的影响,墨西哥湾水温比同纬度大西洋高出2~3℃,飓风在经过墨西哥湾时和登陆后,势力有显著变化。下图为墨西哥湾区域示意图。
(1)与同纬度大西洋相比较,简述墨西哥湾水温较高的原因。
(2)分析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在飓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分别说明在经过墨西哥湾和登陆后两个过程中飓风势力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答案】(1)有暖流(暖海水)汇入;水体较浅,(海域封闭)受热增温幅度大。
(2)海洋水受热蒸发;水汽随大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形成强低气压,带动四周气流旋转汇聚。
(3)经过墨西哥湾时:势力增强;墨西哥湾水温高,有增温作用。登陆后:势力减弱;缺少热量和水汽的供应;地面摩擦力强,减弱风力。
【分析】本题考查飓风的形成原因。考查对地理成因的分析,难度较大。
【详解】(1)墨西哥湾海区有强大的墨西哥湾暖流流经,起到了增温作用,墨西哥湾水域水体较浅,海域封闭,所以受热增温幅度大。
(2)本题考查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在飓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水汽蒸发对飓风的影响。夏季海洋上气温较高,海水受热水分蒸发,水汽随大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热量,进一步加热空气并抬升空气,促使低压中心气压降低,形成强低压,并带动四周空气旋转汇聚。
(3)本题考查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飓风的活动规律。根据材料进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飓风登陆之前,经过墨西哥湾,由于墨西哥湾水温较高,释放出的热量多及海洋上摩擦力小,势力增强。飓风具较强;登陆后,由于缺少水分和热量的供应及受地面摩擦力的增大的影响,飓风风力减弱。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